钓鱼佬的重生日常 第358节
他先用手试探了一下,发现不掉颜色才把狗子抱起来,十几斤重。
“乖哦,艳艳不是故意的。”抱着狗子走出门外,太阳依旧很毒。
家里的炒货机和磨面机都开着,秦母正在院子里收拾黄鳝笼网呢。
“妈,收拾这个干啥啊?”
“让老东西晚上去下网,天天闲在家里没屁用。”秦母不客气的说道,随后看向炒面立刻接了过来。
“好好的狗子染成这样,别说,还挺喜庆。”
秦大河也觉得好玩,不过现在炒面挺伤心的,就不去嘲笑人家了。
“那我把虾笼也搞出来吧,晚上都放一遍。”
“随你。”秦母抱着炒面去给炒货机添火。“今天又有人来买了二十斤饵料,他们说大闸那边又出货了。”
“真的啊?我问问。”
秦大河当即打了个电话给陈大爷,大爷这退休状态,肯定天天去钓鱼的。
没想到还真是出货了,上午人均五条,这就很恐怖了。
大闸这边的鲢鳙体型可不小,比弋江好多了。
正好他电话来了,大家纷纷让他帮忙送货,那边有十二个钓鱼佬,不少人都要呢。
陈大爷还想让他拿个本子记下订单,秦大河懒得记了,直接去仓库把五斤装和两斤装的都拿了些放车子上。
“妈,我顺便去铁匠铺一趟,你要几把菜刀?”车子后备箱还有一麻袋炮弹壳没处理。
“家里要一把剁骨刀两把片刀。”想了想她又开口:“铁多的话,给你大姐和老丈人家也搞一套,还有你二舅、我家老头子都给一把片刀吧。”
老头子说的就是外公,今年六月份的时候小舅还特意来了一趟,当时气氛也没尴尬,大家场面上聊得还可以,不过从来没有打过电话。
不像大舅那边,哪怕是几千公里,两家一个月起码得打好几次。
“行,我晓得了,去阿爷那里问问吧。”木匠说不定还要斧子什么的,让阿爷自己挑点儿。
他直接开车子过去,到了木匠作坊里面的时候,憨娃儿和阿爷正在忙着备料。
看到他过来才停手休息了一下。
“阿爷,我这还有一百多斤的炮弹皮,你有啥东西要的?我去镇上铁匠作坊一趟。”
“炮弹皮?”阿爷来了兴趣。
三人去了车子后备箱,秦大河把车厢打开,一整麻袋的货。
“这可是好铁,不过镇上那个铁匠手艺不行,我们去凤凰桥,憨娃儿,你也跟我一起去,给你搞一套好刨刀和斧子。”他自己也有一套好用的。
工欲善其事,必将利其器,做木匠更是如此,一套好的装备能省下的力气可太多了。
“行,都上车,现在就去。”秦大河也无所谓,跑哪都是跑。
阿爷回头把作坊的门关好,三人一路往村头去了。
不过还得去大闸那边送货,先往左拐了一下。
大闸对岸的河边,憨娃儿帮着一起把饵料拎下去。此时坐了一排钓鱼佬,起码十二三个了,太阳从对面顶着晒都不在乎,确实敬业。
“大爷,老王,都在呢。”到了下面他立刻开始派烟,都是大客户哦。
这些人钓鲢鳙上瘾了,哪个月不给他贡献好几百。
“哈哈,来啦。”陈大爷立刻过来。
秦大河直接把袋子打开,让憨娃儿帮着收钱卖饵料。
他去翻人家鱼护,今天都爆护了,越翻人家越高兴呢。
“呦,刚子今天搞了一条大货啊,这条两百多了。”第一个鱼护里面就有一条三十多斤的花鲢。
“嘿嘿,运气好。”
其他人鱼护最少都是四五条的,多的十来条,大家都喜气洋洋的过来买饵料。
今天鱼情好,他们肯定要钓到七点才回家,大不了挨点骂。
“你们把鱼护都拎起来,我拍个照片,回头往报纸上发。”秦大河突发奇想。
这种钓鱼盛况,《中国钓鱼》应该也收。
“真能发啊?”王总好奇的问道。
“能,给你们看看。”正好上午拿回来的杂志还在车子里,他直接上去拿了几份下来。
王总最先接了过去,其他人拿了也开始翻阅起来。
“窝草,真的上报纸了。”此时杂志和报纸也不用详细分辨,反正只要在纸上面他们就觉得很牛逼。
王总的眼睛都瞪大了,原来钓鱼也能上报纸啊,还是《中国钓鱼》,这名字就很有逼格了。
“哈哈,肯定能的,赶紧,我拍个照片,等会还有事。”他哈哈大笑。“还有一条八十多斤的鲶鱼照片都没上呢,老王知道的。”
这逼装的真舒坦啊,浑身通透。
“来了。”大家听到能上报纸,一个个鱼竿都放下了。
有两个人这会儿上鱼了,还准备不管呢。
“你们搞个大弯弓出来,刚刚好。”他赶紧说道,上鱼才有震撼的感觉。
“对对,要大弯弓,要不我挂条鱼下去?”陈大爷眼睛一亮,觉得自己这方法好。
秦大河哭笑不得,现在就开始挂鱼了,不等个二十年再挂?
“再挂两个吧,别太离谱就行。”
摆弄了好一会儿,照片才拍完,大家喜滋滋的传阅着手上的杂志。
“行了,大爷、老王,这两份杂志给你们了,我忙去了啊。”
“去忙吧,上报纸了记得多买点杂志回来。”他不放心的说道。
真要是收稿了,今天在座的一人一份肯定要的。
和大家摆摆手,他把剩下的饵料拎着就上去了。
车子上,阿爷还问他卖饵料赚不赚钱呢。
“今天卖了五十斤,十块钱一斤,差不多能赚四百出头吧。”
“这么赚钱啊?”阿爷意外的看了他一眼。
一直知道女婿本事,没想到本事成这样了,下午这么一会儿就挣四百多块。
“哈哈,还有其他渠道也在卖。”卖饵料有时候比他钓鱼都赚钱呢。
反正阿爷和娃儿都不是外人,他把自己卖饵料的渠道都讲了一下。
“等明年要是定的多了,憨娃儿也帮我一起做,大家都赚钱。”
“哥,谢谢。”
“哈哈,跟我谢什么。”
有个磨面机和自动炒货机,做起来不要太快,一天配个两千斤轻轻松松。
他自家就搞个中转站,添加香精就行。
现在的饵料算是1.0版本,也就是原始版本,后续的味型则是直接在这个版本上面添加。
香精的占比可能只有2%,不用再重新测试味型和吸水的。
憨娃儿家没有地种,把制作原始饵料的活放过去还能赚些钱出来。
一路到了凤凰桥,在阿爷的指引下,从一个斜坡下去,在一个木制的房子门口停下。
刚下车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一个极大的门脸,门口挂着个布幡,上面只有一个“铁”字。
此时,巨大的风箱不停的被年轻人拉动着,一股子热浪从里面扑了出来,炎热的夏天真是要命了。
一个老头儿嘴上叼着香烟,手里的钳子夹着一个贴条在火炉里面加热。
看着差不多了,立刻抽出来敲打。
年轻人见状赶紧停下风箱,过来拿着大锤,跟着老头儿的节奏捶打着边缘区域。
阿爷没有打扰,就带着两人在边上看着,眼里满是唏嘘。
现在不管是木匠还是铁匠,能传下去的越来越少了。
县里的家具厂他去看过,全自动划设备,刨花、修边比他快多了。
至于铁匠,就更难混了,中国的基础工业真不是盖的。
从洋山机盛行的那一刻,全国的机加工行业都被卷的半死,更别说铁匠这种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的行业了。
“呦呵,稀客啊,老于怎么来了?这两个是你徒弟?”佬铁匠放下手里的贴条,看向阿爷隐隐有着羡慕。
身后两个年轻人真壮实,要是他的徒弟就好了。
“哈哈,封老头,这是我徒弟,这是我女婿。”阿爷得意的指了指两人,随后开口:“你们叫人”
“阿爷。”“阿爷。”
上一篇:华娱及时雨,她们逼我做顶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