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咸鱼艺术家,整顿娱乐圈 第237节
吃完晚饭,他将餐桌收拾了一下,啤酒瓶和装食物的打包盒一股脑的扔到外面的垃圾桶内,然后来到一楼书房。
编曲设备已经安装好了,根据之前在系统空间中学习编曲的经验,周孝愚开始给每一种乐器进行录音。
所谓的编曲,简单一点分析,就是由无数种乐器演奏出来的旋律和节奏的排列重组。
一首三分钟长的曲子,拿轻音乐举例,可以把它划分成100个单元。
曲子的最开始是鼓,鼓声会持续1-2个单元的时间,然后是其他乐器跟进,又会持续1-2个单元的时间,然后是几种乐器的合奏等等。
如果把第一个单元的鼓声换成锣,效果会怎样?
亦或者将华夏大鼓换成架子鼓,效果又会怎样?
这就需要不断地排列组合了。
在排列组合中找到一种效果最佳的表现方式,这就是所谓的编曲。
和码积木差不多。
一年填词,十年作曲,十五年编曲。
编曲这一行当,学海无涯。
张小轩是目前周孝愚唯一认识的一位编曲老师。
想到这里,他给张小轩发微信,“张老师,近期有空吗?我这边编曲设备已经安装好了,什么时候过来给我开开封?”
张小轩回复道:“啊,我搞忘记了,这样,我明天上午过来,你的家庭地址我知道,明天在家等我。”
“好。”
次日,一觉醒来,早上九点。
周孝愚起床洗刷,下楼做了个早餐,吃饭的空档将个人面板调出来看了一眼,惊喜的发现上面的经验值已经破2万5了。
已经可以购买一首指定歌曲了。
在《知否知否》和《月满西楼》两首曲子中,他简单的权衡了一下,还是决定先将《知否知否》购买下来。
很简单,这两首曲子都是根据李清照的宋词改编而成,属于‘先有词后有曲’,打破了作曲填词的常规。
一般的作曲填词,都是现有曲又有词。
而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宋词只有一句话,内容是不足以支撑起一首完整的歌曲。
想要成曲,它的歌词部分肯定要扩充,至少要扩充一半。
站在作曲填词学徒身份的角度看,《知否知否》的研究价值要大于《月满西楼》。
吃完早餐,周孝愚给张小轩发过去一条微信,询问对方什么时候来。
后者回复,“正准备出门,大概40分钟到,我给你带了一件小礼物,一会见。”
“一会见。”
抛下思绪,周孝愚来到书房,人在电脑前坐下,手中拿起一支笔,面前摊开了一张空白的A4纸张。
眨眼的功夫,《知否知否》这首歌已经被兑换出来。
他一字一句的将这首曲子抄下来。
歌曲名:《知否知否》
作曲:周孝愚
填词:李清照、周孝愚
【一朝花开傍柳,寻香误觅亭侯。纵饮朝霞半日晖,风雨着不透。】
【一任宫长骁瘦,台高冰泪难流。锦书送罢蓦回首,无余岁可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他将歌词写罢,尚未来得及将曲子抄下来,只是轻轻的读了一遍,当下就感觉到一股浓浓的割裂感。
华夏风歌曲一般都是最简单的主歌+副歌模式,在作曲结构中属于A+B,编曲其实有一定的固有格式,类似古文中的八股文。
这首歌词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属于主歌部分,第三段是李清照的原文,属于副歌部门,也就是所谓的歌曲高潮部分。
然而,不管是意境,还是最直接的语意翻译,第一段和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都是割裂的。
【第一段歌词:一朝花开傍柳,寻香误觅亭侯。纵饮朝霞半日晖,风雨着不透。】
简单翻译:花儿开在柳树边,风景甚好,主角出门郊游,寻着花香找到了一处凉亭暂做歇息,从行李中拿出酒,对着天边朝霞咕咕咕喝了一口,好不爽快,躲在凉亭中风雨吹不到打不着,爽。
这是一幅简单的出门郊游画面,风格还算轻快,饮酒的习惯按在李清照身上也不会出戏。
这一段,勉勉强强,意境略微差了些。
【第二段歌词:一任宫长骁瘦,台高冰泪难流。锦书送罢蓦回首,无余岁可偷。】
简单翻译:主角穿着一身宫廷长裙,因为思念,导致人都消瘦了,喝完酒后,突然发现凉亭边的台阶有点高,用手摸在上面,台面有点冷,情不自禁的眼泪流了出来,写给老公的情书(或者家书)早就邮寄出去了,尚未收到回信。
蓦然回首,发现时间又过去了许久,自己又老了一岁,时间就这么一点点从手中溜走了。
【第三段歌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单翻译: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
看出来了没?
整个三段歌词,合起来就是格格不入,时间节点都搞错了。
第一段歌词的意境:出门郊游,喝酒,整体氛围轻快。
第二段歌词的意境:突然想到了思念的人,分开的丈夫,以至于触景伤情,整个人都瘦了,还在现场留下了相思的泪。
这段的意境是悲伤的。
第三段歌词的意境:未出嫁前的懵懂少女,日子过得潇洒,喝完酒后次日醒来,有些伤春悲秋。
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干?
在研究过李清照的生平后,周孝愚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段歌词的时间节点搞错了。
第三段的时间节点是出嫁前。
而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时间节点是嫁人后,家庭遭遇变故,被迫和丈夫分离,丈夫留在了首都,而主角则回到了娘家,两地分居,所以思念。
这尼玛是回光返照了吗?
一下子从20多岁变成了18岁?
从意境上看,第一段和第二段勉强可以凑在一起,先开心,再伤心,毕竟可以触景伤情嘛。
但是第三段歌词中展现出来的那种懵懂少女的悲春伤秋情怀却是和前面两段歌词的意境太割裂了。
给人一种狗尾续貂的割裂感。
就好像你点了一盘青椒肉丝,夹了两筷子,发现尼玛盘子的一半是咸的,一半是甜的。
具体到周孝愚身上,让他有一种花了2万块钱开盲盒,开出来一堆半成品和残次品的懊恼感。
不是系统出品必属精品吗?
有点大失所望。
他挠了挠额头,在书房翻找了一下,最后在客厅茶几上找到了之前买的那包华子。
他需要静一静。
抽了半支烟后,周孝愚再次回过头来看这首歌词,抛开意境和时间节点,以填词的格式来分析,前面两段的主歌部分是没问题的。
用词造句方面没啥问题,遵循了填词的基本原理,也就是用一些看似文绉绉,让人一下子看不出啥意思的文雅词汇来堆砌,给人一种很高大上的直观感觉。
抛开歌词,他继续将整首作曲写在A4纸上。
将A4纸夹在纸板上,拿到古筝桌面前。
慢慢的弹奏了两遍。
发现整首曲子的质量也就是一个B级水准。
而这首曲子在系统空间中的评价是A。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难道是因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电视剧的火热,连带着将这首歌给带火了?
周孝愚弹奏了片刻,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陷入到一道死胡同中。
其实眼前的这首曲子并不算是一个完成品,因为它只有词和曲,并没有将编曲所用到的乐器一并写下来。
这也是他特意留了个后手。
等到最终的合同签订后,他才会将完整版的编曲交给甲方。
就在这时,外面响起了张小轩的叫门声。
“小周,在不在?”
周孝愚出门,将张小轩迎到书房内。
后者在书房中琳琅满目的乐器中间扫了一眼,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住别墅真的爽啊,就这个空旷的面积也足够让人羡慕的,你这个书房都可以打羽毛球了,你要是住在普通的两室一厅里面,这些东西搁在一间卧室里面绝对放不下。”
上一篇:开局馋哭天仙妈,我在娱乐圈集邮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