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从港岛开始当世界首富 第474节
钟仕沅也不愿意多说,上到他的车上,急忙坐车离开这里。
。。。
香江银河投资大厦。
香江中环康乐广场1号。
章廷回到大厦楼下,坐电梯上到顶楼办公室,此时劳纳正在办公室办公,她原以为老板去立法局参加这次会议会是很长时间。
没想到,午饭还没有到来,老板也就回来了。
“老板,那么快开完会了?”
“其实就一个举手表决,我不赞同,自然也就结束了。”
劳纳不清楚这些。
而章廷则是把M国和Y国的报刊拿过来,他要提前摹拟M国和Y国的股市。
中午午饭时间。
章廷和劳纳去吃了午饭。
回到办公室,现在除了劳纳外,自然还有祁德尊留给他的女秘书凯瑟琳。
只是,现在凯瑟琳也有四十多岁了,以前跟着祁德尊很长时间了。
凯瑟琳工作经验丰富,这段时间替劳纳分担了很多工作。只是因为她是祁德尊留给章廷的女秘书,很多时候可能会是被人忽视。
“凯瑟琳。”
章廷看到正在整理文件的凯瑟琳。
现在凯瑟琳穿着裙子,和那些中年白人妇女差不多,只是对方更会打扮而已。
“老板,什么事吗?”
“最近联系过祁德尊先生吗?”
祁德尊先生?
凯瑟琳很少联系对方。
而且,自己和祁德尊以前只是上下属关系,并不是别人想象中那种关系。
不过,既然老板问起,凯瑟琳也就说道:“老板,其实我有联系过,祁德尊先生和家人在伯克郡度假,只是听说现在那边天气比较冷,他经常咳嗽得很厉害。”
现在Y国气温白天晚上都是低于10摄氏度的,远比香江要冷许多。
现在香江虽然也降气温,但是,白天出太阳还有二十多摄氏度,夜晚才十多摄氏度。
按理说,祁德尊应该留在香江养老,总比回Y国养老比较好。
历史上,祁德尊也就是在伯克郡度假死亡的,还是死于癌症。
当然,历史上的祁德尊要比现在惨太多了,其实那个时候,祁德尊家族已经破产了,而且和记国际直接被沈弻和汇沣银行抢走了。
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实际上,现在的祁德尊确实要比历史上好太多,因为章廷是按照现在和记国际的两倍股价买下来的。
“那为什么不建议他回香江养老呢?”
“老板,这可能是祁德尊自己的想法,他在失去和记国际后,可能不想再回来了。”
章廷点点头。
但是,他记得历史上祁德尊即使失去了和记国际,还在香江一些协会上担任公职到他死了才结束。
章廷当然不是无缘无故问起祁德尊。
因为现在香江抵垒政策已经不通过后,章廷已经开始准备今年的第三大行动。
那就是狙击九龙仓洋行。
历史上,怡和洋行之所以能够一直是香江四大洋行之首。
很重要的原因。
旗下,除了已经被章廷吞掉的香江置地外。
还有就是九龙仓洋行。
可以说,九龙仓也在维多利亚海港的对岸进行同样的地产发展。
九龙仓是一家老牌英资公司,创办于1886年,当时称为香江九龙码头及仓库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经营九龙的码头及仓储业务,在尖沙咀海旁拥有庞大土地。
九龙仓的创办人是著名英商保罗·遮打爵士及怡和洋行,因而成为怡和旗下置地公司的联营机构,怡和大班亦同时兼任九龙仓董事长。
到20世纪40年代,九龙仓已发展成香江一家以效率著称的大型码头仓储公司,其码头能够同时停泊十艘远洋巨轮,货仓能储存约75万吨货物。
五十年代初期,高丽战争爆发,以M国为首的向Z国实行贸易禁运,香江的转口贸易自此衰落,进出香江的船只大幅锐减,九龙仓的业务深受影响。
为了稳定公司利润,九龙仓开始推行业务多元化政策。
到六十年代初,香江的对外贸易再度蓬勃,九龙仓于是决定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客运大楼。
1962年,九龙仓取得香江总督府的资助,将原第一号码头重建为楼高4层的海运大厦。
1966年3月 3日,海运大厦落成,由玛嘉烈公主剪彩揭幕,第一艘巨轮“坎培拉号”首先停泊海运大厦码头。
海运大厦还设有两层面积宽广的商场,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租金收入。
1965年,九龙仓再接再厉,与华商许世逊及陈德泰合作,建成香江酒店和海运戏院。
这是九龙仓从事地产投资的开端。
1970年,九龙仓盈利1800万港元,比10年前增加10倍以上。
进入七十年代,随着香江货运方式的革命,九龙半岛沿岸的面貌迅速发生哲变。
在六十年代以前,九龙半岛沿岸主要的是码头、货仓和船坞。
当时,尖沙咀一带是九龙仓的旧式码头货仓,主要为客货轮服务,沿岸而上,在尖沙咀与大角咀之间是众多的码头泊位、供货船和趸船使用,各停泊区之间,有无数的驳船等候接货。
从尖沙咀向东伸延,是著名的蓝烟囱轮船公司的货仓,而尖东红磡一带,则是庞大的黄埔船坞,与港岛侧鱼涌的太古船坞遥遥相对。
沿岸街道上,是各种为航运服务的店铺,充斥着麻绳、机械及各种船舶用品、此外就是专供水手使用的酒吧、餐馆。
然而,进入七十年代,香江的航运业已进入货柜化时代,葵涌货柜码头相继建成使用,九龙仓原有的功能日渐式微。
1971年,蓝烟囱货仓停业,其地段售卖给华资地产商郑玉彤,郑氏在原址上建起雄踞尖东的新世界中心和著名的丽晶酒店。
而黄埔船坞和太古船坞合并后亦迁到青衣,其庞大地皮日后并矗立起两座现代化的居民屋村黄埔花园和太古城。
这时,受到早期地产发展成功的鼓舞,九龙仓遂订下发展大计,通过在股市集资等各种方式独立进行规模宏大的重建计划。
该计划耗资约15亿港元,历时10余年,在原有的海旁码头、货仓地段上,先后建成了海洋中心、海港城等综合物业,到八十年代初大体完成。
自此,美轮美奂的高级商厦和酒店矗立在尖沙咀沿岸,面貌焕然一新。
尖沙咀地区更发展成繁盛的商业中心区。
九龙仓所发展的海港城,被誉为“亚洲最庞大及成功的综合商业中心”,该中心拥有3个相连的商场,即海洋中心商场、海运大厦商场及海港城商场,内设逾600间精品商店、3间一流酒店(包括香江酒店、马可孛罗酒店及太子酒店,客房共逾1500间)、约50间酒楼舞厅,以及一批高级写字楼和住宅物业。
至此,九龙仓已蜕变成尖沙咀地区赫赫有名的地王,几可与港岛中区的置地并驾齐驱,分钳维多利亚海港两岸,遥相辉映。
历史上,1978年,经过数年的急速成长,李加成的长茳实业已羽翼渐丰,声名大振,它更加雄心勃勃,准备为80年代的发展作出筹划。
这时,香江地产市道已升到高位,香江总督府正实施高地价政策,地价已开始升到不合理的水平。
期间,香江股市仍然疲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一批优质的英资上市公司,因经营保守或对前景信心不足,股价普遍大幅低于它们的资产净值,而大股东的控制权亦颇脆弱。
李加成以敏锐的目光,看到长实的新发展方向,决定动用现金,收购这些上市公司。
早在一年前,李加成已小试牛刀,以2.3亿港元收购了美资的永高公司,开创了香江华资公司吞并外资企业的先河。
永高公司的主要资产是香江岛中区著名的希尔顿酒店,由于经营不善,公司赢利停滞不前。
当时舆论普遍认为李加成出价过高,但事后证明,长茳实业对永高的收购极为成功,因为要在同样地点兴建同等规模的一流酒店,再花费多一倍资金也办不到。
初露锋芒之后,李加成即将目标指向九龙仓。
在这之前,九龙仓搞得有声有色,成为香江最知名的洋行之一。
可惜,九龙仓的投资策略有两个致命的弱点:其一,其地产发展主要以发行新股筹集资金为主,如1973年至1974年间,九龙仓为筹集海洋中心及海港城发展资金,先后多次发行新股及送红股,令公司股数从990万股增加到8501万股。
1975年及1976年,九龙仓再先后发行可换股债券及附有认股证债券,结果使股价长期偏低,大股东对该公司的持股量被大大摊薄。
其二、九龙仓兴建的商厦,以出租用途为主,现金回流极慢,赢利增长低,这也是造成九龙仓股价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1978年初,九龙仓的股价最低为11.8港元。
当时,香江地价不仅没有回落,反而大幅飙升,地处繁华商业区的尖沙咀海旁,更是寸土尺金。这种强烈的对比当时已经被敏锐的香江股评家察觉。
1977年 10月 12日,《信报》资深股评家思聪就以“九龙仓物业开始蜕变,未来十年赢利保持增长”为题,指出九龙仓如能充分利用它的土地资源,未来十年可以出现年增长20%的势头,这只每股市价仅仅13.5港元的九龙仓已极为偏低,将是 1978年的热门股。
然而,比股评家更敏锐的是李加成。
当时,李加成得到一项情报,说只要购入20%的九龙仓股票,便可挑战置地的大股东地位,事实上当时作为大股东的置地,对九龙仓的持股量仅达10%。李加成遂以“暗度陈仓”的方式,不动声色地从各种渠道吸纳九龙仓股票,从每股10多港元一直买到每股30多港元,前后共购入约1000多万股九龙仓股票,约占九龙仓已发行股票的18%。
随着九龙仓股价不寻常的大幅飙升,嗅到“腥味”的大小财团以至市民意识到正有财团收集九龙仓股票,一场空前激烈的收购战爆发在即,纷纷蜂拥入市,将九龙仓的股票炒得热火朝天。这时,市场已盛传李加成有意收购九龙仓。
1978年3月,九龙仓股价已飙升至每股46港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直到这时,一直自以为高贵堂皇的怡和才慌了手脚,记起长期以来被他们忽略的持股量严重不足的事实。
其时,怡和因20世纪70年代中前期对香江信心不足,大规模投资海外,结果泥足深陷,资金短缺。
虽然紧急部署吸纳九龙仓股份,然而为时已晚,且资金有限,只好向汇丰银行求助,由汇丰董事长沈弼亲自向李加成斡旋。
上一篇:别人听劝仿明星,你开局扮神明?
下一篇:制裁5纳米芯片?关3纳米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