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从港岛开始当世界首富 第448节
正是因为和东洋造船厂熟悉,包裕刚可以便宜,或者以长租的方式租下那些万吨,甚至十万吨的大船。
如果章廷也要在香江造大船,那真的太不简单了!
至少在包裴慧看来是那样。
“章廷,那我回去,爹地到时问起我这件事,我能和他说吗?”
“当然,可以。”
章廷要造船,包裕刚,甚至香江,全球迟早都会知道的,这并不是什么商业机密。
包裕刚以后如果要买船,说不定还可以在他的造船厂下订单。
不过,章廷想到包裕刚和东洋造船厂的关系,怕是也不会轻易放弃东洋那边的造船厂订单。
历史上,包裕刚也是在看到国内造船厂开始发展起来,他也在国内订了几艘大船,算是支持国内的造船业,归根到底,还是大量在东洋订下大量的新船。
包裕刚的环球航运集团和东洋造船厂关系太密切了。
“章廷,我听说这造船得动用很多资金,那你岂不是要压很多钱在里面?”
包裴慧能够那样想到,也说明她在包裕刚身边还是学到不少东西。
实际上,这也是韦彼得等人最担心的。
而现在章廷最不缺就是资金,那些资金以其放在银行,还不如拿出来放到实业上。
最关键,他的资金是源源不断的。
。。。
浅水湾半山别墅。
张华把车停下来。
章廷和包裴慧从车上下来,已经看到康妮,王慧怡,还有妞妞在等着。
妞妞和包裴慧熟悉后,立刻过去拉住包裴慧的手。
张金荣则是过来说道:“章先生,我还以为你们没有回来吃午饭。”
“管家,现在青衣岛那边没有什么吃得,还是回别墅吃午饭。”
张金荣去让厨师准备的时候,没有多久韦彼得的车停下来。
韦彼得从车上下来,章廷和他上到楼上。
在章廷没有亲自去看和记黄埔的船坞,还以为和他想象中不一样,但是,当他去看了之后,心中确实是有些失望,但是,更多是可惜。
很明显,祁德尊什么都想吃,偏偏又吃不好。
而黄埔船坞最可惜的是,20世纪初就可以生产万吨重的大船,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也就有这方面的造船技术,后来放弃后。
如果现在重新造船,怕是需要引入新的造船技术,引入大量的造船人才。
这些都是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
在书房那里,韦彼得问道:“老板,你确定真的要投入大量资金来造船?”
按照韦彼得的想法,他是希望老板放弃的。
章廷则是说道:“不错,既然高丽可以造,为什么香江不能造?即使高丽那些公司有高丽政府支持,而我只能依靠的资金,我也要造船。”
实际上,高丽这些造船公司,不但有高丽政府大量的资金,银行的贷款,各方面的政策支持,还有来自M国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
章廷知道,现在这些高丽公司,其实还不能叫做财阀,实际上,正是这些公司通过发展这些制造业,后来才形成了高丽的财阀。
历史上,亚洲四小龙里面,高丽有十大财阀,香江只有四大洋行,还有后来的四大家族,仅此而已。
实际上,这四大家族和高丽那些财阀相比,明显还是差远了。
随着时间过去,差距可能越来越大。
“老板,那钢铁公司?”
“钢铁公司,我也要成立。”
韦彼得更是蒙了。
这钢铁怕是又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
“老板,这钢铁公司也要动用很多的资金,而且,香江的钢材市场太小。”
“谁说我们钢铁市场只有香江,我们的钢铁市场是全球。”
特别是几年之后,国内开始发展,章廷相信到时国内也是需要大量钢材的。
实际上,现在国内看似钢铁年产量两千多万吨,他怀疑很大部分是不合格的。
除此之外,历史上,国内成立的最大的宝钢公司,其实是在东洋技术和资金扶持下才发展起来的。
如果现在章廷的钢铁公司成立,几年后,也成为巨头之一,说不定还可以和国内合作。
这些事,也只有章廷自己知道,韦彼得自然不清楚。
全球市场?
韦彼得惊讶,震惊,差点说不出话来。
他总感觉章廷要做的这些事,香江根本无法完成。
毕竟,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还有钢铁公司,到时需要大量的煤炭,铁矿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进口的。
“韦彼得,这是我的计划,到时造船公司和钢铁公司,一起成立,还有相关的配套公司。这样以后,我们银河投资公司,在香江不但拥有石油公司,化工公司,造船公司,钢铁公司等等。”
第269章 章廷驾驭下属之法!让李蔡信负责钢铁公司!!
按照章廷的计划,韦彼得离开和记国际,担任第一任造船公司的负责人。
那按照计划新成立的钢铁公司,第一任负责人由谁来担任呢?
章廷想到了一个人。
李察信。
现在李察信依然还是和记国际副董事长,是和记国际三驾马车之一。
但是,在历史上,这个李察信可不简单。
历史上,1979年,李加成购入和记黄埔股分后,于同年10月15日出任和记黄埔执行董事。
经过一年多的持续吸纳,到1980年底,长茳实业持有和记黄埔的股份已超过40%,韦理辞去和记黄埔董事长兼行政总裁职务。
1981年1月1日,李加成正式出任和记黄埔董事局董事长,成为入主英资大行的第一位华人大班。
李加成入主和记黄埔后,他深知要控制这家庞大的公司并非易事,尤其是该公司旗下的货柜码头、船坞、制药及零售业务等,对于作为地产公司的长茳实业来说,相当陌生。
因此,李加成极力安抚和记黄埔的外籍高层管理人员,并委以重任。
在韦理辞职后,即委任其副手李察信出任行政总裁,业务董事夏伯殷及政务董事韦彼得亦继续获得留任,组成和记黄埔新管理层的三驾马车。
李加成还多次在和记黄埔会议上强调和记黄埔的独立性,以稳定军心。
不过,与此同时,李加成亦不忘委派长茳实业的李业广、麦理思出任和记黄埔执行董事,负责筹划该集团的地产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为日后全面接管和记黄埔未雨绸缪。
在新管理层的主持下,和记黄埔先后将众多的附属及联营上市公司私有化,包括和记地产、屈臣氏、和宝、安达臣大亚,又将连年亏损的海港工程售出,和记黄埔的业绩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综合纯利从1980年度的4.11亿港元增加到1983年度的11.67亿港元,和记黄埔的市值也从1980年初的38.7亿港元增加到1984年的98.5亿港元,成为香江股市中第三大上市公司,仅次于汇沣银行和恒鉎银行。
不过,在这期间,以行政总裁李察信为首的和记黄埔管理层与李加成的矛盾逐渐尖锐化,这种矛盾其实是韦理时代和记黄埔管理层与大股东汇沣银行的矛盾的延续。
当时,韦理在致力将和记黄埔扭亏为盈的同时,并不甘心长期蛰伏于汇沣旗下。
从1976年到1979年期间,韦理积极推动和记不断进行收购合并,先后收购了均益仓及黄埔船坞两家大型公司,一方面既增加了和记黄埔的土地储备,增强和记黄埔的实力,另一方面又使得大股东汇沣在和记黄埔的持股量下降。
汇沣银行自然明白韦理的野心,遂把手上的和记黄埔股权全部转售予长茳实业,利用长茳实业来控制势力不断膨胀的韦理,而长茳实业亦可分享和记黄埔庞大土地储备发展后的收益。
汇沣此举当然遭到韦理及其在和记黄埔原有势力的反对,眼看努力多年即将到手的成果,白白流到长茳实业手中,韦理抨击汇沣不应把股份售予长茳实业,应按比例售予原先的股东,这反映了和记黄埔管理层不希望外界人士插手和记黄埔行政,种下了长茳实业与和记黄埔管理层分歧的根源。
其后,韦理引退,行政总裁由其副手李察信接替。
虽然表面上暂时解决了双方的矛盾,但和记黄埔高层基本上仍是韦理时代的班底,仍然贯彻韦理时代的宗旨,积极阻止长茳实业插手行政,并全面巩固本身的势力。
李察信早在1927年就已加入和记,其经历了祈德尊、韦理时代以及长茳实业的入主,职位日益提高。
但他与韦理一样,并不甘于只成为决策的执行者,他希望长茳实业与汇沣银行一样,只承担大股东的职责,完全不过问和记黄埔事务。
因此,在出任和记黄埔行政总裁期间,李察信的曝光率相当高,以和记黄埔“当然发言人”的姿态出现。李察信在多次对外公开谈话中,都强调和记黄埔的独立性。
期间,市场曾流传长茳实业会全面收购和记黄埔的消息,李察信被记者问及此事时表示:“我只是一名雇员,并不是东主,对东主的事,是不便讨论。虽然李加成是和记黄埔董事长及大股东,但一直以来,他并未干涉和记黄埔的工作,对我所提出的公司发展的意见,也从未反对。在每两个星期一次的非正式聚会中,李加成先生则不断强调和记黄埔之独立性,及以现行方针继续发展下去。”这番话可说充分反映了李察信内心的想法,他希望和记黄埔能够继续独立下去,按照他个人的抱负和部署,去发展和记黄埔。
李察信等人利用长茳实业取得和记黄埔控制权之后,在贸易、零售、货柜码头等业务仍须依赖原有管理人才这一青黄不接的机会,积极扩张本身的势力。
最明显的例子是设法排挤和记黄埔华籍高级行政人员,阻止这些华籍高级行政人员势力扩张,与长茳实业结成同一阵线。
1983年,和记黄埔多名华籍高级职员被迫离职,一时人心惶惶,部分华籍行政人员与长茳实业方面接触,要求解决问题。
其时,李加成见全面接管的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直接干预和记黄埔行政,只对这些华籍行政人员进行安抚。
1984年,李察信等人与李加成的矛盾表面化,导火线是长茳实业决定和记黄埔派发巨额现金红利。
事缘1983年底,和记黄埔因来自地产的赢利大增,积累了大量现金,双方就这笔巨额现金的安排出现歧见。
根据李察信的意见,和记黄埔作为一家独立公司,要利用这些资金继续扩展,为和记黄埔谋取更大利益,而董事长李加成则倾向于将大部分现金派发给股东,理由是几十亿港元现金如存在银行生息,由于从1984年起实行新税制例,每年可能要征交数千万港元税款。
结果,在大股东长茳实业的坚持下,和记黄埔于1984年 4月派发巨息,每股和记黄埔除这一年度末期息0.42港元之外,还派发特别现金红利4港元整。
上一篇:别人听劝仿明星,你开局扮神明?
下一篇:制裁5纳米芯片?关3纳米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