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年,赶山也是一种生活 第644节
而之所以没撵她俩回家,也是因为这两个寡妇,干活非常积极,可以说一点儿也不偷懒。
再说王安家也是真的不差这连大带小5个人的饭菜。
好在四个半妇女做10多个人的饭菜,那简直就是手拿把掐的一件事儿,谁都累不着。
而之所以说有“半个妇女”,那是因为现在的木雪晴腆着个大肚子,在干活方面只能顶半个人,准确的说连半个人可能都顶不上。
因为她最多也就是坐在板凳上,帮忙烧个火择个菜啥的。
不过哪怕是这些活儿,刘桂兰也是不想让她干的,因为在刘桂兰看来,自己的大孙子才是最为重要的。
不得不说,在婆媳关系这方面,王安还是非常省心的。
吃过饭后,送走一众帮工的人,王安就溜溜达达的去了王利家。
此时的王利家,一众帮工的人也已经回家了,一家人坐在炕上,看样子也打算睡觉休息了。
王安进屋后也没说没用的,直接就把李秀玉的事情讲了一下。
一点不出意外,王利一家人听完后,全都呆愣住了。
主要是这个事情,本来王利一家都以为没戏了呢,没想到又出现了这么大的转变。
王安说完,也没理会众人,就拿起炕上的烟点了一颗。
反正在这件事儿上,王安是不会发表任何看法的。
第855章 亲自动手
王安抽着烟不说话,屋里的王大梁一家四口也不说话,整个屋子里就陷入一片寂静之中。
过了挺大半天,二大爷王大梁才紧锁着眉头说道:
“她家这彩礼,也太多了吧,咱们这嘎达这些年最贵的彩礼才100块钱,她家这一张口就要500,这是个什么人家呀?”
王安在旁边抽着烟没有接话茬,主要是王安不想接话茬,也没法接话茬。
因为还是那句话,王安娶木雪晴,可是花了足足600块的彩礼呢!
二娘姚萍也紧蹙着眉头说道:
“嗯呢呗,让人一听咋就感觉不踏实呢?这要是个不过日子的娘们儿,娶到家来得多糟心啊。”
很明显,500块钱的彩礼,着实是把王大梁两口子给惊到了。
不过这两口子说的,也是不无道理,张口就要500块钱,确实是正常人所无法接受的。
这也不禁会让人产生怀疑,李秀玉这一家人,到底是在抱着什么目的。
只是这两口子说完,就听王利很是不高兴的说道:
“人家李秀玉不是那样人,再说没听我四哥说嘛,她家这是碰着难事儿了。”
不得不承认,王利虽然才17岁,但由于跟着王安混的原因,钱财方面那是正经没少挣,所以此时的王利,在家里说话都硬气了很多。
并且从王利的这番话里就能听的出来,王利这是再次对李秀玉动心了。
而对于这500块钱彩礼,王利也是不在意的。
听到王利的话后,王大梁两口子相互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对儿子这个态度的无可奈何。
顿了一下,只听二娘姚萍对王利说道:
“我跟你爹这不是不知道那个李秀玉是咋回事嘛,咱们咋也得打听打听,先看看咋回事儿啊。”
王大梁也解释着说道:
“嗯呢呗,你跟你娘又不是心疼钱,啥事儿不都得慢慢来嘛!”
只见王利梗着个脖子,冤了吧唧的说道:
“反正我角着李秀玉挺好,在这十里八村的,就没有比她好的。”
王安一看就知道,王利这是不管花多少钱都认了,反正就是一门心思的李秀玉了。
说实话,此时的王利是不冷静的,也是完全没必要现在就整这出相的。
因为在俩人没有感情基础的情况下,这种事儿着急根本就没用,反而会失去正常思考的能力。
不过若是站在王利的角度去看的话,王利会这样也没错。
十七八岁,正是对爱情懵懂无知的时候,同时也是对美好爱情非常向往的时候。
这个年龄段的人,讲究的是“跟我爱的人在一起”。
而且还会非常的自信,那就是只要在一起了,那自己就一定能让对方也喜欢上自己,准确的说是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动对方。
殊不知,爱这个东西,其实是很单一的一件事儿,跟其他所有东西都无关,而所谓的感动,可能也只是感动了自己罢了。
当然,王安依旧没说话,就那么静静的看着这仨人搁那争论。
还别说,就这么看热闹,也是正经挺有意思的。
当母亲的,哪有不了解自己的儿子的,所以见王利那坚持己见的样子,二娘姚萍又看了看王大梁,见王大梁不说话,这才无奈的对王利说道:
“反正是给你说媳妇,那就听你的,完了哪天相看相看,要是行的话,再跟他们商量商量咋过礼。”
姚萍所说的这个“咋过礼”,在当地算是一种彩礼的交予方式。
简单的来说就是,要么一下子全给,要么就是订婚的时候给一半,等结婚的时候再给另一半。
王大梁闻言张了张嘴,想要说点啥却最终还是忍住了。
不过很明显,王利听到这话那是正经挺高兴,之前那就像是大冤种一样的大脸,瞬间就变得眉开眼笑了起来。
王安发现没啥热闹看了,这才笑呵呵的说道:
“老五你要是着急,明天就去找你木哥,要是不着急,就先找人打听打听对方的底细啥的,完了再去找你木哥,那行了,我回家了,明天还得干活呢。”
说着话,王安便离开了王利家。
接下来的两天,王大柱和王安爷俩,都变得很是忙碌了起来。
王安和两个木匠,开始割玻璃往窗户上镶嵌,顺便再打上玻璃腻子。
这个活虽然很简单,但割玻璃却是个技术活,但凡一个不小心,那在用玻璃刀划完印敲打玻璃的时候,就会把玻璃给干碎。
奈何这年代的木匠,对于割玻璃这个活也不咋熟练,而王安前世时虽然学会了很多技艺,但唯独在割玻璃这块是个二把刀。
好在不管干啥都是个熟能生巧的事儿,所以在这仨人磕磕绊绊的努力下,倒是总共也没浪费多少玻璃。
王安和木匠在往窗户上镶玻璃,而王大柱则领着泥瓦匠和几个小工继续砌院墙。
至于砌院墙这个活就更加简单了,也不用挖地基,直接铺上一层石头就开始砌砖,所以速度方面倒是挺快的。
直到第三天,郝大友派来送砖的车,才终于轮到了王安和木雪离、还有王利家。
三家都有帮工的人,卸砖的速度自然非常快。
就这样,在忙忙碌碌中,转眼间又是好几天的时间过去了。
而在这段日子里,王安家的窗户不但全都镶完了玻璃,就连院墙也全部砌完了。
再通风晾晒上一段日子,两座新房就可以全部住人了。
与此同时,王利和木雪离家的新房也打完了前后横梁子,等横梁子晾干之后,就可以上架子,也就是上三角梁了。
只是王安一家却依然还在忙碌中,当然,木匠也没闲着。
因为房子盖完了,但家具还没打呢。
说实话,屯里的木匠打制的家具,王安还真有点看不上眼。
不管是客厅里摆放的桌子,还是躺椅,做的那叫一个又蠢又笨,可以说毫无艺术观赏性可言。
奈何这种事情并不能怪他们,一个屯里的木匠,能把桌子或者椅子啥的做出来,就已经不错了,哪儿那么多要求?
说的难听点,逼事儿咋那么多呢?
于是乎,王安便亲自动手做起了家具,至于那两个木匠,反倒成了给王安打下手的。
第856章 问世间情为何物
不得不承认的是,王安的木匠技艺,的确比牛一辰和牛大龙父子的木匠技艺,要强上很多很多的。
准确的来讲,应该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
所以,一张一张的家具图纸从王安的手里画出来后,只要把相应的家具做出来了,那这个图纸,就会被这对木匠父子给小心的保存起来。
用牛一辰的话说就是:
“这都是吃饭的手艺,学到手里都是活儿,再说以后也都能用得上。”
看得出来,对于王安的木匠技艺,这父子俩是真心佩服的。
不过事实上也确是如此,王安所设计的家具,基本做到了简单大方又不失美观,最主要的是,看上去不显得蠢笨。
在做家具这方面,按照王安的想法,王安并没有做这个年代常用的那种大木箱子,而是做的立式大衣柜。
这种立式衣柜,绝对要比那种大木箱子好用的多,最起码找衣服比较方便。
饭桌也不是农村常用的那种四四方方的八仙桌,而是圆形的炕桌和圆形的地桌。
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王安家的人口比较多,王安发现,那四四方方的桌子比较拥挤,不如圆形的得劲。
上一篇:杀人加攻击,开局追杀前女友
下一篇:美食:从农村烧大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