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502节
炮位侦校雷达还在改进,至少把硬件乘法器集成进去的工作还没搞完,他们拿到这东西的时间也不长。
两者结合,搞炮侦雷达的同志不用到处找炮打,搞炮的同志也不用四处找炮弹。
一开炮,炮侦雷达就能大概知道射程和弹著点了。
第648章 弹上花样多
“诶,高总工这个建议不错,每次确认弹著点都是个大工程,效率极低。”
“以前怎么没想到?”
“以前就不知道有这东西啊,再说就算知道了,你也协调不过来。”
“回去就申请,这样能提高不少效率,省不少钱。”
“……”
对于科研项目来说,哪怕直接的钱一分没省,但只要解决了时间,那就不知道省了多少钱了。
不过这种事情在平时他们可能会非常高兴,但相比高振东正在说的事情,明显属于是锦上添花,所以高兴了没几下,符、邵二人马上就把焦点又转移回来了。
过了这个村可没这个店,现在不尽量多掏点儿干货出来,下次能不能见著人家都还两说呢。不是他们不想见,而是看这趋势,这位恐怕不太容易见得著。
“高总工,您刚才说的还有一个建议和一个展望是什么?”
高振东点点头:“啊对,还没说完呢。”
一边说著,他一边在枣核弹的弹体底部加了点儿东西。
“我建议你们开发一种新的标准弹型,底部排气增程弹。”
底排弹是6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现在还没有这玩意,所以这个概念直接把炮总们都整不会了,是真不会的那种。
“底部排气增程弹?”他们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实在不知道是个啥玩意。
高振东继续把细节画出来:“在炮弹底部设计一个凹坑,里面装上排气装置,炮弹飞行过程中持续排出燃气,可以增加炮弹射程。”
一位搞炮弹的同志笑出声来:“这不搞成火箭弹了嘛?要是这样,直接搞火箭炮好了。”
符、邵二人虽然不解,但是却没开口,他们不相信高总工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看不出来。
高振东也不生气,这东西他们真不懂,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对于炮弹的空气动力学其实是所知有限的。
他笑著解释道:“这和火箭弹是不同的,原理上不同。火箭弹是完全靠火箭发动机的火药燃气持续喷射来推动,但是身管火炮的动力来自哪里,我想你们应该很清楚吧?”
“来自发射药爆炸时膨胀做功。”
“对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炮弹飞在空中的时候,会受到什么阻力?”
“空气阻力啊!”
“但是空气阻力的构成,到底哪些东西一起构成了这个空气阻力,它受什么影响,你们考虑过没有?”
“不就……”搞炮的同志回答到这里,突然卡壳了,诶,这东西听起来简单,但是还真回答不出来。
就好像大家都知道吃饭能吃饱,但是为什么吃饭能吃饱,吃土不行?这个道理就不是人人都能说清楚了。
看著高振东看著一帮同志含笑不语,符总也知道这事儿他们答不出来,太细了。
“高总工,那这个底部排气增程弹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高振东在图上弹尾画了几笔:“炮弹在高速行进过程中,其弹底会由于空气来不及补充,形成低压区,这个低压区直观来说,会增大弹体前后的压差,增大阻力,所以……”
符总一下子就回过味儿来:“啊,我明白了!这个排气不是为了推动弹体前进,仅仅是为了用燃气填补弹底的低压区,尽量平衡弹体前后压差?”
邵总也明白了:“对对对,这想法绝了!我们还是理论研究不够啊,这办法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没有深厚的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功底,那是提不出来的。而且仅仅是补充弹体低压区的话,这个排气装置不需要做太大,体积和重量代价都不大,对于弹丸威力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绝,太绝了!
刚才说搞了个火箭弹的同志,满脸通红,冲动了冲动了。
这些大佬的脑子和常人不同,想问题理论和角度都非常异于常理,也不是不能反驳和质疑,人家估计也不在意,但是自己的脸皮得厚一点,否则结果很容易怀疑人生。
邵总现在是深深的为自己“蹭课”的行为感到庆幸,人家说的东西,还真就不只针对122,只要是中大口径炮弹,都能用。
高振东笑道:“不过底排弹也不是没缺陷,只要排气,就会产生力,炮弹在空中是旋转进动前进的,这种微小的力也会对炮弹精度产生一定影响,不过综合下来,这种增程手段还是很划算的。我估算过,设计得当的话,增加10%左右的射程是没问题的,和枣核弹不相上下。”
10%?这就很了不得了,枣核弹还有10%左右?赚了赚了!
邵总在心里已经盘算开了,他和符总不同,他的炮短时间是改不了的,仿制就是仿制,不像符总是搞新炮。
但是炮弹还是能改的,这枣核弹和底排弹一上,多的不说,20公里大关没问题啊!
别看20km和17.4km比起来没多多少,但是经常买东西的人都知道,9块9和10块,10块实在是贵出太多!
至于说高总工的两个10%是吹牛逼?那不可能,人家没点儿把握,怎么会说出这种数据来。
至于邵总,就更不用说了,高振东这一套连招用到新炮上,嘿嘿,老邵,我看你还怎么天天在我面前显摆你口径大!
不过好像老邵那里改改弹也能有很好的效果啊,算了算了,让他一把。
两人正在心里浮想联翩,高振东那边却没停下。
“至于我说的一个展望,就是针对这个底排弹的小小缺陷的。”
底排弹的缺陷能解决?两人顾不得畅想未来了,先抓住眼前再说。
“底排弹的缺陷能解决?那为什么不直接上最终方案呢?”一位同志有些不解。
至于符、邵二位炮总就问不出这个问题,不是想不到,而是他们想得更多。
为什么?那必然是解决这个缺陷需要付出的代价比较大,相比在现阶段上底排弹,其他技术其代价综合下来不值得呗。
果然不出他们所料,高振东笑了:“嗯,最终方案也有这样那样的代价需要付出,当前环境下,底排弹是最优方案。底排弹要非说缺陷的话,那就是对精度略有影响,但是增程效果不是最好,解决这两个就好了。”
其实反过来说,那就是底排弹是把增程和精度、成本综合得比较好的一种方案,辩证法看问题的魅力就在于此,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什么角度去解读了。
动静华夏,很不错的自媒体名字。
华夏动静,呃……算了不说了。
“所以叫做展望的原因就在于此,先把路子给你们,至于怎么选择,你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或者说,资源充足的时候,你们可以全都要嘛,哈哈。”高振东对展望做了总结。
“嗯嗯嗯,高总工说得有道理,那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对对对,你说得都对,那你倒是赶紧展望啊,等急了都。
高振东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比底排弹简单得多:“一个,是做底凹弹,也就是利用弹体底部的凹陷和空气动力学结构设计,保留或保证迅速补充空气,降低压差。这个办法好处在于精度要好一些,但是坏处在于设计难度比底排弹要难,对空气动力学或者流体力学的要求比较高,增程效果大概率来说是比不过底排弹的。”
之所以不先拿出底凹弹这个看起来要简单方便的设计,麻烦就在这里,底凹弹是被动补充空气,不像底排弹的气体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因此对于流体力学的要求高得多,属于是结果简单但是过程困难的典型了。
“这东西看起来比底排弹还简单!”一名152的研究人员高兴了,这东西好搞,还不如就搞这个。
邵总看他一眼:“呵呵,你想得太简单了。这东西比底排难搞得多!”
他和符总是完全理解了高振东的意思的,这东西作为展望可以,想要马上上马,的确不如底排。
这一点,让他们对高振东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么多新技术先不说了,他能精准的把握住什么东西是最合适的,什么技术看起来容易但是其实不适合马上就上。
这不但理论要精深,实践经验也要非常丰富,对环境的了解也必须非常透彻才行。
再看看高振东的年纪,呵呵……算了不想了,有些人的存在,就是用来打破常规的。
“至于增程不够嘛,哈哈,刚才有位同志说得好,是真的可以考虑做火箭增程弹的,增程效果好,但是对弹丸威力影响比较大,做主力弹种可能不太合适,做特化弹种还是不错的。”高振东顺口替最早对底排弹提出质疑的同志找补了一下,同志考虑得还是有点道理的嘛。
符、邵二人心里乐开了花,高总工这几个建议和展望,把弹丸的问题基本上解决得干干净净,在全面超越原有普通弹的基础上,各种弹种要综合有综合,要射程有射程,要精度有精度。
要是每次开会都这样,他们恨不得天天蹲在防工委不走了。
第649章 其他建议
还没等他们高兴完,高振东笑道:“我的存货也差不多就这么多了,还有一些建议,和防工委和陆装局有关,得他们也在场说了才有意义。我们这儿,就暂时先到这里吧。”
听到这话,符总突然想起来,自己有个问题,没准能在高总工这里找到答案。
毕竟这位看起来领域五花八门,到底是火工品、材料、流体力学还是啥,看起来都挺厉害,但的确没个准谱。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材料,他绝对懂,而且不是一般的懂!
他赶紧开口:“等一下,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碰到的,想咨询一下您。”
“您请说,看看我能帮上忙不?”高振东笑道。
“炮膛烧蚀和磨损!加了药之后,这个问题就开始突出了,毕竟药量大了,而且炮弹初速也高了,原有的炮膛工艺就有点扛不住,身管寿命大幅下降。”
为什么说研究难搞,这就是原因,很多参数和设计之间是相互交叉关联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振东连想都没想,脱口而出:“电渣重熔和身管自紧用上去之后,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如果还不够,你往炮膛里面镀层铬吧。硬度高,耐腐蚀,价格不贵,附著性能还好。其实有了这些工艺,你可以考虑适当加长炮身,还能提升一些射程和精度,把榴弹炮和加农炮结合结合嘛。”
炮身长度可不是说加就加的,不信随便拿一根长径比30以上的铁条,固定住一头,测一测得多粗多硬的才不会大幅自然弯曲就知道了。
嗯?就这么简单?
嗯!就这么简单!
看著高振东甚至连想都不想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两位炮总的敬仰,那的确是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加榴炮?对啊,老毛子也这么说过。这想法不错!
一群人带著这种心情,跟著高振东一起回到了主会场。
正在讨论其他问题的同志们都停了下来,看向了他们。
陆军领导笑道:“怎么样啊?同志们,有没有信心了?”
符总笑著,信心十足:“有信心!各位领导,18公里!多的不说,18公里!”
上一篇:开局何大清离家,去帮人养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