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479节

  眼看著高振东把自己一群人想了很久的方案否了个七七八八,但是他们却一点儿不高兴的意思都没有,还是这个劲儿大。

  “高总工,总的东西都差不多了,那你看看这个天线……”

  高振东“噗嗤”的一声笑了出来,搞得刘总一脸茫然,天线这玩意很好笑么?

  高振东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主要是他想起前世名梗——“倒卡神器”来了,实在忍不住。

  倒卡神器,来自老毛子从米格-21用到苏-27的天线结构——倒置卡塞格伦天线,其实这东西吧,别人也都用,比如约翰牛的狂风啥的,一样在用,很多船用雷达也在用。

  之所以只有老毛子的出了这个梗,主要还是这东西我们用得多,而且我们还用得不好,8爷上那个倒卡神器搞了几十年没搞出来。

  再加上Su-27基本型的倒卡雷达又大又重,参数看起来爆表,但实际BVR能力在我们的三代机里垫底,别说别的,就连自己不用的发财Block2都能摁著他摩擦。 于是颇为不爽的国内军迷就给起了这个外号。

  而高振东乐出来的原因,不是因为这次刘总用了倒卡天线,实际上,恰好是因为它没用倒卡天线,而是用的倒卡它爹——卡塞格伦天线。

  估计是考虑到机头空间虽然大了不少,但是抛物面天线那过高的焦径比要求还是对战斗不太好,所以他选择了焦径比要求比较低的卡塞格伦天线。

  但是卡塞格伦天线实际上在战斗机上使用的时间并不长,被倒卡取代,主要原因就是信号中心被遮挡,旁瓣电平高。

  而倒卡就解决了卡塞格伦天线这个问题,有意思的是,如果不太懂雷达的同志看到完全体的倒卡天线,会有相当概率误认为以为这货是个相控阵。

  实际上这货完全不可能作为相控阵的天线使用,反倒是另外一种天线,是可以实现相控阵能力的,那就是平板缝隙天线。

  平板缝隙别看看起来是个平板,实际上大都是由很多波导管拼在一起形成的,是一堆各自独立的管子,如果信号部分设计得好,的确能实现相控阵的原理,只是单元数可能不太大而已。

  话说回来,作为二代机里相当普及的一种天线形式,倒卡天线的性能放在这个时候还是不错的,在平板缝隙天线诞生之前,这个算是综合性能最好的战斗机用天线结构之一。

  只是用到90年代乃至2000年后,就开始落后了,二代机的倒卡是真的神器,三代机还在用倒卡就有点神金。

  但是倒卡还真能用在PD雷达上面,天线和雷达体制是不太搭界的。

  对于刘总疑惑的眼神,高振东也不好解释,只好直入正题:“没啥没啥,想起点别的事儿。那啥,刘总,这里为什么不用倒置卡塞格伦天线?”

  这是高振东很迷惑的地方,没记错的话,刘总前面仿制的RP-1雷达,那个装在进气道中间的、测距距离“高达”3公里的测距雷达,就是用的倒卡,按说他不应该不知道的。那玩意高振东前世见过照片,一眼就能看出来,特征太明显了。

  刘总笑著道:“RP-1就是用的倒卡,性能太差,所以就用这个了。”

  高振东本来想建议还是先用倒卡,毕竟RP-1那套雷达性能差,和倒卡天线没啥关系,倒卡比卡塞格伦,用在战斗机上还是更合适一些,那玩意看不远纯粹是技术和个头问题,但是话到嘴边,心里一动,还是忍住了。

  这个事情,放到后面再说,反正现在不管用正卡还是倒卡,最后都影响不大。

  否得已经够多了,再否不太好。

  “嗯,这样啊……天线……先就这么著吧。”高振东含糊道。

  刘总大概听出了点儿意思,但是见高振东没有其他表示,也就先这么搞著了。

  “那高总工,我就把这个先改好,送防工委那边了?”大有收获的刘总,收起了本子。

  高振东点点头:“嗯,速度尽快吧,攻-5多用途型现在进度很不错,如果最后没有好雷达,就有点儿可惜了。”

  从瓷飞厂那边的反馈来看,他们进度不错,迄今为止总体也很顺利。

  如果说后世的研发极为耗时的话,那在这个年代,研发速度相对要快不少,因为技术没有那么复杂、精密、极端,研究、制造、试验的进度都要快不少。

  送走刘总他们,高振东翻开了一套图纸。

  只看外壳图的话,能看出来是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截面基本呈正方形,看起来也不是很大。

  这正是刚才他和刘总提起的那玩意,行波管。

  达到几十年后最先进程度的行波管设计他没找到,但是满足当前年代条件或者略微超前的,还是能找到的。

  这东西好就好在可以体积换性能,但是高振东没有直接做太大,他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大力出奇迹是一种办法,但是怎么大力,他有自己的考量。

  仔细检查了一遍,他把图全部装袋密封好,打电话叫来三分厂机要室的同志,请他把这份图纸,送到防工委那边,请防工委的同志选择相关的专业厂,代为生产一批。

  同时,高振东专门提出来,这个东西的生产厂,对于人员结构有要求,除了满足基本保密要求之外,还不能有国外的同志。

第621章 携行具的小改动

  三分厂总工办,高振东坐在电脑前,面前放了几个东西,而他自己正在回复邮件。

  邮件是房教授那里发过来的,讨论的是和防护携行系统相关的工作。

  这些事情总体并不复杂,没有涉及到太高深的技术问题,就在邮件里就能说个清楚明白。

  他面前放的几个东西,正是房教授那边送过来的头盔和防护携行具样品,还有一块氧化铝陶瓷防弹插板。

  而他现在正在撰写的邮件,正是他在检查这批装备之后的一些感受,当然,其中的防弹插板就不用检查了,那东西在这个过程里主要起到一个配重的作用。

  “房教授……”

  “……对于头盔,其外形及检验数据我已悉知,并无不妥之处。唯有一个额外建议,头盔应配备白色、丛林迷彩双面布盔罩,加之头盔本体,共有三种颜色,可以适应多种环境,有利于我战士在上述环境下的隐蔽作战。”

  头盔和预想的差不多,1.2kg的重量,能扛得住7.62*25手枪弹的打击,能防的住炮弹破片,至于步枪弹的正面打击,就不用想太多了,这东西扛不住,但是对于斜向的子弹,有一定概率跳弹。

  至于说扛住子弹的同时颈椎会断这种说法,听听就好,子弹没那么大的动能。哪怕是头盔带子扎紧了也是如此。

  所以高振东对于头盔本体没有什么意见,只是对外观有些小想法而已。

  配多种盔罩在现阶段看来是有点动静太大,但是配一种还是可以的,这让高振东想起小时候的双面夹克了,这搞法正好能用得上。

  至于为什么他选择这两种颜色,嗯,因为好看。

  只是这样一来,战士们想要像高振东前世知道的那样,一个钢盔从喝水做饭到嘘嘘,就不是那么太方便了,得取盔罩,权衡了半天,高振东觉得这点儿不便还是值得的,还是加上吧。

  “……对于防护携行具,个人建议不用任何拉链作为连接或封闭手段,应使用塑料粘接带、扣带等更为可靠的方式完成上述功能。”

  拉链这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好东西,结实可靠、美观耐用、连接区大、轻巧方便、适应形状多、封闭效果好。

  但是,一切就怕但是,在防护携行系统上,上面第一个优点就完全不复存在了,这东西算是最不可靠最不结实的那种,说得难听点随便找根麻绳拴上去都比它强。

  我们的冲锋枪弹挂就是绳子拴的,但是高振东前世,人家打仗我们这边这玩意能卖到脱销。

  拉链光说不结实是一回事,这东西能坏的地方还挺多,缝线、链齿、拉头、拉柄……哪儿哪儿都有可能出问题,而且隐患多不说,坏了还贼难修,换起来也难换。

  而且和塑料粘结带不同,塑料粘接带掉一点儿毛少几个钩没事儿,拉链有个特点是,任何一个地方坏了,这东西基本上就没用了,哪怕用上双头拉链,也只是略微改善,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高振东能搞定集成电路,但是自问搞不定把拉链搞可靠这么高难度的动作,别说他了,日后搞这行的,也没人能把这事儿搞好,因为这些毛病都是娘胎里带来的。

  这个时候,高振东才深深意识到,我艹,原来原子笔里的圆珠,也许真的是工业明珠?

  可能拉链这东西在这年头算是高级货,强烈想把防护携行具搞好、搞漂亮的房教授,对于拉链的用量比较奔放,到处都是,一眼看上去,这玩意不像是携行背心,倒像是摄影背心。

  所以高振东连忙制止这种搞法,这么搞,这东西可就彻底废了。

  “……同时,建议左下摆区域,不要安排挂件和附件,我军战士大部分地面战术动作,均是以左半身体接地支撑。此处其他物品太多,可能影响战术动作的执行……”

  这个就是妥妥的实战窍门或者叫经验了,以房教授现在的经验,是考虑不到这个问题的,所以在这儿也挂了不少零碎,对此,高振东的评价是——硌人。

  如果说一件防护携行具就要让全军改战术动作的话,那这东西就是设计不成功的,不论那些战术动作是否合理,是否过时,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

  “……携行具的主连接在背部且为拉链,此设计不尽合理,将导致单兵无法顺利穿脱携行具,且极易损坏。同时,在该位置将影响背负其他物品。应将该连接改至单侧或双侧腋下,采用较大面积的反折塑料粘接带进行粘接……”

  估计是胸前要挂弹匣,在这里像想穿衣服一样穿脱就不太好操作了,房教授直接搞了个反向操作,正面不行是吧?诶,我放背面。

  放背面功能上倒不是不行,可是操作便利性上,基本上一个人就很难穿脱了,不得不说,房教授这一手还是有点儿奇葩的。

  同时还有个问题在于,不论机械化到了何种程度,我们还是会行军的,背上是要背东西的,比如被包,也有可能是三根61火,或者其他东西。

  这种设计就意味著,一旦战士受伤或者在其他情况下需要临时脱开携行具的情况下,不把背上的东西卸掉,这玩意就脱不开,在实战情况下非常耽误事儿。

  对于战士们来说,弯腰、紧背发力是常用动作,这东西把拉链开在背上,基本上可以肯定,被背部紧绷的肌肉绷开是大概率的事情。

  所以这东西一定得改,而且高振东都没说“建议”两字儿了,直接就是“应”,无论如何,这东西你得给我改了。

  除了这些问题,其他总体都还好,材料、结实耐用、可容纳的物品、取用方便性等指标,都在不错的范围内。

  总的来说,在高振东看来,改改就能用了,这种东西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让所有人都喜欢,说得直接点,哪怕是钞票,不一样还有视金钱如粪土的人存在嘛。所以只要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要求,基本上这东西也就能用了,有些小问题,或者是对于少数人来说不够好的地方,那就只好自己克服一下了。

  把邮件写好,高振东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内容和措辞都没有什么问题,才将邮件加密发了出去。

  前者是为了保证装备的性能,后者嘛,房教授的年纪对于高振东来说,好歹也算是老同志了,语气上还是要注意一下,不能过于严厉和不近人情。

  三十分钟后,房教授拿著学校机要室的同志送过来的邮件打印稿,一边看一边拍大腿,看到某些地方甚至开始拍脑袋。

  “高教授这个建议好!好!”

  “嗯……这个地方的确考虑不周了……”

  “嗨!这东西我怎么就想不到呢?”

  “高教授果然是战场上下来的,这些细节太到位了……”

  “傻了!傻了!我简直就是傻了!这个东西怎么能这样搞!让人看笑话了啊。”

  “糟了!这是犯了大错误!幸亏有高教授!”

  “……”

  把高振东的邮件从头看到尾,房教授没有任何的不满,反而非常高兴,经过高教授的查漏补缺,这东西总算是基本上到了能小批量试产,投入试用的程度了。

  他抬起头,叫自己的学生。

  “小张!小罗!你们两把课题组的同学们都叫来!我们改最后一版!”

  京城工大的防护携行系统课题组,很快又继续忙碌起来。

  也算是放下一桩心事的高振东,下班骑著车往家赶。

  走到半路,一辆吉普车“嘎”的一声在他身旁停下。

  高振东刹住车,转头一看,王德柱那个大大的脑袋从车窗里伸出来。

  “老排长!”

首节 上一节 479/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何大清离家,去帮人养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