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437节
“只要成本没问题,空间也够,个人感觉倒是没什么问题。”高振东长舒一口气,别往坦克上装就行,其他您随意。
其实就是把装甲输送车当青春版步兵战车使嘛,这倒没什么大不了的,实际使用中这种情况多了去了。
装甲部队在步兵战车不够的时候,拿装输暂时顶编制,倒也不是不能使,这种配置,反而能在这种情况下增强装输遂行步战任务的能力。
“那固定翼飞机上?”陆军想起来,空军有伊尔-10,而且还有意把最新的轻型轰炸机改进为专职对地攻击的攻击机。
要是这些飞机上装上这东西……那不得美死。
然而高振东一句话就浇灭了他们的希望:“这东西红外测角加线导的,装到固定翼飞机上不合适。”
结构简单便宜,自然就有便宜的坏处,这种制导方式固定翼根本不能用,得用别的。
在一片祥和中,赤剑-61式反坦克导弹最终定型,除了高振东之外,与会者都没想到,这个导弹的生命力之长,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一篇名为《反坦克导弹60年》的专访,采访的是长剑机械厂的总工,说起赤剑-61式单兵反坦克导弹的时候,他发出了长长的感慨。
“当时参会的老前辈们,都想像不到,这型导弹能伴随我们的陆军,走过整整60年。作为我军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每当想将它换下来的时候,却又发现只要改一改,换换弹头、推进剂、制导系统,就能够以很低的成本满足更新的需求。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最早的导弹架构设计者——高振东同志,他设计了一个极为优秀的结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兼顾了成本、扩展、和性能,让这枚弹能生生熬死它的无数后辈,一直活跃在装备第一线。”
说完,他还给记者举了个例子。
“80年代初,我们急著寻找出口的可能性。在外方打靶某次测试中,没人能想到,高振东老先生二十年前设计的波段选择红外测角系统,居然能满足外方对于红外制导系统抗干扰的要求,丝毫不受特意设置在飞行路径上的多个火堆的干扰,一举击中目标。最终靠著便宜的价格和良好的综合性能,一举中标,让我们厂的日子又好过起来。”
第571章 高振东也讲科学,但只讲他的
这些都是后话,但是这枚导弹的定型,却让现在的装备行业,几家欢喜几家愁起来。
长剑厂自然是欢喜的,但也不是没有愁的地方。
任务重啊!
61式火箭筒、61式反坦克导弹,部队那边对于这两个装备的性能极为满意,就一个要求——多多益善。
特别是61火,这东西是真便宜,但是也真好用。
不多生产一点,部队就要没得东西用了。不止长剑厂的61火是这样,山城那边接产的61枪族也是这样。
——40火已经开始撤装,用于援助了。
花旗佬在我们南边那对兄弟家里的动作,开始大了起来。
南边那国家情势开始收紧,我们发挥国际主义精神,不惜从现役装备里直接抽调武器,援助他们。
这其中,就包括现役的40火,也包括现役的半自动步枪。
甚至连最新的枪榴弹,连自己都还没装备,也在大量生产援助。
至于61式枪族及配套枪挂榴弹,刚定型,性能还不稳定,数量也不多,无法成建制提供,嗯,反而不如这些东西好。
我们真的,高振东哭死。
不过好在这些烦恼,都属于是幸福的烦恼,长剑厂对此喜闻乐见。
而搞步战和装输的同志,同样是和长剑厂一样,痛并快乐著。
快乐自然是因为有好东西往装备上面装。
而痛嘛,两家都差不多,这东西一来,又要修改车体设计方案了,虽然修改不大,但是总是要改的。
这个时候,高振东提出的加长车体的建议,好处就出来了,特别是装输,这货没炮塔的,车内空间更小。
虽然有点儿吃力,但是放上几发备弹还是放得下。
两家的设计人员一边感谢高振东的“卓越远见”,一边绞尽脑汁乐呵呵的往车里塞导弹。
要是他们知道这个额外的任务,就是高振东给他们带来的话,估计心情就没这么美丽了。
说到这个,接到消息的草原拖拉机厂的同志,一开始还颇为不忿。
凭什么装输能加、步战能加,作为箭头,陆战的王者,反而不能加了?
倒反天罡了嘛!
当后来得知,陆军的同志倒是巴不得加上去,但是被高副总师把这个想法给死死按住了之后,这才释然。
高副总师说装上去不好,那估计就真的不能装了。
尤其是何总,他坚信,那玩意的确不能往坦克上装,至少是暂时不能。
这不是盲从,而是他心里清楚,对於坦克火控和运用的理解,高副总师相比自己,实在是超前很多,他必定有充足的理由。
东北直升机厂的同志,刚接到研究垂-5搜救型和武装型的任务,事情还没想明白呢,又收到了新的通知。
这是赤剑-61型反坦克导弹系统资料,这是垂-5,好了,现在你们要考虑把这玩意装到武装型上面去。
如果说这些都是有喜有愁的话,那仿制SS.11的厂,就是纯纯的愁了。
作为春雷机械厂厂研究所的总工,张总最近虽然偶有不快,但是总体还是愉悦的。
这时候生产厂和研究所还没有厂所分离,很多任务是以厂子的名义在搞,实际的研究工作是厂里的研究所在做。
仿制SS.11的进度,虽然缓慢,但是好歹还是能看到进度的,这让他总体来说还是心情畅快,志得意满是不敢说了,都要人家帮忙了,还得意个毛线。
不怕慢、就怕站,有进度就好。
然而这一切,都在接到防工委的一份通知之后,戛然而止。
“……鉴于该装备性能不足,存在‘仿制即落后’的情况,为节约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经陆军建议,防工委决定,终止该装备的仿制工作,现有成果转技术储备……”
“技术储备”这几个字,大约是搞实战装备的同志最怕看到的了,这几个字看起来倒是挺好看,但实际上就意味著这个装备不继续往下搞了。
陆军终于还是不头铁,也不愿意浪费资源了,SS.11这货拿到国际上,也许真是好货,但是放到国内,就是鸡肋了。
他们和防工委开了个会,直接决定终止SS.11的仿制工作。
看著这份通知,张总只感觉晴天霹雳。
怎么就终止了?这可是国际最新的反坦克导弹,怎么就落后了?
前面一点铺垫都没有,甚至还在帮忙解决技术问题,一切都很美好。
结果这还没多久呢,就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了?
张总感觉颇为生气,就算是没钱,或者有技战术调整,那至少也给一次机会吧?不说生产,至少把研究搞完也好啊,那也是真的技术储备。
看看现在的成果,“技术储备”?哪儿有什么东西值得储备的。
甚至根据新的要求,调整指标,也是可以的嘛。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纸公文就决定终止了。
这不公平,这是对前期工作、努力和资源投入的浪费!
事情不能这么搞!
张总非常气愤,决定进京,力陈厉害,争取扭转这个错误的决定。
看著面面相觑的各子系统总师,张总做出了决定。
“订票!我们都进京,去防工委和陆装局要个说法。”
陆装局,陆军装备局,负责陆军装备的规划、研发、生产。
春雷机械厂离京城不远不近,作为大型机械厂,在买火车票上还是有优势的。
三天之后,张总一行人来到了京城,直奔防工委。
得知春雷厂的同志过来了,防工委领导看看总工,面露苦笑:“走吧,我们一起去,安抚安抚这些同志,虽然技不如人,但是他们也是付出了心血和努力的,这个结果不是他们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想到高振东本事那么大。”
防工委对于春雷厂的同志,那是一点儿意见都没有的,甚至还心有愧疚。
在当初高振东提出SS.11不行的时候,不论是防工委还是陆装局,都没听进去,或者说都没完全相信,这怎么可能,物理和科学总要讲的吧?
最后还是一心找突破口的长剑厂,联合高振东搞出一支游击队来。
陆装局和防工委对此,完全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心态,单兵弹能搞出来,有高振东前面的战绩在,他们是不大怀疑的,反正能多一种单兵弹,何乐而不为。
当时联合长剑厂的时候,高振东的话是单兵弹指标不见得比SS.11这个车载重弹差,老实话说,除了长剑厂之外,防工委和陆装局是不大相信的。
但是万万没想到啊,高振东说话,那是一点儿不带虚的,甚至还略微低调打了点儿埋伏!
他也讲究物理和科学,但是他讲究的是他自己的物理和科学。
眼看著这个单兵弹一步步搞出来,在只有三分之一弹重的限制下,各项指标全面超越SS.11,这让防工委和陆装局感觉脸上有点火辣辣的。
你们看吧,我说重弹不行,真不行吧?
对此,所有人都无话可说,包括赤剑-61定型那天的与会专家,因为他们大部分人,也是当时高振东说SS.11不行,建议不再仿制的在场者。
但转过来一想,老毛子的重弹还特么不如这个呢,这又怎么解释?
嗯,原来不是我们判断有误,而是高振东太强!那没事儿了。
这位同志,有本事那是真往外拿啊!
还能有什么办法,只好停掉重弹了呗。
所以对于颇有一点遭受“无妄之灾”的春雷厂,他们是感觉有点儿对不起对方的。
这不,闻听对方上京要说法来了,领导决定和总工一起去安抚。
带著点儿尴尬的笑容,领导和总工一起,在自己的会议室见到了春雷厂的同志。
说起正事来,春雷厂的同志就一句话——不服。
对于这个,防工委领导也是没法子,知道你们肯定不服,但是你们不能不服。
上一篇:开局何大清离家,去帮人养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