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400节

  要说高振东这个光刻机原始,那是真的原始,固定好硅片后,马娟开动开关,硅片开始旋转。

  这是高振东的设计,一步到位,光刻胶的涂布,他直接上了旋涂法,前世我们最早的光刻机是用什么方法涂布他不知道,但他知道综合性能肯定是旋涂法最好。

  旋涂法在单晶硅片这种平坦的简单表面涂布,平坦化能力强,容易控制厚度,涂层密度大,厚度均匀,不是没有缺陷,但是可以接受和处理。

  旋转很快达到了缺省的转速,在涂料确定的情况下,涂层厚度这些涂布结果参数与转速高度相关,旋转的同时,工件台也在对硅片进行加热,这是为了进一步去除表面重新附著的水汽。

  这些小细节,都是高振东从前世带过来的,不起眼,但是很重要。

  加热时间满足缺省要求之后,旋转也早已稳定,马娟拿起了滴管。

  没错,就是化学试验用的那种滴管,一点儿都不高大上,但是对于高振东这个光刻机来说够用了。

  滴管天生就有不太精确的计量功能,例如一毫升水大概是15滴,总之就是当液体的粘稠度确定的话,那从滴管滴出来的每滴液体的体积基本上是一致的,换支滴管也是一样,只要是正常的滴管都一样。

  多余的光刻胶会被旋转的硅片给甩出去的,这也是旋涂的优点。

  马娟往旋转的硅片中心滴了一些光刻胶,光刻胶很快随著旋转,沿著硅片表面匀开来,非常均匀,仿佛不存在一样。

  这也是托光刻胶和硅片的粘附性很好的福,否则在上光刻胶之前,还得上一遍衬底,以加强光刻胶的附著。

  硅片缓缓停止旋转,此时,工件台再次开始对硅片进行加热,这是在固化光刻胶。

  固化完成后,马娟开始按动电钮,调整工件台,将硅片置于光学系统下的合适位置。

  虽然高振东要求东北光学所的同志搞的是160mm直径的投影范围,不过考虑到拉晶的成品率,以及光学系统的最大畸变出现在最边缘的原因,现在还是将硅片的规格定在了130mm,也就是大概5英寸的样子,不过这是我们的原生工艺,自然就不会用英寸作为硅晶圆的计量单位。

  作为最早最原始的光刻机,高振东使用的却并不是最原始的接触式光刻,这种方式硅片和掩模直接接触,分辨率比接近式要高。

  但接触式光刻,硅片上的光刻胶或者个别灰尘,会污染和损坏掩模,用来搞研究可以,搞批产不太好。

  他跨过接触式光刻,使用了接近式光刻,实际光刻的时候硅片和掩模之间有一个极小的距离,在10μm这个数量级,这样就可以避免掩模的损坏了。

  坏处嘛,接近式光刻的分辨率比接触式的要差,最好的情况,大概在2μm的样子,这对于高振东现在来说是够用的。

  使用接近式光刻,掩模和工件是分开的,这对于搞自动化光刻是有利的,这就是高振东将掩模放进光学系统的原因,掩模在光学系统里基本不动,运动的是工件台。

  找平之后,工件台控制硅片向掩模接近,最终达到设计中所设定的距离——20μm。

  这一次不用太过仔细的对齐,因为是第一次刻,严格对齐是套刻的事情,如果是套刻,还需要对齐套刻标记。

  接下来就是曝光、显影,听起来和胶片机摄影差不多,实际上原理也基本上一致。

  显影完毕,马娟开始用显微镜检查成像质量,耗时很长,估计她的眼睛都花了,最终她抬起头,面带喜色的向高振东点了点头。

  这次的掩模,是工艺测试用标准掩模,看她这个样子,至少分辨率10μm是没问题了。

  “高师兄,和我们以前测试的一样,线宽10μm没有问题,很稳定。”

  如果成像质量有问题,那就得将硅片取出来,洗去光刻胶,准备从头再来。

  这年头,硅片很贵的,不能浪费,哪怕是到了几十年后,硅片没那么贵了,但还得洗,如果问题出在工艺的中后期的光刻道次上,前面的工艺也贵啊!

  高振东心中激动,向她点点头,示意继续。

  接下来按照正常的集成电路工艺,应该是送到其他工序去,根据光刻目的的不同,进行诸如蚀刻、掺杂、离子注入、金属去除等,但是这是测试光刻机的分辨率和套刻精度,这工序就不用做了,而且也没法做,这儿没那些东西。

  比如蚀刻,看起来简单,腐蚀就行,但实际上背后靠著一整条比较特殊的安全管理线,这边也创建一条那玩意,就搞麻烦了,又不是经常要用到。

  就更别提掺杂这些需要设备的工序了,更是没法做。

  考虑到显影之后,光刻胶就只剩下了需要的那一部分,试验人员的想法,是再上一次光刻胶,看看两次光刻显影结果的重迭程度。

  这也算是个笨办法,如果这种情况下,旧光刻工艺的残余物影响到新一次的光刻胶附著,导致试验效果不好的话,再考虑光刻——送1274蚀刻——光刻这个试验流程。

  光是线宽10μm,其实光刻机的制程是到不了10μm的,因为决定光刻机制程的,还有其他参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套刻精度,也正是今天高振东最终要测试的东西。

  凡是做集成电路,哪怕工艺简单如PMOS,都是需要套刻的,因为一次光刻连电晶体都做不出来,更别说形成完整电路了。

第526章 咱们工人有力量

  工件台又一次加热硅片,给工件做了一次坚膜,加固已经保留的光刻胶,进一步清除不需要的那部分胶以及其他成分的残留物。

  坚膜完成之后,硅片被再次从头开始,开始了第二次的光刻流程,用的还是那块标准掩模。

  显影完成后,二次光刻的光刻胶被固化,多余部分被清除,硅片被送到了显微镜下。

  刚刚把硅片表面的清晰显微图像跳出来,马娟就语带欣喜的啊了一声。

  “师兄,有了有了,能看出来,精度好高啊!”

  马娟一边瞄著显微镜,一边嘴里喊著。

  对于套刻精度高这一点,高振东是有所预计的,决定套刻精度的主要就是工件台,而三轧厂的一帮老师傅大发神威,将工件台的定位精度搞到了1.5μm。

  而东北光学所的光学系统图形畸变只有1个μm不到,这两者结合起来,套刻精度绝对差不了。

  不过估计归估计,在没看到真正结果那一天,谁都不敢彻底把心放下来。

  听见马娟的话,高振东哈哈大笑:“来来来,我看看。”

  马娟从显微镜下让开,高振东把眼睛凑到显微镜的目镜外,显微镜里甚至能看到他自己的眼睫毛,但他现在明显没有闲心观察自己的睫毛是否好看,急著往视场里看去。

  显微镜里,两次光刻的痕迹非常明显,一条迭在另一条上面,重合度非常高。

  两次光刻的痕迹,两边各露出来一小部分,这部分的单边宽度,基本上就是套刻误差了,粗粗看去,目测连整个线宽的一小半都不到。

  “好!太好了!马娟,你们选取一些典型点位,要覆盖到整个硅片,马上做个比较全面的测量比较。”

  另外一个试验人员走了上来,和马娟一起,一边找点,一边测量,一边记录。

  时间的相对论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马娟她们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等结果的高振东等人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

  又快又慢的一段时间过去后,试验人员在计算机面前坐下来,开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这种简单统计分析,他们都是直接在源代码里敲数据。

  处理算法的C代码早就写好了,现在他们就是在往一个数组里填数据而已。

  这种办法,好就好在处理算法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修改。

  键盘声啪啪作响,现场人员的心情反而安定下来,从刚才他们测量中报的数来看,这个结果差不了。

  随著最后一个数据输入完毕,马娟启动了编译-运行指令。

  算法过于简单,没有带来任何调试上的麻烦,很快,屏幕上就跳出了一个数字。

  编过临时程序的人都懂,怎么简单怎么来,这个数字甚至不带任何单位。

  “1.97”。

  其实小数点后一位就够了,那个没有写出来的单位,是μm。

  2μm!

  虽然早有所料,但是当这个数字跳出来的时候,高振东还是哈哈大笑了起来。

  “哈哈哈……好!太好了!”

  这个套刻精度,已经超出了当前所需,PMOS套刻次数少,其实不严格的说,10μm的分辨率下,5μm的套刻精度都是够用的。

  现在,高振东可以直接宣布,我们的第一代PMOS工艺集成电路,线宽是10μm。

  这个线宽听起来不咋样,但是举个例子就知道它的用处了,DJS-59的原型,那片金色的C8008,它的工艺就是10μm-PMOS!那一小片芯片上,电晶体数量是6000+。

  而首个4Kbit(512Byte)的DRAM,工艺是8μm-NMOS,虽然是NMOS,但是并不意味著只有NMOS才能用于DRAM。PMOS和NMOS的最大区别是开关方向相反,而且NMOS开关速度比PMOS要快2.5倍左右。

  但是这是61年,PMOS慢点又不是不能用。

  可惜那两片芯片出现的时候,高振东还没法锁定兑换的能力,但是这没有关系,还是那句话,行业初期,主打一个简单凑合能用就行,设计的核心难度不大。

  DJS-59的电晶体的电路,其实基本上和C8008内是一模一样的,现在高振东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结构还原到光刻掩模上去。

  不过这是个力气活儿,高振东一个人是搞不成的,太浪费时间了,这个事情,可就落在京城工大这一届的部分大四学生头上了。

  原本高振东的考虑是光刻机不敢太乐观,初期预计是50μm左右,后来看到三轧厂的老师傅和东北光学所如此给力,才把SZ61XXX系列芯片头三片改为了20μm。

  现在扎扎实实的10μm有望,那不得乐死,就算得先教半年学生,再画上个一年两年的图,那也是一个字儿——值!

  而且有了这些基础,能搞的事情,可就多了,比如自动化人的最爱——单片机。

  不过不论是CPU化的DJS-59也好,还是单片机也好,都还需要时间,至少得等两样东西。

  ——集成电路工艺的真正成熟、芯片的完整设计。

  尤其是单片机,这东西看起来和通用CPU差不多,但是在当前的运算速度之下,最好使用另外一个结构——哈佛结构。

  相对冯.诺依曼结构来说,这个结构的效率更高一些。

  这些都是后话,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光刻机投入到集成电路工艺中去,尽快让整条集成电路的工艺成熟,至少先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基础数字逻辑芯片,让大家用起来。

  别看这东西基本全手工,但是产量在这个年代来说并不低了,当然,和后世全自动光刻生产线没得比。

  按照一片逻辑电路芯片使用5mm*5mm硅片面积来粗略计算的话,一片130mm晶圆能生产出500枚芯片来。

  别看5*5这个面积很小,实际上在10μm工艺下,它几乎能生产类似74全系列的数字逻辑芯片了,大部分数字逻辑芯片最耗费硅片面积的部分,其实是它的线路引出的压接点。

  如果说CPU、单片机都还有那么一点遥远的话,那对于大部分常用数字逻辑电路来说,到了这个阶段,制约它的就主要是芯片的设计速度有多快了,毕竟数字逻辑电路这个家族实在是有些庞大。

  对于这个事情,高振东倒是早有安排。

  穿著防护服,又在超净室内,这让高振东不太方便宣布样机已经成功。

  看著玻璃窗外焦急的全体光刻机课题组同志,不忍他们久等的高振东灵机一动,拿起纸笔,写下了三个大字。

  “成功了!”

  高振东拿起这张纸,对著超净室内和外面的所有同志打著转展示了一圈。

首节 上一节 400/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何大清离家,去帮人养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