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237节

  政工出身的郑良枢,对于高振东这话的意思,可是太明白了。

  如果说在军工口是保家卫国的话,那高振东刚才这个建议,那可就是服务群众、促进生产、增产增收了,这意义,又更上一层楼啊。

  “可以可以,老高,这工作思路不错,我这就办,哈哈。”他满口答应,这又不是虚假浮夸,手上是真有好货,那怕啥。

  这也是高振东的目的,这种钢材是肯定有其他用处的,但是到底有什么用,高振东没研究过,也没那闲心去研究,向老郑提一嘴,让他去操持这个事情,岂不美哉。

  这个事情上,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啊。

  两人扯了一会儿,挂了电话,郑良枢临挂电话还笑道:“我要去搞第二种了,哈哈哈。”笑声极富感染力,有了第一种的成功,他对后两种的信心简直爆棚,感觉简直就是跟捡的一样。

  ——

  京城工大,一名学生拿著一份测试记录,兴奋的去找他的老师。

  “柳教授,新枪刺的测试结果出来了!非常好!”

  柳教授,也就是以前负责和高振东沟通的柳工,接过测试记录,把眼镜往鼻梁上推了推,仔细的看了起来。

  有比较明确的说法是,国内早期的刺刀,最终都演变为类似53式四棱刺类似的结构,只是有三棱和四棱的区别而已,其最大原因是冶金问题,一旦做长了,刚性不足,容易弯的毛病就出来了。

  这里说的容易弯,是指弯了之后不复原,受力都会弯,可是弯了之后不复原就不行了。

  对于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不得而知,不过放弃刃口,做成功能单一只能刺杀,总是有一定原因的,反正这次高振东把钢材问题解决了就行,要设计成什么样,就看设计人员的了。

  而且有个侧面例证是,以56半为例,其常见的枪刺是有两种的,有一种是棱刺,另一种是匕首状刺刀,虽然都是折叠的,可是匕首状刺刀的长度要比棱刺要短不少。

  可见材料对于长度的影响还是明显的,否则以当时的作战思想,是不会放弃拼刺距离优势的,或者说,为了拼刺距离优势,最终还是使用了棱刺。

  柳教授看著测试记录,连连称好。

  “好,刚性、韧性、耐腐蚀都很好,随之带来的抗弯折的性能也很不错,这东西好,枪刺这个事情,我们可以放下心了,只要根据反馈做小修小补就可以。”

  “柳教授,高主任那边可是说了,想要一点枪刺的样品过去看一下。”

  对于高振东的想法,人老精鬼老灵的柳教授是大概能猜到一点的,哈哈一笑:“嗯,这个没问题,伱把我们的试制产品拿上一把,我们去拜访他一下。”

  送样品是小事,高主任想要样品的原因无非就那么回事儿。

  主要还是枪械的设计,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了,也应该和高主任沟通沟通了,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自己这边虽然理论是可以的,可是要说到实际,还是得去找找这种从战场上杀出来的杀神,听听他的意见。

  而且高主任在理论上,也不见得就比自己这边差到哪里去,这种综合性的人员提的意见,往往意义重大。

  看到高振东的时候,是在他的办公室,正在画著什么东西。

  见到柳教授等人过来,高振东把自己的东西收了收,心情激动,枪刺样品过来了?

  果不其然,柳教授坐定之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将近40厘米长的长家伙,递给高振东。

  “高主任,这是我们用你研究的新钢材,试制的新枪配套刺刀,你看看,提提意见。”

  高振东欣喜的接过,从刀鞘中抽出刺刀,面露喜色细细端详。

  怎么说呢,可能是前世看惯了短刺刀和长棱刺,看著这把长刺刀,高振东感觉到不太习惯。

  将近40厘米的长度听起来好像不太长,但是做个对比就知道长度了,这东西将近有AK-47的一半长度。

  说是多功能,不过明显京城工大的人对于“多功能”的认识还没想到那么多,在刀背上做了锯齿,就算是多功能了。

  还别说,你就说功能多没多吧。

  大概,把这个多功能刺刀想像成三八大盖刺刀刀背上长了条锯齿就可以了。

  这让本来只是想收藏的高振东有点儿绷不住,这玩意你要说是不是刺刀,它是,多功能刺刀?如多。

  他不知道的是,这东西寥寥无几的试制数量,在日后居然成了军品收藏界的珍品,理由是数量少、意义重大,毕竟能看到京城工大黑历史的机会不多,这玩意就是。

  不行,得改,这东西是收下了,但是刺刀还是得改进。

  看著高振东一脸便秘的样子,柳教授道:“高主任,这刀?”

  高振东回过神:“啊,啊,刀不错,不错。”

  柳教授一看他这表情,就知道估计高主任是不太好打击己方的积极性,索性把话挑明了:“高主任,有什么想法直接说,没事,现在还在设计阶段呢,我们来,就是来听你的意见的。”

  高振东点点头,你叫我说的啊。

  “这样,我觉得至少还能加上锉、剪的功能,另外,直接把磨刀石做到刀鞘上也是不错的。”

  柳教授想了想,高主任这想法,和“刺刀做成多功能”直接反过来了,是“做一把多功能的刀,顺便能做刺刀用”。

  这想法好像也不错,是个路子啊,试试看。

  “高主任,详细说说,我今天干脆做个文抄公就好了,哈哈。”

  高振东直接把前世仿制花旗佬M9的结果给说了一遍,剪切刃、剪板座、轴孔、锉齿区、平口起等等。

  说完还补充了一句:“这把刀比较长,所以刀鞘的硬化处理,可以只处理下半部。”

  刀鞘不做硬化,那做剪刀的时候就使不上多少力。

  柳教授觉得这些建议虽然简单,还真就能解决不少问题,别的不说,就剪铁丝网这个事情,可是一直都需要的,哪怕到了几十年后,也是一样。

  他满意的一一记下,嗯,这回刺刀的设计齐活了。

  然后,他拿出了另外一份东西:“高主任,这是我们到现在为止的枪械设计成果,你给看看。”

第324章 七步之外枪快

  这才是这次的主要目的,枪刺那算是意外收获,也不是什么太重要的东西。

  哟,速度还挺快,高振东连忙接了过来。

  打开仔细看了一下,这才知道为什么速度这么快了,简单来说,这并不是完整的班组武器设计成果,而是第一阶段的类似概略设计、初步设计的东西。

  并不涉及到枪械的内部结构、机械连接、具体的自动过程这些东西,而是偏向指标、要求、技术路线。

  例如自动原理,就只设计到采用短行程活塞导气式自动,带气体调节器;闭锁方式,这里面就只设计到使用枪机掉头式闭锁等等,其他也基本上差不多。

  至于具体的活塞行程短到多少,枪机掉头具体怎么闭锁,那就涉及得不多了。

  整个设计还处在从顶往下,由粗向细的中间阶段。

  至于前面看到的枪刺,是个例外,毕竟那玩意实在是简单,而且钢材也到手了,可能是顺手画出来的。

  高振东仔细看了一遍,由于还没有进入具体设计,很多细节就不用看了,不过具体设计,涉及到机械的东西,高振东还真不如人家科班出身的来得清楚。

  所以他最擅长的,大概也就在这个阶段。

  看著枪械的概念图,由于是枪族化设计,突击步枪和轻机枪的很多问题都是共通的。

  高振东指著概念图,一点一滴的说著自己的想法。

  这里面一眼就看得出来的问题,就是突击步枪好像少了点东西。

  折叠直托是有了,可是直托连接的地方,却是和前世那支“步冲合一”一样,护木从机匣尾端有一个下弯的弧度,然后折叠托就连在这上面。

  看样子,应该是里面有钢结构,护木外部包络,否则强度是受不了的。

  形象的说,就像是枪尾部有半个小握把,然后直托连在了这半个小握把上。

  看著这个设计,高振东脸上有点直抽抽。

  看来还是没从“步冲合一”的窠臼里走出来啊,高振东笑著点了点扳机护圈后面的地方。

  “这里,我建议加一个小握把,这样射击的时候据枪会舒服很多,有利于提高射击稳定性。”

  几位学生听了互相窃窃私语。

  “我就说加个小握把,就跟上一代一样就行,你偏不。”

  “这个小握把对于拼刺刀有利啊,再说了,这种形式,在拼刺握持的时候,仍然可以直接勾动扳机开枪的,那不是一举两得?”

  大家都在小声讨论,柳教授却是有点儿明白,眼前这位,对于倾泄子弹的兴趣比拼刺刀要大得多,你别看他喜欢玩儿刺刀,可是真要用,他更愿意用子弹。

  他开口把大家的想法归纳了一下:“是这样的,高主任,这个设计,主要还是考虑到拼刺刀的需要,所以.”

  高振东也没说不拼刺刀:“你们可以做试验试试,直托设计得当,握持的感觉也不错的,不会影响拼刺刀,拼刺刀后手发力的点,可以靠虎口顶住机匣尾部突起部分发力,再在折叠托的直杆部分做一点塑料包络,粗细合适,辅以抓握凸纹,效果不会差。”

  也是难为高振东了,为了把这个别扭设计给扭转回来,他甚至把前世那支“过渡变转正”的枪上没有的东西都给提了出来。

  那支枪上,直托部分可是除了纵向加强凹槽之外,没有什么抓握凸纹的。

  看著高振东在另外一张纸上画出来的示意图,柳教授想了一下,甚至还用手虚拟抓握,比划了几下,然后点点头:“嗯,高主任这个建议好像可以,我们回去试一试。”

  高振东又补充了一句:“而且这样一来,枪托的连接点就上移了,与枪管基本上在一条轴在线,这对于抑制后座过程中的上跳很有好处。”

  他知道大家最不爽上一代的是什么,不就是上跳嘛,来,我用这个好处,在这个设计的坟头上再添一把土。

  大家都随著他的叙述,缓缓点头,高主任这话的确有道理。

  “高主任,那可以随时开枪的好处呢?是不是在这个设计中是可以舍弃的点?”这位同学倒完全没有抬杠的意思,他只是想多学一点东西,有问题就问出来了,如何取舍,也是要学习的内容。

  高振东哈哈大笑:“同学,你相信我,只要还有子弹,一般我们不会想著拼刺刀的。而且,就算有了小握把,想快速开枪依然不难,这一点,我们的战士可以用训练来弥补。”

  诶,要说拼刺刀是吧,那我就用刻苦训练来歪楼,这两个,都属于是不能反驳的滑梯。

  其实以前动不动就白刃战,大都是被没弹药给逼出来的,抗战期间一场战斗,一名战士子弹不过几发,手榴弹也没几颗,就这几颗手榴弹,还有可能是一炸两半,只能当个气氛组的边区造。

  有一本非常老的小人书,叫《清河夺枪》,就对当时的艰苦有比较详实的描写。

  所以后来子弹、手榴弹的爆产能,可能也颇有一点穷怕了的报复性消费心理在里面。

  高振东解释了一下原因:“我们可能把敌人放到10米、乃至5米的距离来打,但是就算在这个距离上,只要有子弹,首选依然不是白刃战。同学,设计枪械的时候记住一点.”

首节 上一节 237/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何大清离家,去帮人养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