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185节
高振东又向娄家父子道:“自从约翰牛和高卢鸡这两个最大的殖民国家的殖民体系被花旗佬和老毛子联手瓦解以后,这个趋势已经是越来越明显,所以我相信往这个方向走,收益会非常高,只是也很困难就是了。”
没错,瓦解殖民体系的功臣,正是花旗佬和老毛子,在这个事情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或者说在这个事情上,食利者和劳动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前者得到了开放的市场,后者解放了被奴役的弟兄。
娄守行仔细咂摸著高振东这三句话的味道,娄父和高振东都没有打扰他,半晌之后,他一拍大腿:“振东,你这几句话大有深意啊,简简单单就把一个有上进心的企业的三步战略说得明明白白!我要把这句话作为公司的总体战略,刻在大门上!”
日后被无数企业管理者奉为圭臬的“振兴商略”,就这样明确的、正式的出现在了这个世界上,命运没有改变,依然还是那么的烂大街。
娄守行说完转过头,满怀希望的看著高振东:“振东,下一步怎么弄,你再说说你的想法,给我换换脑子。”
高振东想了一下:“先按你说的做,然后在有条件放开磁带专利的同时,把随身听的专利护城河构筑好,再放出来,这样基本就能奠定我们在音频类消费电子产品行业里的地位,再后续的,条件成熟了我会把技术做出来交给你。”
高振东的话带著不少日后的行业术语,不过老丈人和大舅子都是精英,能大致听懂。
“专利护城河?”又是个新词。
“对,不只是技术和商标本身,还有相近的类似的都要申请了,就好像你叫娄守行,那就要把娄受行什么的也申请了,甚至极端一点,反过来的娄不端也得申请了。”
说这话的时候,高振东不由得想起了前世买到过的“康帅傅”、“雷碧”、“太白兔”、“青鸟啤酒”.还有看到过的“全庸”、“金康”、“全庸新”、“全庸名”、“全庸著”等作者。
对于高振东这个例子,娄守行有点儿哭笑不得,以前还真没看出来,自己这妹夫正经归正经,居然还带点儿幽默。
不过这个让他印象深刻的例子,倒是真让他马上就理解了“专利护城河”的意思,振东不愧是顶级大学出身,随口一说都这么通俗易懂。
高振东又给娄守行说了一个要求:“你过去之后,不妨在技术上多投入一些,多招些人,毕竟我事情多,只能帮助振兴电产占据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地基和基本面,还得靠他们来打。”
娄守行点点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具体方向,就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包括娱乐、家电、日用等等,注意一点,如果有进入集成电路制造的机会,尽量抓住。如果在技术上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爸爸这边联系我。”
高振东是不准备自己去折腾这些东西的,不过帮著他们突破难关,却是比较有把握,这个时候很多东西缺的其实是眼光和方向,尤其是在消费类产品方面。
娄守行边听边记,虽然具体执行过程中肯定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和应对,不过大方向上却没什么问题。
看著郎舅二人相处和睦,互补长短,娄父老怀大慰,放出去一个儿子,闺女又给自己拐回来一个,甚好,甚好。
这个时候,他已经忘记自己的打字机和电视机了。
三人商讨良久,一直到娄晓娥敲门叫他们用餐了,才带著意犹未尽的感觉,出来吃饭。
娄父兴致很高,拉著儿子女婿小酌了几杯,连娄母都没忍住,喝了一点,没办法,高兴嘛。
两人一直在娄家呆到了晚饭后,回家的时候,娄守行对高振东道:“振东,这边就交给你了,我明天就准备过去了。”
高振东点点头:“放心,在那边一切小心。”
娄晓娥也摇了摇娄守行的胳膊:“大哥,保重身体啊。”
娄守行笑著摸摸她的头发:“放心吧,我注意著呢,那边就交给我了。”
等小两口回到家,却发现有人一直在他家门口等著。
一问之下,却是十二机部的人。
婚礼那天,十二机部领导说的特批的满配DJS-59已经准备好了,他们是过来和高振东落实时间和预先勘察现场的。
毕竟要放一台电脑进来,高振东的南屋是肯定要改造一下的,以前高振东草创时期的DJS-59,这个环境对付著用,可是正儿八经特批的机器,那就不合适了。
预计要花两天时间,明天后天,高振东家南屋就要变小型工地了,其他房间也会受影响。
这倒是正常的事情,高振东欣然应允,终于可以提前在自己家里又用上计算机了。不过看著过来联络沟通,勘察施工现场的人,有那么个把两个的气质,看起来不太像十二机部的,大概是泥瓦匠或者打灰人?
等来人勘察好现场,送走他们之后,高振东和娄晓娥一商量,干脆明后天,他们回娄晓娥家去住。
幸亏不是今天开始,不然按规矩,新娘子回门当天是不适合在娘家住的。
估计岳父岳母会很高兴,你看,就说这虽然闺女嫁了,但是没出去吧,这不就又回家了。
两人早早睡下,明天高振东得上班了
第254章 就是这个名字了,改不了了
就在高振东喜结连理的这几天,在国外,却因他而掀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
就在高振东婚后第一天,星期一,北方老毛子的最高科学院发表了一篇名为《阵营的胜利!红色光芒诞生东方!》的科技评论。
文中用平易近人的方式,介绍了光的受激辐射放大的来由、理论以及意义,并用热情洋溢的文字,高度赞叹了东方同事们在这一高能物理领域的卓越工作。
倒不是老毛子没见过世面,而是这玩意确实有利于宣传。
不像纯理论那么艰深难懂,不可得见。
也不像纯应用领域那么过于实际,看起来毫无逼格可言。
领域属于对普通人有一些距离,却又刚好能够通过科普文章能基本理解的那条在线。
展现形式直观中带有一点神秘,这是光啊,哪个民族的上古神话中,没有对光的向往和追寻。
配上那句耳朵都听起茧子的“要有光”,对于欧陆大部分国家的民众来说,简直是绝杀。
不过这玩意在高振东看来,却远不如“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最大区别就是,一个是莫名的施舍,一个是自我的奋斗。
而且激光这东西与大伊万那些东西不同的是,这玩意无需保密。
与极度“凭亿近人”的粒子加速、电子对撞这些东西相比,激光虽然逼格较高,但在高振东迈出第一步之后,其他人想要跟著他的脚步,实现起来却是不难,实在是非常的平易近人。
而且,这是阵营里另外一个大块头做出来的,是他们在百年抗争,民族解放之后,在国际科学界发出的第一声属于自己的清鸣。
这让老毛子不禁有点“可算是有人同挑重担了”的感动。
同时也是让大家看看,在这条道路上,一旦获得了解放,自主奋发之后,就能很快的发挥自身的潜力,奋起直追,扶摇直上。
快来看啊,阵营的优越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多少信一点反正不要钱了啊
而且看看我们的同事们做出来的第一束光是什么颜色?红色!这简直就是天意!老毛子觉得不好好宣传一下,都对不起同志们的努力啊。
甚至为了凸显这一切,他们在报导中,对于这个光受激辐射放大发出的光的名字,用的都是“ЖиГуанг”,没错,就仅仅是将汉语拼音“JiGuang”直接转换为老毛子用的西里尔字母,其他一个字都没变,甚至大小写都没动一下。
人家开创者就是这么起名字的,我充分尊重人家的权利,没毛病。
科技评论文章之后,附上了高振东的《一种激光器的研究及实现》论文的汉语、西里尔文、英语三语版本。老毛子非常贴心的,把论文又翻译成了英语,论文里面,“JiGuang”依然叫“JiGuang”,一字不易。
不过鸡贼的是,《激光》创刊号里的其他文章,老毛子一篇都没放出来。
有打头的那一篇就行了,其他的还不得关起门来自己研究?
不过老毛子倒是放上了几篇自己在制成激光器之后,在《激光》创刊号范围之外做的研究,又占了几个坑。
这几篇文章,就没有英语版本了,提供翻译服务,那是给开创者的殊荣,我们不配,就不翻译了。
老毛子此文一出,在同阵营国家的科学界掀起了一阵风来,那个块头同样庞大,但是体弱多病的二哥,要开始站起来了?
至于紧跟大哥二哥的脚步,也开展研究?想多了,除了少数国家能有这个想法之外,其他的阶级弟兄们多是欢欣鼓舞,跟著喊“666”就完事儿了。
要跟上,他们是真的跟不上,没这个能力知道吗。
这其实也是这个世界最冰冷的现实,越往后,越明显,大部分国家连想拉近一点距离都根本有心无力,甚至连这个心都没有,只能看著少数前行者越走越远。
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就通过西方各国在老毛子的外事渠道传了回去,是的,不是特工,不是间谍,就是通过外事部门的渠道正大光明发回去的,因为老毛子就是大张旗鼓的发的,就是要让你们知道,这个山头,我们阵营的人占了!
当晚,这个消息就登上了花旗国的电视新闻播报,从接到消息到播出,时间有点紧。
这时候,花旗国还是有自信的,并没有在这个重要却又不非常重要的成果上搞什么么蛾子,充分尊重了开创者的权利,同时为了抢时间抢新闻,在播报的时候,依然用的“JiGuang”二字为名。
“我的天哪,这个名字真是太拗口了,希望他们以后别再出任何成果了,这对我的播音生涯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播音员在播出之后,在办公室里抱怨道。
不过很不好意思,她或者她的后辈,注定是要受这种折磨的。
花旗国某飞机公司的一位工程师,看见这了这条新闻。
起初,他一边喝著咖啡,一边吃著甜甜圈,并没有在意这个名字古怪的东西,他只是按照收视惯性在看著电视。
很快,他的脸色就变了,手上的甜甜圈“咚”的一声掉进了咖啡里,咖啡四溅。
别人可能不懂这个名字拗口的东西是个什么,但是他却是清楚得很,LASER,Light-Amplification-by-Stimulated-Emission-of-Radiation,正是他正在潜心研究,而且已经看到希望的东西。
难道因为自己慢了一步,以后它就要顶著这个拗口的名字活下去了?这一刻,他觉得自己仿佛成了罪人~~~~~~
不对不对,我特么在想些什么鬼东西!
我的课题,被别人抢先了!而且还是大洋彼岸那个没什么存在感的虚弱大块头?
好吧,我承认,在打仗上面,他们并不虚弱,至少我们没有打过他们。
打仗和这个有什么关系吗?这是科学研究,不是花旗居合比赛。
我都在想什么?这是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吗?
一时之间,工程师的脑袋里,各种想法纷至沓来,烦乱无比。
也许,事情还有转机,他想道,也许他们的试验并不科学,也许他们是在欺骗世界,也许.
工程师想到这里,又回想了一下,这条新闻的源头来自毛熊最高科学院的正式科技评论。
那就不会有错了,虽然他们是敌人,但是他们并不愚蠢,毛熊最高科学院不是自己这个普通工程师能质疑的。
工程师颓然倒在了椅子上,“没救了”、“赶不上”、“失败”。
转头看了一眼试验桌上的小巧装置,就差一步,就差一步啊。
失望之中,他好像想起来了一点什么,好像新闻中提到,东方的科学家,是用的椭圆聚光腔,焦点布置的结构?
这让他有了一点精神,看著自己红宝石激光棒,被螺旋形光泵包裹其中,好吧,我的结构和他们的不同,至少,我还能以新结构的名义,留下一点什么。
虽然知道这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可是,这是他能做的仅有了。
星期二,已经有神通广大的花旗报纸全文刊载了高振东论文的英文版,感谢毛子的辛勤付出,他们已经把论文翻译成了英文。
上一篇:开局何大清离家,去帮人养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