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179节

  李副厂长这话自然是忽悠许大茂的,表示首先,有人替你求情,其次我同意了这个求情,赶紧感谢我们吧你个狗东西。

  这话说得许大茂都傻了,高振东替我说话?这不可能啊,高振东摆明车马的坑我,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能替我说话?

  不过李副厂长好像没有在这个事情上撒谎的必要,尤其是对著自己这个虾米撒谎,完全没有意义嘛。

  再想想,高振东针对自己,好像每次都是自己惹出事儿来才被他收拾的,要说主动搞自己,好像还真没有?

  许大茂都快被李副厂长这话,给整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原来高主任是好人呐。

  被李副厂长几句话给忽悠瘸了的许大茂,晕乎乎的去人事那边办理了调岗手续,就等著新的放映员到岗,交接了工作,他就得去轧钢一线去了。

  星期二,几个单位的同志联袂而至,来找高振东。

  不是别人,正是长剑机械厂和单兵反坦克导弹的使用方代表。

  他们各自按照当天会议上三方的决议,回去开展了相关工作。

  使用方对于能白嫖长剑机械厂的资金,搞一个单兵反坦克导弹,也是兴趣极大,这种好事,不马上跟上肯定是脑袋有问题了。

  而长剑机械厂厂里,对于他们的总工能开个会就拉来这么一个项目,也是极为上心,战斗部有什么意思,要搞就搞全套。

  所以很快,他们就拿著各自的阶段性成果,直奔高振东这里而来。

  高振东办公室门外,站了几位使用方代表带来的战士,警觉的观察著周围的一切。

  而屋里,一群人正在听取长剑机械厂的情况通报。

  “这就是我们厂现在能提供的资源,除了资金之外,共计相关技术人员27人,试验车间及配套设施1间,机器16台套。”

  高振东是真没想到长剑厂的手笔这么大,抛开车间不说,技术人员、机器的这个数量,是真的想做事,而不只是嘴上说说,立个项拿来吹牛用。

  高振东仔细审核了长剑厂提供的人员、机器:“嗯,专业基本够用了,机器也还合适,除了制导,其他的基本上都没有太大问题。”

  长剑厂笑道:“制导部分,可能就要靠高主任这里了。”

  高振东点点头:“我们把手动控制、半自动指令制导两种方式,齐头并进,互为备份,最终实现半自动指令制导。”

  使用方代表也提出了他们经过调研的技战术要求。

  两人携行作战,必要时能单人携行。

  武器总重量控制在25kg以下,其中制导部分、导弹储运-发射总成各占一半左右。

  制导部分可重复使用,储运-发射总成一次性使用,发射前准备不高于X分钟。

  要求有发射、制导分离部署的能力,这一条是听了高振东对于敌方反击火力的说法,特意提出来的。

  对均质钢装甲的破甲威力,不低于1XXmm/XX度,导弹静对动命中率不低于70%。

  射程不低于2500米,飞行速度不低于230m/s。

  看了这份技战术要求,高振东佩服军中还是有能人的,务实的。

  这份技战术要求,基本上是紧贴实战,正好卡在当前技术的极限上,没有太夸张,总体来说也很科学,比如那个70%的静对动命中率。

  除了射程和威力,不过这个是因为高振东先把话放出去了,所以使用方也就毫不客气的把指标定在了高卢鸡SS.11重型车载导弹的那个量级,不过还是给了点余地,略低一些。

  毕竟这个是个单兵弹,论证中的重量也就10来公斤,只有SS.11的1/3左右,在使用方看来,能实现SS.11的80%,其实已经非常惊喜了。

  这份技战术要求非常克制,作为使用方,只提指标要求,没有限制任何技术路线和手段,甚至连制导方式都没有指定,这并不多见。

  高振东想了想,在里面增加了两条指标。

  可单兵携行作战,也可以作为装甲车辆的反装甲武器使用。

  采用有线指令制导方式,主要制导方式为红外测角半自动指令制导,必要时可手动指令制导。

第246章 像赤剑73,但不全像

  第246章 像赤剑-73,但不全像

  看见高振东增加的这两条,其余两方人员心情无疑更好了。

  无他,这两条一条非常具有针对性,除了单兵,我就是要奔著车载去的。

  而另外一条,则是把导弹最主要的技术核心:制导技术说得非常明白,说明高主任对这个导弹怎么搞,那真是心里有数的。

  而大家心里最没底的,毫无疑问就是这个制导技术了,说得难听点,射程威力都是可以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和面,最终总是能达到指标,无非就是个头什么的大一点,牺牲便携指标,只有这东西,没法这么凑合。

  而串联破甲战斗部,高振东没提。

  因为这个战斗部的主要作战对象——爆反装甲,现在只有自己家里有,提前把这东西拿出来,无疑是给自己人添堵了。

  等到别人家也有了,再第一时间拿出来,主打一个不给你喘息的机会,你有啥我就打啥。

  长剑厂的骆总看了这些指标和要求,摸了摸胡子:“这个火箭发动机这一块,加工设备我们倒是有的,毕竟浇铸炸药和浇铸燃料其实区别不是很大。但是要加工成什么样,我们不是太清楚,缺设计。”

  高振东道:“这个事情,我来。”

  大家看著他,你不是搞材料、火炮、枪械、坦克、装甲车辆和计算机的么?这个你也会?

  噫,我特么在想什么?他都搞这么多东西了,再多一个好像也没什么奇怪的。

  也就是他们知道得还不全,要是全知道了,恐怕就直接跑回厂里,蹲著等图纸了。

  毕竟高振东可是连火炉子这种偏门玩意儿都正儿八经设计过的人。

  不过高振东不准备什么都包揽,至少战斗部这一块,不到万不得已他不准备多伸手。

  高振东补充道:“我的想法,是把战斗部作为一段,发动机和弹上制导系统作为一段,两段可以拆分,这样的话,导弹的储运箱就不会太长,方便携带,而且有了新的战斗部能很容易的替换掉老弹的战斗部,还能节约一点钱。”

  对于高振东这个想法,使用方和长剑厂想了一会儿,越想越觉得妙,要是车多,这种方式无疑是脱裤子放屁,可是我们车少嘛不是。

  而且真的车多了,直接去掉储运箱,把导弹组装好了使用就行,也能解决不少问题。

  这种分体式的结构在没钱的时候还是挺好用的,作战中主要考虑人力,但是有钱的时候就不那么好用了,毕竟作战准备时间略长。

  任何装备的技战术指标,都是要结合时代来看的。

  时代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要求和理解也就不同。

  就好像三国演义诸葛武侯借东风,放在那个时代,借来的是东风,放到高振东前世,谁说要借东风,那空中飞来的是什么东西可就不太好说了。

  有意思的是,赤剑-73的装备寿命远比赤剑-8要长,简单便宜可能就是其中最大的原因了,而且赤剑-73的妙处,还不止这一点。

  高振东又在纸上开始画图:“我的想法,是把制导系统也分成两部分,弹上主要是指令接收机构和控制作动机构,真正的制导系统,实际上在射手这边,无论是红外测角还是手动控制,指令都是通过导线传输到弹上。”

  使用方有些疑虑:“高主任,能不能一步到位,用无线的?”

  高振东摇摇头:“战场环境下,现在的无线制导方式不成熟,远远没有导线的可靠。”

  别说现在了,就是几十年后,花旗国吹上天的红外焦平面成像,发射后不管,还能攻顶的“标枪”,实战表现也是一言难尽。

  价格昂贵,操作繁琐,锁定困难,攻顶模式射程著急.

  这个东西远远没有《COD》系列里那么科幻,连敌人的坦克都看不见就能锁定,实际情况是就算看见了敌人的坦克,它还是不一定能锁定。

  而赤剑-73就反过来,哪儿哪儿看著都挺简陋,但是基本上还都能管用,不过对射手或者发射装置来说,的确是有一定危险性。

  特别是车载的发射车,单兵射手反而没这么危险,因为这货当单兵弹用的时候,发射点和控制点,可以分离相当的距离。

  长剑厂有些实践上的顾虑:“高主任,断线怎么办?”

  这个问题就提的很有道理了,我们没装备的第一代弹,最早只能做到80m/s左右的飞行速度,最大的原因就是导线断线。

  就连赤剑-8研制的时候,前期因为断线掉弹,也多达数十发。

  不过也是托赤剑-8的福,高振东知道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赤剑-8定型时飞行速度240m/s,这也是高振东对于使用方提出的指标中最大飞行速度没有意见的原因。

  高振东笑道:“不用担心,我有解决的办法。不说一定到指标上的230m/s,保守一点,前期200m/s肯定没问题。”

  见高振东这么有把握,几方一合计,定了,就用这个结构。

  赤剑-73之所以能比赤剑-8装备时间更长,一个原因也是它这个把整个系统分为三部分的设计。这玩意生产数量太多,一下子全撤装,太浪费了,恰好,它这个三大块的设计,让它能在最小的代价下极大的提升性能。

  甚至曾经有人看到打过A型发动机,B型的战斗部,C型的制导系统拼在一起的弹,很多赤剑-73的照片里,战斗部和后半截颜色完全不同,不是赶时髦玩儿撞色,而是拼出来的。

  还别说拼出来的,你就说射出去能不能打中,打中了能不能打穿,打穿了能不能打死吧。

  见大家都接受了这个结构,高振东继续说弹体的设想。

  “得益于我们指标中的较高飞行速度,所以弹体能提供较大的升力,弹翼我们就做小一点,而且可以折叠,这样体积尽可能小,最大程度的提升便携性能。”

  高振东画出来的弹翼,甚至比原来的赤剑-73还要小,原来赤剑-73的弹翼是基于它基本型120m/s的飞行速度的,不过他们搞的这个单兵弹速度快得多,也就不需要那么大的弹翼了。

  不过这个飞行速度能否实现,取决于制导系统,赤剑-73之所以基本型飞行速度并不高,不是飞不快,而是人工控制飞快了反应不过来。

  这个人工控制和后来的电视制导等方式的“人在回路”不同,虽然看起来都是人在起作用,但实际上,前者全靠人,后者主要靠自动控制手段,人是起精确判读和修正作用的。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表示赞同,没有毛病能挑。

  “至于火箭发动机,我准备采用双推力发动机。”

  这个就是高振东准备玩儿的花活了,和赤剑-73不同,这个弹他准备上双推力。

  要注意的是这个双推力发动机和双脉冲发动机是不一样的。对,就是那个花旗佬在PPT上吹牛笔,但是却被我们先实现,导致他们的主力中程空空弹射程比我们少了一大截的双脉冲火箭发动机。

  简单说就是,双推力发动机有两种推力,但是点火装置只有一套,一旦点火,双推力会先后发挥出来,第二种推力的点火时间是不可控的,第一种推力烧完,第二种就接上了。

  而双脉冲不一样,它的每一段燃料,都是有独立点火系统的,这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才启动第二段燃料,尽量保持导弹在射程末端的动力学性能。

  说回到这个弹,双推力发动机能听字面意思理解,但是大家对于双推力发动机用在这里的必要性并没有了解。

  骆工一边想,一边问高振东:“高主任,这个双推力发动机放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几千米射程的弹,对于速度什么的也没有太高的要求,有必要在这里增加复杂性么?”

  如果没有好处,而是纯纯的炫技,那在他看来就毫无必要了。

首节 上一节 179/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何大清离家,去帮人养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