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民国第一军阀

民国第一军阀 第444节

让他们玩荒岛求生这个十分刺激的游戏。

以后要腾出生存空间,也可以让小日本把人运到荒岛上,只要把生存空间腾出来就可以,未必要搞屠杀这种血腥政策。

此时江渝甚至感觉丢到荒岛上也有点罪孽,因此决定在荒岛上修几间屋子什么的,定期给荒岛送食物,让那些被丢到荒岛上的人可以活下去。

只要那些人可以活下去,就没有太大的罪孽了。

除了日本之外,南华共和国也搞生两个的政策,而持有中国国籍的华人可以和国内一样生三个。

在南华共和国,实际上就像是中国的一个省一样,华人往来甚至不需要签证。

而南华共和国的情况是有些特殊的,此时中华民国的移民政策出来了,南华共和国是重点移民区域。

这意味着,与土著的冲突将更加剧烈。

因为华人需要南华共和国的土地,而此时南华共和国主要还是在城市及周边区域对土著进行‘管理’,也就是让南洋土著进行经济作物生产。

而南华共和国的农村地区,还是由那些土著霸占,而且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著,所以这些土著,必然是要让出生存空间的。

用不了多久,就需要日本炮渣到南华共和国去和这些土著互掐了。

————

第一更到!

第250章:退耕与移民

在出台《计划生育法》的同时,中央政府的出台的《移民法》,则是鼓励普通民众进行移民。

但凡愿意移民到政府划定的那些地区,即可自己开垦土地,土地所有权将归开垦人员,但前提是无土地、产业者。

也就是说,这个政策是对低产阶级开的大门,只有低产阶级才能在这些移民区开垦土地并拥有所有权。

为此国家还可以对其土地在耕种或放牧之后免税三年,而银行则对这些小型农场主进行低息农业贷款,但这些贷款只能用在农机、牲畜购买上,以及对农场设施的改造上。

三年过后,国家对这些农场主征税,但是征税只是低额度税收,这个税收期为十年,这十年中,这些地区的农场主可以享受比较低的税收。这是为了这些移民区的稳定,因为这些农场主还要偿还银行贷款。

等于说在这十三年里,财团不大规模兼并移民区的土地。

但是如果实在太懒了,还不起贷款。那么土地将被财团的银行收走。

等于说,在这十三年里,就算是发生经济萧条,只要时间不是太长,这些农场主们都能挨过去。

从而保持移民区的人口稳定,不至于出现大量破产,使人口回流到民族传统活动区域。

而《退耕法》则重点针对陕西省、山西省的黄土高原,光是一个陕西,在地图上看去。除了屁点大的关中平原还算富庶之外,其他一千多万人口都集中在黄土高原之上。

黄土高原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第二次是明王朝时期,第三次是清代时期。

整个黄土高原的植被被大量破坏,人们为了获取燃料而大肆砍伐森林,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而开垦更多的土地。

结果就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当中。

大量耕地都开在斜坡上,雨水一下就马上发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从黄土高原流入黄河的泥沙占90%左右。

而在陕西对岸的山西西部,情况也差不多。

同时山区里面的人口,创造不了多少个人生产总值。个人生产总值对国家几乎无贡献,因为每个人都在忙着维系自己的生存,创造不出什么可以长久使用的重工业产品和建设成果。

因此国家要强制将黄土高原上的人口迁移出来。

但这种迁移也不是全面性的迁移,黄土高原上还是留有一些农业资源可以利用。但绝对不是发展粮食种植。留在黄土高原上的人口。可以承担对黄土高原进行绿化,同时建设拦沙大坝的任务。

他们每年种树、种草,并维护这些草木,国家可以给他们补贴。

也就是说,农业人口迁移掉绝大部分,只剩下那些开矿、工业人口,在黄土高原上还是有一些工业可以发展的。

同时黄土高原上的能源、矿产比较丰富。

不过中华民国也只是小规模开发,未进行大规模的乱挖。这是为了避免破坏黄土高原的地下水。

黄土高原的地下水一旦超过两米深,那里的地下水一旦用掉就很难自然补充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黄土高原上种树。前几年长势喜人,接着就枯萎死亡的原因,黄土高原上完全不适合种植那种根系发达、耗水量大的树木和植物。

毕竟黄土高原不是说寸草不生,搞绿化并非太难,怕就怕那种极为干旱的天气,从黄巢之乱开始,黄土高原上人竞相食的记载就不绝于书,发生人吃人的时候,往往是草根、树皮、树根都被吃光的时候。

也就是说,历史上黄土高原出现了许多次植被被破坏一空的情况。

黄土高原仅仅只有4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实际上并不是太大,但也绝对不小,起码比江苏省还要大上三分之一。

治理黄土高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治理黄河。

如果没有黄河的原因,这块地方就当成沙漠掉掉也无所谓,但是每年的泥沙流入黄河,给华北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治理的方法,实际上只要肯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都还是能治理得差不多的。

首先就是绿化,第二就是修建拦沙大坝,第三可以调水灌溉。

首节 上一节 444/7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冒牌大昏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