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民国第一军阀

民国第一军阀 第354节

只有以统治利益的高度去理解世界资本格局。才能真正把握好世界局势与各国心态。

与江渝的军阀寡头财团相似的是德国容克财团,德国容克财团也是建立在主体民族之上的一个财团。

不过德国容克财团的股东太多了,江渝也成德国容克财团的一员。

首先江渝的岳父是德意志银行的大股东。江渝自己在德国成立的远华集团也已经成为为容克财团当中的一部分,此时的远华集团已经成为了德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汽车制造商、发动机制造商、电气制造商等等。

远华集团经过十年的发展,十年前还只是新兴产业的领域,此时已经大部分被远华集团所垄断。

这种以建立在民族体系上的财团是最恐怖的。所以江渝并不愿意看到德国赢得这场战争。

至于什么过河拆桥什么的。江渝并不愿意去考虑那么多道义上的问题,因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就像是一个雨林,别人长高了你就吸收不到阳光,民族之间,只有**裸的利益考虑。

而且从道义上来说,德国只是借了人给中国,并且提供了一些贷款而已。

技术方面都只是交换罢了。

最重要的技术还是江渝自己研究出来的。

现在中国对德国进行援助,已经很对得起德国佬了。而且德国佬可是主导了八国联军侵华。德国佬也是侵略中国的列强之一。

认真算起来,中国完全没必要援助德国佬。

当然现在对德国佬的援助。也是出于中国自身的利益考虑。

……

1917年6月间,中国北方的夏收开始了。

这一年中国北方种植了大片的麦田,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北方的农业人口大部分都成了工业人口。

大量的麦田收获了大量的小麦,只见联合收割机忙碌的在广袤的麦田上收割着金灿灿的麦子。

脱粒后的小麦直接吐入边上的汽车上,然后汽车将小麦运入面粉加工厂进行加工。

农业生产效率高得吓人。

随着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普及后,一个人就能够完成几千人的工作量。不过也有很多是小型的收割机,那些收割机的收割效率更低,但也能完成几百人才能完成的收割活动。

北方的农业耕地,基本上完成了辛迪加模式。

其中最大的地主就是财团,其次就是那些加入辛迪加组织的中、小地主,同时也有自耕农加入了这个组织。

加入了这个辛迪加组织后,耕地则由财团的农垦公司负责经营了。

从播种到收割,都是财团用农业机械完成。

然后每年把收益算一下,按照耕地亩数和耕地等级来分配生产利益,但扣除一下农业税,以及农机费之后,一亩地也分不到太多钱,也就跟租地差不多,但是收入会比租地多一些。

只不过,这些土地的经营权都已经交给农垦公司了。

这些土地,变相的等于是财团的了。

大量的粮食产出,保障了中国大量人口转移成为工业人口的粮食供应,不过北方的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河西走廊这几个商品粮供应基地。

不过华北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却是不断增长,因为种植棉花的效益很高,这主要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此时的中国有10%的耕地被用于种植棉花,相比历史上民国时期的13%低了一些。但是棉花种植面积却是多了许多,因为中国的版图变大了很多。

北方的粮食产量实际上并没有南方来得高。

中国人的主食是大米,面食南北都有吃。南方吃面食主要是做饺子、包子,早餐吃馒头之类的。

南方的大米产量年年增长,不仅亩产超过了小麦,而且一年普遍能够种植二季稻,广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则因为有了拖拉机之后,三季稻的种植成为了可能。

除此之外,中国南方已经不是传统的南方了。中国疯狂向南扩张七千里疆域,东南亚只剩下一个缅甸和马来西亚未被纳入管辖范围。

东南亚的粮食产量就很高了。

特别是越南、暹罗,暹罗在臣服称臣之前就已经在大量出口大米了。越南也是一个鱼米之乡。后世的越南由于得到了中国的杂交水稻,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家。

疯狂的增长了9.2亿亩园地、耕地之后,中国的农业资源已经比较充足了,粮食生产根本不是问题。

因此在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上开始不断增加。

除了本土种植了很多棉花外。中国资本进入了俄国的中亚细亚地区。在那里租下了大片的土地。

那里也就是后世的哈萨克斯坦地区,那里有优厚的棉花生长环境,和xīnjiāng地区是差不多的。

哈萨克斯坦有比xīnjiāng面积更大得多的棉花种植土地,同时棉花质量也很高。

但由于受战争影响,哈萨克斯斯坦的棉花产量却是连年下降,直到中国资本进入哈萨克斯坦之后才有了改变。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此时在哈萨克斯坦租用土地的价格非常低廉,因为俄国经济开始变得非常不景气。

各种生产都在萎缩。

因为土地没有人种了。大量劳动力被抽调到前线打仗去了。

首节 上一节 354/7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冒牌大昏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