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香江:开局一百亿

香江:开局一百亿 第41节

  前期的准备,两人合作的非常顺利。

  游秉文联系了一个自己认识的券商经理,

  委托他进行九龙仓的股票扫货。

  “游生,你也看涨九龙仓?”

  “我是帮人代持,这支股票现在很旺吗?”

  “都是被炒旺的。”

  “恒生指数去年一整年都在420点上下波动。”

  “今年马上就要三月了,依然还是400多点。”

  “市场上的几十支成份股都没多少交易热度。”

  “九龙仓的业绩报告也毫无亮点。”

  “但自去年10月12日,《信报》股评师思聪看好九龙仓前景以后,其股价从13.5港币上涨到了如今的27.2港币。”

  “很多有心人,都在给九龙仓的股票造势。”

  “就看谁是庄家,谁是韭菜了。”

  游秉文听完经理的话,心里有些担心。

  七天时间,在35港币以下买到足够多的股票,

  现在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又想到这只股票有确定的上涨空间,

  他也为方鹤轩松了一口气。

  他虽然是专利律师,也是剑桥高材生

  但对股票和金融市场缺乏足够的调查和研究

  跟普通散户股民没什么本质区别。

  “麻烦蒋生帮忙问问市场上的卖家,价格上我可以再让一点。”

  “没问题,还是有不少人想套现离场的。”

  “多谢,改日请你食饭!”

  ······

  游秉文下场的第三日,

  九龙仓股价已经从第一日的每股27.2港币涨到了29.5港币。

  这个涨幅已经很惊人了。

  要知道,今年一月份,

  九龙仓股价从去年年末的19.7港币又跌回到了最低11.8港币。

  即使有人为因素在背后使力,

  那也没有庞大的资金来撬动这么大的盘子。

  更何况,九龙仓背后的怡和又不是瞎子。

  真有大额资金进场搅弄风云,

  怡和早就要进场挽尊了。

  长实集团的李嘉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属于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村。

  李嘉诚尽管是典型的商人没有祖国,

  但凡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以及敏锐的嗅觉。

  去年10月份之前,也就是思聪抬高九龙仓股价之前,

  李嘉诚就已经把目光放在九龙仓身上。

  这支股票的股价已经长时间没有明显的波动了。

  他进场买时,股价也就每股13港币,

  比10月12日的13.5港币还低0.5元。

  但这时间间隔却可能差了一两个月。

  李嘉诚的精明这时候也体现了出来,

  虽然他心里极度想要拿下九龙仓,

  但具体到行动上,

  却可以不慌不忙,沉稳有度。

  他指示手下的投资顾问将资金分散到多个海外秘密账户,

  一点一点的吞食市场上的低价九龙仓股票。

  从1977年的9月份一直买到了1978年的3月份。

  花了将近半年时间,

  才堪堪买下1000多万股。

  可见李嘉诚此人的小心谨慎与隐忍坚持。

  他买下最后一笔九龙仓股票的价格是每股30港币,

  这个时间已经是1978年的3月初了。

  彼时,市场上的炒家和散户们终于发现有超级大户在大笔购入九龙仓股票,

  于是也蜂拥而入,狂买这支股票。

  到3月下旬,九龙仓股价已经被炒到了每股46港币。

  这个时候,怡和才开始慌神了。

  于是经过调查,发现那个最大的大户就是李嘉诚。

  最后才有了请汇丰调停,

  阻止他继续买入。

  事实上,怡和发现九龙仓股票异动时,

  李嘉诚已经停止了大笔购买。

  他才不愿意遂了散户和炒家的意,

  凭白给他们送钱。

  况且,也会将怡和更早的吓醒。

  这个时空下,也就是1978年的3月1日。

  精明的李嘉诚突然发现,

  这几日的九龙仓股价。

  明显比前几日涨势更加凶猛。

  让人细细打听,

  才知道也有人在积极收购九龙仓股票。

  虽然对方的资金量不大,

  但李嘉诚可不敢小觑。

  谁知道对方是不是跟自己一样,

  在股票市场上布下了多个暗桩。

  他李嘉诚从去年开始买入时,

  九龙仓在市场上的流通股就达到了其全部股本的60%以上,

  其大股东怡和也只有百分之十几的股份。

  大量的散户、炒家、机构持有了绝大多数流通股。

  如果对方和自己一样觊觎九龙仓这头肥猪,

  说不定也在用多个账户买下市场越来越少的流通股,

  那情况就会变得比预想的要复杂的多。

  他最怕的是,

  鹬蚌相争,

  最后被怡和这个渔翁捡了便宜。

  李嘉诚耐心观察了两日,

首节 上一节 41/3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港综:从九龙城寨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