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香江:开局一百亿

香江:开局一百亿 第259节

  这次美利坚之行目的有二,一是视察枫叶电脑上市前的准备工作,二是入股星巴克。

  今年七月中旬,趁着学生放假之际,枫叶电脑就会正式发布并上市第一款个人电脑。

  没赶上年初的CES展,也是因为这家公司的供应链在去年出现了一点问题,因此耽搁了半年之久。

  主要还是受方鹤轩这位老板的拖累。

  枫叶电脑的大部分配件供应环节都集中在了霓虹和袜岛。

  霓虹自然没问题,可是在袜岛都洽谈好了供货商,却被人匿名举报了。

  有某股势力发现这家所谓的美国电脑公司其实就是方鹤轩成立的,于是,他们就告到了常二那里。

  为了解决这个麻烦,方鹤轩让枫叶电脑花了些美元找了几位美利坚参众议院找袜岛说项。

  拖了半年之久,才总算让常二放行。

  不是说非袜岛的这些供应商不可,方鹤轩的目的也不仅仅只是为了省钱,其他的原因,懂的自然懂。

  至于入股星巴克,不论是方鹤轩派去西雅图的代表,还是对方派到香港的人员,双方已经谈了好几轮。

  1982年的星巴克,不说全世界,就是在美国都没什么影响力,目前仅限于西雅图,只有十几家分店。

  方鹤轩专门问过星巴克的谈判人员,公司最近在人事上有没有什么变动,得到的回答是没有。

  这证明改变星巴克历史的霍华德·舒尔茨还没有加入进来。

  但方鹤轩不就是冲着这个男人来的吗!

  星巴克目前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不仅是缺乏资金的问题,在整个品牌的运营管理上也限制了其扩张的步伐。

  或许这才是舒尔茨看到问题后决定加入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目前的星巴克欢迎外来投资者,尤其是方鹤轩这种世界富豪级别的人物。

  感谢书友20230820729_Ed的推荐票!

第258章 等待那个男人

  众所周知,西雅图是美国知名的科技创新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诞生了波音、微软、Costco、T-mobile、UPS、Paccar、星巴克以及后来的亚马逊等世界知名大公司。

  既然能孵化出这么多大公司,西雅图肯定在诸多方面也都是世界级的。

  越是创业文化丰富的城市,自然就少不了浓厚的职场文化。

  而咖啡和外卖一样,都是西雅图这座有大量公司和打工人的城市所不可或缺的衍生元素。

  星巴克正是靠着这样肥沃的土壤,才能在今后发展壮大,并且成为世界第一大咖啡和食品零售品牌。

  方鹤轩上辈子第一次接触星巴克咖啡时,已经快三十岁了,所以在他固有的认知里,喝咖啡从来都不是他的习惯。

  只是后来创业成立公司,才发现自己的员工确实喜欢把喝星巴克咖啡当做一种职场白领的优越感。

  后来,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星巴克越来越成为一种区分阶层的富豪。

  虽然这基本上都是小资阶级们自己的意淫,但不可否认,这股力量的确带动了中国互联网上的偏好风向。

  即使不考虑这个品牌今后在世界的影响力,光是看其扩张的速度,方鹤轩都认为必须要投资它。

  除了投资,他也抱着学习的目的。

  毕竟,有时候了解一个行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成为这个行业中最好公司的大股东。

  只要你进入了董事会,这家公司的很多秘密几乎都可以向你公开和展示。

  方鹤轩并不确定未来会不会在香港和内地创办自己的咖啡品牌,可如果有想法了,那最好是复制成功者的经验。

  而星巴克,无疑就是世界咖啡饮品零售商的成功者。

  事实上,虽然这家公司目前还只是在西雅图徐徐发展,其门店也只有十几家,可是不代表没有人聪明人注意到它。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是在信息壁垒越来越低的时代,伯乐很多,被慧眼识珠的千里马却越来越稀少。

  星巴克从开第一家店时,西雅图的商界就有人讨论分析过其模式和特点。

  但在霍华德·舒尔茨加入之前,星巴克相比其他咖啡品牌,优势并不突出,而这也是某些身怀余财的投资者没有急着出手的主要原因。

  方鹤轩如果只是有几个臭钱的一般富豪,人家星巴克还真不一定看得上他。

  投资者和潜力公司往往都是互相选择,对很多公司来说,它们有时候最看重的反而不是钱,而是资方带来的曝光流量、人脉、供应链等等。

  对星巴克来说,接受方鹤轩的入股,无疑是看中了他的钱、人脉,还有由此带来的话题度。

  想想看,一位世界排名前10的富豪投资了一家西雅图的咖啡零售品牌,这新闻一爆料出去,会不会引来更多投资者的目光呢?

  谁都不是傻子,既然合则两利,这次投资入股就已经失去了悬念。

  方鹤轩到达西雅图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所以和星巴克的签约仪式就定在了第二天。

  坦率的说,如果不是有上帝视角,方鹤轩不会为了区区250万美元的投资专门跑美国一趟。

  实际上,星巴克最初是由 Jerry Baldwin、Gordon Bowker和 Zev Siegl三人在1971年创立。

  1980年,Zev Siegl从星巴克退出,此后就一直由Jerry Baldwin担任公司总裁。

  两年来,这家公司已经接受过两笔投资,不过数额并不大。

  因此方鹤轩来到星巴克总部时,除了见到了Jerry Baldwin和Gordon Bowker两位创始人外,也还有几名之前就投资的股东来帮星巴克撑场面。

  星巴克的市值分析,方鹤轩的团队请了美国本土权威的会计事务所,最终给出的估值是680万美元。

  不要觉得少,还是那句话,目前的星巴克真的没多大名气,品牌价值在方鹤轩看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那13家门店外,它的实际固定资产也并不多。

  三名创始人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一名英文老师、一名历史老师和一名作家,他们本身的地位就限制了星巴克的估值。

  一开始,方鹤轩的团队在谈判时坚持要拿到至少49%的股份,不求控股,但求股份在许可范围内最大化。

  为了诱惑星巴克目前的创始人和股东妥协,谈判团队甚至放话可以把估值提高到1000万美元。

  但对方回去商量后,选择了拒绝,坚持要求不能超过25%的股权。

  就这样,双方经过了多轮你来我往的谈判,最终定在了33%这个数字。

  250万美元换取星巴克三分之一的股权,虽然没有达到方鹤轩的理想条件,但也能勉强接受。

  方鹤轩和Jerry Baldwin两位老总分别在两份入股合同上各自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入股星巴克就正式成为定局。

  接下来,星巴克的接待人员为双方送上了香槟以示庆祝。

  方鹤轩先是和几位投资者股东寒暄了一阵子,然后特地找到Jerry Baldwin。

  “鲍德温先生,既然我成了星巴克的股东,我很关心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伱能不能为我解惑一二?”

  星巴克总裁鲍德温脸色红润的微微一笑:

  “方先生,我们将继续贯彻开分店的战略,下一步计划在西雅图把门店数量增加到50家。”

  方鹤轩闻言,没有任何表情,但心里却依旧把对方母亲问候了几遍。

  不怪他不爽,而是目前的管理层虽然不能说没脑子,但却是没有顶级的运营思维。

  很简单,从1971年创立到现在已经12年了,星巴克的门店里竟然主要销售烤咖啡豆、茶叶和香料。

  现磨的新鲜咖啡只是作为样品向顾客证明,它们的咖啡豆是最棒的。

  “恕我直言,我去年曾经来过星巴克考察,一家咖啡店竟然只有少量的现磨饮品,如何能满足西雅图这座城市几十上百万上班族的需求?”

  创始人鲍德温和戈登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关键是,这跟他们创立星巴克的初衷不符。

  在一名英文老师、一名历史老师和一名作家三人看来,将烘焙好的咖啡豆买回家,然后手工现磨冲泡,这才是回归生活本源的真谛。

  感谢暗黑龙王、书友20210620210037711、书友20200723123937504的月票!

  感谢书友20171029004947168的推荐票!

第259章 小姑娘长大了

  “呵呵,方先生,看来你还是不够了解我们美国人,现磨咖啡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放慢脚步’的生活态度,远不是速溶咖啡所能比的。”

  麻蛋,方鹤轩感觉跟这种人没法沟通,说穿了,他们想要的是一种在工业科技时代独有的“田园牧歌”生活,跟中国人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差不多。

  可现实情况就是,未来的生活节奏只会越来越快,满足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喝上一口提神醒脑、补充能量的咖啡,就是最成功的经营理念。

  作为穿越者和投资者,方鹤轩当然是支持舒尔茨的,对方致力于引进意大利浓缩咖啡的想法,非常适合现代职场和城市快节奏生活的需求,也有利于星巴克门店的大规模扩张。

  如果星巴克当前的管理层拒绝改变,那么鲍德温刚才承诺就完全是糊弄他这位投资人。

  目前星巴克的模式是重视咖啡豆、茶叶这些原料的采购和销售,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们愿意把只卖咖啡饮品的零售部门以380万美元出售给霍华德·舒尔茨的原因。

  这些人的脑子固执且充满浆糊,根本看不清咖啡市场真正的价值所在。

  方鹤轩再也没有了跟鲍德温聊下去的兴趣,他也庆幸自己之前强烈要求在入股合同上写明“优先融资”和“优先收购”两项条款。

  这也是为什么这家公司估值明明仅有680万美元,而方鹤轩愿意花250万美元只拿33%股份的原因。

  他以这个让步条件换到了对方同意自己提出的上述两项条款。

  只能说,这帮人的眼皮子还是太浅了。

  当然了,如果创始人并不能预见自己所创立公司的远大前途,那么他们自然也就不在乎投资人提出的一些他们认为不甚重要的条件。

首节 上一节 259/3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港综:从九龙城寨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