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篡改历史是门好生意

篡改历史是门好生意 第156节

  林祐一眼就认出了劫犯的身份;在察觉伏地魔复活一事有可能成为新的“未知”事件后,他就特意收集过几个重要人物的资料。

  小巴蒂·克劳奇是重中之重。

  一个心思缜密且实力强悍,以至于能在邓布利多眼皮子底下完美模仿“疯眼汉”穆迪的人;一个知识储备极其丰富,以至于能完美胜任霍格沃茨教授职务的人。

  不论伏地魔新的复活之路怎么走,小巴蒂·克劳奇一定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当确认入侵大英博物馆的劫犯是小巴蒂之后,林祐立刻重视起来,并亲自赶往博物馆做实地调查。因为调查是保密的,戈夫伯爵没有走博物馆正门,而是从员工上下班通道直入核心地带,进入这次失窃的库房。

  托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强盗作风的福,自成立以来两百多年,大英博物馆发展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

  就说眼前这个被劫犯闯入的库房,各种尺寸的封装木箱堆积如山;从一些被砸开的箱子看进去,可以发现全是古希腊风格的各种雕塑、石刻,以及金属和陶制器皿。

  至于说这些东西怎么来的?总不会都是英国“绅士”们拿钱买的。

  其实,以大英博物馆内数以百万计的珍贵藏品,本就经常引来各方“有志气”的偷盗团伙觊觎。时不时就会传出藏品失窃的消息,只不过这些消息大多数不曾公开而已。

  但只要公开出来的消息,一定是遮掩不住的重大丑闻;要么是丢的东西太珍贵,要么是丢的东西太多。而且往往伴随着博物馆官方的严重渎职。

  唯独这一次是个例外;不是馆方失职,而是被人以武力强行杀穿安保防线。要说起来,这不是盗窃,而是实打实的抢劫。

  “谁负责现场?”林祐简单看过之后问了第一个问题。

  “是我,长官;”一个略有些胖的年轻人出现在戈夫伯爵面前,“麦考夫·福尔摩斯上尉,隶属英国安全局。”

  冷不丁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让林祐眉头一挑,认真打量眼前这个年轻男人;对方年纪应该不到三十岁,长着一张精明而又内敛的脸,头发相对于年纪显得过于稀疏,但好在没有谢顶。

  “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家族?”戈夫伯爵貌似不经意地闲谈,“听说你还有一个弟弟,与你们那位大名鼎鼎的侦探祖先同名;而且他也有志于成为一个私家侦探?”

  麦考夫面露讶色;虽然知道这个看上去才十五、六岁的神秘少年其实是情报部门高层,来历、能力均不能以常理猜度,但他也想不到对方竟然对自己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

  想到这里,麦考夫对眼前少年的态度又添几分尊重:“是的,长官。我的弟弟夏洛克,确实很崇拜那位侦探祖先。”

  林祐点点头,不再闲聊,而是专注观察现场痕迹,跟着小巴蒂·克劳奇在库房的行动路线不断往里走。

  消息既然报给了林祐,现场调查工作自然也转交到了他所管辖的超自然力量管理部门手里;除了麦考夫这个交接事务的联络官,如今在现场的都是戈夫伯爵直属部下,多多少少都知道点佛瑞斯特家族的特殊地位,不会对一个少年人成为上级抱有不必要的疑虑。

  说起来,这或许是“时之沙”带来的唯一好处;对魔法界内部或者接触过魔法的人来说,十五六岁的少年巫师比同龄麻瓜更成熟不算什么稀奇事。要是林祐顶着十一岁的身体出来处理具体事务,那才真正会吓掉麻瓜们的下巴。

  以前林祐总让老管家出面处理具体工作,一方面是他本性真的宅,另一方面也是年龄太小不适合频繁现身于人前。

  如今以十五、六岁的模样在人前现身,可以让不熟悉戈夫伯爵的人更容易接受;至于那些知晓他真正年龄的人,也可以用“魔法伪装”、“便于工作”之类的借口打消怀疑。

  “损失统计出来了吗?”林祐问话的对象依然是麦考夫,因为最先接到报案的是苏格兰场,继而接手调查的是军情五处,连资料都是经麦考夫的手转到林祐所在部门。

  “被破坏的藏品至少上百件,都是因为疑犯暴力砸开封箱导致;但是丢失的物品很少,目前确认的只有一件。”麦考夫跟在林祐身后亦步亦趋,从不多说一句。

  “也就是说,疑犯的目标很明确。”

  “从现场的迹象判断,可以这么说。”麦考夫谨慎地答道。

  “丢失的藏品是什么?”

  “根据记录,是一只公元前的古希腊金杯。”

  “又是金杯?”林祐的脚步猛然一顿。

第319章 第二只金杯

  “有失物的照片吗?”林祐不动声色地问。

  “有。”作为交接工作的负责人,麦考夫准备充分,“每件藏品入库前都会拍照留档,这是金杯入库的照片,还有出土时的资料。”

  照片上,是一只雕饰华丽、镶嵌着各色宝石的高脚金杯。杯子外壁雕刻了一圈古希腊人最喜爱的橄榄叶图案;靠近杯口位置是一圈细碎的紫色宝石,中间是三块大小一致的紫色水晶,每个等距相隔一寸;最下方靠近杯脚的位置是一圈黑曜石。

  整体看去可谓“金光闪闪”、“珠光宝气”;充斥着古希腊黄金时代崇尚奢华壮丽的风格。但林祐越看越是眉头紧蹙。

  这金杯的外部形状太规整平滑了,根本不像公元前的产物,更像是近现代工业机器打磨出来的东西。

  众所周知,黄金的质地相对较软,古人检测黄金真伪的最简单办法就是用牙去咬。如果是公元前制造出来的金杯,且不说千百年埋藏所遭到的重压,哪怕只是放在手里用的时间长了,杯体都会产生肉眼可见的变形。

  可照片里的金杯杯口平整圆滑,俯拍角度去看是一个极度规整的正圆形。与此同时,杯体外壁也不见丝毫使用和挤压的痕迹。

  看着就像是刚从某个金属加工厂的流水线下来一般。

  “你确定这是失物的真实照片?”

  “我不能确定,但博物馆方面交给我的资料就是这一份;这里还有金杯的具体资料,包括考古项目和出土时的记录。”麦考夫始终谨言慎行,几乎不可能从他嘴里听到任何会造成错误引导的用词。

  林祐接过来仔细翻看,麦考夫始终静立一旁,不见丝毫焦躁,仿佛一根人形柱子。

  资料最前面是金杯入库时的检测数据;看来考古学家和博物馆方面也对金杯真伪抱有同样的疑虑,所以在收藏入库时做了极为详尽的检测——包括用材质地、加工痕迹等等。

  记录中的某些用词也体现了检测人员面对金杯时极度疑惑的心态:“没有任何加工遗留痕迹”,“切削、打磨等传统手法所应有的痕迹完全找不到”,“未检测到任何因温度不均导致的应力变化”,“确定是黄金材质,但仿佛不经冶炼直接成型”。

  检测报告的最后留下了两句话,还有两个大大的感叹号,以及一个更大的问号。

  “这不该是公元前的制造水平!”

  “即便现代工业也难以做到!”

  看着这些文字,林祐能想象到当年那些检测人员几乎崩溃的心态。可为什么这样一件堪称“奇迹”的东西竟然默默无闻,被锁在博物馆库房里不见天日呢?

  按理来说,西方媒体不就喜欢追逐“某某之谜”、“某某奇迹”之类的噱头吗?这么一只不合常理的金杯,从出土的那一天就该引起舆论轰动才对;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消息隐没不闻呢?

  再往下翻,林祐就看到了金杯考古出土的经过;结果第一段文字就让他眼皮猛跳,连面部表情都狰狞起来。

  考古项目的投资人和主持者是同一个人:帕特里克·摩根爵士。

  “法克!”林祐轻轻骂了一句,声音不高,周围的人基本都没听见,唯一可能听见的麦考夫则装作听不见。

  继续往下翻,整个考古项目记录“编写”得井井有条,细节丰富且无微不至;让人一看就对其抱有充分的信任。

  这是一项与希腊政府合作,在科林斯湾与伊奥尼亚海交汇口附近岛屿的长期考古项目;考古地点同时覆盖了整个凯法隆尼亚群岛,旨在发掘当地各类古希腊文明遗存。

  金杯就是在其中一座荒岛上发掘出土;当时与金杯一起出土的是一整个村庄遗迹,金杯就在遗迹中最大的庄园里被发现。根据记载,那座庄园遗迹里还发掘出各种散乱的、难以分辨的生物骨骼,以及一部分人体骨骼。

  与金杯同一位置还出土了大量金属和陶制器皿,经过检测,这些器皿的作用很接近近现代化学实验工具;此外,器皿中还检测到许多残留的碳化植物组织。

  因此,考古团队推测这个庄园的主人生前是一位古希腊炼金术师,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的某个时间。而且从发掘的蜡板、碑刻以及金属饰品上的篆刻文字判断,庄园主人的名字有可能叫“海尔本”或“海尔波”。

  看到这里,林祐气急反笑。

  好手段啊!

  一个真实存在的考古项目,一份详情备至的记录资料,再加上几段考古专家模棱两可的推测,一个有可能在魔法界引起轩然大波的重大考古发现就出炉了。

  更妙的是,这个考古发现是由麻瓜完成的;麻瓜考古学家们越是表现得疑惑不解,就越能让巫师们兴奋。

  找不到加工痕迹,连近现代工业技术都难以制造出来的完美金杯?那当然是用魔法或炼金术制造的,你们无知的麻瓜懂个屁!

  很多散乱且难以分辨的动物骨骼?那是神奇生物,说不定还是改造过的神奇生物,你们麻瓜怎么可能分辨得出来?

  还有很多用于炼金的金属器皿?那才正常啊!那可是能发明“魂器”的海尔波——鼎鼎大名的“卑鄙的海尔波”!

  以巫师群体面对麻瓜时普遍存在的心理优越感,别说伏地魔,伱让任何一个巫师看到这份记录都得犯迷糊。

  这是魔法界的历史,你们麻瓜不懂才正常。

  难怪魔法界至今都不知道海尔波最后的下落,原来是他躲去了偏远海岛,还跟麻瓜们混在一起。

  抱着这样的心态,许多巫师天然就放下了心理戒备,自然而然减少了对相关考古结果的怀疑。

  这份记录造出来就是给巫师们看的;只能说,制造这份考古记录的人不但很懂造假,更懂得把握人心。

  翻到记录最后,考古记录的最后一笔结束于1914年8月2日;这项工程不是正常结束,而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被迫中止。

  一部分考古发现被转移到英国伦敦,但剩下不好运输的部分,以及当地的建筑遗址却大部分毁于后来的战火……

  当然了,在那样一场世界大战里,一切都要给战争让路,金杯的消息湮没不闻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干得好啊,帕特里克·摩根爵士。”林祐心中暗叹,“看来在过去的时间线里,你们也做了不少大事。而且,还真找到了执笔人潜意识里的漏洞。”

第320章 魔法界的应对措施

  对于大世界历史,执笔人的潜意识就像一把锁,可以牢牢锁住他所认定的“既定剧情”。

  就像哈利·波特的父母被小矮星彼得出卖,继而伏地魔杀害这个剧情,只要执笔人不想改,任何人都动不了;不论其他人做出多少类似蝴蝶效应的举动,最后都会以各种原因引起时间线收束,让剧情回到既定轨道。

  可这次出现的金杯,以及被人为设计出来的“海尔波”隐居地考古发现,都恰到好处地绕过了执笔人的潜意识锁定。

  “卑鄙的海尔波”在原剧情里就是个模糊的背景人物,除了发明“魂器”和培育蛇怪之外,其他方面的生平描述极为简略;所以,在执笔人的潜意识中,对这个人物的锁定内容也极为粗疏。

  只要阿瑞斯骚操作不违背原剧情中海尔波的生平经历,就不会因为逻辑矛盾而被抹除。

  整件事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林祐恰好也试图制造“未知”,通过逮捕小天狼星并揭发小矮星彼得,大幅度改变了原著剧情。身为执笔人,这种做法等于主动放开了对剧情——或者说历史——的锁定;而阿瑞斯则借着执笔人的“东风”,在“未知”事件中掺了一脚。

  如果执笔人之前没有主动修改剧情制造“未知”,伏地魔就不会选择其他复生道路,也不会派小巴蒂·克劳奇袭击大英博物馆;帕特里克·摩根爵士的考古报告也会继续尘封于库房深处,甚至永远不见天日。

  由此可见,阿瑞斯——至少是其中一个阿瑞斯——从始至终都在关注执笔人的一举一动;林祐改变《哈利波特》故事剧情几乎可以说是临时起意,时间上距离阿瑞斯抢夺“时之沙”逃亡也不久,可对方却得到了确切消息,而且在过去的时间线上做出针对性布置。

  现在最大的一个疑问在于这么做对阿瑞斯有什么好处?

  这份有关海尔波的“考古报告”,最大的作用就是推动“未知”事件得以更快、更大幅度地偏离原剧情,从而更快促成大世界的真实化。

  对于众神来说,大世界越来越真实、越来越稳固当然是好事,可这完全无助于改变阿瑞斯自身的处境。

  逃犯依然还是逃犯!祂这么做图什么呢?

  带着金杯的资料,林祐匆匆离开;他没有回家,而是径直去了霍格沃茨。

  “邓布利多教授,你认识这个人么?”校长办公室里,林祐拿出了从监控录像里打印出来的照片;上面是小巴蒂·克劳奇正脸对着摄像头时被拍下的画面。

  城堡里不能使用电子设备,只好用打印照片的方式;虽然比录像画面更模糊了些,但距离实在太近,所以还能清晰分辨五官。

首节 上一节 156/1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被青梅破防后,我成了顶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