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569节
刘升便能让刘瑞减少到三至五天一次。
刘升用了一会儿功夫,才看完这份颇长的电报。
刘瑞在里面讲了不少事,但值得刘升注意的也就几件。
其一,南洋水师在南洋与荷兰人的舰队又有磨擦,南洋水师将领请攻伐巴达维亚,也即是荷兰人殖民南洋的总督府所在。
让刘瑞给拒绝了。
如今大崋才刚占据吕宋群岛没几年,南海行省虽已设立,但想要初步消化吕宋群岛,至少还需几年时间。
这个时候与荷兰人再开战,哪怕获胜,并占领巴达维亚等地,大崋也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治理。
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弄成当年前明占据越南那种局面——费力气攻占下来,结果治理不好,入不敷出,反成为朝廷财政的拖累,又不得不放弃。
那可就糟心了。
所以,刘瑞便说目前还不是在南洋再次发起大战的时机,让南洋水师将领耐心等几年。
第二件事,依旧是军事上的,准确来说是军情。
西域方面,大崋常备军也在一点点的西扩。说起来,如今大崋疆域虽然远迈汉唐,可西边的疆土,却离盛唐时期还差不少。
不过西边都是陆地,将领们虽然希望建功立业,可在朝廷没有发起大战的情况下,他们西扩都颇为克制,称得上是稳打稳扎。
虽然没有大战,但大崋对中亚地区的情报工作却做得很到位。
根据中亚地区的讯风卫报到,因为李顺、叶尔羌残余势力、瓦剌以及豪格所率领的满清残部都进入了中亚地区。
让给本来就有混乱趋势的中亚彻底乱成了一锅粥。
昔班尼王朝对布哈拉汗国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李顺势力为了适应当地民情,已经开始尝试与伊教合作。反倒是豪格所率领的满清势力,要坚挺一些,仍在坚持八旗的那套制度。
至于瓦剌、叶尔羌势力,相对而言发展得没那么好。尤其是叶尔羌残余势力,估计覆亡就是这两年的事。
镇守西域行省的沈万登觉得这是个大崋进军中亚的良机,也请求出兵,发动大战。
刘瑞对此事比较犹豫,便在电报中询问刘升的意见。
刘升看到这里,当即让随行秘书处人员记录下他的回复。
“可以让沈万登盯紧中亚,瞅准机会进去攻取部分地盘,恢复唐朝故地。”
“但要告诉沈万登,不必执着于消灭李顺、满清等势力,只需攻取城池、土地就行。”
除了这两件军事上的大事,刘瑞所发电报后面基本都是国内政务。
如某地方发生水灾、旱灾了;某地方爆出官员贪腐案了;某地官员请求特殊政策,以提升当地经济了,等等。
在刘升看来,都是刘瑞自己能处理的事,便没有专门回复。
看完电报后,刘升思及讯风卫传达的豪格满清势力(西清)在中亚的表现,又不禁想起多尔衮所率领的东清势力情况。
豪格当初穿过漠北蒙古以及瓦剌联盟的地盘到达中亚地区后,所部连奴隶都算上,已不足十万人。
虽有一万多八旗军,可在中亚那地方,也不过勉强站住脚而已,难以创下立国根基,不知哪一日就会覆亡。
相较而言,多尔衮率领的东清势力在虾夷岛上日子就“舒服”多了。
因为,在大崋的有意放纵下,东清如今不仅占据了整个虾夷岛,甚至还在本州岛北部占住了一个角。
第574章 郑氏之变,永兴二年
根据日本讯风卫传回的情报,东清目前在本州岛北部占据的角,大抵是后世青森县范围。
最初,东清攻下虾夷岛松前藩的领地时,德川幕府还不怎么重视。
待东清一鼓作气,渡海攻下了后世的青森等大片土地,德川幕府这才意识到东清的侵略性有多么强。
于是匆匆忙忙的组织军队,跟东清打起来。
这个时代德川幕府麾下的日本军队,平均战斗力并不如清军。
但德川幕府麾下人多啊。
多尔衮虽然率领大几十万清国人东渡虾夷岛,又收了不少日本人、虾夷人为属民或奴隶,可即便加上随军奴隶,军队人数也不过十几万。
德川幕府则是一举征召了三四十万大军。
又是本土作战。
因此双方这几年倒是在本州岛北部打得有来有回。
刚开始的时候,清军虽然人少,但依旧连战连捷,占领了远比现在还大了四五倍的土地。
但随着后来德川幕府反应过来,军队也熟悉了清军的作战方式,清军后勤弱、后劲不足的缺点就显露出来了。
于是,清军败了几仗,如今才稳住阵脚,真正据有的也就是后世青森县及周边的一片土地。
在刘升的授意下,大崋目前还无意攻取虾夷地及日本。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东清与日本之间能通过战争发展成什么局势,刘升还挺期待的。
若是东清彻底入主日本,施行剃发易服之策,未来日本人都留着一条金钱鼠尾辫,又该是怎样的一幅奇景?
刘升看完了电报,又处理了一些远征军相关的事务,便去吃晚饭。
并非他一个人吃,而是跟随行而来的六位妃子一起吃。
这六位妃子分别是李香云、李灵菲、郑海珠、李月、杨芷、乌云娜。
也即是说,刘升后宫诸女中,如今留在大崋那边的只有红娘子、白太微以及徐婉。
李香云等人自然不住在远征军大营中,而是在旁边不远的单独营地内,由亲卫军序列中的女侍卫营负责营防。
六人也并不住在一起,而是各有一个营房(小院)。
没有特殊情况下,刘升一般都是轮着在六人那儿吃饭。
今晚恰好轮到安妃郑海珠。
“参见陛下。”
见刘升到来,郑海珠行了个礼,一脸笑容。
她今日又特别打扮了一番,穿着不像以往在宫中那么严肃,而是类似于福建海边渔女(精装版)。
虽然入宫多年,但她如今也不过三十三岁,因保养得极好,仿佛二十几岁的年轻妇人,正是女人最具风情的时期。
别说,刘升看她打扮成海边渔女的样子,还真有点心动了。
可即便心动,刘升也不会做那急色之事,而是如往常般跟郑海珠一起吃饭。
郑海珠准备的晚饭以海鲜为主——龙首县这边最不缺的就是海鲜,南京那边虽然也能得到,但到底不如这边的新鲜。
所以,来龙首县后,郑海珠曾苦练的烹煮海鲜技艺,倒是得以尽情发挥了。
饭间,刘升道:“朕准备调你大哥到远征军中,你认为如何?”
郑海珠眸光流转,不疾不徐地道:“这是国事,臣妾哪好说什么。”
刘升笑道,“既然问你,肯定有朕的道理,你就不要怕这怕那了。”
“臣妾才没怕呢。”郑海珠先是小小反驳了一下,随即才道:“那毕竟是臣妾的大哥,此去大楚数万里,若能有大哥一起陪同,自是最好不过了。”
刘升微微点头。
说起来,郑芝龙虽然早年不甘心郑氏完全归顺大崋,可当大崋东海、南海两大水师日渐成熟,后来又组建了南洋水师,铁甲舰也大展风采,郑芝龙便知道郑氏不可能再保留那一支海外部队了。
再加上他随着年纪渐长,雄心不存,也就放下杂七杂八的念头,让郑氏那支海外水师归顺大崋,并顺手举报了一波海外残明势力。
海外的那支郑氏水师自然不是以郑氏名义降崋,而是冒充做一股大海盗。
但刘升和朝廷重臣心知肚明,那就是郑氏在海外的水师部队。
自此后,郑氏才算是彻彻底底地归顺了大崋。
刘升及大崋朝廷对郑氏的信任度也大大提升。
郑森从南京大学毕业后,曾因郑氏嫡子身份,在官场蹉跎了两三年。
在郑氏彻底归顺后,他立马变得官运亨通,几年之间不断升官,如今三十四岁的他已经是一府通判,相当于后世一个市的三把手。
历史上,郑森虽然是从荷兰人手中收取了东藩岛的民族英雄,但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只能说一般。
不过这一世,在南京大学的培养下,他却成为了一个颇为优秀的民政官。
刘升远征大楚,可不止要打仗,打下地盘后还需要治理。
因此也会携带一批优秀的文官、吏员,以负责后勤及地方治理。
同时,还会携带一批优秀工匠,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材,如经验丰富的老农、兽医、马夫等···
时间一晃,来到了大崋永兴二年(西历1659年)春。
刘升率领五万余亲卫军,以及一万余其他随行人员,由龙首湾出海,入大东洋(太平洋在华夏习惯中称呼东洋、大东洋,日本是借用中国的称呼)。
舰队由一艘八千料的铁甲舰作为旗舰,另有五艘五千料的铁甲舰,十二艘三千多料的铁甲舰。
这十八艘铁甲舰都是风帆、蒸汽混合动力。
除此外,另有五千料的非铁甲舰十艘,三千多料的非铁甲舰三十六艘!
这些非铁甲舰也并非全木制,在某些地方,也是加装了钢板或金属构件的。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