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410节

  他耍了个小心眼,首选跟着一起进关的漠南蒙古部落骑兵,其次选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最后才选八旗满洲。

  当然,跟着一起进关的漠南蒙古部落并非完全听从任何调令的——虽说如今漠南蒙古中部、东部的众部落都已归大清统治,但实际上仍是合作关系居多。

  所以,这种看起来比较危险、也没什么油水的任务,他只能找那些好说话(好欺负)的蒙古部落。

  倒是八旗军中满、蒙、汉各旗任他调用,至多是回到沈阳后,在皇太极那边抱怨几句罢了。

  而危险任务多用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也是清军中不成文的规定。

  如今的八旗满洲虽然还没成为满洲兵大爷,但已经隐隐养成打后期收割的习惯了。

  清军现在的办事效率很高,多尔衮当天下达的调令,各部当天就聚集在阿济格麾下,出发往保定县方向奔去···

  ···

  彭有义奉命率领六个旅作为先锋部队北上后,便沿着大运河有条不紊地向京师进军。

  天气严寒,大运河已经封冻,没办法行船,辎重便由各部后勤营用马车拉着走大运河旁边的官道。

  如此,行军速度想要快,也快不到哪里去。

  行军一日,才刚过杨村没多久,正往武清靠近。

  杨村说是村,其实因位于大运河沿岸,在大明中期就发展成了一个不小的集镇,甚至有城墙,只不过不高罢了,乃昔日为防盗贼、马匪而建。

  后世武清城因战乱而毁,杨村就成了新的武清县城。

  杨村的士绅、地主们训练了一千多的乡勇,比某些偏僻地方的县城乡勇都多,可知杨村人口多么多。

  之前得知顺军破了京城、崇祯自缢殉国,杨村的士绅、百姓并没有多少悲哀的感觉。

  他们又没见过崇祯皇帝,反倒是这些年,三饷一加再加,让普通百姓及地主、士绅都增添不小的负担,外虏内寇也一波波的来,让大伙儿生活没个安稳,人们明着骂朝臣无能,暗地里骂崇祯昏庸的不在少数。

  所以,大顺派一队几百人的兵马过来,他们就易帜降顺了。

  后来李自成弃京师西逃、清虏入关,他们又降了清虏。

  如今崋军北上,清虏退避,他们自然又降了崋。

  倒不是说杨村没有忠贞之士,但这样的人必然是少数,也鲜有掌权者,自然是左右不了杨村城头换哪一面大王旗的。

  不过,对杨村的大多数人而言,降崋到底要比降清痛快很多。

  所以,彭有义大军过杨村时,村里的百姓不仅拿出不多的鸡鸭猪羊等牲口送给崋军,村里甚至还有两个年轻士子投军,为大军向导。

  其中年纪较大的杨定安其实已经三十多了,与其二十出头的族弟杨德秀都是顺天府生员。

  两人原本想直接进入崋军大将幕中,当个低级幕僚的,也是崋军文职小官。

  结果才发现,崋军并不乱收人,或者说崋军将领没有权利随便收人。他们即便是投军,成为大崋常备军普通士卒,也得通过一定流程才行。

  作为生员,两人自然是没兴趣当兵的。

  两人进入军中,也没资格跟在彭有义身边,而是跟在作为前锋的第五旅旅长张鑫身边,算是张鑫认识的地方乡亲、朋友。

  这其实算是崋军将领招揽临时幕僚的一种对策,毕竟他们到各地行军打仗,有时确实需要一些当地人作为临时幕僚。

  至于说,成立私人幕僚团,有军规在、军中也有参谋这个类似的职位,如今是没有哪个将领敢坏规矩的。

  杨定安听闻在桑园镇大败一万多建奴的就是这位张鑫旅长,心里还是颇为敬佩的——杨村在过去十几年的几次建奴入寇事件中,也没少遭殃。就算建奴不来杨村,各家在集市的生意也要大受影响。

  所以,杨定安、杨德秀等杨村人,对清虏其实都挺痛恨的,之前降清也不过是为了保全性命罢了。

  此时,杨定安、杨德秀都跟在张鑫旁边,一起牵着马走路。

  没错,就是牵着马走路!

  两人出自杨村大户,又在河北之地,家中自然是有马的,此番投军也带着马匹、仆从。

  张鑫作为常备军旅长,自然也是配有坐骑的,并且是一匹不错的战马。

  然而三人就是在牵着马走路!

第412章 运河故事

  走了一个时辰后,杨定安感觉脚都走疼了,杨德秀更是觉得脚底起了泡。再看旁边张鑫,仍旧神色如常,还步履飞快,不禁暗暗叫苦,又更感佩服。

  趁着落后之际,杨定安低声对杨德秀道:“怪不得明军、顺军都不是建奴对手,崋军却一北上就可以大败建奴,只看这位张鑫将军,便知崋军确比明军、顺军强了许多。

  他这个旅长,领的兵比不少大明总兵都多,至少算个总兵官吧?又是刚大败清虏的悍将。

  却一点架子没有,为了鼓励士卒行军,竟然有马不骑,而是与士卒们一起步行。

  如此亲近士卒,又身体力行,打仗时麾下士卒必然用命。崋军兵甲、枪炮等武备又好,自然就能大败建奴!”

  杨德秀苦笑道,“族兄说的是,张将军此举确实令人佩服,可却苦了我俩啊。”

  “可不是嘛。”杨定安闻言也不禁苦笑。

  人家张旅长都在步行,他俩哪敢大咧咧地在一旁骑马走?

  这才牵着马一起步行的。

  “杨先生,请过来一下。”

  两人正交谈时,走在前面的张鑫停了下来,冲杨定安招了招手。

  杨定安立马加快脚步,走过去问:“将军有何吩咐?”

  “我听人说这大运河以前冬天有专人日夜破冰?”

  杨定安道:“是有此事——都是漕工的活计。”

  在大明,负责维护漕运的既有兵卒,也有征召的役夫,到了晚明时这些人约莫有几十万,皆依赖运河漕运而活——虽然绝大多数漕工活得都不怎么样,但到底能勉强活着,在这时代能活着就不容易了。

  后来,漕工的称呼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因此杨定安又话语一转,道:“可惜此前天下大乱,先有山东李青山截断漕运,后来顺军、明军接着打,再加上部份漕粮改走海运,漕工们没了活计,就各自逃亡了。

  没了漕工,这大运河各方面自然也就没人维护,其中也就包括这冬季里破冰之事。”

  说到这里,杨定安忽然有点忐忑。

  进入崋军中,他看得出崋军随行的辎重比以前的明军更多,大车便有很多辆。

  运河沿岸的官道原本修整的宽敞平坦,可并排行走好八辆大车。

  可最近几年朝廷及地方官府都说缺钱,维护便少了,甚至是没有,于是道路就很快就变得坑坑洼洼,雨雪天也会很泥泞。

  这也是崋军行进速度快不起来的原因之一。

  张鑫又询问运河破冰之事,杨定安不免担心崋军会征调民夫破冰,好方便崋军粮草、辎重的运输。

  民夫从哪里来?

  自然是征发附近的百姓了。

  杨村就在运河边上,百姓多半也在征发之列。

  在大明,他们出身大户,原本不用担心此事——如他这样有功名在身的本就可以免役不说,家中与大明地方官府关系密切,也知晓各类潜规则,即便是没有功名的,也可以通过人脉、钱财免役。

  可若是崋军要征发役夫,以前那一套恐怕就不好用了。

  于是杨定安又特意提醒道:“漕工破冰必须日夜船巡不断,破起冰来才不那么费工夫。如今冰几乎结到了河底,再想要破冰,恐怕非人力所能为。”

  “这个我知道。”张鑫点头,随即看着杨定安似笑非笑地问,“怎么,杨先生担心我们征召百姓破冰强行开通漕运?”

  杨定安没想到张鑫看似粗豪武夫,竟然心挺细,不禁讪笑不言。

  张鑫也没逼着他回答,而是接着道:“漕运就算要开通,也是等我们赶走建奴后去了,也即是明年,那时冰自然也就化了。

  另外,我们崋军就算要征召民夫,也会给予一定报酬,不会白用。”

  对于后一句话,杨定安将信将疑,但还是赞道:“崋军仁义之名,我们在河北也有所耳闻,原本以为有所夸张。而今崋军过境,不扰百姓丝毫,我等方知传言不虚。”

  “哈哈哈,”听人夸奖崋军,张鑫也颇为高兴,接着道,“我们只是遵守军规而已,不算什么。”

  随即,张鑫就骑上马匹,带着一队警卫兵沿着队伍向后巡查——这也算是张鑫作为将领在行军途中的休息福利了。

  当然,行军时陪着士卒一起步行并非崋军军规,而是张鑫等将领在刘升亲自领军时培养出的习惯。

  那时刘升都是如此做,而今张鑫等将领自然也有样学样。

  待张鑫巡视完队伍回来,便遇到了彭有义派来的传讯兵,交给他一分文件。

  待看完,张鑫眉头微皱。

  杨定安、杨德秀虽然好奇,却也不敢多问。

  张鑫也没说的意思——主要是后方传讯,说清虏派出了一万多人南下,有可能是想绕路袭击运输通道,但也有可能跟作为前锋的第五旅碰上,让张鑫多派侦骑,免得遭到埋伏。

  虽说河北多平原,官道两旁更是一览无余的旷野,但清虏多骑马,在远一些的地方埋伏也是可以的。

  张鑫倒不担心第五旅,却担心后方运输通道。

  他可是知道,如今刘升把亲卫军、常备军大部分都掉到了北边前线。后方粮道主要是由南京警备军负责,至多是在沧州、天津这样的物资转运重镇留有一团常备军或亲卫军。

  南京警备军主要由明军和之前的张献忠、革左五部农民军整编而成,之前也只是跟南方明军战斗过,无法充分检验其战斗力。

  而建奴之战斗力张鑫在桑园镇却是见识过的,确实比明军、顺军强了不止一筹,所以他有些担心警备军会护不住运输通道。

  那样的话,他们这些前线部队也会遭殃,严重的话,甚至可能陷入粮草无以为继的危险境地。

  文件中又说,彭有义已经向刘升提议,将骁骑卫第一旅调后面去保护粮道,但目前刘升尚未回复。

  须知,骁骑卫对于先锋部队来讲也是很有作用的——建奴多骑马,若崋军没有足够的骑兵,即便遇到建奴部队后能战而胜之,也难以将之留下多少。

首节 上一节 410/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