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161节

  等以后没了精铁储备,还是要将锤炼精铁的时间算进去。

  目前既然不缺精铁,他倒是可以让工匠们放开手脚,先打造一批火枪出来。

  具体是火绳枪还是燧发枪,就得看铁工坊的试验数据了。

  刘升放下火绳枪后,便拿起了旁边的燧发枪。

  燧发枪是在火绳枪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起先是将龙头夹火绳点火的枪机,改成簧轮加燧石点火,原理跟砂轮打火机差不多,因此才叫燧发枪。

  但簧轮枪机结构太复杂、制作也比较难,还容易出故障,点火率也没火绳高。

  优点是在雨天受影响比火绳枪小很多,有很大几率打发,乃至正常使用。

  等到后来冶炼技术进步,出现更加靠谱的板簧,燧发枪就进化为2.0版本。

  即可以直接在药池上安装火镰,依靠簧撞击发火的撞击式燧发枪。

  之前刘升在别墅中利用个人手工机床与钢管,手搓的三十杆燧发枪,用的基本都是板簧。

  问题是,板簧他也储备得不多——之前他储备物资,都是按个人需求采购的,很多东西都有,但都不多。

  考虑到以后在其他地方还需要用到板簧,刘升当然不愿意浪费太多去制作燧发枪。

  所以,铁工坊此次试验的有两大重要项目:一是尝试打造适用于制作枪机的板簧,二是测试生产簧轮枪机燧发枪所需时间。

  板簧这个东西据说早在罗马时代就曾出现,而有确切文字记载,则是十七世纪的法国。

  但只是应用于马车上,当做减震配件。

  用于枪机的板簧要比用于马车的小得多,可不是那么容易打造出来的。

  在刘升观察、调试这杆燧发枪时,寇根生又介绍道:“这杆燧发枪,用的便是首领所说板簧撞击发火。

  但板簧很难打造,如今铁工坊中手艺最好的罗三烔师傅,也需要用三四天功夫,才能打造出一枚小小的板簧。”

  要将板簧缩小,涉及到材料问题。也即是说,必须冶炼工艺有所突破才行。

  缺乏工业基础的情况下,刘升哪怕有一些相关资料,也只能让老铁匠通过磨时间的方式,来制造几少量适用于枪机板簧的精钢。

  罗三烔是七位来自舞阳军器局的匠师级铁匠中技艺最好的一位。

  其他匠师甚至一致认为,罗三烔技艺已经接近刘升制定的大匠标准。

  若罗三烔都需要三四天才能打造出一枚枪机板簧,其他铁匠恐怕需要四五天,甚至更久。

  刘升问:“按寇师傅所讲,制造一杆板簧燧发枪耗时是火绳枪的两倍?”

  “嗯~,不止。”寇根生摇头,“板簧枪机更机巧,不论是打造还是组装,都要耗费更多时间。就这杆燧发枪,算工时可是有十八天左右。”

  工时并非耗时。

  因为在一位铁匠打造枪管的同时,可以让另一位铁匠打造板簧,同时还可让人利用已经打造好的枪管、板簧等组装燧发枪。

  所以,在人手充足的情况下,用十炼以上的精铁,理论上制造一杆燧发枪只需五天。

  可惜工匠再多,人数也是一定的,所以总产量得看各个打造环节加在一起的工时是多少。

  刘升放下燧发枪,又问:“打造一个簧轮枪机需要多长时间?”

  寇根生道:“制簧轮对精钢品质要求远不如板簧,熟练铁匠一两日便打造一个。”

  “也就是说,制造一把簧轮燧发枪,也就比火绳枪多一两天?”

  “若都用精铁为原材,便是这样;若是用生铁,怕是得多三天以上。”

  综合之后,刘升发现还真难以抉择。

  于是又问了个关键问题。

  “火绳枪造好后可以改装簧轮或板簧枪机吗?”

  “若是打造枪管时注意下,应该是可以的。”

  听见这话,刘升心里有了决定。

  那便是常备军先装备火绳枪,每个营预定一百杆到三百杆——即先所有营装备一百杆,然后在一批批的增加装备率。

  最高达到一半就行了,毕竟如今的战斗中冷兵器接战概率很高。

  至于说刺刀,刘升准备等以后全体换装燧发枪再考虑,现阶段给火枪兵配备腰刀或长矛更方便。

  另外,给亲卫军装备燧发枪。

  虎贲营预定两百杆,胜捷营则预定三百杆。

  骁骑营则预定三百杆骑枪——也是燧发枪,只不过枪管短而粗,方便骑马携带,乃至在马上射击(即西方的卡宾枪)。

  当然,在马上射击准确率很低,必须与敌人足够近才行。且无论是骑手还是战马,都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

  在训练成熟之前,只能当做龙骑兵来用,即骑马火枪兵。

  不过,想要真正发挥火枪骑兵威力,除了足够的训练,还是得研制更方便骑手使用却威力不俗的骑枪才行。

  了解过火绳枪、燧发枪的生产实验数据后,刘升又顺便跟铁工坊的匠师们讨论了下义军盔甲规制问题···

第152章 定甲胄军服,手搓电报机

  盔甲方面的选择刘升就没什么困难了。

  因为明清时期的棉甲、布面甲等,已经是最适应这个冷热兵器混合时代的盔甲了。

  刘升所需要确定的是,布面甲用多少铁料,重量定为多少斤,棉甲用多少棉花,等等问题。

  布面甲、棉甲只是个名称,防御性能、舒适度、耐久度等其实看盔甲具体用料质量。

  至于布甲,其实可以归入棉甲行列,看作轻薄棉甲。

  明清时,将这种甲片暗藏布料之内的布面甲称之为暗甲。锁子甲、札甲、鱼鳞甲等甲片显露于外的,则称为明甲。

  明军喜欢把棉甲归入暗甲之列,带清则喜欢将棉甲单独列作一类。

  据刘升所了解,崇祯时期最新版的《大明会典》(相当于后世步兵操典及装备规范)规定:布面甲至少要重18斤,帽子要重两斤半,再加上靴子等部件,一整套甲胄重量在25斤左右。

  可刘升让军中统计了缴获的明军营兵布面甲,发现除去高级将领身上的精良布面甲不算,其他布面甲重量普遍不足15斤。

  大多只有十来斤,少数甚至不足十斤——这种重量的布面甲,只在要害部位有铁片。

  另外,按《大明会典》要求,盔甲所用甲片必须用精铁打造。

  可实际上,明军布面甲中的甲片多有用熟铁甚至是生铁打造的。

  防御性能直线下降!

  再加上欠缺粮饷等问题,也难怪明军面对建奴时,战斗力会如此不堪。

  不过刘升考虑到将来义军火器装备率会一步步提升,也没准备搞多厚的重甲。

  听取多方面意见后,经过衡量,刘升将义军布面甲定为15斤左右,但必须用十炼以上的精铁打造甲片。

  棉甲则向明军、清军标准看齐。

  因为棉甲不仅具备不错的防御力,还能充当冬衣给士卒保暖。所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刘升希望义军士卒至少每人一套棉甲。

  皮甲将依旧存在于军中,用于补充布面甲、棉甲之不足。

  常备军士卒替换下来后,也可以装备给民勇。

  防护力最强的锁子甲、札甲、鱼鳞甲等明甲也将继续存在,但不会太多,够用来装备刀牌手及部分火枪手就足够了。

  毕竟就算是三层甲的重步兵,依旧会被虎蹲炮、火枪破甲打死。

  在火器装备率越来越高的趋势下,重甲兵注定成为配角,乃至走向没落。

  最后是义军的头盔,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精锐所用铁盔,并非传统的凤翅盔,而是带有半月形前帽沿,有类似布面甲风格的护颈、护喉等,冒顶还有红缨。

  整体风格类似清中期的实用将军盔,只不过清军头顶是高高的“避雷针”。

  至于此时的建奴盔甲样式,其实跟大明北方边军很像,并没有多大差别。

  如铁盔,除唐宋传承下来的凤翅将军盔等,就是元朝开始流行的六瓣盔、飞碟帽,都是圆帽沿,而非前帽沿。

  铁盔目前只装备亲卫军和常备军中的警卫兵、刀牌手。

  第二种是里衬铁片的宽沿毡帽,算是廉价铁盔,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常备军士卒主要头盔。

  第三种则是棉盔即笠盔——笠盔又叫凉帽,主要在炎热的夏天戴。

  经典军用笠冒就是后世辫子戏中的清军小兵那种圆锥形帽子。

  但刘升对这种头盔样式恶感很大,已经特别嘱咐负责生产笠盔的工坊,将其生产成飞碟帽状。

  宁愿类明,也不类清。

  ···

  等刘升与工匠们聊完盔甲的事,太阳已经下山,就要天黑。

  刘升干脆便在铁工坊与匠师们一起吃晚饭,算是顺带考查下工匠们的饮食情况。

  为了激励工匠努力提升技艺,乃至发明创新,铁工坊这边早就不是大锅饭了,而是在食宿方面对匠师、工匠、学徒进行了区分。

  至于工匠们所得工分,差别更大——现阶段的工分其实就等于薪资。

首节 上一节 161/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