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156节

  “大帅放心,只待再过几日,汝阳城这边的政事堂不那么忙碌了,我立即动身去确山。”李长文也是满脸的笑容。

  他是真高兴。

  因为刘升到底记得婚姻之事,在临行前一日让他抽时间去确山,替其向红娘子提亲。

  李长文蓦定此事必成,当夜便找宋献策挑了两个黄道吉日,准备在提亲的同时,便将刘升与红娘子的大婚之日定下来。

  在明年正月初五或初七,便让两人成婚。

  虽然刘升有“仙人转世”、“真修弟子”等诸多神秘光环在身,不能以常人视之,但毕竟不是崋部势力中的每个人都知道。

  所以,还是得刘升成婚,有了孩子,才能令崋部人心更加稳定。

  况且李长文还有另一方面的考虑。

  万一刘升的子嗣能继承其送人过那“仙门”的神通,将来便可以让刘升的孩子帮忙分担移民工作。

  如此,刘升自然是早些有孩子更好···

  “下雪了。”

  当刘升骑着乌色大马走出汝阳城南门不过一个多小时,阴沉了几日的天空便下起雪来。

  幸运的是,雪并不算大。

  伸手接住一片雪花,看其在掌中融化后,刘升便道:“传令下去,让队伍加快速度!”

  “是!”

  骁骑营亲卫带着令旗奔去,随着吆喝声传开,远去,移民队伍明显速度加快了。

  这一次护送难民去天目山,只带了三营亲卫军及两个民勇营。

  这些民勇大多出自当初从北美四大营征召的那一千人,正好让他们回去跟家人过年。

  至于常备军中的北美移民,便只能让他们写信与家人联系,互相问候了。

  等明年崋部在这边地盘更大、根基更牢固后,刘升便会将军属都迁出来,在汝宁分田,好方便将士们跟家人团聚。

  此行的难民只有一万余人——北美冬季不适合垦荒,甚至不适宜伐木,李长文临行前考察过,几个营地加一起最多再接纳一万余人。

  再考虑到粮食转运也需要成本,随刘升去天目山的难民便只有一万余人。

  倒是靠着骡马车辆众多,粮食也运了一万余石。

  至于汝阳城的工匠,刘升却是没有再强征、带走。

  一则,天目山那边的工匠暂时已经够多了。

  二则,崋部既然决定守住汝阳,乃至在明年开春后占据整个汝宁,那么在汝阳城建立一座兵工厂无疑很有必要。

  汝阳既可以经汝水连通产铁矿的舞阳,又能由汝水、淮河沟通汝宁府绝大部分县境。

  只需明年旱灾稍小,各河流水位上涨,粮草、兵甲等军事后勤物资运送起来都很便利。

  至于天目山,作为老巢,铁场、铁工坊、兵工厂等都是要有的,但规模没必要太大。

  刘升坐在马上用望远镜向南边望去,只见移民队伍仿佛一条长蛇蜿蜒向远方,队伍头顶升腾起的热气则像是一条若隐若现的云龙。

  难民们普遍缺乏棉衣。

  事实上别说难民了,便是义军将士目前都难以做到每人一件棉衣,甚至缺口还不小。

  幸亏在崇王府和那五家大户缴获了不少布匹,又可以向城中大户、布商强购布匹、棉瓤。

  所以,没有棉衣的义军将士穿的也不薄,再加上军中伙食好,倒不怕冻。

  至于接受迁徙的这一万余难民,刘升只能做到给每人发下足够做一件衣裳的粗棉布。

  便是如此,也让这一万余难民感恩戴德,坚定地跟着义军向天目山走去。

  不过,义军能够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且绝大多数难民都已在汝阳城外接受了好几日的赈济,调理了身体。

  所以,真正死在这次迁徙路上的难民极少。

  毕竟是河南汝宁的冬天,而非酷寒的辽东,百姓在冬天的死因主要是饥寒交迫。若能吃饱,死的便很少。

  走了两日,队伍到了确山县城东二十里处的刘店。

  因地下有储量不错有比较好开采的煤矿,又位于平原上,离臻水支流不过三里,水陆交通便利,早在唐朝这里便有了集市。

  李长文作为确山人,以前就知道这里有煤矿,却并未多重视。

  直至北美煤场营造出了蜂窝煤、煤炉,见这两样东西比刘升说的还要好用(因为刘升本人实际没怎么用过煤炉),他这才想起刘店有个不小的煤矿。

  于是,李长文此前得刘升传令,以其留下的泥丸出北美,就顺便带了几个会制作煤炉、蜂窝煤的工匠出来。

  跟红娘子商议之后,便出兵彻底控制刘店,建立煤场。

  刘升得知此事后很高兴,顺路经过,自然是要来看一看的。

  “红娘子(蔡文鼎)参见大帅!”

  却是红娘子得到消息,带着知县蔡文鼎一起在此等候,迎接。

  “两位不必多礼。”刘升先抬了下手,随即就看着红娘子道:“天寒地冻的,你怎么跑这里来了?”

  前日雪下了近一天才停,如今地上积雪有半尺厚,刘升是真没想到红娘子会出现于此。

  一袭红袍的红娘子站在雪地里令人颇觉惊艳。

  她闻言飒爽一笑,“首要自然是来拜见大帅。其次,俺觉得这蜂窝煤和煤炉确实好用,便想来煤场看看,怎样生产的更快、更多。

  这大冬天的,多一个煤炉就少一户贫苦百姓受冻。”

  刘升点点头,“那行,我们便一起进去看看吧。只不过煤场肮脏,这身红袍待会儿怕是要沾上不少煤灰。”

  “这有啥,俺可不在乎这些。”

  蔡文鼎站在后面,看着刘升、红娘子几乎是肩并肩的走进煤场,心想:我是不是有些多余?

第148章 煤场扩大生产,谍探抢着自爆

  明末时期,在没能突破相关生产科技的情况下,该怎样提高生产效率?

  刘升首先想到的就是分工、标准化、流水线作业。

  结果他和红娘子到刘店煤场视察后,发现这里已经采取了较为细致的分工、流水线式作业,只是在标准化方面做得比较差。

  却并非没有标准化,只是工具受限,做得不够好。

  问过从北美过来的几位工匠,刘升才知道北美煤场营那边也是如此情况。

  是李长文参照刘升建立的其他作坊,了解了精细分工和流水作业的好处,便用在了煤场。

  了解到这些后,刘升不禁感叹,“李先生让我省了不少事啊。”

  刘升赞叹地是李长文的发掘、学习与应用能力,这意味着李长文还有颇大的成长空间,其能力很大概率会随着义军发展迅速成长。

  红娘子道:“这刘店煤场每日生产的蜂窝煤、煤炉是不少了,可是要供应汝阳、确山、遂平、天目山四处地方,还是差太多。”

  刘升笑道:“想扩大产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投入更多人力。正好我这次从汝阳带了五百多青壮男囚、男俘,可以留在这边当矿工。

  回头再让李先生送一千独身青壮来当煤场工人,产量便可扩大数倍。”

  如今刘店煤场才四百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矿工,制作煤炉、蜂窝煤的工人只有一百多个。

  刘升将矿工增加两倍多,将制造工人数目扩大近十倍,产量起码能扩大个四五倍。

  红娘子道:“要是这么干,俺得再派一个民勇营过来看着才行。”

  “当然要派。”

  之前红娘子已经派了一个民勇营来,再派一个,便是在此驻扎两个营。

  足见崋部对刘店煤场的重视。

  刘升又道:“等明年还可以派人查探汝宁府其他各县是否有煤矿,有的话,便可以在当地建立新的煤场。

  用煤炉、蜂窝煤煮饭,可比用柴火灶方便、合算,汝宁便是再多十个煤场,也未必够用。

  就算将来产量过剩,还可以卖往别处。总之,这蜂窝煤生产的越多越好。”

  红娘子点头表示赞同,“回去俺便向县里人打听哪里煤矿。”

  确山县城已经被义军占据并统治近三个月,不仅普通老百姓对义军极其拥护,士绅、地主也快要认命了。

  除非他们舍得土地等资产迁走,否则只能在崋部义军统治下过日子。

  不认命不行。

  确山县境内的村寨庄堡大多也归顺了义军,至少也是名义上归顺。

  便如这刘店(集市),之前便归顺了义军,增派民勇营只是为了彻底控制住此地。

  刘升与红娘子一起巡视了刘店煤场,又在移民队伍中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饭,才继续赶路。

  刘升直往天目山去,红娘子、蔡文鼎则回确山县城。

  至于提亲的事,刘升没跟红娘子说——主动追女子,他是真不会,他只有被追的经验。

  又过了两日,到了十二月初十,刘升才算是带着移民队伍走完剩余的八九十里路,回到天目山。

  他先将难民分别安置在小李村、大水瓶寨、刘家寨外面过一两日。

  等他了解了北美八大营地的现状,做好了相关布置,再将这万余难民转运过来。

首节 上一节 156/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