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101节

  随即又恍然,觉得以刘升的聪明才智和决断力,想到娶红娘子以完全稳固义军内部很正常。

  然后他便道:“首领既有此打算,便请早早行动,免得出变故。”

  刘升道:“我这不是一直在忙吗,等等吧,等到过年左右,上下都清闲了些,便请先生帮我去下聘礼,如何?”

  “此乃属下之荣幸!”

  ···

  将征募乡勇协助运粮的事交给红娘子,刘升便没多管了。

  只不过,红娘子每晚仍会通过对讲机,将事情进度跟他汇报一番。

  总体来讲,各村寨还是比较配合的。

  毕竟之前被义军扫过一次,不久前义军又击败了三千余官军,对乡绅地主乃至普通百姓都产生了很大的震慑。

  另外,义军毕竟是征募,是给粮食做报酬的,虽然只有一斗,却比官府强征乡勇好多了。

  若遇到官府强征,不仅没报酬,还要自备口粮。若是死了,连个抚恤都没有,别提多凄惨。

  如此情况下,红娘子在请示刘升后,干脆一口气征募了一千名乡勇,又租用了不少两轮车、独轮车、骡马。

  再加上刘升派给她的一千名难民青壮及众多驴骡、车辆,一次便能运送一万石粮食。

  都不输于刘升上次从确山带回两万多人时的运输力了。

  刘升已经决定,秋收结束后,先取汝阳及汝水上游几县。

  到时确山便会是义军的前进基地,战后则成腹地。

  所以,确山那边的粮食只需运回四万石即可,余下两万多石便留着当做将来的军粮。

  如此一来,运粮大队跑四个来回,用大半个月的时间,便能完成运粮任务。

  刘升这边,却是在选拔、编练新兵的同时,着手建立盐厂···

  十月初一。

  杨万永带着一家五口,随义军迁入这个被称作北美的地方已经四天了。

  他本是西平县富农,有田地几十亩。

  几年前在开封府跑商,曾被卷入过流寇队伍,过了一个多月的惊险流寇生活,才侥幸脱身,逃回家乡。

  见识过战乱的恐怖,他更想好好日子。谁知天灾加人祸,让他不得不离乡逃难。

  老爹老娘六十几了,故土难离,也不愿拖累儿孙,便选择待在家中等死。

  他带着发妻和三个儿子上路,原本准备了些盘缠,计划中至少可以走到信阳的——只要出了河南,进了湖广,说不定就有活路。

  谁知离开西平县没多久,就遭遇一伙饥民组成的匪寇。

  一家人虽拼命逃了出来,干粮、盘缠却几乎丢尽。

  只能一路乞讨去汝阳,希望可以在府城得到救济。

  好不容易到了汝阳,却发现汝阳城外饥民数万,官府根本赈济不了。

  杨万永便趁着家里人还能走,继续南下。

  到了确山县城附近,发妻和小儿子身体几乎都要到极限。发妻更是饿出病来,无法再赶路。

  于是,只能靠着确山县衙三日一次的粥汤赈济,再找些草根、树皮、虫蚁熬煮,勉强活命。

  眼见发妻就要先一步饿死,义军攻占了县城,让杨万永看到了活命的希望。

  之后的事虽跟他想的有不小出入,可最终结果却更好。

  这伙来自天目山的义军与杨万永城呆过的流寇队伍很不一样。

  他们没有放饥民进城,没有让城池化作血与火的地狱。

  反而真正控制了确山县城。

  之后又以极好的办法赈济饥民,并且允诺带他们去山中开荒,不让他们饿死。

  杨万永和其他饥民一样,在一连几日的高效赈济中,对义军产生了足够的信任。

  所以,当义军带着他们进入了天目山,说只要通过一个山洞就能抵达一处土地肥沃的福地时,很多人都选择相信。

  杨万永虽有所怀疑,却依旧选择相信这支义军,相信那位办事极有章法的刘首领。

  之后的经历比戏文还不可思议,却也证明他们对义军的信任是正确的。

  甚至可以说,他们都是有福之人,才能遇到义军,才能来到这处福地。

  出于这种认识,过去几日,杨万永作为管带五十户难民的队长,不仅将自家窝棚搭得坚固结实,还让队里其他几十户难民也都搭好了窝棚。

  今早起来,杨万永原本以为是要集合了队伍,去伐木或者垦田的。

  谁知五个小队的青壮一到齐,大队长就宣布了一个听起来不太妙的消息——

  “首领要从俺们华左、河西两大营征募五百户人家,到海边去制盐,哪家若愿意去,便来主动报名!

  若是主动报名的不到五百户,上面就要把名额均摊到每个大队、小队里!”

  听到这里,原本还算安静的队伍顿时嗡嗡地议论起来——

  “制盐?那不就成了传闻中的灶户?”

  “啥是灶户?”

  “就是大明那边专门给朝廷煮盐的人家——俺们家乡之前就逃过来一个灶户,说是过得可惨了,一年到头都在收集柴火煮盐,结果还是全家饿死。”

  “盐恁贵,煮盐的灶户还能全家饿死?”

  “那谁知道呢?”

  “···”

  受大明那边的情况影响,很多人听说制盐人就是灶户,都紧张害怕起来。

  他们虽然质量大多是贫农,可到底也是正经民户,只要年景好,日子也是能过下去的,可比灶户强多了。

  如今迁徙到这福地来,如何又愿意沦为灶户?

  杨万永也皱起眉头,露出担忧之色,暗想:莫非那刘首领故意骗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逼他们当灶户?

  灶户他也见过,日子确实过得苦,好些人二十几岁,手脚便都烂掉了。

  眼见人群议论声越来也大,甚至骚动起来,大队长才意识到他刚才一番话引起了很大误会。

  忙高喊道:“安静!安静!大伙儿别误会了,给义军制盐,待遇可跟大明那边的灶户、盐户不一样!”

  人群虽然安静了些,却没完全静下来。

  杨万永眼见大队长又气又急,却一时压不住吵闹声,便高声问:“大队长跟俺们说说,给义军制盐的待遇,如何就与大明的灶户不一样了?”

  他声音很大,在大队里也有些威望,顿时让人群更安静了些。

第105章 华部十税一VS大明三十税一

  大队长感谢地看了杨万永一眼,这才接着讲起来。

  “首领说了,不是让大伙儿去做灶户、盐户,而是做盐厂工人。

  去了之后,每户只需出一人入盐厂为盐工。对于盐工,厂里不仅包食宿,每月还给一石粮食。

  若是工作做得好,生产的盐够多,厂里还会分给食盐做奖励!”

  听了这番话,人群气氛立马有了改变,很多人都露出了惊喜之色。

  “盐工待遇这么好?是真的吗?”

  “每月领一石粮食,几乎能白养三口人呢!”

  “可不是——俺昨日听说在这里垦荒都是吃大锅饭,记工分,没有工钱一说,没想到盐工竟然有工钱,还那么丰厚。”

  “待遇真这么好,去当盐工也不是不可以嘛。”

  “···”

  杨万永对盐工待遇之好也感到意外。

  盐工固然辛苦,感到时间久了还容易手脚溃烂,可若能养活两三口人,却也值了。

  更别提干得好还能得赏食盐。

  但他也有疑惑的地方。

  于是问:“大队长,上面有说怎么安排盐工家人吗?”

  “俺正要说这个呢,”大队长笑着道,“首领说,要把海盐厂当成一个垦屯新规矩的试点。

  不要问俺啥叫试点,俺也说不明白。俺只知道,在盐工家属先是分成小队在盐厂周边垦屯。

  集体垦屯间,也如大营地这边一样,按贡献记工分。

  但只要小队开垦出了八百亩田地,便可分田。

  每户打底五亩地的使用权,再拿出五百亩按队里每户所得总工分多少进行分配。

  至于剩余的五十亩田地,则归公。为啥归公呢?

  俺们这一路来吃的粮食,不能让义军白给吧?

首节 上一节 101/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