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与潜规则 第1节
自序
我的自白
本人编写了一本名为《官场文化与潜规则资料汇编》,又名《道破天机》的书。并将此书献给想进入官场、准备进入官场、已经进入官场、曾经进入官场以及对官场文化现象感兴趣的社会各阶人士。
下面这段文字,本来应该是本书的“后记”部分,为了使大家充分了解我编写该书的起因、想法和经过,特将这段文字移作“自序”放在前面,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特此说明。不知各位网友有兴趣否?
按照惯例,作者应该谈谈写作动机和经过,我也尊照惯例。
我属于“老三届”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下过乡,当过工人,做过企业管理人员。
在当工人期间,我读完了中文专业的课程,并取得文凭。在论文答辩时,老师认为我的论文立意新颖,资料详实,论点明确,逻辑清楚,给予了“优秀”的评价,并认为我是“作学问的人”,鼓励我向学术方面发展。然而我却辜负了老师的期望,虽然我也曾经发表过不少文章,但离学术很远。
我平生没有什么爱好,唯一的爱好是读书。90年代前几年,喜欢搞文摘,曾经给全国多家报刊荐稿,并担任过一些报刊的特约编辑,曾经获得“中国民间文摘十大高手”称号。至今在网上还能查到我的很多文章和文摘。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曾经自嘲与“十场”无缘——官场、情场、商场、赌场、赛场、舞场、市场、战场、名场、利场,本着父辈“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教诲,谁知一不小心,却误入“官场”,在一个企业当了个中层干部。虽然企业不是真正的、典型意义上的“官场”,但由于在中国,官本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官本位”的延长线,尽管表面看已经离开了政界,但并没有离开“官”,企业也遵循官场的一切规则,所以对“官场”有了感同身受。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性格与官场的矛盾,不善吹捧,不屑于逢迎,虽然什么都懂,就是不愿意委曲求全。这些都有悖于官场通行的游戏规则,一次次碰壁和挫折使我产生了离开是非之地的想法,这也是性格决定命运吧!
人生在世,挡不住各种诱惑和幻想,躲不开各种各样的麻烦、挫折、失败乃至厄运,即使某个阶段、某个岁月一帆风顺、志得意满,也保不住弥留之际遭遇灭顶之灾。物欲、情欲、权力欲,古往今来都是人的本能欲求,然而“三元归一”,无非是个占有欲。
人生游戏规则似乎人人都明白,然而,这些常识性的理喻却常常被忽视,因此遭到伤害、遭遇惩罚、遭遇报复、遭遇诟病、遭遇明枪暗箭者层出不穷。
由于对“官场”有了的感同身受,在读书的时候就对书中有关官场的各种论述、解读、品评和剖析有了切身体会,有了想与人分享的愿望。又由于有搞文摘的经历和经验,于是开始搜集有关官场的各种格言。语录体的书籍,格言式的书籍,并非大人物的专利品,小人物也可以尝试一下。
格言,根据《辞海》的解释:格言是熟语的一种。根据《辞源》的解释:格言是含有教育意义、可作为准则的话。
但是,格言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如果头脑里没有几大书柜的书垫底,是不容易真正读懂的。
老百姓是语言的魔术师,看看“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转化为“革命就是请客吃饭”;再看看60年代的“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转化为“密切联系领导、理论联系实惠、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等等,民间语言具有惊人的概括性和准确性,是多么的精辟!简练到了不能再简练,内容比实际还要实际的地步。
这些言论最大化的接近我们日常置身的世界,记录真实的官场生活,无形中起到了社会档案的作用。她反思历史和现实,解读人生和社会,力图用历史和现实结合的眼光集中地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这些都是人们对生活的解读,对人性的品评,对社会的剖析。本书可能难以在我的有生之年得以出版,但是我还是将它存以备用。我将它们献给想进入官场、准备进入官场、已经进入官场、曾经进入官场以及对官场文化现象有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希望这本书对他们有一些用处。也为关注官场文化的人们提供一些资料性和参考性的东西。
开始我想这本书有个十到二十万字可能就差不多了,谁知一旦收集起来,思路也越来越开阔,五十万字好象还没到头。但我依然兴趣不减,索兴一直搞下去,于是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关于书名和分章、分节也是颇费周折。《官场文化与潜规则》书名直观,但是比较敏感;《官场菜根谭》和《道破天机》则有一定的想象力。而分章、分节更是难以做到完全准确的界定,因为全书的内容都可以算做官场文化,也可以都概括在官场百态里面,里面很多东西都是互相包含,相互交叉的,比如,官与权力,里面怎么离得开金钱、法律、腐败、关系、机关等等;又如官与机遇,也离不开关系、权力、危机、以及吃喝。所以,在各章之间有很多是相通的,可以对照着看,我在一些章节后面也有所注明。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每天的信息量浩如烟海;现在又是个快节奏的时代,大家都无遐安心下来认真读书,因此文摘类的报刊深受欢迎。本书的资料,全部取自能够在大陆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杂志和各种图书。本人无意侵犯各位著作权人的版权,更无经济方面的意图,只想将众人关于官场文化论述中的思想精华进行整理归类,以便于大家能够共享。
本书主要摘自吴思的《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凤凰周刊》、《了望——新闻周刊》、《了望——东方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新世纪周刊》、《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南风窗》、《民主与法制》、《三联生活周刊》、《杂文月刊》、《杂文选刊》、《新周刊》、《廉政了望》、任恒俊的《晚清官场规则研究》、李乔的《清代官场图记》、王振海的《公共政治论》、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吴宗国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余华青的《权术论》、张健鹏和陈亚明合著的《圈子》、端木赐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黄光国编订的《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邹纪孟的《学而优则仕——中国文人的仕宦生涯》、金志文的《读史有经验》和《读史有学问》、刘兴雨的《追问历史——对历史常识的质疑和颠覆》、王重旭的《读书献疑——历史与现实中的困惑与荒谬》、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易中天的《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王长华的《中国历史的B面》、章夫的《成败——甲申360年祭》、以及众多的官场小说和报刊上的时政评论。由于涉及的书籍报刊太多,无法一一注明出处,仅在此一并致谢!
净素道人
前言
有人说,官场文化是“只能做,不能说”,“有人做,无人说”的东西。说官场文化,也许是犯了大忌。为什么是犯了大忌?因为说了,就道破了天机,而天机是不能道破的。
中国是一个“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一直有“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传统。为官之道说浅也浅,说深则深不可测。中国的官场好比一个赛马场,上场就要马不停蹄地跑下去。同比赛一样,官场有官场的游戏规则,违反规则就要受到处罚,最严厉的处罚是开除出局。
学者吴思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对潜规则作了如下定义:
1、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
2、这种行为约束,依据当事各方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动生成,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3、所谓约束,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对这种利害后果的共识,强化了互动各方对彼此行为的预期的稳定性;
4、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守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5、通过这种隐蔽,当事人将正式规则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之中,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6、在潜规则的生成过程中,当事人实际上并不是两方,而是三方:交易双方再加上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的代表。双方进行私下交易的时候确实是两个主体,但是,当他们隐蔽这种交易的时候,就变成以正式制度为对手的一个联盟。隐蔽本身就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存在,反映了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的存在。
官场上有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些规则经过千锤百炼,不断成熟、完善并被所有人默认和遵守,只有遵守它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好多看来简单的事情,都有它特殊的官场程序和法则,外行人就象盲人摸象,永远找不到出路。任何游戏都有相对固定的规则,无论是显规则还是潜规则,只有遵守了,才有可能被其他玩家接纳,否则就会被排挤出局。玩游戏如此,从政更是如此。
古今中外的官场或者官僚都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或群体,许多人把从政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国自古就把“金榜提名”与“洞房花烛”相提并论为人生两大快事;李鸿章说过一句话:世界上的事,再没有比当官更容易的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朝政界发展,政治既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因而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官场文化。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官场上的现象有的与古代一脉相承,有的花样翻新,种种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的人和事,光怪陆离,轮番登场。如巨浪溅出千百万个水花,如夏云幻化成千百万种形态,使人啧啧称奇。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变化是整体的、深刻的、复杂的、当然更是痛苦的。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到人文的,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方方面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在此转型时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程度不同地受到前所未有的各种形态、各种观念、各种现象的冲击和挑战。近年来,官场段子和官场小说非常流行,说明民众对官场的关注以及对官场生态的恶化已经严重不满,媒体只能从公开查处的腐败案件中零星透露官场恶行,学者多从政治体制和制度设计中研究问题。总之大家都感觉到官场不正常,却说不清这不正常如何体现在官场的日常运行中,所以民众的不满也仅仅在段子和小说中。
官场是社会中最复杂的一部分,官场文化自然也是社会文化中最复杂和最深刻的,从古至今,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官场文化,有百姓民谣,有学者论点,有官员感慨,还有贪官的自白。民谣恢谐有趣、学者论点逻辑严密、官员感慨体验深刻,贪官自白教训警人;有的直白,有的含蓄;但均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择其官场的某一剖面、某一断层、某一群体,客观地展开描述和议论他们的生存状态,这些生存状态有其来源,也有其延伸,必然牵涉到各类人的思维方式、情感状态、表达形式,以及同其他人的交往方式。涉及到官场中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摩擦、个性与共性的扭打、公与私之间的搏斗、道德与利益的选择等等;无不思想深邃,见解独特,独树一帜;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不能言,于朴素中见真知,幽默中见悲悯。
在一个统一的国土上,“现象”不会是孤立的,在同一机制中,现象是会相通的,好多现象天天呈现在眼前,人所共知,如果没有另外一副眼光,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
规则是一种制度性的文化,规则大于潜规则时,能够铲除它生存的土壤;中国官场的潜规则往往大于规则,清官反而会被排挤出局。
潜规则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多专家、学者、作家都有精辟的论述,但多散见于各种作品中;一些专门研究古代官制和中国官僚政治的著作,多宏观理论性的探讨。至今也有一些专门论述官场文化和潜规则的书籍,如元朝张养浩的《三事忠告》清朝汪祖辉的《学治臆说》、《佐治药言》,近代李宗吾的《厚黑学》;现代人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任恒俊的《晚清官场规则研究》等等。
官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涉及的因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环境的、自然的、人为的、历史的、现实的、主观心理的、长期的、短期的、必然的、偶然的等等。总之,变化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它又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失的规律。笔者无力从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思想的、文化等方面系统阐述官场文化和潜规则的产生、发展、演变的根源、由来和过程,以及今后发展演变的方向和趋势。只是不揣浅陋,从大量的各种作品中筛选、摘录、汇集了这部语录式的文集。
本书收录的有关官场的各种理论和言论,从平常、平庸、微小、具体的现象着手,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丑而美、由下而上的展开其真实,深挖其“特质”,将社会上的消极、丑陋和落后现象加以揭示或“艺术地复印”出来,供大家细细品味和慢慢品玩,相信会有其广泛意义上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官与官场
1.1官与官场
“官”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一是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二是旧时称属于政府或者公家的,如官办、官费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官就是人们说的“领导”、“头”、“干部”等等称谓。
“官”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一个宝盖,下面两个口字。就是说,做官要有保护伞,这是基本保证。同时上面要有打招呼的,下面要有吹喇叭的二者必须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所以两个口字是连在一起的。上面打招呼往往点到为止,所以上面的口字小;下面吹喇叭的自然是越响越有效果,因而下面口字大。
“官”字里面两个口还有一种理解:做官最重要的是两张嘴巴上的工夫,一张嘴巴不行,必须一大一小两张嘴巴,两张嘴巴的功能发挥好了,便不愁官做不大了。对上要开口说小话,对下要张嘴会说大话;小话就是小化自己的话,小心翼翼的话,维护主子的话,是对上的专用的话;大话就是大化自己的话,夸大其词的话,自我膨胀的话,是对下的专用话。
“官”字两只口,一只用来公款吃喝,一只用来训斥老百姓。
“场”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一是指地方如操场、会场等;二是指段落、片断;三是量词;四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能传递实物间的相互作用,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这种“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能深刻感受得到,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力量。
这第四种解释非常有意思,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能传递实物间的相互作用,将“官”与“场”结合在一起,组成“官场”,官场你也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能刻骨铭心地感受得到,而且它也具有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力量。你将官场看成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能传递实物间的相互作用,这对你理解官场将有很大的帮助,在下面的内容里面,你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官场又可称为“权力场”,不论官场还是权力场,都具有一定的组成形式,这种组成形式一是有不同的层次,有高层的、有中层的、也有下层的;就象有中央、省、市、县、区、乡、镇;又如军队中有元帅、将军、师长、旅长、团长、营长以及连排班长一样。二是有一定的范围,这种范围如同一个个的圆圈,圆圈有大有小,有独立的部分,也有交叉的部分;或者说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相同的部分;也可能是大圆里面套小圆,小圆里面再套圆,这种上下(指层次)左右(指范围)相互重叠和交叉,就构成了“场”。
官场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古代官场、近代官场、现代官场。
从空间角度上讲,有外国官场、中国官场、上层官场、基层官场。
凡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了解多一些的人,都知道官的重要。清末人欧阳钜源这样写到:“官之位高矣,官之名贵矣,官之权大矣,官之威重矣,五尺童子皆能知之。”士人因此对做官趋之若骛,阿Q因此见了官腿就发软,民间因此也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官崇拜习俗。中国的思想家和有见识的史学家都很重视这个社会阶层,关注官本位给中国社会方方面面打下的深刻烙印。胡适认为,“中国旧社会里最重要的一种制度与势力”,是官。鲁迅认为,中国人有一种魂灵叫“官魂”,“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先哲们的话是极富洞察力的,他们一下子捏住了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一根神经:官僚制度。正是这个制度,造就了拥有巨大势力的社会阶层——官,形成了以官为轴心和主要活动者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圈子——官场。官权、官职、官威、官势、官名、官制、官话、官腔、官谱、官派、官箴、官诀、官习、官俗、官仆、官亲、官场病、官样文章、官场教科书。。。。。。这林林总总的官场现象,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一道独特、厚重、百态纷呈的官场景观。
官场是什么?官场是权力的集散地。在官场中,一切关系都是权力关系,或可以还原为权力关系。权力支配着一切,也制约着一切。如果说,有了权力,便可以施惠或者加害于他人,那么,这一点于官场则为尤甚。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其实就是“权大一级压死人”;而所谓“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则说明做官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攫取和使用权力。的确,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官场更突出地体现权力的至高无上和诱惑无穷。同样,也没有什么人,能比官员更知道和熟悉如何使用和赎买权力。权力的赎买频繁地发生在官场上,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官本位”其实就是权力本位,它同时也是伦理本位。因为伦理治国的原则是:儿子服从老子、妻子服从丈夫、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从皇帝。这其实是把所有的伦理关系都介绍成了权力关系;或者说,把道德关系(君仁臣忠、父慈子孝)转换成了权力关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实际上正如儿子不能反抗老子,民众也不能反抗官员,因为官员也是他们的父母。于是权力本位和伦理本位便可以集中表现为官本位。
官成了本位,官场也就成了榜样。因此,如果官场中的权力是可以赎买的,那么,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权力也就都能赎买。如果官场中权力的赎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那么,社会上所有的人便都会习以为常。也就是说,如果官场上发生了“非典”,整个社会便都会传染。
进入官场的第一步,就是学习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官场最讲究的恰恰就是“方圆”。因为帝国奉行的是伦理治国的原则。讲伦理,就是讲规则、讲等级、讲秩序。如果官场上都“语无伦次”,那天下如何办?
更何况,官场是个权力场,每个人都身怀利器,极具杀伤力,如无游戏规则,就会尸横遍野。所以官场和江湖一样,都是最讲规矩的地方。
官场上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与商场、战场没有什么两样。商场有时还可以做到双赢,而官场永远没有双赢,却有两败俱伤;战场上起码是敌我关系,而官场上常常是战友、同学、师生、师徒,为了一种利益,为了一种权力,可以不择手段,六亲不认,丧失人性。
官场也讲“江湖义气”
江湖义气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国家,没有人民,没有法律,只有团伙。所谓江湖义气,是一套凝聚和代表小团体利益的精神。江湖义气讲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做人做事内外有别。
当一个地方江湖义气精神开始在官场中蔓延的时候,单靠现有的监督体制往往对腐败力不从心,因为义气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够很轻易地把专门监督的官员也纳入其中。以江湖义气为核心的潜规则完全压倒了党纪国法构成的显规则。
要在官场的江湖义气上打开突破口,就必须跳出靠官员监督官员,靠机构来监督机构的旧框框,同辈系的制度设计,让公众直接对官员进行监督。
有人说,通往官场的路是独木桥,去的人络绎不绝,但过去的人却不是很多,那些隐隐的青山中到处都是失意官场的冤魂。其实,悟透了这官场,这官场什么也不是;悟不透,也顶多是个舞台而已。人是一生,就象一部小说,即使读到最后,也难预料最终的结局。
“官”这个字实际上是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造成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民盼望“清官”,但却少得可怜。因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与“官”组成的词语,除了一些中性词语外,几乎都是贬义的,褒义的几乎没有。如:官方、官家、官价、官阶、官邸、官府、官人、官名、官话、官署、官书、官职、官爵、官衔、官员等都是中性的;而官僚、官吏、官司、官气、官腔、官威、官仪、官场、官差、官商、官架子、官本位、官样文章、官僚主义、官僚资本、官僚资本主义、贪官、腐败官员、官官相护等几乎都带有贬义;褒义的好象只有清官等少数词语。
官字号之多,不胜枚举。
人们说“官话”,走“官路”,入“官学”,做“官学生”,读“官版书”,答“官卷”,押“官韵”,作“官样文章”,应试做“官”,打“官腔”,摆“官架子”,种“官田”,缴“官课”,当“官工”,做“官商”,进“官府”,打“官司”,嫖“官妓”,找“官媒”,听“官戏”,吃“官饭”,盖“官印”。“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天下之大,谁能走出官的华盖?官本位是全能的,控制了社会的一切领域,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教育,从社会公共事业到婚姻家庭、人际关系、至爱亲朋,可以渗透一切。
在汉语中,“官”乃一词多义。古籍中“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这里的官,乃公共之义;“魏晋以下率谓天子为官,天子亦时自言。”这里的官就是不折不扣的是在指皇帝了。
天津话里有“官茅房”的说法,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公共厕所。但如果以为凡是前面用“官”字加以限制的东西,一律都是公共的意思,那就大错特错了。比如“官纱”中的官,指的是皇家;纱前的官,是表示这种丝织物品是贡品。
观念应该是“官”念。
1.2关于如何进入官场
仕途上的人摩肩接踵,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是经过什么途径,通过什么方式汇聚到这条道路上来的呢?人各不同有的是手持三尺剑,从千军万马的搏杀中脱颖而出,那是赳赳武夫的道路;有的是父死子继,从老祖宗的门荫中混迹官场,那是贵胄子弟的道路;至于文人,由于时代的变迁,制度的更迭,身世经历的独特,其走向仕途的途径也五花八门。而最早的方式,是“游说”,即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四处奔走。在这里,“游”就是“走”;而“走”,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跑,奔跑”。因此,所谓“游说”,说白了,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跑官”。当代中国人提起“跑官”二字,无不充满鄙夷、厌恶,认为那是权欲熏心、蝇营狗苟之徒,为了捞个一官半职,为了上爬,而采用的一种见不得人的卑劣手段。岂不知,这竟是中国文人进入仕途的最早途径。士在先秦是“游士”。若不游,谁知道他呀。因此,“跑官”既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立命方式。
第一个以“跑官”方式走向仕途的是孔子。他开创的以“游说”介入政治的方式,为后来的文人进入仕途,提供了最早的一条道路。孔子明白,要想进入“仕”,首先要变成“士”,而变成“士”的途径是“学”,而且要学得好,学得出类拔萃,学得让人刮目相看。这就是“学而优则仕”。
看看历史,我们惊奇地发现,早先奔走在“跑官”之途上的,竟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大思想家,如孟子、墨子、荀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在当时,他们大多都很不得志。他们不明白,政治最根本的原则是服从,而服从是以权力大小为依据的,权力大的,统治权力小的;权力小的,服从权力大的,这是政治学的铁则。
在这里,学的优与否,是无关紧要的。学而优的,有时不得不服从学而劣的;有道的有时不得不服从无道的,如果你不愿意接受这种现实,轻则让你走人,重则让你丢命。这些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在仕途上之所以历经坎坷,原因便在于此。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游说”的风气渐渐散去,出现了“上书”这种新的“跑官”形式,笔墨代替了口舌。所谓“上书”,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对于政事的意见,以书面形式写下来,通过一定的途径,呈送给帝王。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最有名、也最见效的上书,是李斯的《谏逐客书》。
当我们回顾历史上中国文人的仕进之路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跑官”,源远流长,从孔子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而当我们审视这条“跑官”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奔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其命运真是每况愈下。
在孔子时代,“跑官”表现为“游说”,那些游说者,几乎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或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或者是杰出的实践家;他们所游说的对象,几乎都是那个时代各个国家的最高掌权者;他们向政治、向掌权者进献的是治国的思想,是治国的方略。他们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思想与实践经验,这些思想和经验,直到今天还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在李斯时代,“跑官”表现为“上书”,他们虽然也很杰出,但在大一统的时代,他们已经失去了自由知识分子的身份,充其量只不过是皇帝的谋臣、策士,他们向皇帝奉献的,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思想了,只不过是一些巩固皇权的谋略、手段而已。
迨至后世,“跑官”之路越来越等而下之了。“跑官”者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方略,没有了谋略,没有了诗文;有什么呢?花样繁多:香烟、醇酒、现钞、古玩、美女、名车、花园洋房。。。。。。,这些跑官者所能奉献给上司的,几乎全是物质层面的东西,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是靠了这些东西,获得了高官,获取了厚禄,前期投资,后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这种“送”,无论花样如何翻新,与我们所说的古人的“送”相比,全都是属于下三烂一流。而且,后世的跑官者所送的对象,也早已不是什么帝王,也不是将相公卿等权贵;他们所送的对象,多是中比他们高出一级半级的顶头上司,现官不如现管,他们的目的也十分简单:提拔。什么治国、平天下,对他们来说,全是扯淡。
“上征下举”就是上级选拔,下级举荐。这是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从西汉开始,直到科举制度出现之前,这项制度一直是一条十分重要的仕宦途径,即使有了科举制度以后,作为选官的一种辅助手段,这项制度还一直延续着。在公务员制度尚未全面推行的当代,这项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差不多是唯一的选官方式,上至中央要职,方镇大员,下至七品芝麻官,几乎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可见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它具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
这种制度是在封建帝制确立以后出现的,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如果说春秋战国时代,国君与文人是双向选择的话,这种制度则是国君具有完全的控制权,文人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征辟也好,察举也好,文人的政治命运完全控制在权力者手中。从今天的角度看,它至少有三大弊端:
一是标准的不确定性,征辟也好,察举也好,标准完全掌握在权力者手中,由他们的好恶而定,说你行,就是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是不行,行也不行。于是出现了“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的反常现象。
二是不公正,由于选人的权力完全掌握在权力者手中,豪门巨室的子弟被选中的机会极高。于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公现象。
三是助长了弄虚作假、拉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为了能够被高层发现,下层举荐,求士者便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费尽力气去托请权门。于是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怪现象。
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的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在中国,没有一项别的制度能象高考一样如此广泛、直接而又深远地影响着个人的命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它已经作为最重要的选拔和培育人才的制度之一,而人的问题又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问题。
科举制度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