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执掌阴阳 第69节
第九十八章 汉初三杰奇冤案
只见阎王坐在远处,将眉头一皱,越发显得森然,长叹了一声道:“星主,此案非比寻常,可谓错综复杂,极是难断明白。”
包拯听了,心中越发好奇,若是断明白了,以后在阴间,阎王也得多给几分面子,道:“请阎君明示,包拯愿意一试!”
阎王见包拯信心满满,这才道:“此案乃是汉初四宗文卷,至今三百五十馀年,未曾断结,本君这边请星主拘审。”
汉初文卷?
包拯知道这是糅合的世界,和历史大相径庭,因此大汉和大宋并存,汉初距今三百五十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重要的是,阳间和阴间不一样,阳间天下未曾一统,包拯也不过是大宋的一员,职权也仅仅局限在大宋范围之内,其他国家的案子,他自然是无权干涉。
然而,阴间就不一样了,没有国度界限,万物生灵,无不归阎王管着,虽然表面上人间帝王与阎王同意界别,实际上还是低了一个档次,阎王要你三更死,你就活不到天明.
所以,说到权利之大,人间的帝王是没法和阴间的阎王相提并论的。
阎王见包拯应允,心下甚喜,展颜一笑,道:“判官,取卷上来给星主查看。”
崔玉领诺,将手摊平,就这么凭空现出一卷卷轴来,恭恭敬敬的呈递在包拯面前。
崔玉乃是大唐太宗年间的官吏,因功德巍巍,在阴间做了文判官,可以说是阎王身边的得力助手,掌管生死簿。
当年泾河龙王犯了天条,求告李世民,李世民允诺,不想人曹官与之下棋的时候,忽然呼呼大睡,梦斩泾河龙王。因此泾河龙王将李世民告到森罗大殿,李世民魂游地府。崔玉查看生死簿,得知李世民阳寿已尽,因此也曾篡改生死簿,让李世民多活了二十载。
当然,这是大唐天子的案件,又过了几十年,包拯自然不想插手,当下缓缓打开卷轴,目光看去。
第一卷是汉初的案子,乃汉高祖刘邦卸磨杀驴,暗害功臣,因此被告。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
原告:韩信、彭越、英布;
被告:刘邦、吕氏。
第二宗乃是恩将仇报的。
原告:丁公;
被告:刘邦。
第三宗是专权夺位的。
原告:戚氏;
被告:吕雉。
第四宗乘危逼命的。
原告:项羽;
被告:王翳、杨喜、夏广、吕马童、吕胜、杨武。
包拯仔细浏览了一遍,上面均是楚汉争霸的主要人物,除了项羽之外,其余人都是告刘邦和吕雉的。
汉初的历史,包拯可谓一点不陌生,而且电视剧也看了不少,上面的原告似乎都是按照他所熟知的情节发生的,心中已有了计较。
想到这里,包拯看着阎王呵呵一笑:“阎君,几桩案子并不复杂,有何难断?包拯今夜便能判断明白了。”
阎王听了眼睛一亮,顿时大喜道:“若能判断明白,本君定有重谢,星主不必迟疑,快快审理明白。”
随即,叫值日的鬼吏,照单开四宗文卷原告、被告的姓名,一齐唤到,挨次听审。
鬼吏领诺,去不多时,回来禀道:“人犯已拘齐了,请星主发落。”
包拯道:“带第一起上来。”
判官崔玉高声叫道:“第一起犯人听点!原告:韩信、彭越、英布;被告:刘邦、吕氏。”
逐一点过。
森罗殿上,依次闪出无人。
包拯仔细的看了个遍,心想:“这些便是汉初的枭雄了?呵呵,没想到能在阴间这个地方亲眼目睹。”
也并未多想,汉初枭雄又怎地,到了阴间,什么也不是,当即喊道:
“韩信。”
“有!”韩信出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哪里有大将军的威风。
“彭越。”
“有!”彭越也是一般,倒像个要饭的乞丐。
“英布。”
“有!”
不管怎么说,三人乃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可以说,大汉的江山,均是三人打下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刘邦。”包拯又看向了刘邦,身穿龙袍,隐隐之间尚有帝王之气。
“有!”刘邦漫不经心的回道。
“吕雉。”包拯又看向吕雉,穿着华丽,早已不似年轻时如花似玉的模样,俨然一个几十岁的老太婆。
“有!”吕雉沉声道。
包拯一一打量了一干人,心中不由得啧啧称奇,目光看向原告韩信,道:“韩信,本府且问你,你先事项羽,位不过郎中,言不听,计不从。一遇汉祖,筑坛拜将,后封王爵以酬其功。如何又起谋叛之心,自取其祸,如今又反告其主,是何道理?”
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可以说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但他被吕雉和萧何杀害,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淮阴侯韩信。
韩信听了,辩解道:“星主在上,容韩信一一申告。某受汉王筑坛拜将之恩,使尽心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与汉王定了三秦;又救汉皇于荥阳,虏魏王豹,破代兵,擒赵王歇;北定燕,东定齐,下七十余城;南败楚兵二十万,杀了名将龙且;九里山排下十面埋伏,杀尽楚兵;又遣六将,逼死项王于乌江渡口,造下十大功劳,指望子子孙孙,世享富贵。”
“谁知汉祖得了天下,不念前功,将某贬爵。吕后又与萧何定计,哄韩信到长乐宫,不由分说,叫武士将韩信绑缚,不分青红找白斩之;诬韩信以反叛之罪,夷某三族。韩信自思无罪,受此惨祸,今三百五十余年,衔冤未报,伏乞星主明断。”
包拯对韩信还是多多少少有些了解,可以说他的功劳最大,不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对政治却是一窍不通的,有时候想起来,包拯都替他叫冤。
“韩信,本府再问你,你既为元帅,有勇无谋,岂无商量辅助之人?被吕后哄诱长乐宫,如缚小儿一般,今日却怨谁来?”
众鬼听了深以为然,阎君也点点头,均道韩信自取其祸,确不该怨别人。
只听韩信道:“星主容禀,并非韩信无谋,乃因韩信曾有一军师,姓蒯名通。奈何他有始无终,半途而弃我而去。”
包拯听了不置可否,当即又命鬼吏:“拘蒯通来审。”
鬼吏领诺,不移时将蒯通唤到。
包拯拍惊堂木,道:“蒯通,本府问你,韩信说你有始无终,半途而逃,不尽军师之职,是何道理?”
蒯通道:“回星主,非我有始无终,是韩信不听忠言,以致于此。当初韩信破走了齐王田广,是我进表洛阳,与他讨个假王名号,以镇齐人之心。汉王骂道:‘胯下夫,楚尚未灭,便想王位?其时张子房在背后,轻轻蹑汉皇之足,附耳低言:‘用人之际,休得为小失大。’汉皇会意,便改口道:‘大丈夫要便为真王,何用假也?’乃命某赍印,封信为三齐王。”
“某深知汉王终有怀疑韩信之心,后来必定辜负他。劝他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以观其变。韩信道:‘筑坛拜将之时,曾设下大誓:汉不负信,信不负汉。今日我岂可失信于汉皇?’某反覆陈说利害,韩信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只是不从,反怪某教唆谋叛。某那时惧罪,假装风魔,逃回田里。后来助汉灭楚,果有长乐宫之祸,悔之晚矣。”
包拯听了蒯通之言,亦不无道理,虽问韩信道:“你当初不听蒯通之言,是何主意?”
韩信不假思索道:“有一算命先生许复,算我有七十二岁之寿,功成善终,所以不忍背汉。谁知我中途被害,只有三十二岁!”
此刻阎王和众多幽冥鬼吏听了,都感到案情已然繁复错杂,暗暗结舌,目光都看向包拯。
只见包拯长吸一口气,气定神闲,命鬼吏:“也罢,再拘许复来审。”
不移时,许复道。
包拯道:“许复,你可是算命的。”
许复道:“回星主,某学得阴阳五行,精通八卦易理,确是算命的。”
“好,本府问你,韩信只有三十二岁,你如何许他七十二岁?你做术士的,妄言祸福,只图哄人钱钞,不顾误人终身,着实可恨,你可知罪?”
许复不慌不忙道:“星主听禀:常言道,人有可延之寿,亦有可折之寿。所以仙家常有,寿命难定。韩信应该七十二岁,是据理推算。熟料他杀机太深,亏损阴骘,以致短命,非我推算不准。”
包拯好笑一声,道:“韩信哪几处阴骘亏损?可一一说来。”
许复道:“当初韩信弃楚归汉时,迷踪失路,幸遇两个樵夫,指引他一条径路,往南郑而走。韩信恐楚王遣人来追,被樵夫走漏消息,拔剑回步,将两个樵夫都杀了。虽然樵夫不打紧,却是有恩之人。负恩忘义者,其罚最重。诗有云:亡命心如箭离弦,迷津指引始能前。有恩不报翻加害,折堕青春一十年。”
不等包拯问话,却见阎王连连点头,道:“这话是有,是有。”
包拯也是一阵错愕,哭笑不得,换做以前,断然不信这些鬼话,不过连阎罗王都这么说,貌似不信都不行了,也就是说,背信弃义的人要折寿?
好吧!
谁叫这个这里是阴间,到处是因果报应,包拯还能怎地?
又问道:“如这般说,韩信还有三十年阳寿呢?”、
(推荐《主宰三国》,易痕老作者的书)
【求鲜花……求收藏……求订阅……求月票……求自动订阅……】.
第九十九章 韩信折寿
“星主容禀!”许复不紧不慢的道,“事情是遮掩的,当初,韩信追随楚王项羽,却未能重用,是萧何丞相三荐韩信,汉皇爱惜人才,筑了三丈高坛,教韩信上坐。汉皇手捧金印,拜为大将,韩信安然受之。韩信不过大将外臣,如何受得君王三拜,因此折寿一十年。”
包拯再次无语,却已经无力吐槽,问道:“臣受君拜,折福十年,还有二十年呢?”
许复又道:“辩士郦生,说齐王田广降汉。田广听了,日日与郦生饮酒为乐。韩信乘其无备,袭击破之。田广只道郦生出卖自己,烹杀郦生。韩信得了大功劳,辜负了齐王降汉之意,夺了郦生说齐之功。诗云:辩说三齐功在先,乘机掩击势无前。夺他功绩伤他命,又折青春一十年。”
包拯知道这是郦生说齐的故事,倒也不假,本该郦生的功劳,最后却被韩信占为己有,反而将一到说客郦生害了,也只好默认韩信折寿一节了,问道:“即便如此,还有十年呢?”
许复道:“其中又有折寿之处,乃是汉兵追楚王项羽于固陵,当时楚兵多,汉兵少;兼且项王有拔山举鼎之力,寡不敌众,弱不敌强。韩信九里山排下绝机阵,十里埋伏,杀尽楚兵百万,战将千员;逼得项王匹马单枪,逃至乌江口,自刎而亡。诗云:九里山前怨气缠,雄兵百万命难延。阴谋多杀伤天理,共折青春四十年。”
韩信听了许复之言,无言可答。
包拯也暗暗佩服许复这口才,问道:“韩信,你还有辩么?”
韩信道:“当初是萧何荐某为将,后来又是萧何设计,哄某入长乐宫害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某心上至今不平。”.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三千亿颗世界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