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人道永昌

人道永昌 第232节

  换个角度说,那些神神鬼鬼的玩意儿,要真有这么大的能耐,还会跟大周冷刀冷箭的干几百年?

  那小日子过不错的膏药人,才稍微撩拨了一下漂亮国的神经,漂亮国反手就派了俩熊孩子去拆了它们的家……

  陈胜心头千回百转的思忖着。

  还未想出个结果来,就又听到鲁菽小声道:“信啊,为啥不信?此时此刻不就恰似彼时彼刻么?”

  陈胜猛地一抬头,惊异的看着这老汉:是你,黄老爷!

  鲁菽被陈胜怪异的眼神看得悚然一惊,老脸“唰”的一下就白了,慌忙说道:“夫子,我嘴上没门,我胡说八道的,我没……”

  “好了!”

  陈胜呵呵一笑,拍了拍他的肩头说道:“跟我你还怕个啥?我还能拿你下大狱咋的?”

  老汉哆哆嗦嗦的说道:“夫子,您,您可别捉弄俺,俺经不住您逗的……”

  “行了,真没事儿,你看我这模样,像是一心给朝廷捧臭脚的人么?我要真是那种人,你我今天能站在这里说话?”

  陈胜没好气儿的道。

  老汉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这才安心了不少。

  陈胜坐到他身旁,看着前方平整的麦田里乐淘淘的给麦苗除草的一大一小姐俩儿,心下很是忧愁的轻声说道:“三皇五帝保佑,可千万别被你这张乌鸦嘴给说中了,要不然,这天底下,不知得死多少人……”

  这么大个九州。

  他就算是一身都是铁,又能打几根钉……

  鲁菽也跟着他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这就是他不想说的原因,可这事儿埋在他心头,着实也折磨他好些日子了。

  沉默了许久之后,陈胜开口道:“今岁我欲意集中力量,开辟三千顷粮田,无论今岁是涝是旱,都保全郡百姓能有一口粥喝,活下去……这事儿,你得全力助我!”

  鲁菽想也不想的从田垄上跳到麦田的走道里,对着陈胜一揖到底:“夫子既命,弟子自当全力以赴!”

  陈胜没有伸手去扶他,面无表情的说道:“就这两日,我会在郡中诸衙门之外再组建一个督农司,专司打理这三千顷粮田,你进去做个主吏,要挑那些人给你搭手,你回头列一个名单给我,只要他有才能,不用管他是那家儿的人,我会安排!”

  “包括我方才所说的这三千倾粮田,也需要你来给我标注,原则上是在陈县百里以内,快马去当日就能回那种,我的做法你很清楚,尽量挑选平坦、集中一些的田地,也不用管田是那家的,你只需要标注好位置递交给我,我会派人安排!”

  “还有,你一个人忙不了这么多事,你得抓紧时间,给我带一批徒孙出来,不要求个个都有你的本事,但至少个个都能做事。”

  “假如,假如真如你所说,那后边这些年头,咱师徒俩,有的忙了……”

  说到这里,陈胜又忍不住轻叹了一口气,抬头眺望远处乐淘淘的姐俩,喃喃自语道:“宁做太平狗,莫做乱世人啊!”

  鲁菽直起腰来,也顺着他的目光看了一眼麦田间没有半分郡守夫人气象的赵清,忍不住说道:“若能活在您治下,乱世亦如盛世!”

  陈胜瞥了他一眼,嗤笑道:“以前怎么没瞧出你这老货还有溜须拍马的本事!”

第一百七十九章 发展

  开春之后,陈郡的政务渐渐走上正轨。

  内政有范增、李斯、王雄三人搭班子,处理郡中的日常政务。

  这三人,不是久经宦海沉浮的老吏,就是老于世故的人精。

  三人联手打理一个小小的陈郡,已有大材小用之嫌!

  军政由陈守和陈刀两人主持。

  原因么,就很简单了。

  在陈郡所有懂得带兵的将领当中,他们是他最相信的人。

  在陈郡所有他能毫无保留去相信的人当中,他们又是最会带兵的。

  至于陈胜自己,在从这些繁重而又琐碎的事务当中抽身出来之后,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去攻克一些大型项目。

  比如今岁陈郡计划开垦的三千亩粮田,即便已经交给了鲁菽来主持,也必须得他亲自把握大方向和进度。

  比如他早就规划好,但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组建的“稷下学宫”项目,也可以上马了。

  再比如他自身的武道修行,也到了该重点抓一抓的时候了。

  粮田项目暂且不提。

  以陈胜今时今日在陈郡的实力、地位和威望,他只需隔三差五的去督农司坐一坐,哪怕一句话都不说,都足以帮助鲁菽推平他工作中遇到的一切阻力!

  三千倾土地,要凑齐并不难。

  难的是,一要离陈县近,二要连成片。

  好在如今陈县内还能好好的,顶着脖子上那十来斤吃喝儿的世家大族掌舵人,已经没有一个蠢货。

  在陈胜清楚明白的表达了他对这件事情的重视态度之后,这些人压根就不再需要鲁菽上门去协商,他们自个儿就会拿着家里的所有地契找上门来,求着鲁菽帮忙看一看。

  不少机灵的掌舵人,还派出了大批族中子弟,成天啥正事都不干,就盯着鲁菽的工作进度,常常鲁菽遇到困难,还没等他回来跟陈胜张口,这些人就已经帮他把问题给摆平了!

  这个项目,如今正以鲁菽觉得失控的速度,在正确的道路上发足狂奔,眼瞅着鲁菽就要从苦逼的项目经理,变成牛逼的甲方爸爸……

  陈胜这阵子真正花大力气操办的,是稷下学宫项目。

  他请范增出马,在陈县与蟠龙寨之间找了一块紧邻沙河的风水宝地,命人在其上修建十来间木头平房,然后就挂上了“稷下学宫”的门匾。

  他有心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再兴建一座城镇,用以安置陈县内现有以及将来涌入陈县的流民,只是兴建一座城池非是一时之功,陈郡现在的虚弱情况,也负担不起他大兴土木,只能徐徐图之。

  筹备阶段的稷下学宫,开设有五科:农科、兵科、武科、文科、工科。

  真正开始教学工作的,只有兵科。

  其他的四个科目,现在既没有教师,也没有学生。

  趁着回归陈县的五万红衣军官兵,正在开展队列训练的档口,陈胜召集军中营级及以上的一百多位军官,进入稷下学宫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

  其实用“学习”这两个字,或许不太恰当。

  用“分享”、“共同探讨”这一类的字眼,更为准确一些。

  因为目前陈郡之内,没有才能足以给这些军官当老师的统兵大将。

  反正陈胜自认为他是不够格的。

  陈守和陈刀就更不用说了。

  就算是项梁,段位也还低了点!

  是以陈胜只能用“分享”和“共同探讨”的方式,总结他们在砀山之战和谯郡之战中学到的一些经验。

  陈胜和陈守,分享他们在指挥作战上的一些心得和感悟,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

  陈刀和李仲、陈七等人,分享他们在领兵作战过程中,领悟的一些诀窍,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

  但即便是以这种教学进度比较缓慢、比较细致的“分享”与“共同探讨”的形式,开设军官训练班,教学质量依然远远不符陈胜的预期。

  人的天资有高低,有的机敏,有的迟钝,机敏者可以举一反三,迟钝者举三都未必能理解其一。

  人的文化有高低,有的家学渊源深厚,诗书传家、世代行伍,而有的,祖祖辈辈都是不识字的佃户。

  天资与文化的差距,就造成了理解能力的天差地别!

  同听一堂课,课后一问反馈,十个人能给出七八种反馈。

  其中还有过半数,都是类似于“俺觉得该冲”、“俺觉得该招呼其他营的弟兄们一起冲”这类听了就跟没听一样的无用反馈。

  陈胜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记忆深刻的那几所大名鼎鼎的民国军校,无论是黄埔军校还是保定军校,招生都有一个“考”字儿!

  其学子,就算不全都是有钱有势的富家弟子,也绝对都是识文断字的进步青年。

  至少不识字的文盲,肯定是进不去那两所军校的。

  这么说来,好像还只有我兔那种军中扫盲,层层推荐、选拔优秀军官,前往军校学习的军官培养机制,更符合红衣军的实际情况!

  那十里八乡的俊后生老李,当团长时都还不识字呢,后来去军事学院学习的时候,不也能写上一篇精彩的亮剑毕业论文了么?

  陈胜心头拿定主意。

  不过他也没有立刻就解散正在培训的军官训练班,而是按照计划继续着教学。

  他心头跟明镜儿一样,稷下学宫的作用,除去培养人才之外,还有收拢人心、竖立威望的作用。

  而且眼下的这一期,也正好为后续的推荐进修机制,埋下伏笔。

  他们之中优秀者,肯定还会第二次来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第一期军官训练班,采取不分班的大课制,陈胜每天都会到场,亲自主持一堂课。

  其他课,他就算没时间来听,课上所分享和探讨的内容,也会送到他处,由他亲自取菁去芜存档,等到第一期军官训练班毕业之后,再汇总编写教案。

  他的想法是,编写两份教案。

  营连级一份教案,教授练兵、战术指挥等内容。

  师团级一份教案,教授统兵、战略指挥等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领兵赶赴谯郡之前,他就已经命梅花山庄天工院的匠人们研发造纸术了。

  关于造纸术,陈胜就记得一个大概:把草捣烂了泡在一个大池子里,再用平整的纱布过滤、定型、晾干……

  等待他从谯郡返回陈县后,天工院的匠人们就将制作出来的纸张样品,送到了他的手里。

  天工院制作出的纸张样品,外观像极了陈胜前世回乡给爷爷奶奶烧的纸钱,质地比那个还要糙,厚得跟菜刀有一拼!

  陈胜知道肯定是那个环节出了错,但他也提不出什么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能命他们继续研究,怎样将纸张做得更白、更韧、更细腻。

首节 上一节 232/7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武:从杀鸡开始横推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