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大雪龙骑缔造武明天庭 第92节
从永乐朝之后,禁海、开海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大问题,大明几代帝王有的支持禁海,有的则试图开海,只是到了现在,开海似乎已经成了朝堂之禁忌。
一旦有人提出想开海,可是被群起而攻之,若是有皇帝想要开海,众臣联名上奏,言必称劳民伤财,拿出一顶顶大帽子扣在皇帝头上。
文渊阁中一时间落针可闻,没有人开口。
朝堂上下,谁不知道海禁的背后是一条巨大的利益链,其牵扯的利益数以亿计。
永乐朝后,朝堂上似乎存在开海和海禁的两种无形力量,这两种力量一直在博弈,只是海禁的力量更强,开海的力量被狠狠镇压,就算是前几代皇帝都要妥协。
朝堂之上聪明人很多,一个个都心知肚明,开海之后会给大明带来多大的好处,别的不说,大明的财政不会如此捉襟见肘。
可一旦开海,就会对那条利益链造成巨大的损害。
因为这条利益链的根本就是海禁。
没了海禁,这条利益链便瓦解了大半。
东南沿海,无数权贵,豪商凭借编制的利益网,掌握了海贸利益,利用海禁铸造了一个高高围墙,一般人根本无法越过围墙,围墙中的收益者只是少数。
他们就像是一个个饕餮,贪婪的吞噬着海贸利益。
利益已经到手,他们还想获得更多的利益,更长久的利益,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成为海禁的坚定支持者。
这些权贵,豪商不仅仅是有钱,还用钱支持了一个个读书人,读书人科举,进入朝堂,就成了他们庇护伞。
诸如浙州,诞生的进士冠绝诸州,某些人步步高升,做到六部侍郎,尚书,甚至于内阁,一生做官,门生何等之多,就算是退了,在朝堂之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样重臣告老还乡,回到浙州,能不庇佑同乡?
一个个地方宗族势力不断的资助读书人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影响朝堂。
久而久之,政令不出京城,地方军,政,经都被地方势力把持。
历史上大明就是如此,被活生生吸干。
就说六部尚书中,兵部尚书于谦,礼部尚书胡濙还有被流放三千里的户部尚书金濂,再加上工部尚书石璞,还有刑部尚书俞士悦全部都是浙州人。
六部尚书,五个都是浙州人,让人简直是坐立不安,朱祁钰自从知道他们户籍之后都有点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他总算知道,为啥有些皇帝为什么多疑近乎神经病了。
六部尚书,五个都是同乡,换哪个皇帝不头疼?
还好朱祁钰有金手指,底牌大的很,不怎么惧怕,即便如此,他都在考虑如何找理由换一两个人了。
现在金濂被毛毅所替代,却还剩下四个。
当然,这四个中也未必全部都是浙州利益网的庇护伞。
但只要有一两个,这个伞也足够大了。
浙州之后进士最多的是江州,不巧,内阁阁老陈循,吏部尚书王直,新任户部尚书毛毅都是江州人。
朝堂上能提拔的官员就这么多,浙州不不提拔,好,那你就提拔江州的,江州的不要,那就天州。
什么,你不想提拔这些州的官员,防止他们结党营私,你想提拔甘州,云州,南州的的官员?
不好意思,他们一次科举都未必能有一个人考中进士,就算是考中进士,也未必有能力,够资格上朝的官员都未必有一个来自于甘州,云州,南州。
或许朱祁钰可以无故罢免六部尚书,提拔几个不来自浙州的官员,可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
比如金濂,他涉及到南州血案,朱祁钰拿下他,没有任何人会说闲话。
但如果现在朱祁钰罢官王直,拿下俞士悦,纵然没有人敢明面上反对,私下里就没人说闲话了?
朱祁钰实力再强,还能堵得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一切都要讲规矩罢了。
朝廷法度,律法甚至于儒家礼法,某种程度上都都属于规矩的范畴。
讲规矩,才是朝廷。
朱祁钰可以凭借手中权柄,想杀谁就杀谁,想罢官谁就罢官谁,上行下效,官官乱来,人人学之,不讲究个规矩证据,想杀谁就杀谁,那又是个什么光景?
历史上不是没有这样的时代。
南北朝和五代十国。
那是礼崩乐坏,秩序崩溃,道德沦丧,天街踏尽众公卿,民不聊生的时代。
没有规矩,则法死、朝廷死、国死。
于谦听见朱祁钰提出这个议题,不禁暗暗为朱祁钰捏了一把汗。
他出身浙州,也明白这股力量的庞大。
讲众臣的神色看在眼里,朱祁钰心中暗叹,情报显示中,海商、权贵、豪绅已经交织出一张大网,彻底的垄断了海贸那堪称可怕的利益,任何人想要去触碰这一禁忌,那便是对这些庞大的利益既得者的挑衅。
他们会尽全力反击。
这些海商、权贵、豪绅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哪怕他们内部之间同样有所竞争,但是一旦有人要动海贸这么一块香甜美味的蛋糕,绝对会被他们一致反扑。
哪怕你是皇帝也不例外!
于谦第一个站出(得得赵)来,沉声道:“¨ˇ开海对大明有利,臣支持开海¨.。”
不愧是于少保,不愧是能做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人,虽是浙州人,却没有成为浙州利益链的庇护伞。
“于尚书此言差矣气。”
本来大家都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听见于谦支持,王璞走出来反对:“海禁之前,沿海一带有人勾结倭寇,形成倭寇之患,对沿海百姓性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海禁之后,倭寇之患明显减少了许多。”
于谦摇摇头:“王尚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沿海一带有倭寇不假,可那丹丸之地的倭寇能有多强?恐怕比山贼土匪强不了多少,难道就因为山贼土匪剿灭的难度太大就不剿灭了?倭寇难剿灭,难道就要因噎废食,断绝海贸?”.
第128章 要的就是他们狗急跳墙!
王璞冷哼一声,一副不想和于谦争论的样子:“陛下,为了沿海百姓不受倭寇之患,臣不建议开海。”
“臣少时就有一个疑惑。”
这时候,俞士悦开口了,听起来和这个议题没什么关系,众人都看向他,朱祁钰都好奇他在卖什么关子。
“商贾巨富,为何不收重税?”
“农民苦弱,为何徭役加身?”
“江湖武人,为何不加招安?”
俞士悦也没想谁回答他,自问自答。
“后来,臣才明白。”
“商贾利重,不可许其高位,否则,将无人愿意耕种劳作,农民苦弱,则要赋予其同等于士的科举进身之阶。”
士农工商,在官方地位中,农仅仅排在士之下。
“江湖武人,以武力犯禁,则断不能轻易招安,否则,则会滋生出大量不思劳作,只知打打杀杀的强梁贼匪,所谓大侠名流。”
“朝廷中农,则农可安心,若朝廷中商,则利压道德,民风败坏。”
俞士悦本来是低头诉说,说到这里,他抬头看着朱祁钰,做慷慨陈词状:“陛下,南宋便是如此,臣统计过,立国至今,有一定规模的造反,就超过两百次。”
“那些人真的117是造反?恐怕不然,一旦造反,南宋朝廷的解决办法就是招安,许以首领高位,于是南宋那些只知打打杀杀的强梁贼匪,大侠名流便看到了一条晋身之阶。”
“而我大明,屈指可数,因为一旦有人造反,我大明首先想到的便是强力镇压,所以不存在这一条晋身之阶。”
“南宋农商并重,人人都思经商,很多百姓都不愿意耕种劳作,一旦开海,商贸繁荣,便会动摇我大明国本。”
朱祁钰心中冷笑,好你个俞士悦,看起来浓眉大眼的,居然也是一个巧舌如簧之辈。
俞士悦这一番话只是偷换概念而已,最终放大,突出弊端,对于有利的一面,是只字不提。
狄仁杰也在廷议之列,闻言轻笑一声。
“狄侍郎,你有何高见?”俞士悦不悦的看向他。
“下官却有不同的意见。”
狄仁杰跨前一步:“俞尚书只提南宋农商并重,人人都思经商,很多百姓都愿意耕种劳作。”
“却不提南宋税收是我大明两倍有余。”
“也没提很多不种田的百姓实际上不是不愿意种田,而是无田可种,商贸繁荣,可以让很多无田可种的人能够吃到一日三餐。”
“陛下,臣支持开海!”
“陛下,臣也支持开海。”
“开海对我大明不利。”
“陛下,海禁乃我大明国策。”
“陛下,海禁不可开。”
近二十个朝廷重臣,支持海禁的有大半,让朱祁钰见识到了海禁背后的力量有多大。
朱祁钰笑了笑,掠过这个话题:“海禁暂且不提。”
这句话一出口,很多人松了口气,同时也有些疑惑,当今陛下手腕极为强硬,怎么会如此轻易就放弃?
下一刻,朱祁钰的议题又让他们精神紧绷起来。
“加征商税?”
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
上一篇:大明武侠:皇城里的咸鱼锦衣卫
下一篇:我的天赋太争气,开局满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