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耽美小说> 福运小夫郎

福运小夫郎 第32节

  等了一小会儿白秀荷就过来,她凑到姜芷芸身边,压低声音问:“三弟妹,你知不知道明德明礼兄弟两如果都要去考科举,得花多少钱?”

  今天出门割猪草的时候,白秀荷遇到了同村的几个年龄大些的婶子,她们问了她不少,说她家明德和明礼马上就要从学堂放假回来了,她明年准不准备送明德和明礼去考科举。

  既然送了孩子去县城学堂,当然就是准备送孩子去考科举的,只是识字的话隔壁村的老童生就能教,不用给大笔束脩,也不用操心吃穿住。

  白秀荷是个直肠子,黎老太这段时间关心姜芷芸的肚皮去了,没考虑到叮嘱白秀荷,别人一问她就照实说了。

  那几个婶子都很惊讶,她们以为虽然送了两个孩子去县城学堂,但是最后黎家应该只会供一个有天赋的孩子考科举。

  知道了黎家的打算,她们一起讨论了一通读书考科举需要的费用。

  首先是学堂的束脩,固定的一年二两银子,再有就是孩子在县城学堂的衣食住行,就这些东西已经不低了,家里没有几亩富田的农家人根本供不起。

  她们自己说了几句之后,问起白秀荷笔墨纸砚和其他方面的花费。

  白秀荷算了算,她手上原本有五两银子,一年过去,手上那五两银子都花光了没有剩下。

  笔和砚台是刚送他们去学堂的时候买的,两兄弟的加一起花了一两银子,用了一年毛笔磨损了些,砚台还好好的。

  真正费钱的是纸和墨,黎家两兄弟都尽量用便宜的,还省着用,一年下来用了四两银子多点,把之前攒下来的银子和平时卖鸡蛋、鸡的银子都用光了。

  白秀荷把两个儿子这一年的花费说了说,成功让和她一起割猪草婶子们惊讶了,黎家兄弟的花费也太少了吧。

  别家的读书郎为什么费钱?因为他们不管家里能不能拿得出钱,都要把自己当成县城里的读书人!

  衣裳只有两件长袍哪里够,至少春秋冬三个季节的都要,还要好料子、不同的样式,家里自己做的他们看不上。

  平日里同窗只要发出邀请,不管是诗会、茶会、酒会还是饭局,都要去参加,一来二去花费自然多了起来,一年十两都算是节俭的读书郎。

  惊讶之后,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她们不知道从什么途经了解到的,考科举哪些地方要用钱。

  参加一场考试,报名的银钱省不了,找人作保也要银子,应试要提前一天到县城,住客栈要银子,吃东西要银子,如果不是在县城要去府城应试,花销翻倍不止……

  听了参加一场考试的费用,白秀荷终于不再淡定,她才知道原来考科举要花这么多钱,皱着眉头担心起来:“三弟妹,你说我今年卖猪的钱能不能够明德、明礼两个孩子在县城继续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

  姜芷芸听白秀荷说完,笑了笑仔细地解释道:“大嫂,参加科举考试不是你们说的那样,现在明德和明礼都是白身,要先参加知县大人主持的童生试,过了童生试之后才能参加大家口中所说的科举考试。”

  “童试的花费不算高,因为童试只考一天,三两银子的报名费用,三两银子的作保费用,之前我娘家大哥说了他可以帮明德和明礼免费作保一次,这就能省下来六两银子。咱们村离县城不远,不用提前一天订客栈,从家里带吃食不在县城买也不会花钱,所以今年过了春耕你们打算送明德和明礼去参加童生试,准备六两银子就够了,如果实在不放心,再多个半两就行,应该用不上太多。”

  姜芷芸将黎明德和黎明礼兄弟的童生试花费算了出来,六两银子。

  如果分家的时候大房没有同三房交换水田,那是没问题的,但是大房他们的十两银子没有了,要从哪里拿六两银子出来呢?

  更何况姜芷芸都说了,这还只是个童试,后面还有县试、府试、院试等等,白秀荷比之前更担忧了。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

第062章 高汤米线

  听完姜芷芸的讲述,白秀荷心事重重地离开,她在烦恼两个儿子要怎么办。

  姜芷芸在院子里继续晒太阳,她也在想着怎么才能让大哥大嫂手头宽裕些,她觉得明德和明礼两个孩子脑袋都挺灵光的,读书不差,性子也好,如果因为家拿不出钱就不让他们继续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有些可惜。

  然而纯粹的农家人只能靠着种地和打短工攒钱,太难了,还有没有其他法子呢?

  想了很久,姜芷芸想到了做小买卖,农忙时节回家忙地里的活,农闲的时候多一条赚钱的路子。

  首先想到的是卖货郎,在农闲的时候挑着县城、府城的货物在各个村子间走动,薄利多销赚取其中的差价,可现在这么多年发展下来,每个村子都有了固定的卖货郎,贸然加入其中怕是不容易。

  这个法子不行,姜芷芸又想了好几种,都被她一一否决了,等到她回屋休息,听到灶房传来白秀荷做饭的声音,突然想到了一个应该能成的小买卖——在县城卖吃食,成本不高,不用大量囤货物积压现银,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有了思路,姜芷芸就开始想做什么合适,大嫂炖的汤味道很好,鱼汤、鸡汤、骨头汤、猪蹄汤……不腥不腻,鲜香开胃,她怀孕期间喝了不少,每次喝的时候依旧觉得很好喝。

  但是有一句说一句,大嫂炒菜的味道就只能说一声一般,比普通的乡下婶子们做的可能要好一些,但是比不过外面的小饭馆,更不用说酒楼了。

  汤好喝,怎么才能发展成一门专做吃食的小买卖呢?

  在没有想到可以怎么做之前,姜芷芸没有将她的主意说出来,她担心最后没有帮上忙,还让大嫂失望,更担忧、难受。

  想了一整天,姜芷芸脑子里有了个模模糊糊的想法:米线。

  上河村地处大虞朝的南边,有大量水田和水稻,米线就是前朝一个喜欢吃米的南方大厨研究出来的,她在一篇游记中看到过,对米线很好奇。

  当时姜芷芸还在娘家,姜老头为了满足女儿的好奇,去府城给妻子买药的时候顺便买了点米线回来。

  买回来的米线是晒干的,泡水之后变软变粗,泛着乳白色,轻轻一抿就能咬断,吃起来一点不费劲。

  姜家的人厨艺都不怎么样,姜老头学着府城的吃法,用买回来的米线配着自家熬制的肉汤吃了一顿,满足了姜芷芸的好奇心。

  米线和面条一个是面粉做的,一个是大米做的,虽然看上去差不多,但是面条本身有一股麦香味,加一点调料味道就很好了,而米线的大米味道要淡很多,需要更提味道的汤汁,自家大嫂熬的汤就不错。

  姜芷芸的心情有些激动,她很想要立马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不过她觉得还不够,按捺住了说出去的冲动,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法子。

  大概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姜芷芸梦到十几年前她还在娘家的时候看过的游记,这一本游记里提到了有个地方的人喜欢用砂锅煮汤烫菜。

  那个地方冬天漫长且寒冷,用砂锅煮汤烫菜能够保证大家吃饭的过程中菜一直是热的,因为这种吃饭的方式很奇特,当时的姜芷芸多看了好几遍。

  砂锅其实就是稍微厚实一些的陶罐,保温效果非常好不说,煮出来的东西特别鲜美,记录下来游记的那人猜测沙锅煮东西吃的特别之处在于锅。沙锅是一边烧一边烫菜吃的,它的锅壁比普通的瓷碗厚实,中间有很多细小的孔洞,这些孔洞中会吸收每次汤汁的鲜味,久而久之沙锅的味道就会比铁锅煮出来的更香。

  姜芷芸想现在正好是冬天,寒风凛冽的,如果在外面行走的时候吃上一碗用砂锅装的热乎乎的米线,一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将脑子里的想法完善了一番,姜芷芸终于找上白秀荷:“大嫂,我想到了一个赚钱的法子,你要不听听看。”

  白秀荷正背着背篓准备出门,被姜芷芸拦下的她有些搞不清楚状况,不管姜芷芸想要说什么,她都点头让她说。

  姜芷云对自家大嫂的性子了解得很清楚,一看就明白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说,解释道:“大嫂,昨天你不是发愁明德和明礼考科举的银钱吗,我想了想,以咱们家的情况如果只靠种地、打短工或者养猪养鸡,很难将他们兄弟两都供出来,必须得想办法找别的挣钱门路。”

  白秀荷恍然大悟:“就是!”

  昨天姜芷云同白秀荷分析了一通考科举需要花费多少钱之后,白秀荷好生苦恼了一阵,但是等到她忙起来去做其他事,这件事渐渐被她抛在了脑后。

  白秀荷就是这样的性子,一向心大不给自己找烦恼,让她想她自己每天要做哪些活,她能安排得清清楚楚,至于说和银钱有关的方方面面,嫁给黎成志之后基本是黎成志在操心,她只需要在想到什么的时候给黎成志说一说。

  原本,白秀荷是打算昨天晚上睡觉之前告诉黎成志的,结果到了睡觉的时候她已经忘了,今天姜芷云提起,她才又想起来。

  因为清楚自家大嫂的性子,姜芷芸没有绕弯子,直接同她说:“我是这样想的,大嫂你熬汤特别有一手,不如咱们卖高汤米线。”

  “米线不知道你有没有吃过,同面条的口感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高汤如果鲜美米线的味道就差不了,昌平县这边还没有卖米线的人家,做这一门买卖生意应该不错,就是人要累些。”

  “除了高汤的味道,装米线的碗和熬高汤的锅也有讲究,我觉得可以换成砂锅,应该会更有特色味道也更好。”

  姜芷芸这一番话,出现了好几个白秀荷没有听说过的词:米线、高汤、砂锅。

  白秀荷懵了,这都是些啥玩意儿?米和线有什么关系?汤要怎么才算高?砂锅是带沙的锅?这些真的都是能吃的东西吗?

  姜芷芸耐心地把这几样东西细细解释了一番,白秀荷菜明白原来米线是一种用米做成的面条,长得白白胖胖的,一咬就断,好吃不费牙,县城暂时没有卖,要去府城买。

  高汤是大火熬制出来的汤底,里面必须要放肉或者骨头,最好是用骨头来熬制,时间越长味道越好,闻着就香。

  而砂锅是一种类似于药罐的陶锅,形状像是锅,两面光滑又像是瓷器,用它熬汤会更好吃。

  弄明白这些后,白秀荷迟疑地问:“三弟妹你费心了,咱们都是农家人,没有做过买卖,你说的这个高汤米线能成吗?”

  上河村的白族人都是老实种地的,没有听说哪家人跑出去做买卖,顶天了就是将自家产出的东西背去县城卖掉,白秀荷心里没底。

  而且听三弟妹的意思,做这个高汤米线,要从府城买米线,还得找人烧制沙锅,万一没能成功,前面这些功夫不就白费了?

  姜芷芸没有一个劲地劝,她只说:“大嫂,要不这样,咱们让石哥托县城杂货铺的掌柜带一些米线回来试试,不用自己跑去府城买,自家吃熬一锅汤就行,吃了之后再看要不要做,你说呢?”

  不用一开始就大刀阔斧地做很多事,白秀荷想了想:“我觉得可以试试,不过得找明志和爹娘商量商量,看看他们怎么说。”

  妯娌二人暂时达成了一致,白秀荷没心思出去打猪草,她放下背篓,扶着姜芷芸进屋去找黎老太他们。

  一家人坐在一起,姜芷芸先把她了解到的科举考试需要的费用说出来,这一笔钱让黎家剩下三个还不知情的人都皱起了眉头。

  每年家里有多少收入他们心里门清,就算把黎成石他们三房的田也算上,每年地里的产出远远供不上黎家两兄弟花费。

  说了以后哪些地方要花钱,姜芷芸才开始说她这两天想出来的赚钱小买卖——高汤米线。

  黎老太是个非常爽利的性子,但是涉及到做生意这种事,她的态度同白秀荷一开始差不多,迟疑、犹豫、不确定。

  黎老头皱着眉头沉默不语,他种了一辈子的地,问他什么地种什么产量高、要怎么侍弄他能说得头头是道,做生意这种他从未想过的事,他打心底不赞成,总觉得做生意风险太高。

  唯有黎成志低着头认真地思索行不行,他虽然也只是在乡下种了几十年的地,但他是家中长子,当他长大了能够出去独当一面之后,家里很多事就成了他出面去办,他的眼界比黎老头等人更宽一些。

  想了一会儿之后,黎成志开口问道:“三弟妹,你说的米线你吃过吗?”

  姜芷芸回忆了一通:“我在娘家的时候吃过一次,我娘家的人熬汤的手艺一般,我印象中米线味道也一般,不过米线吃起来的感觉和面条不一样,轻轻一咬就断了,不费牙。”

  姜芷芸没有刻意夸张地说米线味道很好,她把自己当时吃米线之后的感受如实说了出来:“对了,我记得我爹当时说过,府城那边有不少卖早点的铺子都会卖米线,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些年了还没有传到县城来。”

  府城比县城更大,级别更高,对于生活在县城的人而言,府城的东西更好更时兴,一般来说府城兴起的东西,过个几个月最多一两年,县城也会跟着兴起。

  米线其实有在县城出现过,但是因为米线需要去府城购买,卖出去的价钱却同面条差不多,县城卖早点的铺子都觉得麻烦成本高,就慢慢没有继续卖米线了。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

第063章 试吃米线

  再三考虑之后,黎成志最终决定试试,他找上黎老头和黎老太,说起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决定。

  家里两个孩子要读书,以后他们都有可能考科举,只靠种田真的不行,就算把老两口这一次分家的养老钱算上,也不够他们两用几年的,必须要另外想办法找一个赚钱的路子,三弟妹提出来的这个高汤米线他觉得可以一试。

  黎老头和黎老太两人都想了很久,最后同意黎成志试一试。

  有了决断,黎成志没有麻烦黎成石去托人买米线,他自己起了个大早,去府城买米线,顺便感受一下米线的味道到底咋样。

  黎成志在八年前去过府城,当时三弟参军去了,他到府城找要去边境的商队给三弟捎东西,所以他才敢一个人跑府城去。

  一大早天不亮就出发,到了午时才终于赶到了府城门口,黎成志在府城里找了一家看上去干净的早餐摊。

首节 上一节 32/2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小狐狸宠爱守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