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耽美小说> 福运小夫郎

福运小夫郎 第278节

  因为怀孕和生产都被照顾得很好,白子怡这一胎顺利生下来了一个哥儿,两年后他再度怀孕,生了一个儿子。

  哥儿怀孕、生产不易,有了小哥儿和儿子,岑啸就不让白子怡再怀孕了。

  到了晚年,白子怡回忆自己的一生,他非常满足,出嫁前,他有疼爱他的娘和哥哥、哥夫郎,出嫁后有爱护他的相公,年岁渐长后有孝顺懂事的孩子围绕在身边。

  ?作者闲话:感谢? ?)?*??对我的支持)

第424章 番外三:读书的好处

  “恭喜!”

  “恭喜解元公!”

  “大喜事,大家都高兴高兴!”

  “咱们上河村真是块风水宝地!”

  “那可不是,咱们解元公是这些年从咱们上河村走出去的第三位举人老爷咯,一个个都这么年轻。”

  “黎家这些年的变化真叫人不敢认,啧啧。”

  “咱们白家的也不差,嘿嘿。”

  “那可不是,感觉再过两年,咱们上河村应该改名为上河镇。”

  ……

  上河村的村民们做在饭桌上开着玩笑。

  “你们几个老不修的,喝了两口马尿就满嘴的废话,吃的还堵不住你们的嘴?”旁边的老婆子看着那些喝两口黄酒开始上脸的老头子们,没好气地说。

  “老姐姐,今天是咱们村的大好日子,就让他们多喝两口,平日里我家那老头子想喝我可不让。”另一位老婆子笑眯眯地说。

  这一桌上坐着的人基本都是上河村白族的人,他们之间沾亲带故,大家说话不用那么顾忌。

  在黎明德和白志文考中进士后的第五年,黎明康十七岁时,他成为了原汉省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解元,打破了当年白志文二十岁中解元的记录。

  一直以来,原汉省、南辽省和洱沧省这几个省的学风都不是那么盛,年轻的举人少,黎明康在中举之后,昌平县上河村这个地方再度进入原汉省人的视线。

  这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那个地方不仅仅有这位十七岁的小解元公,在多年之前那里还在同一年出过两位举人,其中一位是解元,另一位第三名。

  不仅出了读书人,郑氏乡试熏兔也是上河村的,正是远近闻名的兔乡。

  黎明康能够在这么年轻就中举,是因为他这些年不仅仅在原汉省读书,他在十四岁成为秀才那年就同白木根一起去了趟京城,在京城待了两年,那两年他不仅有哥夫白志文教,还有哥夫的老师德辉先生指导。

  且一路上跟着白木根在外面走,他见识过的风景多,不是窝在家里死读书,多种原因综合之下他成为了最年轻的解元。

  上河村彻底出名后,上河村就被更多人关注了起来,大家想看看到底是多么人杰地灵的地方,能养出来这么多厉害的读书郎。

  说起来,上河村人这些年变化挺大的,年龄大一些的人留在村里或者种地,或者养兔子,或者去郑家盖起来的作坊干熏兔的活,年轻些愿意出去闯荡的,就在白木根的带领下,去到外面做事,小孩子们不用下地干农活,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在村里的村学读书。

  穿衣吃饭的变化只能体现外在改变,村里有了村学后,上河村的人才开始真正变得不一样起来。

  因为不管是白族的人,还是其他牛家的、李家的、吴家的,只要是上河村的人,大人、小孩都可以去到村学听课,找夫子识字。

  人一旦识了字,走出去精神气就和普通的人不同,上河村众人都昂首挺胸的,比县城的人还要牛气。

  当然了,上河村众人牛气的最根本原因不是他们村里有了村学可以识字,是因为他们村已经出了两位进士老爷。

  黎明康也中举,想必过不了几年又能多一位进士老爷。

  人一旦有了精神,不管做什么都有劲,在白村长的带领、鼓励下,大家一点点识字,上到四五十岁的老头子老婆子,小到七八岁的小孩子都能轻轻松松背诵三百千。

  在这几年中,上河村十二岁的孩子有好几个考过了童生,还属于底子扎实以后能继续读书考科举的那种,如果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说不定以后上河村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孩子走上读书考科举这条路。

  毕竟有了白志文他们在前面做榜样,大家切实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小孩子不那么想读书的都会被大人要求读书,在严厉的鞭策之下总能发现几个能读书的好苗子。

  这样积极向上的氛围只要继续坚持下去,上河村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上河村能有这样的改变,离不开黎明德和白志文两人的引导。

  因为他们在做官之后从不主动用银钱补贴村里,他们只会给村里找合适的夫子,给村里购置类似于族田的村田,给村里修村学,等村里的孩子读书有了成果后引荐他们去更好的学堂。

  现在,五年过去,黎明康中举时已经能看到明显效果了。

  孩子们读书识字可以继续考科举,那些已经成年、甚至年龄还挺大的人读书识字,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不仅在家乡上河村用读书影响人,黎明德在南辽省上任之后,在他管着的范围内,他选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村子也推行这样的做法。

  因为是官家主办的,肯定没有像上河村那样修漂亮大气的村学,只是找了那几个村里的旧房子重新加固一下,然后请了普通的夫子过去教那里的孩子读书。

  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和沙子代替练习写字,夫子该教的都教,那些村子的孩子们能够学到多少,全看他们自己的本事。

  从请夫子去到村里给孩子们上课开始,黎明德就时常去那几个村子,同村里人聊天,告诉他们读书除了考科举做官,还能做什么,

  由于他本身是从村子走出去的寒门学子,黎明德用很短的时间学会了当地的土话后,很快同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他说的话村里人大都愿意听一听,

  于是,黎明德做的事短期内就有了效果,这些孩子想要靠着简陋的学堂就读出头考科举太难了,更多的孩子在学会了大部分字的读写后,他们的家里人就听黎明德意见,将孩子送去外面做什么账房学徒、管事学徒这类必须要识字才能做的事。

  靠头脑挣钱比纯粹靠卖力气更快且轻松,当有了几个孩子拿着工钱回家后,其他人看到了这样做真的能得到好处,立马对自家孩子也严格要求起来,认真对待教他们识字的机会。

  这就是黎明德的目的,读书费钱,考科举费钱,不如先做点实际的,从改善村里人的生活做起,等到他们能够吃饱穿暖了之后,他不主动提,大家都会想要继续送能读书的孩子读书。

  刚开始,黎明德做的那些事在知州看来有些胡闹,索性黎明德没有找州衙要多少银钱,在黎明德做好了自己事情的情况下,他就没有怎么管。

  没想到,他没有管的事在后来会给他惊喜,等到了五年后,那几个村子真的大变样,这几个村子的变化成为了他那一年述职折子的亮点。

  靠着这几个村子的变化,知州在吏部的考评为上佳,他升任通判。

  从正六品知州变为从五品通判,虽然品级只变化了一级,但是通判这个职位很紧要,不是普通人能够做的,在通判做三年后,调任知府的概率很大。

  知州的位置空了出来,黎明德就从州同知升成了知州,主管一州的政事。

  手上有了更大的权利后,黎明德开始在全州的村镇推行他的想法,雇佣那些识字的、有耐心的老童生去到各个村子做夫子。

  不仅仅从孩子们读书的问题入手,黎明德还召集了工匠们在一起,教那些不想继续读书的孩子各行各业的手艺等等。

  一开始很困难,谁都不想把自己吃饭的手艺交给没有关系的人,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是他们每一人从入行开始就深谙的道理。

  黎明德想了不少办法,最终终于说服了几位瓷窑的师父,以收徒的名义,在官府修建的磁窑中教那些愿意学烧瓷手艺的年轻人。

  闭门造车变成集思广益,磁窑产出的瓷器不论花样、形状还是颜色、造型都变得丰富起来。

  三年后,瓷器成为了黎明德管理的州的特色,远销大虞朝外面的藩国。

  再三年后,黎明德治理的州童生数量、秀才数量翻倍,收上来的各类税翻倍。

  黎明德政绩让他在调任时直接从知州直接升任布政司副使,主管民政事务,负责配合学政,南辽省难出读书人的痛在黎明德和学政的手上慢慢改善。

  不知不觉中,南辽省学风盛行,这几年南辽省人才辈出,尤其是黎明德执政过的那个州,几乎每次乡试的解元都是从那里出来的。

  后来黎明德从布政司副使升职为布政使,他积极推动各行各业的改革,短短几年就让南辽省的税收一跃成为国内排在前几位的省。

  每年巡抚去到京城述职的时候,对上别的巡抚都能抬头挺胸,不像以前那样总是被奚落。

  在黎明德四十岁时,他从南辽省布政司调任到了位于大虞朝中部的靖池省做巡抚,靖池省属于那种不起眼的省,面积不大不小、人不多不少,没什么特色。

  但是黎明德很快发现了靖池省的优势——位置。

  靖池省内地势平坦,他就在靖池省四周打通了几条商路,培养商队、往来通商,活生生地把一个没有特色的省盘活,成为了比京城还让商人们向往的地方。

  ?作者闲话:感谢? ?)?*??对我的支持)

第425章 番外四:白平明

  “阿姆,为什么人每天都要吃饭?”

  “阿姆,为什么每天早上爹都要叫我起床和他一起跑步?”

  “阿姆,为什么马可以拉车?”

  “阿姆,为什么你要让我闭嘴?”

  ……

  年满三岁的白平明委屈巴巴地站在墙角,看着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地面成为了不同的形状,为什么地面上窗棂的形状在不同的时间会变化?

  小小的脑袋里有着大大的疑惑。

  可是已经把阿姆惹恼的白平明不敢再问了,惹恼了阿姆没事,要是等爹回来了发现他把阿姆惹着了,明天早上他又要多绕着院子跑一圈,他小胳膊小腿跑得没有爹那么快,一圈要跑好久好久。

  白平明,就是黎明瑾用了一个晚上,差点难产才生出来的孩子,因为生在破晓十分,白志文就给他取名“平明”,意为天刚亮时,也指公平严明。

  白平明的小名叫做晓晓,破晓的小,这孩子不大,生的时候死活不愿意离开阿姆的肚子,最后终于出来了黎明瑾却大出血。

  因为当时恰巧白志文推开家门孩子生下来,所以他始终认为是自己回来晚了导致孩子生得晚,导致黎明瑾大出血身子虚弱,被吓着了的白志文从此没有再要孩子。

  说起白平明出生,就不得不提一提当年发生的事。

  黎明瑾生产时碰上了太上皇的六十大寿,那一天宫中从中午开始,一直到晚上都没有安宁过。

  皇上在六十大寿的上午一直待在纯贵妃宫中,由静安公主和六皇子陪着。

  在这期间,四皇子收买了禁卫军,带着伪装成宫人的士兵进宫,也在宫外安排了很多人,随时等着信号动手。

  到了中午皇族的人一起吃饭时,四皇子让人动手了,把所有的皇子、皇子妃、公主、驸马都围住,逼得皇上退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四皇子逼宫,七皇子带兵救驾。

  四皇子的人被七皇子的人杀得差不多了后,七皇子手中的剑对准了皇上和六皇子。

首节 上一节 278/2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小狐狸宠爱守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