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第84节
安装好X32115芯片和智能驾驶系统后,2吨重的XC4才算是完全体,先由新安的工程师开到了南方汽车的封闭测试道路上。
此时虽然4G技术已经出现好几年,但基站还远不如后世那样普及,所以这个时期的智能驾驶系统不能依靠联网和密密麻麻的基站来辅助,大多数时候都要根据车辆自身传感器判断,对系统要求很高。
环形的封闭道路里,不少南方汽车的员工也站在这里,观看传说中的太空跑车。
上个月,同样来了一次太空旅行,特别推出的CS105太空纪念版以35万元的售价,竟然首月斩获4.1万辆(含预售)的绝佳成绩,一下就是一百四十亿的销售额,硬生生拉出了不属于国产车的格调。
毕竟CS105虽然从配置上来说确实能达到档次,但毕竟国产品牌在这里,哪里能轻松卖上价,能有首月四万辆的销售成绩简直是神佛……齐奥尔科夫斯基保佑!
而且这还是供不应求,不少4S店都得加价提车,很多人还在等下一批呢!
其他一众国产车商各种羡慕嫉妒恨,可这种操作属于绝版,根本无法复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南方汽车一路爬高,同时对新远亲儿子新安汽车更加重视。
在2015年,新能源汽车给人的印象基本还是粗制滥造,像是四个轮子的电驴一样,安全性和性能都差劲。
但新安XC4一出手格调就不一样,2吨重的轿跑车,百公里加速不到三秒,专用芯片组的电池管理和智能驾驶系统,还宣传“航天级品质”,确实让人非常期待。
在测试车道上,首先由工程师驾驶,打开运动模式进入性能状态,测试百公里加速和电池性能。
新安的CEO陈均就坐在副驾驶,紧张地盯着笔记本屏幕上的参数波动。
XC4开到开始线,在信号灯转绿的时候立刻油门到底加速,电机天生的特性让653千瓦的功率在0.1秒内全部爆发,输出超过1100牛米的扭矩。
陈均只感觉瞬间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推力,然后汽车就猛的窜了出去,依稀还能感受到起步时轮胎有轻微的打滑。
电机的扭矩爆发实在太恐怖,具有比油车原理上就先进的优势,以至于ABS系统都很难设计,只有在专用场地使用半热熔胎才能保证起步的抓地力。
笔记本屏幕上的数字从0到三位数跳动的速度太快都产生了残影,好在测试工程师及时减速,慢慢停了下来。
“0到100km/h加速时间:2.43秒,测试最高时速:186km/h
电量剩余:98.2%(492公里可用)状态:优秀电池组最高温度:34度。”
百公里加速测完,成绩比原来预想的还要优秀,而且最重要的是电池组在XW151的管理下温度不高,输出电力的曲线也很柔和,这意味着即使是猛然的大电流输出,电池组依然在电控的优秀调节下没有伤到电池,延缓了寿命。
不过可用公里数只是参考,是以最节能理想状态参考的,不注意随便开最起码打个七折。
随后测试工程师又开始跑圈测试急速,在完全放开限制的情况下跑到了316km/h的最高速度,对用户开放的运动模式下限制最高260km/h,这个测试是没有打开智能驾驶系统辅助的。
接着测试工程师在启动XW151,打开高级辅助驾驶后将模式定在“运动”档,就要测试XW151的性能了。
首先是基础跑圈,测试工程师以中规中矩但高速的方式跑圈,立刻感受到了不同。
XW151介入后踏板的反馈更加线性准确,动力还是那么多但分配更好,踩下去一点就能明显感受到动力,完全没有到最后面加速放缓乏力的感觉。
而且在开启车道保持后转换时能感受到系统在帮助微微修正方向盘和油门,比手动时更加平稳,就算是新手也不怕过弯推头打滑,失去抓地力了。
(本章完)
第124章 测试
“果然是航天企业的产品,质量就是高,还用专门的定制芯片,自研系统,为一辆车做到这个程度,怎么会不成功呢?”
初步对XW151有了些认识,陈均就已经感慨非常,在2015年就有这样的表现已经是超乎想象的优秀了。
“陈总,接下来是极限测试,您要不……”
“不,我就在车上,要相信我们的合作伙伴!”
测试工程师想要他下去,但陈均赖在副驾驶不走,不过好在测试车是专门加强过的,他们还穿着全套护具,出大事故的概率也不大。
XC4的底盘已经测试过多次不用管,所以今天主要还是对XW151的极限进行摸底。
下一个项目是车道保持,主要是为高速上巡航用的,让智能驾驶系统自己沿着车道的边沿线条匀速行驶,减小驾驶员驾驶压力。
虽然后世不断有驾驶员因完全信赖车道保持系统而分心睡觉、车毁人亡的事故,但这个功能还是很实用的。
XC4切换车道,前面开来两辆工程车,然后一起加速到60km/h左右,XC4前面一辆车,右边一辆车,模拟高速上小客车道的情况。
XC4的测试工程师确认导航定位精准,然后开始语音唤醒XW151:
“小新,开启车道辅助,以60公里的速度巡航。”
0.5秒后,车机传出了柔和的女声:
“好的,我将为您开启车道辅助,请在高速上启用本功能,使用过程中请不要将双手和右脚离开方向盘和踏板,车道图像识别中……已发现车道,现在以 60公里每小时速度巡航,您可以稍作休息。”
在陈均的注视下,测试工程师脚慢慢收了回去,然后双手也离开方向盘,悬浮在其上约5cm的位置。
中间的车机大屏幕上,出现了雷达和摄像头捕捉到的三个车道,前方和右方的两辆车也出现在屏幕上,还贴心地标出了他们的速度。
但车辆状态没有任何变化,依然在稳稳地沿着划线跑道前进,遇到弯道方向盘缓慢转动,和其余两辆车完整地跑完了一圈。
这时另外两辆车传来信号表示要加速,测试工程师也立即下达指令:
“小新,提高速度到90公里。”
“收到,将为您加速到90公里每小时。”
XC4随即也开始加速,踏板自动往下,这时由于靠近弯道,前面车辆减速了一些,与XC4的距离进入了20米范围,XC4立刻自动减速,轻踩刹车,保持安全距离。
陈均安静地点了点头:“可以开始进一步测试了。”
“那您坐好。”
测试工程师说完,拿起通话器:“进行变道测试!2车,插队进来!”
话音落下几秒钟,三辆车开到了直线路段,右方的2车向左打转向灯,XC4视觉系统立刻捕捉到并在车机屏幕上显示,在模拟画面上的2车不断高亮:
小新:“右前方车辆可能有变道行为,请您注意,随时减速。”
连续提醒了三遍,测试工程师还是毫无动作,声音停了下来,同时2车突然并线进入车道,插进XC4和1车的空隙中。
系统在2车插入车道时就降低了油门,在并线过程中轻踩刹车,速度降低到80公里,一直等与2车距离合适后才继续加速到90公里。
全程操作都很顺滑没有顿挫感,像是一位熟练的老司机,陈均看向车机的眼神更加惊讶了。
接下来,1车和2车开始人为制造各种突发状况,包括连续变道、突然减速、压线行驶等多个项目,但XC4全都表现良好,一直在车道上稳定行驶,提前就避开了各种意外。
然后是最后一项。
1车和2车加速驶离测试路段,然后几个人开始在XC4未经过的路段上用锥桶布设路障。
此时XC4已经在3公里的跑道上行驶了10圈,过程中测试工程师全程没有操作一下,现在,是进行大考的时候了。
站在赛道两旁的围观群众、新安和南方汽车的工程师此时也都知道了这是智能驾驶系统在接管驾驶,都在啧啧称奇。
“这哪儿是辅助驾驶,明明就是自动驾驶了嘛,减速和加速的时机都恰到好处。”
“这车50多万是有贵的道理,现在哪家能有这技术?”
“听说他们的那套智能驾驶系统,连传感器雷达一起就是好几万都能买辆车了,都是钱啊……”
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小,因为XC4已经接近障碍路段了。
首先是在车道的前方中央有一个路障,XW151一百多米外就看到了,但一直等到了15米距离,发现那个障碍物速度依然为零,在“噔噔”警告两声后,一甩方向盘切到了左车道。
向左变道,这是系统内部的优先逻辑。
在围观人群看来,XC4的转向并不激烈,错开的距离虽然有些近但依然很优秀,车辆姿态也没有失稳。
不过这才是第一道障碍,前面的三条车道全部被间隔1米的路障拦住,只有左车道中央留了2.3米的宽度,只比XC4宽40cm。
此时XC4依然在执行90公里巡航的命令,它看到了障碍物,也看到了这2.3米的空隙,然后速度丝毫不减地准确从正中央穿了过去。
见到锥桶一个没撞到,围观的人群立刻开始故障,刚刚XC4肯定看到了路障,但通过精准的操控轻松的过去了。
再然后,就是最难的科目,前方用高速上临时改道用的路障从左车道到右车道拉了一条斜线,意思是全部汇入右车道,XC4在50米时发现了占据两个车道的障碍物,猛踩一脚刹车。
陈均都以为是要刹停了,结果车速仅仅是降到了40公里,然后XC4规规矩矩地向右变道,还不忘提前打灯……
最后XC4变道成功,前面的路被路障围死,XW151慢慢减速停了下来,车里只剩下“噔噔”的不断提示声。
因为测试工程师的持续三次以上不作为,现在XW151已经将驾驶员判定到“无法继续行驶状态”,除了用激烈的警报声试图让驾驶员清醒过来,还应该拨打110用自动语音报警才对,车机内置了SIM卡,只不过后一个功能被关掉了。
赛道旁,目睹了XC4惊人表现的人们疯狂故障,他们从未想过智能驾驶系统能有这么强力,在高速上的话恐怕已经可以不用管自动驾驶了吧!
陈均下车,狠狠地对车机比了两个大拇指。
“妈的,电车没淘汰油车,倒是驾驶员要先被电脑取代了。”
还是早上更新吧……晚上感觉好像都没空,今天差不多1.3w字,爆更ヾ(ω`)o
求推荐票~
(本章完)
第125章 神奇的年终奖
B级基地,林炬开着XC4,在空地上溜了几圈,然后停了下来。
“怎么样林总,手感不错吧?这车我是一路自动驾驶过来的,路上一点毛病都没出。”
副驾驶上陈均得意洋洋,听得林炬直冒冷汗。
这辆XC4已经成为路试车贴上伪装贴纸后上路了,陈均对XW151太过放心,竟然在路上直接让系统接管汽车按着导航走,也真不怕出事故。
这可不是SC09,XW151系统和X32115芯片都是几度阉割的产物,尤其是在这个物联网还不完善的时代,能过来八成都是运气。
从山城过来加上充电两天多,也可能是路试车的样貌使人刻意远离和有车队跟随才让别人多注意,这套系统想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还有点难说。
但林炬也很满意了,X32115芯片的极限就只支持到这里,再要加强要么提升工艺制程,要么让芯片代工厂普及碳化硅晶圆生产真正的三进制芯片。
显然后者比较麻烦,这基本是另建体系,需要从头到尾生产许多门类的设备,要想包干需要消耗过多精力,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抛出来,就会有无数的企业主动要求推进。
上一篇:哥布林领主:开局准备拿下圣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