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第265节

  阿美那边也是有恢复上个世纪精神的势头,之前一年紧张的你追我赶都被暂时放下,普通民众都认为阿尔忒弥斯二号的发射会让他们重回上个世纪的巅峰——吗?

  阿尔忒弥斯二号虽然发射阶段一切正常,但全世界航天都能看出来多次更改发射计划的仓促和混乱。

  出于人道主义,大佬让林炬发声提前打了个预防针,提前占领道德制高点:是你自以为是非要比的,出了事故别赖我们身上噢。

  在发射了曙光三号之后,航发委就紧急对阿尔忒弥斯二号任务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很多疑点。

  首先是从公开泄露源,“蓝月”着陆器在上半年研制时就故障频发,甚至连小推力的BE-7发动机都发生了停车这样的严重事故,而且有证据表明其构型为了能够让重型猎鹰发射进行了大改,整体重心变化很大。

  短短两三个月,就从问题频频的验证阶段走到了稳定的正式机制造程序?

  第二是在轨燃料加注技术,那可是20多吨燃料,要求的技术难度也会大幅上升,雷神公司花了多久去研制那个燃料罐?

  第三:着陆地点勘测,阿波罗计划之前阿美进行了7次“勘测者”无人软着陆计划,航发委也在库姆撞击坑扔了那么多的机器人,阿美就一个“伊西斯”号,能获得准确的着陆数据吗?

  航发委对整个着陆阶段都提出了严重的质疑,认为出现意外的概率极大。

  虽然阿波罗计划的登陆器也没有进行实际测试,但研制周期至少是其两倍。

  而登陆阶段如果出了问题,在没有大气的月球失去控制就是死,谁来了也救不了。

  如果阿尔忒弥斯二号发生了人员伤亡,局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

  休斯顿太空中心。

  SLS火箭完成了它的使命,即使在制造检测时间压缩数次后依然成功地把阿尔忒弥斯二号送入了转移轨道——虽然没外界看到的那么顺利,中间出了一点小问题。

  问题出在最不应该出问题的SRB上面,SLS火箭的固体助推器是从航天飞机发射系统的SRB上改进而来,将四个燃烧室增加到五个,对于固体推进器来说只能算常规操作,风险并不高。

  它本来应该持续燃烧126秒然后分离,但在昨天的发射行动中,发射第98秒时火箭右侧助推器外壳传感器异常发出压力告警,克莱尔果断要求提前抛弃两个助推器,所以分离时间提前到了第110秒。

  SRB少工作了了16秒,代表着火箭少了应有16秒3200吨推力。

  好在SLS Block1的设计冗余很大,它的一级本来有潜力把130吨以上的载荷送上近地轨道,Block1版本LEO运力只有95吨,一级依靠多余的燃料多工作了一会儿,依然把二级送了上去。

  经过事后打捞落在海里的右侧SRB助推器,发现其壳体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缝并伴有爆炸痕迹,如果分离再晚上几秒燃料就会把壳体烧穿,火焰的方向正对着芯级的橙罐,到时候整枚SLS火箭就会在液氧液氢、聚丁二烯-丙烯腈的共同作用下变成一朵超大的烟花,如果逃逸塔启动不及时,四名宇航员连骨灰都剩不下,只会化作大气的一部分。

  (本章完)

426.第421章

  第421章

  SRB的故障在发射几个小时后给了负责制造它的Orbital ATK公司当头一棒,负责质量检测的波音也没逃掉,狠狠地挨了一顿骂。

  初步的检测报告让所有人都冷汗直流,难以想象空中爆炸的后果有多严重。

  可以说,如果不是克莱尔当机立断冒着发射入轨失败的风险也要强行提前分离助推器,阿尔忒弥斯二号就要在全世界面前成为一出惨剧。

  然而问题还不止于此。

  “蓝月”着陆器正在等待检修。

  6月28日的时候,“蓝月”和燃料加注模块在月球轨道进行了对接,用了6个小时的时间将约18吨燃料成功转移到了“蓝月”中,使后者的整体质量达到了40吨,足以满足任务需求。

  6月30日凌晨的时候,“蓝月”又成功对接到了“门户”空间站的HALO舱段对接口,看上去非常顺利。

  6月30日晚23点(中部时间),阿尔忒弥斯二号发射一个多小时后,负责监测“门户”状态的团队将报告直接打到了克莱尔这里。

  问题很奇怪,“门户”每隔五个小时就会发现姿态发生偏移,然后启动RCS修正一次,已经从6月28日晚到现在出现了很多次。

  最开始两次地面团队都没太注意,但第三次以后就开始进行仔细的事故调查,首先排查传感器是否报错,然后才发现姿态和轨道确实在规律性偏移。

  然后再经过实时检测,发现并不是每五个小时偏移一次,而是空间站一直在持续偏移,只是五个小时的持续微小偏移后才达到修正指令触发条件。

  PPE模块的霍尔推进器没有工作,那是哪里出现的动力呢?团队很快把目光锁定在了对接的“蓝月”上面。

  但是一通检测下来,“蓝月”全身上下的姿态发动机都没有工作,但根据偏移方向,确实应该是这里出了问题才对。

  他们马上叫来了蓝色起源的开发团队,拿着设计图和仿真软件开始细致的分析,最后将偏移推力源锁定在圆柱形着陆器中部的一个位置。

  对照一下图纸,那里有一个存储着陆器内部宇航员呼吸所用的液氧贮罐管路。

  虽然着陆器内部的传感器没有发出任何异常信号,但基本已经可以确定就是这条管路发生了泄露,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相关的压力容器传感器也没有发现异常。

  但不管怎么说,液氧泄露肯定是事实,经过测算在阿尔忒弥斯二号乘组抵达之前将会泄露掉一整个贮罐的液氧——“蓝月”共有四个这样的呼吸用液氧贮罐,两个是备份。

  所以阿尔忒弥斯二号乘组在赶到空间站后必须还要进行一次对着陆器的维修活动,“门户”调整轨道消耗掉的燃料反倒是小事,至少这次任务中肯定够用。

  可如果经过判定着陆器无法维修或者维修风险过大,他们就必须得放弃登月任务。

  现在,阿尔忒弥斯二号的四名宇航员正在紧急阅读着陆器应急维修手册并制定可能的维修计划,地面团队更是在一刻不停。

  宇航员们还不知道自己差点被火箭烧成渣,SRB残骸调查出来以后地面就选择了封锁这个消息,他们只知道助推器因为传感器异常提前分离,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在生死边缘走了一遭。

  到现在为止,他们依然在忠实地为完成任务而努力。

  ……

  “你们说,阿尔忒弥斯二号离我们有多远?”

  “至少得有一万公里吧?而且也不知道是哪个方位,宇宙是三维的,可不是海洋那样的平面。”

  和阿尔忒弥斯二号上紧张的气氛不同,曙光三号的三名宇航员现在都很轻松。

  方林在一个完美的角度抓拍了一张十分完美的圆形地球照片,正在按计划安排着自己的时间。

  得益于多次探索者机器人的考察任务以及天幕一号绕月行动的成果,地面对于着陆点的了解已经相当到位,并且录入了登陆器计算机,只要系统不出问题几乎可以应对一切变故。

  这里就不得不体现分离式登陆器一个意外的好处:如果下降中出现意外上升器可以直接抛弃着陆部分点火逃逸,和飞船发射时的逃逸塔差不多。

  它的燃料足以在任何时候再次进入轨道,绝不会带着宇航员撞到月表。

  所以曙光三号乘组都比较放松,除了每天的例行检查和熟悉登陆流程以外就是自由安排时间进行观测任务。

  方林看见张智光坐在靠舷窗的地方低头,知道他又在背稿子了。

  “我代表中……”

  整个登月过程按计划都会对全球进行实时直播,着陆完毕后会先通过登陆器外侧的相机记录下张智光的第一步和第一句话,然后再安置更专业的电视广播设备完成插旗和对全球的直播演讲。

  稿子是上面集体撰写的,必须毫无错漏地念出来,每一段话都有固定的含义,代表着上面想要借助登月对外界表达的信息。

  字数不多还不到500字,但意义十分重大。

  而且到时候还有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物体将被放在着陆点,据说这件东西在上面引起了相当激烈的讨论,但最后还是放了上来。

  不过从方林的个人意见来说,他觉得把那件东西放上去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哪怕多占用了些载荷。

  “老方,帮我来看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方林循着声音找到了指令舱后半部分抱着笔电的丁继华,后者取下VR,把笔电轻轻扔了过来。

  “你看,为什么这里总是显示异常?我明明是按步骤来的啊。”

  方林一看,是‘探索者IV’的模拟操控台。

  严格来讲,曙光三号有4个乘员,登月“人”数是3个。

  第四位此时还固定在登陆器的地板上,是一个不能公开的秘密载荷,它的名字叫“十四”,航天局注册代号为'探索者IV',出厂铭牌上的名称为“勇士II-M”。

  M型,即勇士二号月球特供版,它早在4月就列入了登月任务的载荷目录,只不过从曙光四号提前到了曙光三号。

  命名为“14”的原因也很简单:第一台‘探索者IV’,两个数字组合起来就是“14”。

  (本章完)

427.第422章 天幕二号

  第422章 天幕二号

  相比于常规版本,为了适应月球环境它做出了相当多的改进。

  首先是电池进行了全面升级,因为月球的低重力环境将电池质量增加到了60公斤,并由于关节消耗能量大幅降低使续航时间增加到了10个小时,主要增加在了躯干位置。

  另一个重大改进是为了抵御月尘对机械结构的伤害以及空间辐射,它被套上了从宇航服改进而来的防护层,并为了降低故障率和质量设计为不可拆卸。

  同时四肢躯干部分因为无需加压大部分添加了硬壳支撑以增强防护能力,看上去没有正常的宇航服那样臃肿,耐用性也要强得多。

  不过宇航服虽然不提供加压,但却保留了加热功能,可以为机器人保持零下80度到零下20度的恒温,这些电力由背部的电池包提供,既能保温也能充当额外活动所需的额外电源,所以“14”的整体外观其实和真人宇航员差不多。

  之所以需要加热保温是因为二号机器人原本没想着在月球上用,它的系统并不能支持直面极低温,零下80度是简单改造以后的极限。

  整个改造之后“14”的质量也才120公斤,而强大得多的勇士一号机器人重达300公斤,带上去太麻烦了。

  “14”是一个需要保密的存在,出发前才了解到它的曙光三号乘组对它的了解也不算多,好在14是强人工智能机器人,它也不需要依赖人类的过度操控。

  等曙光三号的直播结束,它就会被放到月球上进行各种测试以及探索工作,如果确实使用方便,就会尝试在月球建设的过程中多送一些上去,减少人员所需的补给。

  但此次任务中它还有个功能是可以被真人同步操纵,留守在飞船内的丁继华可以通过VR穿戴设备来实时操控“14”,弥补不能下降到地面的遗憾。

  这还是新远主动提出的项目,反正一台改造的二号机器人也不算什么,摔坏了也没关系,相反却能够让三名宇航员都能够在月表团聚,如果能够对外宣传的话一定是相当好的素材。

  现在丁继华就是利用笔记本上的模拟软件进行练习操控,但因为不熟悉总是遇到莫名其妙的问题。

  学历最高的方林看了半天也找不出个所以然,只能将这个问题先记下,等会传回地面问问。

  他和丁继华都没有去过新远的基地,并不了解“14”到底有多强力,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有些超前的测试项目。

  ……

  7月2日晚,琼州。

首节 上一节 265/4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哥布林领主:开局准备拿下圣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