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茨菲尔探案集 第351节
奥尔沃特从生变到毁灭耗费了几年。
西格兰特的毁灭也用了一年多布局。
敌人在布局上耗费的时间是越来越少的。
只能希望他们搜集的贪欲还不够多了。
“呃……”
看着她收拾东西一副准备出门的样子,律希尔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她……
还是有些没缓过神来。
因为这个真相在她看来太令人费解了。
她确实会按照这位探员的命令行事。
但她还是不懂,为什么人们读了那些故事会引发如此可怕的后果。
“砰——”
一声枪响。
灰发少女举枪伫立,镜头一点点拉远,穿过一个正在嗤嗤冒烟的洞。
洞在树干上。
它被击穿,被银弹腐蚀,整个身躯和所有枝桠都在剧烈摇晃。
[为什么?]
一根根枝桠同时在半空勾勒金色字符。
[为什么???]
它不理解。
甚至愤怒。
为什么自己选定的智慧继任者会对它开枪?
它驱动所有的枝桠往前延伸。犹如无数的触须在少女面前疯狂挥舞。
但是没用。
希茨菲尔卡的位置恰到好处,无论它怎么扭怎么抽,没有一根枝桠能触碰到她。
“因为你对我撒谎了。”
希茨菲尔淡淡说道。
“你之所以将乔治-李斯特贡献的果实摆在我面前可不是出于单纯的善意,而是为了一步步的将我引诱到现在这个局面里来。”
[我没有——]
“是吗。”
嘴角冷笑。
“那你又怎么解释安东尼和布丝的下场?”
“你以为我当时只调查了这两人的资料吗?并不……我查了所有人,发现安东尼和布丝并不是唯一一组特例,在他们之外还有几组人,他们都有类似的遭遇。”
“我当时就很好奇,为什么是‘组’?包括我和夏也是,所有受到藏书馆优待,在死灵城里也无性命之忧的人无一例外都是两人为一组。”
“这其中的关联是很好找的。”她冷眼看向抽搐的树,“他们大多都是恋人。”
[那是因为——因为他们对对方都怀揣有深厚的感情,想要解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真的吗?”
希茨菲尔打断它。
“真的不是因为,‘只有让相爱者反目,从畸变爱恋中滋生的贪欲才更甜美,才能更效率的滋养黑蒙之蛇’这个原因吗?”
[我不——]
“砰!”
树干上再次出现一个大洞,纯白之树的抽搐越发激烈,也没法再稳定的写东西了。
“我看你是把我当成傻子了,伊扎贝拉。”
希茨菲尔咧开嘴,语气前所未有的森寒。
“所有的引导都是为了让我在这里吃下果实,然后你们就可以控制我和她反目,相互憎恶,相互死斗……”
[不可能——]
树枝又开始颤抖起来。
[你不可能看出——]
“是哦~”少女拉长音调,“要是换了其他人,你们的布局可以说是很完美。”
“但可惜……”
“我就是来自那片黑暗。”
除了希茨菲尔自己,恐怕无人懂这是什么意思。
唔……
这其实还要归功于她前世的经历。
无论是对于长夏世界的人还是社会制度,时代的局限性蒙蔽住了他们的双眼,让他们根本不理解发生了什么。
但对艾苏恩-希茨菲尔来说。
不——应该是对冷晴来说。
用各种形式的媒体来控制舆论。给面向的公众设置议程。以达到传播焦虑、崩坏秩序的目的。
这类通过传播学进行污染和渗透的行为,她见得多了。
“智慧也可以是原始的积累。”
淡淡一句,希茨菲尔再度举枪,瞄准那颗正在随枝桠颤动的果实。
“你以为我需要靠吃下这东西才能明悟一切真相?”
“砰!”
果实炸裂。
“你真可怜,伊扎贝拉。”
————————
感谢:共产工人党情报局、罗德里大公、Schling、江江江江江江江涵、书客40690701469、Ω的be……以上读者们的刀片和打赏支持~
非常感谢~!
PS:我又一次输给了更新时间……
PS2:但是昨天我多补了一更,这次第二更是4K,一口气把情节写完,希望能用这种方式来补偿吧~
第七十七章 爆发(一)
在希茨菲尔看来,报纸战争的本质就是用传播学搅乱社会秩序。
她并不是鄙视传媒——并不是憎恶这个渠道的存在。因为不管它有怎样的副作用,甚至在一些人的口中犹如潘多拉魔盒一般渗透了罪恶,但它最基本的职能——传播信息——光是这个职能带来的进步效率就足以抹去它的一切缺陷。
现代社会之所以能有那般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各种信息传播渠道的开拓是密切相关。
但她确实很鄙视……用这种手段去试图操控人心的一切行为。
信息传播渠道是一种“重器”。在她看来,掌握这种重器的人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杰出的道德责任感,否则很容易生出异端。
因为当信息传播渠道彻底铺设开的时候,民众对于信息的污染是几乎无能为力的。
生活在现代的人,每天除了工作、学习、运动以及做一些爱做的事情外肯定还要接触网络。他们会收看各种渠道的新闻信息,群里传播的各种截图都能得到大量讨论。
这很正常,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发表自己的观念,凝练自己的三观、人格,对身心健康都有巨大好处。
但是这个信息的来源到底可不可靠。
换句话来说,这个信息是不是真实的。就算是真实的,又会不会是别有用心者放出来制造舆论的。
很少会有人去关注这些东西。所以大众舆论其实根本不受他们自己控制,大众的议程其实一直都在被这些渠道操控。
当希茨菲尔还是冷晴的时候,她曾不止一次的被人说过冷血。
现在看,那绝不是她真的冷血。而是她性格比较谨慎,对从各种信息渠道里传播的东西抱有一种天生的不信任。
遥想多年前,她才只有几岁的时候。她也不介意在阅读到信息时第一时间抒发情绪。
但当有一天,她发现这只是别人编织出来的信息茧房。内心中对始作俑者的憎恶便让她对这一切都冷淡起来,从外在表现看自然显得冷血。
当别人还沉浸在感动中要去议论话题的时候,她会首先去思考话题背后的深意。
而其实她也知道,她这种心态同样不怎么健康。
如果一个社会上所有人都像她这样,那这个社会也基本完了。因为所有的信息都不会被第一时间信任,所有的感动都要经过一层严格验证,信息传播本身的时效性、社会的人情味就彻底不存在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