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 第3915节
李绩道:“老臣认为高侃最为合适。因为若是根据尚书令所言,开放太原之后,将会变得更加繁荣,其中会涉及到许多的钱财,如果军队牵扯其中,反而会扰乱军纪的。而高侃素来治军严明,身经百战,足以独当一方,且一直以来都俭素自处,对于钱财,他历来看得不是很重,老臣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治稍稍点头,道:“高侃的确非常合适,行,就派高侃过去镇守太原。但是兵力的话,朕觉得暂时先别增加,太原本就有足够的人马,如果朝廷还贸然增兵的话,周边地区可能会感到恐慌,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李绩立刻道:“陛下圣明。”
他当然知道,李治害怕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
虽说在高句丽一战中,李治连续犯了几个错误,但这不能否定他的战略思想,而且他是非常坚定自己的战略思想,就是前轻后重,重兵一定要驻扎在关中,直接由中央来领导,哪怕是边界重镇,也不能超过五万驻军,其实驻兵最多的就是吐谷浑,但也就四万,要知道对面的吐蕃动辄调集二三十万大军。
但是唐军就四万,不过鄯州、凉州都是驻军的,一直延续到长安,一旦开战就可以立马去支援。
那大都护府就一万常备军,而且其中一部分士兵平时还得种地,真正的职业兵也就几千。
当然,这都是依仗大唐国力的强大,以及非常明确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大棒加红枣,首先我善待你们,我不剥削你们,我待之如一,但是这样你们还要造反,那就是你们的不对。你们虽然可能占领大都护府,但是后果是非常非常严重的,朝廷绝不会罢休,一定要打到底,这不是嘴上喊喊,一直以来都是如此,阿史那贺鲁造反,朝廷就直接出兵灭之,没有什么谈判的余地,灭高句丽虽然拖了这么久,但还是给灭了,而且唐军统帅,打仗都非常狠的,历史上对于这时期唐军作战的记载,不是平之,就是灭之,杀戮肯定是避免不了的,故此,主要就是用威慑来减少自己的兵力部署。
唐朝到现在就没有增加自己的兵力,一直都是维持原有折冲府,但是版图却增大了不少。
李治突然又道:“尚书令,朕还听闻,在此次救灾中,你还鼓励河南百姓南下,去往岭南,甚至于南海诸岛?”
韩艺点点头道:“是的,因为商人的粮食也无法救济整个灾区的百姓,而且离明年秋收还有一年之久,朝廷也负担不起,但是岭南那边屯有大量的粮食,但是一时半会又运不上来,既然粮食运送不上来,那么只能让他们南下找粮食吃,而且那边有着大量的荒地,尤其是南海诸岛,一旦我们占领那些,那些土地理应属于我大唐百姓的。”
“朕也觉得此举非常好,那边土地资源多,但是缺乏人力,而河南地区人口已经超过饱和,难以再分配土地给百姓,这样也能够减轻朝廷的压力。”李治连连点头,突然又问道:“朕听说岛上的土地一年真的可以种三季粮食?”
韩艺点点头道:“此事千真万确,因为那边阳光和雨水都非常充足,一年种三季,不是什么问题。”
李治点点头,思索半晌,道:“若是如此的话,朕倒是认为关于南海诸岛,朝廷应该重新考虑。这民以食为天,若风调雨顺之时,粮食还是不成问题,但一旦遇到天灾,粮食就会变得非常吃紧,若是有充足的粮食,可令国家更加安定。”
李绩问道:“陛下想要出兵南海?”
李治嗯了一声,道:“经过这一次蝗灾,朕的确有这个想法,西北虽然广阔,但是粮食产量一直不高,若是那边遇到天灾,中原恐怕还得去拨出大量的粮食去赈灾。若是南海那边的土地真的这么好,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占领,有了充足粮食,那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李绩问道:“不知陛下打算怎么做?”
李治道:“关于这一点,我们明白,但是朝中许多大臣和百姓都不明白,这毕竟有违儒家思想。因此还得看商人与佛逝国这一战究竟能够为我大唐带来怎样的好处,但是首先一点,我们一定得打赢这一仗,因此朕打算让扬州、广州给予商人更多的帮助,拨出更多的弓弩箭矢给他们,以及再让独孤无月率领乐浪州的水师主力南下,务必要确保此战胜利。要是真的能够为我大唐带来足够的粮食和资源,朝廷就立刻在那里组建一支更加强大的水师,将更多的地方纳入我大唐版图。”
“陛下圣明。”
李绩、韩艺齐声道。
李绩又道:“陛下,不仅仅是那些岛屿,在交趾边上还有许多地方,其实都我大唐可以去占领的。”
他是一个军人,他解决问题,就只有一招,就是打仗,外交是政治家的事,在看他看来,大陆区要比海岛更加值得占领,那些地方在唐朝看来,都是无人区,既然要扩张,就将整个大陆都给占了再说。
李治道:“但是那边瘴疟太重,咱们的士兵去到那边,会水土不服。”
李绩道:“既然朝廷有意要增强水师,那么我们可以沿着海边一路打过去,如此便可避过瘴疟之地。”
李治略显担忧道:“可是这需要多少人马?”
李绩道:“那边都是一些土著,如果有水师配合的话,老臣认为两三千精兵就足够了,而且老臣认为商人肯定会愿意给予朝廷支持的。”
说着,他看向韩艺。
韩艺点点头道:“商人肯定愿意出这钱。”
李治很满意的点点头道:“如果只是动用几千兵马,朕觉得值得去试试看。”
打西北、吐蕃这些危及到中原的地方,出再多兵也是合理的,因为你不打他,他就会来打你,但是对付那些毫无威胁的化外之地,李治就不愿意兴师动众,几千兵马,就还差不多。
但如果是几个月之前,李治可能不会答应的。
但这一次的蝗灾,令李治是心有余悸,这天灾对于农业那是毁灭性的,而天灾又是不可阻止的,唯一抵抗天灾的办法,就是拥有足够的粮食,而且,李治现在也不能不考虑西北地区,如今西北地区早已经不是羁縻制度,朝廷对他们的责任要更重一些,西北要发生灾难,粮食就更成问题,因为西北粮食产量一直都不高,这得未雨绸缪。
李治开始认识到那些化外之地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能够生产出大量的粮食,要有足够的粮食,对抗天灾的底气就足了,实在不行,就将百姓迁到那边去吃粮,他觉得有必要认真对待海外的扩张。
李绩和韩艺本来就是非常支持的,如今见李治也动心了,当然非常开心。
李绩突然道:“陛下,有件事虽然只是小事,但是老臣认为还是应该跟陛下汇报。”
李治问道:“什么事?”
李绩道:“关于工匠掀起的那一阵剪发运动,在禁军中也引起不小的争论,有那么一些禁军将士认为军人都应该效仿军事学院的学员,削发明志。当然,老臣也明白他们只不过是在借题发挥,其实他们就是希望剪短发,其实军中也经常发生虱子传染的问题。”
李治听得眉头一皱,道:“尚书令可知此事?”
韩艺道:“臣略有耳闻,但是臣也不知道这事该怎么办。”
李绩道:“尚书令向来足智多谋,为何对于此事毫无对策?”其实军中就是那么一小撮人在议论,他这时候提出来,就是想让韩艺来想办法,因为这事还没有得到解决。
韩艺道:“因为这事两边都有道理,一方面发髻乃是传统,大家维护自身的传统,这无可厚非,但是另一方面,工人剪发,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他们是没有办法。”
其实一旦工商崛起,剪发就是必然的趋势,只是早晚的问题,因为生活节奏变快了,没有时间给你慢悠悠的去打理自己,迟到是要罚钱的,更为关键的是,如今的工人是在一个集体中干活,大家还得估计别人的感受,他们一天出这么多汗,本来就很累,结果回家还得洗头,还能弄干,这一套流程下来,谁也没法坚持,可你要不洗的话,那臭得谁受得了,在生活中,同样也会被人嫌弃的。
一提到工匠,印象中就是臭气熏天,工匠心里也难受啊,如今又是市场经济,天天都得跟人打交道,而且工匠的地位又在提高,如今长安盛行发明创造,邱陌一个钟表就轻轻松松融资几千贯,曹氏兄弟就更加不用多说。
所以工匠们在这一次运动中,是非常坚持,他们认为反正我不管怎么做,你们都会嫌弃我们的,那我就还不如图一个爽快,图一个干净。
另外,长安有着很多其它民族,社会风气比较开明,包容性非常强,寻常人看待整件事,不会那么的钻牛角尖。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是非常体谅工人的,读书人当然可以优哉游哉的打理自己,但是工人们干活本就很苦,天天出汗,确实情有可原。
李治稍稍点头,道:“高侃的确非常合适,行,就派高侃过去镇守太原。但是兵力的话,朕觉得暂时先别增加,太原本就有足够的人马,如果朝廷还贸然增兵的话,周边地区可能会感到恐慌,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李绩立刻道:“陛下圣明。”
他当然知道,李治害怕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
虽说在高句丽一战中,李治连续犯了几个错误,但这不能否定他的战略思想,而且他是非常坚定自己的战略思想,就是前轻后重,重兵一定要驻扎在关中,直接由中央来领导,哪怕是边界重镇,也不能超过五万驻军,其实驻兵最多的就是吐谷浑,但也就四万,要知道对面的吐蕃动辄调集二三十万大军。
但是唐军就四万,不过鄯州、凉州都是驻军的,一直延续到长安,一旦开战就可以立马去支援。
那大都护府就一万常备军,而且其中一部分士兵平时还得种地,真正的职业兵也就几千。
当然,这都是依仗大唐国力的强大,以及非常明确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大棒加红枣,首先我善待你们,我不剥削你们,我待之如一,但是这样你们还要造反,那就是你们的不对。你们虽然可能占领大都护府,但是后果是非常非常严重的,朝廷绝不会罢休,一定要打到底,这不是嘴上喊喊,一直以来都是如此,阿史那贺鲁造反,朝廷就直接出兵灭之,没有什么谈判的余地,灭高句丽虽然拖了这么久,但还是给灭了,而且唐军统帅,打仗都非常狠的,历史上对于这时期唐军作战的记载,不是平之,就是灭之,杀戮肯定是避免不了的,故此,主要就是用威慑来减少自己的兵力部署。
唐朝到现在就没有增加自己的兵力,一直都是维持原有折冲府,但是版图却增大了不少。
李治突然又道:“尚书令,朕还听闻,在此次救灾中,你还鼓励河南百姓南下,去往岭南,甚至于南海诸岛?”
韩艺点点头道:“是的,因为商人的粮食也无法救济整个灾区的百姓,而且离明年秋收还有一年之久,朝廷也负担不起,但是岭南那边屯有大量的粮食,但是一时半会又运不上来,既然粮食运送不上来,那么只能让他们南下找粮食吃,而且那边有着大量的荒地,尤其是南海诸岛,一旦我们占领那些,那些土地理应属于我大唐百姓的。”
“朕也觉得此举非常好,那边土地资源多,但是缺乏人力,而河南地区人口已经超过饱和,难以再分配土地给百姓,这样也能够减轻朝廷的压力。”李治连连点头,突然又问道:“朕听说岛上的土地一年真的可以种三季粮食?”
韩艺点点头道:“此事千真万确,因为那边阳光和雨水都非常充足,一年种三季,不是什么问题。”
李治点点头,思索半晌,道:“若是如此的话,朕倒是认为关于南海诸岛,朝廷应该重新考虑。这民以食为天,若风调雨顺之时,粮食还是不成问题,但一旦遇到天灾,粮食就会变得非常吃紧,若是有充足的粮食,可令国家更加安定。”
李绩问道:“陛下想要出兵南海?”
李治嗯了一声,道:“经过这一次蝗灾,朕的确有这个想法,西北虽然广阔,但是粮食产量一直不高,若是那边遇到天灾,中原恐怕还得去拨出大量的粮食去赈灾。若是南海那边的土地真的这么好,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占领,有了充足粮食,那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李绩问道:“不知陛下打算怎么做?”
李治道:“关于这一点,我们明白,但是朝中许多大臣和百姓都不明白,这毕竟有违儒家思想。因此还得看商人与佛逝国这一战究竟能够为我大唐带来怎样的好处,但是首先一点,我们一定得打赢这一仗,因此朕打算让扬州、广州给予商人更多的帮助,拨出更多的弓弩箭矢给他们,以及再让独孤无月率领乐浪州的水师主力南下,务必要确保此战胜利。要是真的能够为我大唐带来足够的粮食和资源,朝廷就立刻在那里组建一支更加强大的水师,将更多的地方纳入我大唐版图。”
“陛下圣明。”
李绩、韩艺齐声道。
李绩又道:“陛下,不仅仅是那些岛屿,在交趾边上还有许多地方,其实都我大唐可以去占领的。”
他是一个军人,他解决问题,就只有一招,就是打仗,外交是政治家的事,在看他看来,大陆区要比海岛更加值得占领,那些地方在唐朝看来,都是无人区,既然要扩张,就将整个大陆都给占了再说。
李治道:“但是那边瘴疟太重,咱们的士兵去到那边,会水土不服。”
李绩道:“既然朝廷有意要增强水师,那么我们可以沿着海边一路打过去,如此便可避过瘴疟之地。”
李治略显担忧道:“可是这需要多少人马?”
李绩道:“那边都是一些土著,如果有水师配合的话,老臣认为两三千精兵就足够了,而且老臣认为商人肯定会愿意给予朝廷支持的。”
说着,他看向韩艺。
韩艺点点头道:“商人肯定愿意出这钱。”
李治很满意的点点头道:“如果只是动用几千兵马,朕觉得值得去试试看。”
打西北、吐蕃这些危及到中原的地方,出再多兵也是合理的,因为你不打他,他就会来打你,但是对付那些毫无威胁的化外之地,李治就不愿意兴师动众,几千兵马,就还差不多。
但如果是几个月之前,李治可能不会答应的。
但这一次的蝗灾,令李治是心有余悸,这天灾对于农业那是毁灭性的,而天灾又是不可阻止的,唯一抵抗天灾的办法,就是拥有足够的粮食,而且,李治现在也不能不考虑西北地区,如今西北地区早已经不是羁縻制度,朝廷对他们的责任要更重一些,西北要发生灾难,粮食就更成问题,因为西北粮食产量一直都不高,这得未雨绸缪。
李治开始认识到那些化外之地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能够生产出大量的粮食,要有足够的粮食,对抗天灾的底气就足了,实在不行,就将百姓迁到那边去吃粮,他觉得有必要认真对待海外的扩张。
李绩和韩艺本来就是非常支持的,如今见李治也动心了,当然非常开心。
李绩突然道:“陛下,有件事虽然只是小事,但是老臣认为还是应该跟陛下汇报。”
李治问道:“什么事?”
李绩道:“关于工匠掀起的那一阵剪发运动,在禁军中也引起不小的争论,有那么一些禁军将士认为军人都应该效仿军事学院的学员,削发明志。当然,老臣也明白他们只不过是在借题发挥,其实他们就是希望剪短发,其实军中也经常发生虱子传染的问题。”
李治听得眉头一皱,道:“尚书令可知此事?”
韩艺道:“臣略有耳闻,但是臣也不知道这事该怎么办。”
李绩道:“尚书令向来足智多谋,为何对于此事毫无对策?”其实军中就是那么一小撮人在议论,他这时候提出来,就是想让韩艺来想办法,因为这事还没有得到解决。
韩艺道:“因为这事两边都有道理,一方面发髻乃是传统,大家维护自身的传统,这无可厚非,但是另一方面,工人剪发,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他们是没有办法。”
其实一旦工商崛起,剪发就是必然的趋势,只是早晚的问题,因为生活节奏变快了,没有时间给你慢悠悠的去打理自己,迟到是要罚钱的,更为关键的是,如今的工人是在一个集体中干活,大家还得估计别人的感受,他们一天出这么多汗,本来就很累,结果回家还得洗头,还能弄干,这一套流程下来,谁也没法坚持,可你要不洗的话,那臭得谁受得了,在生活中,同样也会被人嫌弃的。
一提到工匠,印象中就是臭气熏天,工匠心里也难受啊,如今又是市场经济,天天都得跟人打交道,而且工匠的地位又在提高,如今长安盛行发明创造,邱陌一个钟表就轻轻松松融资几千贯,曹氏兄弟就更加不用多说。
所以工匠们在这一次运动中,是非常坚持,他们认为反正我不管怎么做,你们都会嫌弃我们的,那我就还不如图一个爽快,图一个干净。
另外,长安有着很多其它民族,社会风气比较开明,包容性非常强,寻常人看待整件事,不会那么的钻牛角尖。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是非常体谅工人的,读书人当然可以优哉游哉的打理自己,但是工人们干活本就很苦,天天出汗,确实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