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 第2766节
崔偲哼道:“若真是如此的话,我大唐何愁那万世基业。”
韩艺道:“要真是如此的话,别说万年,我看一年都挨不过。”
李治喝道:“你说什么?”
日!装逼过头了!韩艺忙道:“陛下,臣也就是就事论事,如果人人都是孔圣人的话,那谁来种田,谁来做工,谁来打仗,整天之乎者也,何谈国之兴盛啊!”
李治愣了愣,还真有道理啊!
崔戢刃笑道:“韩侍郎,你这不过是巧辩罢了,怎么可能天下人人都是孔圣人。”
韩艺道:“但是你们教得可都是圣人之言啊!”
“难道不对吗?”
韩艺笑道:“我想请问崔御史,这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崔戢刃微微皱眉,道:“不知韩侍郎有何高见?”
“倒是有一番高见!”
韩艺笑着点点头,仿佛又变成当初一个狂妄无知的小子,道:“我认为教育的意义,首先是要让学生长大之后,能够自食其力,这是最基本的,然后才是为君分忧,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不知各位以为我可有说错?”
李治他们都不敢轻易点头,因为韩艺太贼了,思索一番后,觉得这话确实也对,学生学本事,不就是为了将来能够生活的更好么,不禁都是纷纷点头。
卢承庆道:“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韩艺笑道:“话是这么说没错,可问题是这一句话是基于个人修养已经达到极高的层次,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如果一个农夫这么说,那会让人笑死去。且你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在儒道学术当中,可谓是人才济济,要想熬出头,实在是非常困难,因此很多人读了一辈子的书,什么孝经、论语都能倒背如流,结果到最后活活将自己给穷死,他们满腹经纶,可既没有自食其力,也没有给这个国家做出任何贡献,那不知学来何用?”
郑伯隅哼道:“就算有这种人,那也是他们自己不争气,为什么别人能够出人头地,他们却不能。”
韩艺道:“郑老先生,你作为一个老师,自然得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你怎么能够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来了。”
郑伯隅道:“老夫教学生的时候,你恐怕都还没有出生,老夫尽心尽力,无愧于心,你怎能说老夫不负责任呢?”
韩艺呵呵笑道:“你尽心尽力都没法帮助自己的学生自食其力,难道你不觉得这个问题已经到达非常严重的地步吗?”
郑伯隅当即一愣。
韩艺道:“其实原因很简单,这物以稀才为贵,你们来来回回教的就那么几本书,不管是一百年前,还是如今,而且学这些的人,都是冲着仕途去的,可是朝廷哪里容得下这么多人,能够入仕的只有少部分人,可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又该何去何从呢?你们这种方式只能教自己的儿子,父母当然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出将入相,这无可厚非,但绝不适合办学院,搞教育。
因为办学院是面向大众的,学生都是一些与你没有关系的人,可是你们既然办学院,就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而不是说从几百学生中选拔出一两个来去冲击宰相之位,为自己增加名望,而默默无闻的学生,则是他们自己不努力,与你无关,朝廷拢共就那么几个宰相,就算他们再努力,也没法人人都当上宰相。
但是你们给学生灌输的理念,其实是你们对自己儿子的期待,就是要去兼济天下,至于独善其身,那也是兼济天下之后,首先要有兼济天下的本事,才能够有资格谈独善其身。因此在科考中,有些人已经四五十岁了,都还在考,因为他们除了当官,就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干什么了。
可见你们根本不懂得教育的意义。教育不是说要训练出一批孔孟来,而是要让每个学生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其实只要人人都可以自食其力,那么国家自然就兴盛,因为陛下追求的仁政,也就是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不是让人人都是宰相,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李治、武媚娘,以及一些大臣也是稍稍点头,这其实很有道理,朝廷每年就招这么些人,可是其他的人怎么办呢?而如今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考取仕途,就连他们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过如今听到韩艺这么一说,觉得也不无道理。
韩艺又道:“而且这种教育模式有一个非常可怕的地方,就是那些没有考上仕途的学生,难道他们就没有才华,不是的,他们是有才华的,只不过不是最优秀的,但是除了仕途,他们也不知道学来的知识还能够干什么,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走上邪路。
这古往今来,很多造反的贼子,都是一些草寇莽夫出身,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往往都有很多读书人都愿意去辅助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这些读书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却连仕途的门都进不了,其中有些思想偏激的人,自然会对朝廷心生怨念,这种怨念会让他们敌视朝廷,一旦发生什么事激发出他们心中怨念,他们就会做出非常可怕的选择,而他们的才能会对百姓、国家、君主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第1351章 高下立判
沉默!
许敬宗、李义府他们都开始有些冒汗了,这真是太敏感了,谁也不敢贸然接这话,心里也都很纳闷,不过就是一场小学考试,怎么可能扯到这上面来,至于吗?
可是,韩艺还真就扯到这上面来了。
李治也是皱着眉头,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韩艺说得不但没有错,而且还是非常正确的。李世民当初兴办科举,扬言要让天下人才尽入瓮中,这样就不会有人想着去造反了。
可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他的瓮装不了天下所有的人才,而且只能装少部分。是,读过圣贤书的人,的确不会将造反作为自己的出路,毕竟还是理性一些,但是性格偏激,且怀才不遇的人,极有可能会产生对社会的不满,一旦爆发出来,就会走向一条不归路。
往往拉杆造反的人,都是大字不识的莽夫,这种人很容易就豁出去了,反正没啥出路,可是只要取得一点点小成功,必定会有许多读书人来辅助他,道理很简单,对于读书人而言,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可是这个朝廷我当不了官,如果推翻这个朝廷,我就能够当官了,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啊。
“继续说下去!”李治突然道。
“微臣遵命!”
韩艺眼中闪过一抹得意之色,道:“因此不能将教育跟仕途挂上钩,因为朝廷招纳不了这么多人,即便是冲着仕途去的,那也应该帮那些考不上的学生想出路,而士族学院最大的问题,就是整天灌输学生,只要学好,那就能够匡扶社稷,为君分忧,这是不可能的,这种思想可以灌输给儿子,而是不能用于教育。”
李治稍稍点头,这话他非常认同,不能完全否定李世民的那句话,因为这是兴科举一个最为重要的目的,但凡事都有两面,这种还是有弊端的,如果能够将考不上的士子安排好出路,这就更加完美了。
又听韩艺继续说道:“而与你们相比,我们昭仪学院的教育就是开放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天赋去发展,学不来圣人之言,那就去学数学,学不来数学,可以搞体育,练好身体,我们从不会告诉学生,学不来圣人之言,那就一辈子没出息了,我们更多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利用自己所学,在世上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天下的读书人都是冲着仕途去的,那必定会挤压成洪流,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啊!”
他说罢,就连卢承庆都稍稍点头。
如今读书就是奔着仕途去的,那么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才能进入仕途,韩艺这一番话,显然是重新定义了教育的意义。
李治非常认同,因为他非常看重教育,势必就要普及教育,那么读书人就越会变得越来越多,但是如果教育是为了仕途,可朝廷现在都不可能招纳这么多人,那么随着读书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崔戢刃皱眉道:“你说得虽不无道理,在儒家之中,的确人才济济,想要出头,非常困难,可是天下人也不可能都来我们士族学院念书,而且我们招纳的学生也是极其有限,我就是希望能够为朝廷培养一些人才。”
就等着你这一句话。韩艺笑道:“但是我们昭仪学院可以面下天下人,倘若有足够的金钱和老师,我们可以将昭仪学院开遍全国,让全国百姓接受教育,并且让他们凭借自己所学,立足于世上,从各个方面为国家做出贡献,其中也包括儒家思想,既然如此的话,你们士族学院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韩艺道:“要真是如此的话,别说万年,我看一年都挨不过。”
李治喝道:“你说什么?”
日!装逼过头了!韩艺忙道:“陛下,臣也就是就事论事,如果人人都是孔圣人的话,那谁来种田,谁来做工,谁来打仗,整天之乎者也,何谈国之兴盛啊!”
李治愣了愣,还真有道理啊!
崔戢刃笑道:“韩侍郎,你这不过是巧辩罢了,怎么可能天下人人都是孔圣人。”
韩艺道:“但是你们教得可都是圣人之言啊!”
“难道不对吗?”
韩艺笑道:“我想请问崔御史,这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崔戢刃微微皱眉,道:“不知韩侍郎有何高见?”
“倒是有一番高见!”
韩艺笑着点点头,仿佛又变成当初一个狂妄无知的小子,道:“我认为教育的意义,首先是要让学生长大之后,能够自食其力,这是最基本的,然后才是为君分忧,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不知各位以为我可有说错?”
李治他们都不敢轻易点头,因为韩艺太贼了,思索一番后,觉得这话确实也对,学生学本事,不就是为了将来能够生活的更好么,不禁都是纷纷点头。
卢承庆道:“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韩艺笑道:“话是这么说没错,可问题是这一句话是基于个人修养已经达到极高的层次,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如果一个农夫这么说,那会让人笑死去。且你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在儒道学术当中,可谓是人才济济,要想熬出头,实在是非常困难,因此很多人读了一辈子的书,什么孝经、论语都能倒背如流,结果到最后活活将自己给穷死,他们满腹经纶,可既没有自食其力,也没有给这个国家做出任何贡献,那不知学来何用?”
郑伯隅哼道:“就算有这种人,那也是他们自己不争气,为什么别人能够出人头地,他们却不能。”
韩艺道:“郑老先生,你作为一个老师,自然得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你怎么能够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来了。”
郑伯隅道:“老夫教学生的时候,你恐怕都还没有出生,老夫尽心尽力,无愧于心,你怎能说老夫不负责任呢?”
韩艺呵呵笑道:“你尽心尽力都没法帮助自己的学生自食其力,难道你不觉得这个问题已经到达非常严重的地步吗?”
郑伯隅当即一愣。
韩艺道:“其实原因很简单,这物以稀才为贵,你们来来回回教的就那么几本书,不管是一百年前,还是如今,而且学这些的人,都是冲着仕途去的,可是朝廷哪里容得下这么多人,能够入仕的只有少部分人,可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又该何去何从呢?你们这种方式只能教自己的儿子,父母当然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出将入相,这无可厚非,但绝不适合办学院,搞教育。
因为办学院是面向大众的,学生都是一些与你没有关系的人,可是你们既然办学院,就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而不是说从几百学生中选拔出一两个来去冲击宰相之位,为自己增加名望,而默默无闻的学生,则是他们自己不努力,与你无关,朝廷拢共就那么几个宰相,就算他们再努力,也没法人人都当上宰相。
但是你们给学生灌输的理念,其实是你们对自己儿子的期待,就是要去兼济天下,至于独善其身,那也是兼济天下之后,首先要有兼济天下的本事,才能够有资格谈独善其身。因此在科考中,有些人已经四五十岁了,都还在考,因为他们除了当官,就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干什么了。
可见你们根本不懂得教育的意义。教育不是说要训练出一批孔孟来,而是要让每个学生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其实只要人人都可以自食其力,那么国家自然就兴盛,因为陛下追求的仁政,也就是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不是让人人都是宰相,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李治、武媚娘,以及一些大臣也是稍稍点头,这其实很有道理,朝廷每年就招这么些人,可是其他的人怎么办呢?而如今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考取仕途,就连他们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过如今听到韩艺这么一说,觉得也不无道理。
韩艺又道:“而且这种教育模式有一个非常可怕的地方,就是那些没有考上仕途的学生,难道他们就没有才华,不是的,他们是有才华的,只不过不是最优秀的,但是除了仕途,他们也不知道学来的知识还能够干什么,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走上邪路。
这古往今来,很多造反的贼子,都是一些草寇莽夫出身,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往往都有很多读书人都愿意去辅助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这些读书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却连仕途的门都进不了,其中有些思想偏激的人,自然会对朝廷心生怨念,这种怨念会让他们敌视朝廷,一旦发生什么事激发出他们心中怨念,他们就会做出非常可怕的选择,而他们的才能会对百姓、国家、君主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第1351章 高下立判
沉默!
许敬宗、李义府他们都开始有些冒汗了,这真是太敏感了,谁也不敢贸然接这话,心里也都很纳闷,不过就是一场小学考试,怎么可能扯到这上面来,至于吗?
可是,韩艺还真就扯到这上面来了。
李治也是皱着眉头,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韩艺说得不但没有错,而且还是非常正确的。李世民当初兴办科举,扬言要让天下人才尽入瓮中,这样就不会有人想着去造反了。
可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他的瓮装不了天下所有的人才,而且只能装少部分。是,读过圣贤书的人,的确不会将造反作为自己的出路,毕竟还是理性一些,但是性格偏激,且怀才不遇的人,极有可能会产生对社会的不满,一旦爆发出来,就会走向一条不归路。
往往拉杆造反的人,都是大字不识的莽夫,这种人很容易就豁出去了,反正没啥出路,可是只要取得一点点小成功,必定会有许多读书人来辅助他,道理很简单,对于读书人而言,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可是这个朝廷我当不了官,如果推翻这个朝廷,我就能够当官了,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啊。
“继续说下去!”李治突然道。
“微臣遵命!”
韩艺眼中闪过一抹得意之色,道:“因此不能将教育跟仕途挂上钩,因为朝廷招纳不了这么多人,即便是冲着仕途去的,那也应该帮那些考不上的学生想出路,而士族学院最大的问题,就是整天灌输学生,只要学好,那就能够匡扶社稷,为君分忧,这是不可能的,这种思想可以灌输给儿子,而是不能用于教育。”
李治稍稍点头,这话他非常认同,不能完全否定李世民的那句话,因为这是兴科举一个最为重要的目的,但凡事都有两面,这种还是有弊端的,如果能够将考不上的士子安排好出路,这就更加完美了。
又听韩艺继续说道:“而与你们相比,我们昭仪学院的教育就是开放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天赋去发展,学不来圣人之言,那就去学数学,学不来数学,可以搞体育,练好身体,我们从不会告诉学生,学不来圣人之言,那就一辈子没出息了,我们更多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利用自己所学,在世上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天下的读书人都是冲着仕途去的,那必定会挤压成洪流,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啊!”
他说罢,就连卢承庆都稍稍点头。
如今读书就是奔着仕途去的,那么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才能进入仕途,韩艺这一番话,显然是重新定义了教育的意义。
李治非常认同,因为他非常看重教育,势必就要普及教育,那么读书人就越会变得越来越多,但是如果教育是为了仕途,可朝廷现在都不可能招纳这么多人,那么随着读书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崔戢刃皱眉道:“你说得虽不无道理,在儒家之中,的确人才济济,想要出头,非常困难,可是天下人也不可能都来我们士族学院念书,而且我们招纳的学生也是极其有限,我就是希望能够为朝廷培养一些人才。”
就等着你这一句话。韩艺笑道:“但是我们昭仪学院可以面下天下人,倘若有足够的金钱和老师,我们可以将昭仪学院开遍全国,让全国百姓接受教育,并且让他们凭借自己所学,立足于世上,从各个方面为国家做出贡献,其中也包括儒家思想,既然如此的话,你们士族学院还有存在的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