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 第1881节
其余的贵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只是寒门开口,他们当然会找出各种理由反驳,但是山东士族往这一站,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反击了,人家同样是士族,而且在名望上还是士族之首,他们都赞成科举制,追求公平、公正、公开,这些人还能说什么。
“微臣反对!”
正当这些贵族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一声天籁之音在耳边响起,众人满含激动的泪水赶紧寻声望去,可一看到那人,眼珠子差点没有掉出来。
出声反对的不是别人,正是寒门中的寒门,农夫中的山泉——韩艺。
科举制公平吗,根据历史的结果来看,也不是非常公平,但至少比九品中正制要公平多了,它还是打破了贵族对于政治垄断,让寒门人士可以入仕,进入权力中心。
方才崔义玄他们推崇科举制,就已经让人呆若木鸡,如今韩艺站出来反对科举制,大臣们都感觉自己是在做梦,一个劲的掐自己的大腿,但各个疼的是龇牙咧嘴。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崔义玄他们也纷纷皱眉不语,这小子真是一个搅屎棍,甭管什么事,都得插上一脚。
方才还淡定的李治,看到韩艺突然站出来反对,不禁也变得跟那些大臣一样,有些吃惊,纳闷道:“爱卿不是一直推崇尚贤之风么,兴科举不正是你所想,你为何又要反对?”
韩艺拱手道:“陛下,微臣不是反对兴科举,而是反对如此草率的兴科举。”
李治听得有些迷糊,道:“此话怎讲?”
韩艺道:“回禀陛下,如今的科举制度还不是非常完善,如果贸然推行的话,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微臣建议陛下要三思后行。”
崔义玄不屑道:“你说科举不完善,那你倒是说过理由出来。”
韩艺道:“首先一点,我对于当今科考的内容是极其反对,而且是从骨子里面反对。”
从骨子里反对?李治嘴角抽了抽,真想将这张嘴给封上,忍着怒气道:“哦?不知韩爱卿为何对于这科考的内容有如此大意见,朕倒也想听听。”
韩艺昂首傲气道:“回禀陛下,因为微臣觉得当下这种科考制度是不可能选出像微臣这样的人才来。”
“噗!”
不少官员当即笑喷了,而其余的官员也是忍俊不禁,气氛一下就变得轻松起来,这个理由不得不服呀。
许敬宗冷笑道:“但是像皇家特派使这种人才,真是百年难遇,科考选不出也十分正常。”
“许大学士过奖了。”
韩艺微微一笑,又道:“科举是为朝廷选拔人才,朝廷的需要的是治国人才,科举的内容就应该跟治国有关系。前朝科举分明经和进士,而我朝制度虽然增加了许多的科目,但还是以明经和进士为主,以至于很多科目都是名存实亡,不受重视,这个待会再论。先说这明经,考明经的题目主要是默写和背诵经以,以及少量的策问(时政的口答),但是读书不是让你背诵和默写,而是让你学以致用。”
许敬宗道:“可是你连背都背不出,那你如何学以致用。”
韩艺道:“问题就在这里,如果我们考的内容涉及到很多经书方方面面的内容,你如果都没有看过,那你就肯定答不出,何必又再去考什么明经呢?我大唐文化博大精深,出题人得有出题的艺术,默写的题目,那简直就是丢朝廷的脸,只要认得字,都可以去出题,换我我也行啊。”
少数的大臣纷纷点头,你考一些涉及到这些经书的题目,何必去默写了,但多数的还是对此嗤之以鼻。
许敬宗道:“明经只是其一,朝廷选拔官员,主要是看进士科。”
“这进士科比明经稍微有趣一些,主要诗赋和策问,是需要创造的,不是死记硬背,但是进士科主要还是以文采为重,尤其是诗赋,是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要重于策问。朝廷确实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但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这文采好,跟宰相的职能没有任何关系,宰相只要将语句写得通顺,字写得好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得做出千古佳句来,宰相的职责就是要辅助君主,治理好天下,写诗只算作兴趣,算作你个人文学修养,你诗写得好,跟治理国家没有任何关系。”
这话一出,几乎将文臣都给得罪到了,气得是吹胡子瞪眼,立刻站出来指责韩艺,你这是侮辱读书人呀。
但是武将欣赏韩艺的观点,降低文采,就能够增加他们出将入相的希望,也纷纷站出来反驳这些文臣。
唐朝的文武之争就没有断过,因为文武是平等的,直到宋朝,就开始以文臣为主了。
这眼看一场文武斗又要上演了,李治赶忙喝止他们,又瞧向那罪魁祸首,道:“那你应该说考什么?”
韩艺道:“微臣认为应当先废明经,诗赋文章另作为一科,毕竟朝廷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但要说选拔能够辅助陛下治理天下贤臣,微臣觉得当以时政为重,也就是进士科里面的策问。经书和史书,都是教人如何治理天下,看这些书也是为了这个,那朝廷就应该考这个。如今咱们大唐还有很多问题难以处理,就说这人才选拔,如何才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而且让天下人信服。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题目。还有早年贞观大旱,朝廷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如何防范于未来。还有,土地兼并,如何防止土地兼并,保证百姓的利益。
像马贤相的《陈时政疏》,贾谊的《治安策》,李斯的《谏逐客书》,这些千古奇文,都是对于时政的论证,不是靠背出来的,而是学以致用,朝廷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当然得以此为主,考得也应该是这些内容。当初先帝看重马贤相,就是因为这一篇《陈时政疏》,先帝应该没有问过他,是否背得出《大学》、《中庸》,哪怕马贤相背不出,光凭这一篇奇文,足显宰相之才。
而当今的进士科,诗赋占有太大的比重了,请恕微臣说一句稍微自大的话,微臣的诗赋要胜于马贤相,胜于李斯,但要论治国之术,微臣远不如马贤相,如果将时政与诗赋放在一起,作为同一科目,这不但加大了科举的难度,还会令朝廷失去许多人才,有些治国奇才只因诗赋写得不好,导致没有入仕,这就是朝廷的损失。”
第895章 科考之弊端
其实每个人的主张和思想,都是具有极强的主观意识,韩艺也不例外,韩艺是一个老千出身,他不太喜欢死记硬背,他主张的是活学活用,他看书就是看个重点,看个大概,绝不会一字一句的去看,因为他是老千,学得东西太多太杂,不可能都系统性的去学习。
可是李治也有自己的思想,他是很喜欢诗词歌赋的,他觉得这非常重要,他虽然也知道韩艺说得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他的主观意愿,就是不太赞同,下意识就是抗拒的,可正欲反驳韩艺时,忽听得一人开口道:“老臣赞成韩艺的建议。”
李治一看,有些郁闷,说话的正是一直以来都非常低调的李勣。
又见李勣拱手道:“陛下,在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将兵法背得滚瓜烂熟,排兵布阵,无人出其右,可他却惨败于秦,就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灵活运用,行军打仗是如此,治国同样也是如此。”
武将都站出来表示赞成韩艺的建议,他们本来就是支持韩艺的,现在老大都站出来了,更加是不遗余力的站了出来。
韩瑗、来济等一些大臣也都站出来表示支持,他们都是宰相,而且是能臣,他们都知道诗赋跟治国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文臣基本上都是持有反对意见的。
李治本想直接反驳韩艺的,可见李勣站出来了,开始变得犹豫不决,过得片刻,他道:“此事事关重大,朕还得考虑一下。”
那些文臣轻轻松了口气。
然而,他们这口气都还只是出到一半,韩艺又道:“陛下,微臣还想毛遂自荐。”
李治皱眉道:“毛遂自荐?”
“微臣反对!”
正当这些贵族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一声天籁之音在耳边响起,众人满含激动的泪水赶紧寻声望去,可一看到那人,眼珠子差点没有掉出来。
出声反对的不是别人,正是寒门中的寒门,农夫中的山泉——韩艺。
科举制公平吗,根据历史的结果来看,也不是非常公平,但至少比九品中正制要公平多了,它还是打破了贵族对于政治垄断,让寒门人士可以入仕,进入权力中心。
方才崔义玄他们推崇科举制,就已经让人呆若木鸡,如今韩艺站出来反对科举制,大臣们都感觉自己是在做梦,一个劲的掐自己的大腿,但各个疼的是龇牙咧嘴。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崔义玄他们也纷纷皱眉不语,这小子真是一个搅屎棍,甭管什么事,都得插上一脚。
方才还淡定的李治,看到韩艺突然站出来反对,不禁也变得跟那些大臣一样,有些吃惊,纳闷道:“爱卿不是一直推崇尚贤之风么,兴科举不正是你所想,你为何又要反对?”
韩艺拱手道:“陛下,微臣不是反对兴科举,而是反对如此草率的兴科举。”
李治听得有些迷糊,道:“此话怎讲?”
韩艺道:“回禀陛下,如今的科举制度还不是非常完善,如果贸然推行的话,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微臣建议陛下要三思后行。”
崔义玄不屑道:“你说科举不完善,那你倒是说过理由出来。”
韩艺道:“首先一点,我对于当今科考的内容是极其反对,而且是从骨子里面反对。”
从骨子里反对?李治嘴角抽了抽,真想将这张嘴给封上,忍着怒气道:“哦?不知韩爱卿为何对于这科考的内容有如此大意见,朕倒也想听听。”
韩艺昂首傲气道:“回禀陛下,因为微臣觉得当下这种科考制度是不可能选出像微臣这样的人才来。”
“噗!”
不少官员当即笑喷了,而其余的官员也是忍俊不禁,气氛一下就变得轻松起来,这个理由不得不服呀。
许敬宗冷笑道:“但是像皇家特派使这种人才,真是百年难遇,科考选不出也十分正常。”
“许大学士过奖了。”
韩艺微微一笑,又道:“科举是为朝廷选拔人才,朝廷的需要的是治国人才,科举的内容就应该跟治国有关系。前朝科举分明经和进士,而我朝制度虽然增加了许多的科目,但还是以明经和进士为主,以至于很多科目都是名存实亡,不受重视,这个待会再论。先说这明经,考明经的题目主要是默写和背诵经以,以及少量的策问(时政的口答),但是读书不是让你背诵和默写,而是让你学以致用。”
许敬宗道:“可是你连背都背不出,那你如何学以致用。”
韩艺道:“问题就在这里,如果我们考的内容涉及到很多经书方方面面的内容,你如果都没有看过,那你就肯定答不出,何必又再去考什么明经呢?我大唐文化博大精深,出题人得有出题的艺术,默写的题目,那简直就是丢朝廷的脸,只要认得字,都可以去出题,换我我也行啊。”
少数的大臣纷纷点头,你考一些涉及到这些经书的题目,何必去默写了,但多数的还是对此嗤之以鼻。
许敬宗道:“明经只是其一,朝廷选拔官员,主要是看进士科。”
“这进士科比明经稍微有趣一些,主要诗赋和策问,是需要创造的,不是死记硬背,但是进士科主要还是以文采为重,尤其是诗赋,是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要重于策问。朝廷确实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但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这文采好,跟宰相的职能没有任何关系,宰相只要将语句写得通顺,字写得好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得做出千古佳句来,宰相的职责就是要辅助君主,治理好天下,写诗只算作兴趣,算作你个人文学修养,你诗写得好,跟治理国家没有任何关系。”
这话一出,几乎将文臣都给得罪到了,气得是吹胡子瞪眼,立刻站出来指责韩艺,你这是侮辱读书人呀。
但是武将欣赏韩艺的观点,降低文采,就能够增加他们出将入相的希望,也纷纷站出来反驳这些文臣。
唐朝的文武之争就没有断过,因为文武是平等的,直到宋朝,就开始以文臣为主了。
这眼看一场文武斗又要上演了,李治赶忙喝止他们,又瞧向那罪魁祸首,道:“那你应该说考什么?”
韩艺道:“微臣认为应当先废明经,诗赋文章另作为一科,毕竟朝廷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但要说选拔能够辅助陛下治理天下贤臣,微臣觉得当以时政为重,也就是进士科里面的策问。经书和史书,都是教人如何治理天下,看这些书也是为了这个,那朝廷就应该考这个。如今咱们大唐还有很多问题难以处理,就说这人才选拔,如何才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而且让天下人信服。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题目。还有早年贞观大旱,朝廷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如何防范于未来。还有,土地兼并,如何防止土地兼并,保证百姓的利益。
像马贤相的《陈时政疏》,贾谊的《治安策》,李斯的《谏逐客书》,这些千古奇文,都是对于时政的论证,不是靠背出来的,而是学以致用,朝廷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当然得以此为主,考得也应该是这些内容。当初先帝看重马贤相,就是因为这一篇《陈时政疏》,先帝应该没有问过他,是否背得出《大学》、《中庸》,哪怕马贤相背不出,光凭这一篇奇文,足显宰相之才。
而当今的进士科,诗赋占有太大的比重了,请恕微臣说一句稍微自大的话,微臣的诗赋要胜于马贤相,胜于李斯,但要论治国之术,微臣远不如马贤相,如果将时政与诗赋放在一起,作为同一科目,这不但加大了科举的难度,还会令朝廷失去许多人才,有些治国奇才只因诗赋写得不好,导致没有入仕,这就是朝廷的损失。”
第895章 科考之弊端
其实每个人的主张和思想,都是具有极强的主观意识,韩艺也不例外,韩艺是一个老千出身,他不太喜欢死记硬背,他主张的是活学活用,他看书就是看个重点,看个大概,绝不会一字一句的去看,因为他是老千,学得东西太多太杂,不可能都系统性的去学习。
可是李治也有自己的思想,他是很喜欢诗词歌赋的,他觉得这非常重要,他虽然也知道韩艺说得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他的主观意愿,就是不太赞同,下意识就是抗拒的,可正欲反驳韩艺时,忽听得一人开口道:“老臣赞成韩艺的建议。”
李治一看,有些郁闷,说话的正是一直以来都非常低调的李勣。
又见李勣拱手道:“陛下,在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将兵法背得滚瓜烂熟,排兵布阵,无人出其右,可他却惨败于秦,就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灵活运用,行军打仗是如此,治国同样也是如此。”
武将都站出来表示赞成韩艺的建议,他们本来就是支持韩艺的,现在老大都站出来了,更加是不遗余力的站了出来。
韩瑗、来济等一些大臣也都站出来表示支持,他们都是宰相,而且是能臣,他们都知道诗赋跟治国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文臣基本上都是持有反对意见的。
李治本想直接反驳韩艺的,可见李勣站出来了,开始变得犹豫不决,过得片刻,他道:“此事事关重大,朕还得考虑一下。”
那些文臣轻轻松了口气。
然而,他们这口气都还只是出到一半,韩艺又道:“陛下,微臣还想毛遂自荐。”
李治皱眉道:“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