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军神 第870节
哪怕他的弟弟不幸死去,张良也没有花钱将其下葬,反而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张良打听到消息,确定秦始皇会经过博浪沙以后,就与大力士埋伏在附近。
秦始皇的车队果真经过此地,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张良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极度奢华。
于是乎,张良指挥大力士以大铁锤击向该车。
一百二十斤斤的大铁锤,将乘车者全部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而张良找到的那个大力士,却被秦军杀死。
然而,被大力士击毙命者为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
秦始皇幸免于难,当即龙颜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然而大力士已经被杀,又不知道另一位刺客是谁,后来只得不了了之。
博浪沙,也因此闻名天下。后世诗人以博浪沙为题材,所做的有名诗词都不下四十首。
然而,文昭毕竟对于这些诗词不太熟悉,故此听着博浪沙的地名有些耳熟,却也没有想起博浪沙的事迹。
听完县令的叙述以后,文昭才恍然大悟。他凝望着博浪沙这个地方,却久久未语。
后人说起博浪沙,大多都惊叹张良对于故国的忠诚,对于张良敢于与暴秦作斗争而大声喝彩。
然而,作为一个对于秦国比较有好感的穿越人士,文昭前世查过大量史料,才发现史书歪曲了秦国,歪曲了这段历史。
与其说秦国亡于暴政,倒不如说秦国亡于仁慈,亡于依法治国。
与其说秦国被农民起义军所亡,倒不如说被一群野心家,一群妄图复辟的六国余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搅乱了整个天下。
史书将秦始皇,刻画成了一个不择不扣的暴君。然而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将军大臣。
纵观整个华夏的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却只有秦始皇、光武帝、李世民、赵匡胤,自始至终没有妄杀麾下有功之臣。
在寿宴之上,齐国博士淳于越直言劝谏秦始皇,让他使用分封制。他的言辞极其激烈,说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王朝若是不遵循古制,势必不能长久,终有亡国的时候。若是一般的皇帝,有臣下敢说他的江山不能长久,恐怕早就被诛连九族了。
然而,秦始皇终究还是有着博大、宽广的胸襟,虽然没有采纳淳于越的建议,却也没有治罪他,反对对其委以重用。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他虽然南征北战,横扫列国一统天下。
然而当他统一天下之后,对于那些顽固的六国贵族,以及宗室,却并没有屠戮一空,反而将他们迁入咸阳好生供养。
不仅如此,哪怕对于燕太子派人刺杀自己,秦始皇非常愤怒。但是灭掉燕国以后,也没有将这种愤怒发泄在百姓身上。
养六国宗室、贵族,不迁怒百姓,这既可以表现出秦始皇心胸的宽广,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秦国律法的深入人心。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就坚定不移执行“依法治国”的路线。这种律法,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铁律。
面对帝国的律法,哪怕一国之主与太子都不能触犯。
就好像商鞅变法时期,秦孝公与商鞅纵然知道帝国的老士族,将会是变法最大的阻碍。甚至秦孝公,有好几次都想要杀掉那些老士族,以绝后患。
然而商鞅却认为:这些人虽然会是变法的最大阻碍,但是他们没有触犯秦法,你身为君王却不能为了剪除后患,就主动破坏秦国的法律。这样的话,他们没罪,你反而有罪。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哪怕秦孝公死的时候放不下秦国新法,仍旧没有妄动那些对新法虎视淡淡的老士族。
由此可见,秦法对于国君的约束能力。
秦国正是秉承了商鞅之法,一直依法治国,才能从一个偏僻、野蛮、落后的诸侯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强大的霸主。
也许秦始皇不杀六国宗室、贵族,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其中也未尝没有秦法的影响。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对待六国宗室、贵族宽宏大量,他们却想着国仇家恨,一直密谋推翻这个统一的帝国。
及至后来,待秦国灭亡以后,秦国宗室却被六国余孽屠戮一空。到底谁残暴,谁仁慈,却是引人深思。
至于秦国因为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这个在后世看来,更是一些无稽之谈。
秦国的律法虽然苛刻,但是从秦国历史就可以看出,秦法对于普通百姓却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秦法触犯的,只不过是老贵族的利益罢了。
废除奴隶、军功授爵、奖励耕战、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废除贵族的分封世袭制度,这一切的一些,对于百姓来讲都只有好处。
这些秦法,剥夺的只是贵族的权益。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六国才一直如此敌视秦国。在士大夫以及贵族看来,哪怕其实他国家统一天下,他们作为贵族的权益也能保留。
唯独秦国统一天下,他们却会因为秦法,而丧失自己的特权。
秦国推崇法家,一直致力于依法治国,自然是天下儒生的敌人。为此,不少儒生可以歪曲秦国律法,讲诉秦法的苛刻、残暴。
但是战国的历史却证明,秦国使用秦法,却让国家越来越强大。几百年来秦人能适应秦法,不觉得残暴、苛刻,唯独六国贵族觉得苛刻么?
历史记载那场闻名后世的大泽乡起义,其原因居然是:陈胜、吴广等人,因为朝廷征发徭役,遇到大雨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按照秦国法津规定,众人都要被杀头。
这些可怜的百姓,因为被逼无奈,这才起义反秦。
《史记》上面如此记载,后世之人读到这段史料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愤愤不平,大骂秦国律法没有人性,逼迫百姓不得不造反。
可以说,这道记载却是坐实了秦法苛刻,秦人统治残暴的事实。
张良打听到消息,确定秦始皇会经过博浪沙以后,就与大力士埋伏在附近。
秦始皇的车队果真经过此地,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张良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极度奢华。
于是乎,张良指挥大力士以大铁锤击向该车。
一百二十斤斤的大铁锤,将乘车者全部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而张良找到的那个大力士,却被秦军杀死。
然而,被大力士击毙命者为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
秦始皇幸免于难,当即龙颜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然而大力士已经被杀,又不知道另一位刺客是谁,后来只得不了了之。
博浪沙,也因此闻名天下。后世诗人以博浪沙为题材,所做的有名诗词都不下四十首。
然而,文昭毕竟对于这些诗词不太熟悉,故此听着博浪沙的地名有些耳熟,却也没有想起博浪沙的事迹。
听完县令的叙述以后,文昭才恍然大悟。他凝望着博浪沙这个地方,却久久未语。
后人说起博浪沙,大多都惊叹张良对于故国的忠诚,对于张良敢于与暴秦作斗争而大声喝彩。
然而,作为一个对于秦国比较有好感的穿越人士,文昭前世查过大量史料,才发现史书歪曲了秦国,歪曲了这段历史。
与其说秦国亡于暴政,倒不如说秦国亡于仁慈,亡于依法治国。
与其说秦国被农民起义军所亡,倒不如说被一群野心家,一群妄图复辟的六国余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搅乱了整个天下。
史书将秦始皇,刻画成了一个不择不扣的暴君。然而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将军大臣。
纵观整个华夏的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却只有秦始皇、光武帝、李世民、赵匡胤,自始至终没有妄杀麾下有功之臣。
在寿宴之上,齐国博士淳于越直言劝谏秦始皇,让他使用分封制。他的言辞极其激烈,说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王朝若是不遵循古制,势必不能长久,终有亡国的时候。若是一般的皇帝,有臣下敢说他的江山不能长久,恐怕早就被诛连九族了。
然而,秦始皇终究还是有着博大、宽广的胸襟,虽然没有采纳淳于越的建议,却也没有治罪他,反对对其委以重用。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他虽然南征北战,横扫列国一统天下。
然而当他统一天下之后,对于那些顽固的六国贵族,以及宗室,却并没有屠戮一空,反而将他们迁入咸阳好生供养。
不仅如此,哪怕对于燕太子派人刺杀自己,秦始皇非常愤怒。但是灭掉燕国以后,也没有将这种愤怒发泄在百姓身上。
养六国宗室、贵族,不迁怒百姓,这既可以表现出秦始皇心胸的宽广,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秦国律法的深入人心。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就坚定不移执行“依法治国”的路线。这种律法,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铁律。
面对帝国的律法,哪怕一国之主与太子都不能触犯。
就好像商鞅变法时期,秦孝公与商鞅纵然知道帝国的老士族,将会是变法最大的阻碍。甚至秦孝公,有好几次都想要杀掉那些老士族,以绝后患。
然而商鞅却认为:这些人虽然会是变法的最大阻碍,但是他们没有触犯秦法,你身为君王却不能为了剪除后患,就主动破坏秦国的法律。这样的话,他们没罪,你反而有罪。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哪怕秦孝公死的时候放不下秦国新法,仍旧没有妄动那些对新法虎视淡淡的老士族。
由此可见,秦法对于国君的约束能力。
秦国正是秉承了商鞅之法,一直依法治国,才能从一个偏僻、野蛮、落后的诸侯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强大的霸主。
也许秦始皇不杀六国宗室、贵族,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其中也未尝没有秦法的影响。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对待六国宗室、贵族宽宏大量,他们却想着国仇家恨,一直密谋推翻这个统一的帝国。
及至后来,待秦国灭亡以后,秦国宗室却被六国余孽屠戮一空。到底谁残暴,谁仁慈,却是引人深思。
至于秦国因为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这个在后世看来,更是一些无稽之谈。
秦国的律法虽然苛刻,但是从秦国历史就可以看出,秦法对于普通百姓却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秦法触犯的,只不过是老贵族的利益罢了。
废除奴隶、军功授爵、奖励耕战、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废除贵族的分封世袭制度,这一切的一些,对于百姓来讲都只有好处。
这些秦法,剥夺的只是贵族的权益。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六国才一直如此敌视秦国。在士大夫以及贵族看来,哪怕其实他国家统一天下,他们作为贵族的权益也能保留。
唯独秦国统一天下,他们却会因为秦法,而丧失自己的特权。
秦国推崇法家,一直致力于依法治国,自然是天下儒生的敌人。为此,不少儒生可以歪曲秦国律法,讲诉秦法的苛刻、残暴。
但是战国的历史却证明,秦国使用秦法,却让国家越来越强大。几百年来秦人能适应秦法,不觉得残暴、苛刻,唯独六国贵族觉得苛刻么?
历史记载那场闻名后世的大泽乡起义,其原因居然是:陈胜、吴广等人,因为朝廷征发徭役,遇到大雨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按照秦国法津规定,众人都要被杀头。
这些可怜的百姓,因为被逼无奈,这才起义反秦。
《史记》上面如此记载,后世之人读到这段史料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愤愤不平,大骂秦国律法没有人性,逼迫百姓不得不造反。
可以说,这道记载却是坐实了秦法苛刻,秦人统治残暴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