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军神 第702节
“如今他们没有粮草支援,绝对支撑不了多长时间。只要城中粮尽,这场胜利就属于我们。”
见袁术同意了自己等人的提议,众人都是大喜过望。不分昼夜的攻城,不仅是那些士卒,就连袁术麾下的将领亦是有些疲惫不堪。
而且袁术所言也非常有道理,只要能够斩杀了气势正盛的陈旭,天下诸侯必定不敢轻易招惹袁术。那个时候,袁术这个皇帝的位置,也就慢慢坐稳当了。
阎象当即献上一计:“陛下之言大善,陈旭军来得匆忙,没有携带太多粮草辎重,城中粮草必定不能坚持许久。”
“其实我军完全可以仗着兵力优势,在襄城的四个城门外面构建营寨,无需出战,只要挡住城中守军撤退的道路。不出旬日,城中必会因为缺粮不战自溃。”
“若那陈旭想要不被饿死,只能攻打我方营寨进行突围。那个时候,他们失去了城墙作为依托,我等却可以仗着坚固的营寨,将陈军挡在外面。”
“如此一来,襄城之中又无粮草,他们又无法突围。那陈旭不投降陛下的话,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
阎象的这条计策不可谓不狠毒,完全绝了城中守军的生路。但是想要实行这条计策,也有很多先决条件。
其一,城外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城中守军,这样才能分立四个营寨,而不怕被城中守军一一攻破。
其二,城中存粮不多。不然的话,没有将城内粮草耗尽,反倒会把自己的粮草消耗一空。
其三,要确定攻城方的粮草,能够比城中守军支撑的时间更长。
可以说,眼下的三个条件,袁术军完全都满足。是以袁术听闻阎象的计策以后,顿时眼睛一亮。
他可不像文昭那样,对于治下百姓极为看重,不肯因为战争征调百姓的口粮。不然的话,陈旭未尝不能集结十万大军。
袁术出身名门望族,对于百姓有种先天的优越性。他这次征集三十万大军出征,根本不管治下百姓的死活,几乎将境内粮草搜刮一空。
因此,哪怕他麾下兵卒众多,亦是能够坚持两个月的时间。
袁术采纳阎象的计策,就开始让人星夜构建营寨。随着袁术的一声令下,所有袁军再次行动了起来。
他们在襄城的四个城门外面立下营寨,完全堵死了陈军突围的道路。只要陈军打开城门,必定会惊动外面的袁术军。
哪怕分立四个营寨,每个营寨也有七万多人。再加上他们占据营寨优势,急切之间纵然陈军倾巢出动,也休想攻入寨中。
次日凌晨,当斥候将袁军的动向告知文昭以后,文昭当即大惊失色。若是袁军果真打定主意困死襄城,城中的军民,早晚必会因为缺粮不战自溃。
文昭紧紧看着城外的袁军营寨,厉声高呼:“打开城门,诸军随我出城叫阵!”
这一次,陈旭真的有些慌了。
他根本没有与贾诩、田丰商议,就想要带兵出城,趁着袁军营寨尚未完全建好,带兵前去冲杀一阵。
第397章 阎象设计
襄城西门正是吕布驻守,他听说文昭想要打开城门出战,顿时大喜过望,吼道:“开城门!快开城门!”
“嘎吱!嘎吱!”
吊桥被放了下去,文昭领着吕布以及一千骑兵,直接冲向城外。
此时袁术正带着纪灵等几员将领,在襄城西门视察营寨进度。忽有人来报:“陛下,襄城城门大开,敌将率领一千骑兵前来叫阵。”
袁术听闻敌将只带一千兵马就敢出城,顿时勃然大怒,骂道:“贼子如此轻视与我,打开营寨,斩杀了贼将!”
阎象急忙谏道:“陛下,我等现在只需守住营寨即可,待四个营寨全部构建完毕,贼军皆成瓮中之鳖矣。”
“况且贼军乃是骑兵,我等出战纵然占据兵力优势将其击溃,亦是难以有很大斩获。既然如此,又何须理会他们?”
“贼将这么着急出城叫阵,必定是因为惧怕我等将营寨建立完毕。我等若是紧守营寨,避不出战,方为上上策啊。”
袁术略一思量,觉得阎象之言非常有理,当即不再说出战之事。
却说文昭与吕布带着一千骑兵骂阵,袁军却好似没有听见一般,根本不理会一句,也避不出战。文昭见此情形,更是心中一沉。
他止住了士卒们的叫骂,气沉丹田,对着袁术的营寨大声吼道:“东郡陈旭在此,何人胆敢与我一战?”
文昭的声音如雷鸣,似虎啸,袁术西门营寨之内的所有人,都听到了这个声音。
营寨之内的袁术,听见文昭的喊声以后,当即大喜过望,说道:“那陈文昭亲自领兵出战,我等正好趁此良机一哄而上,将其捉到营寨之中。”
阎象也没有想到,陈旭居然会亲自领兵出战。他略一思量,就对袁术说道:“陛下,贼军乃是骑兵,我等若是一哄而上,贼军见不能力敌,必会退守城中。”
“陛下若是想要捉那陈旭,还是应当谋划一番为好。”
袁术当即问道:“爱卿有何良策?只要能捉了那陈文昭,都算作你的功劳。”
阎象捋了捋胡须,来到袁术身旁,说道:“陛下可如此,如此……”袁术听完阎象的谋划,顿时大喜过望,就让人依计行事。
文昭麾下士卒正叫骂间,忽然看见袁军寨门大开,有一彪兵马涌了出来。
门旗开处,只见一队军马,打龙凤日月旗幡,四斗五方旌帜;金瓜银斧,黄钺白旄,黄罗销金伞盖之下,袁术身披金甲,腕悬两刀,立于阵前,遥指吕布大骂:“吕布,背主家奴,还有脸来见我?”
吕布大怒,就要催动胯下赤兔马,前去冲阵,却被文昭拦住。
文昭扬起手中长枪,指着袁术说道:“袁家世食汉禄,朝廷待袁家何其优厚?汝不思为国效力,反而反叛朝廷,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袁家列祖列宗若是知晓汝这等行事,必定会羞愧难当,死不瞑目矣。”
见袁术同意了自己等人的提议,众人都是大喜过望。不分昼夜的攻城,不仅是那些士卒,就连袁术麾下的将领亦是有些疲惫不堪。
而且袁术所言也非常有道理,只要能够斩杀了气势正盛的陈旭,天下诸侯必定不敢轻易招惹袁术。那个时候,袁术这个皇帝的位置,也就慢慢坐稳当了。
阎象当即献上一计:“陛下之言大善,陈旭军来得匆忙,没有携带太多粮草辎重,城中粮草必定不能坚持许久。”
“其实我军完全可以仗着兵力优势,在襄城的四个城门外面构建营寨,无需出战,只要挡住城中守军撤退的道路。不出旬日,城中必会因为缺粮不战自溃。”
“若那陈旭想要不被饿死,只能攻打我方营寨进行突围。那个时候,他们失去了城墙作为依托,我等却可以仗着坚固的营寨,将陈军挡在外面。”
“如此一来,襄城之中又无粮草,他们又无法突围。那陈旭不投降陛下的话,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
阎象的这条计策不可谓不狠毒,完全绝了城中守军的生路。但是想要实行这条计策,也有很多先决条件。
其一,城外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城中守军,这样才能分立四个营寨,而不怕被城中守军一一攻破。
其二,城中存粮不多。不然的话,没有将城内粮草耗尽,反倒会把自己的粮草消耗一空。
其三,要确定攻城方的粮草,能够比城中守军支撑的时间更长。
可以说,眼下的三个条件,袁术军完全都满足。是以袁术听闻阎象的计策以后,顿时眼睛一亮。
他可不像文昭那样,对于治下百姓极为看重,不肯因为战争征调百姓的口粮。不然的话,陈旭未尝不能集结十万大军。
袁术出身名门望族,对于百姓有种先天的优越性。他这次征集三十万大军出征,根本不管治下百姓的死活,几乎将境内粮草搜刮一空。
因此,哪怕他麾下兵卒众多,亦是能够坚持两个月的时间。
袁术采纳阎象的计策,就开始让人星夜构建营寨。随着袁术的一声令下,所有袁军再次行动了起来。
他们在襄城的四个城门外面立下营寨,完全堵死了陈军突围的道路。只要陈军打开城门,必定会惊动外面的袁术军。
哪怕分立四个营寨,每个营寨也有七万多人。再加上他们占据营寨优势,急切之间纵然陈军倾巢出动,也休想攻入寨中。
次日凌晨,当斥候将袁军的动向告知文昭以后,文昭当即大惊失色。若是袁军果真打定主意困死襄城,城中的军民,早晚必会因为缺粮不战自溃。
文昭紧紧看着城外的袁军营寨,厉声高呼:“打开城门,诸军随我出城叫阵!”
这一次,陈旭真的有些慌了。
他根本没有与贾诩、田丰商议,就想要带兵出城,趁着袁军营寨尚未完全建好,带兵前去冲杀一阵。
第397章 阎象设计
襄城西门正是吕布驻守,他听说文昭想要打开城门出战,顿时大喜过望,吼道:“开城门!快开城门!”
“嘎吱!嘎吱!”
吊桥被放了下去,文昭领着吕布以及一千骑兵,直接冲向城外。
此时袁术正带着纪灵等几员将领,在襄城西门视察营寨进度。忽有人来报:“陛下,襄城城门大开,敌将率领一千骑兵前来叫阵。”
袁术听闻敌将只带一千兵马就敢出城,顿时勃然大怒,骂道:“贼子如此轻视与我,打开营寨,斩杀了贼将!”
阎象急忙谏道:“陛下,我等现在只需守住营寨即可,待四个营寨全部构建完毕,贼军皆成瓮中之鳖矣。”
“况且贼军乃是骑兵,我等出战纵然占据兵力优势将其击溃,亦是难以有很大斩获。既然如此,又何须理会他们?”
“贼将这么着急出城叫阵,必定是因为惧怕我等将营寨建立完毕。我等若是紧守营寨,避不出战,方为上上策啊。”
袁术略一思量,觉得阎象之言非常有理,当即不再说出战之事。
却说文昭与吕布带着一千骑兵骂阵,袁军却好似没有听见一般,根本不理会一句,也避不出战。文昭见此情形,更是心中一沉。
他止住了士卒们的叫骂,气沉丹田,对着袁术的营寨大声吼道:“东郡陈旭在此,何人胆敢与我一战?”
文昭的声音如雷鸣,似虎啸,袁术西门营寨之内的所有人,都听到了这个声音。
营寨之内的袁术,听见文昭的喊声以后,当即大喜过望,说道:“那陈文昭亲自领兵出战,我等正好趁此良机一哄而上,将其捉到营寨之中。”
阎象也没有想到,陈旭居然会亲自领兵出战。他略一思量,就对袁术说道:“陛下,贼军乃是骑兵,我等若是一哄而上,贼军见不能力敌,必会退守城中。”
“陛下若是想要捉那陈旭,还是应当谋划一番为好。”
袁术当即问道:“爱卿有何良策?只要能捉了那陈文昭,都算作你的功劳。”
阎象捋了捋胡须,来到袁术身旁,说道:“陛下可如此,如此……”袁术听完阎象的谋划,顿时大喜过望,就让人依计行事。
文昭麾下士卒正叫骂间,忽然看见袁军寨门大开,有一彪兵马涌了出来。
门旗开处,只见一队军马,打龙凤日月旗幡,四斗五方旌帜;金瓜银斧,黄钺白旄,黄罗销金伞盖之下,袁术身披金甲,腕悬两刀,立于阵前,遥指吕布大骂:“吕布,背主家奴,还有脸来见我?”
吕布大怒,就要催动胯下赤兔马,前去冲阵,却被文昭拦住。
文昭扬起手中长枪,指着袁术说道:“袁家世食汉禄,朝廷待袁家何其优厚?汝不思为国效力,反而反叛朝廷,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袁家列祖列宗若是知晓汝这等行事,必定会羞愧难当,死不瞑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