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治世 第335节
一大大群人挤在街上,手上举着旗子高声喊着,望眼看去,也不知有多少人,但街上被挤得满满的,声势十分浩大。
这群人走在街上,不断有人加入这个队伍。
不过人们对于什么限制君主特权,进行三权分立并不是很理解,不过那个打到杨嗣昌,却是让许多百姓加入了进去。
经过赵岩的宣扬,议和的主谋就是杨嗣昌,许多百姓对杨嗣昌恨之入骨,如此一来,队伍不断的扩大。
队伍从外城,一路行到了内城,再次的扩大。到了皇城时,少说有数万百姓加入了游行示威。
当然,还有很多人是跟着看热闹的。
赵岩在皇城内看着,笑道:“干得不错,我这就进宫面圣。”
“属下在外面配合。”茅元仪说道。赵岩点了点头,然后动身进宫。
紫禁城内此时正弥漫着一股凄凉的氛围,所有太监宫女都无精打采,赵岩畅通无阻的进了宫门,然后朝着乾清宫而去。
……
崇祯在宫内和周皇后商量了一宿,周皇后为人知书达理,对崇祯说道:“皇上,赵岩他既已控制皇城,唯独不碰紫禁城,他对朱家还是有忠义之心的。若是换了别人,早已冲进宫来,将我们软禁起来,或自己当皇帝,或挟天子以令诸侯,绝对不会像他这般,拿出约法。”
“皇上若签了约法,今后大明执政由内阁全全进行,只要君主立宪深入忍心,今后便是改朝换代,那改的也只是内阁,朱家子孙世代为皇。”周皇后对崇祯说道。
“女人家懂什么,若朕签了这些约法,那内阁还不是被此贼子所控。”崇祯怒道,周皇后默然半响,突然对崇祯说道:“臣妾说句心里话,皇上登基十年,可大明时局却愈加糜烂,非皇上不用功治国,实乃国已糜烂至此,用寻常手法已是无法挽回。反观赵岩在山东推行改革,大力屯垦,山东全境已复平靖,百姓也得富足。此子虽是武将,然治国之才大明无人能及。若他掌内阁,天下也可安定。”
“对此子,皇上只可拉拢,不可打压。此子即能统兵,亦能征战,又擅治国理财,若陛下能将其拉拢,也便是皆大欢喜。若打压,此子能征善战,又擅生财之道,朝廷已无力制衡,此番变故,全因皇上想制衡山东所致。”周皇后耐心劝解道。
崇祯默然,他不得不承认,他走了一步烂棋。之所以如此,全因赵岩以前表现得太过忠勇,让崇祯误认为乃是愚忠。
一招下去,触犯了赵岩的核心利益,结果赵岩就不买账了,更让崇祯意料不到的是,赵岩的反应竟如此激烈,一来就是清君侧的旗号打出来。
周皇后见崇祯不说话,继续说道:“再则此子没有剥夺皇家军权,就算是行政权丢了,皇上只要精心选拔人才,加强军力,以后还有机会的。”
周皇后虽然如此劝解,不过心里却不抱什么希望。大明各路官军的**,那是世人皆知的,想要从内阁手上收回行政权,首先得击败赵岩的山东军才行。
不过这几乎不可能,建虏都被山东军打得落花流水,反观各路官军,那是被建虏打得落花流水。
这差距一看就知道,周皇后虽然平时不言政事,但这点认识还是有的。
崇祯心里也明白,此时签不签这些约法,已经由不得他了,签了还有一线希望,不签的话,恐怕赵岩会采用极端的手法来对付他。
只不过崇祯依旧是心有不甘。
这是他的国家,他的天下。他不能参与到治理之中,他还算什么皇帝?
……
赵岩来带着人来到乾清宫外,崇祯和周皇后二人,以及王承恩、曹化醇四人走了出来,赵岩行了个礼,直接问道:“不知陛下思虑得如何?”
崇祯半天没说话,周皇后看了看,说道:“全凭将军做主。”
这是谁?
赵岩看着眼前这个美女心想道,想了半响,感觉这女人可能是周皇后,若是田妃,不可能替崇祯说话。
崇祯见周皇后开口了,也不好意思在沉默,以免让人感觉他软弱无能,便说道:“朕都看了,约法大多内容朕无异议,然部分内容朕有异议。”
“陛下若有异议,大可以指出,君臣间商榷过后进行修改。”赵岩顺着崇祯的话说道。
“此事,王承恩,曹化醇,你们二人和赵爱卿商议吧”崇祯留下一句话,然后转身走回了寝宫。
“是,皇上。”王承恩和曹化醇二人应道。
“赵将军这边请。”曹化醇对赵岩做了个请的手势,赵岩点了点头,然后带着人马跟着王承恩和曹化醇二人离开了乾清宫。
……
很快,双方就坐了下来,赵岩带着几个参谋,王承恩和曹化醇则带着几个太监,双方就《立宪约法》、《山东军事特权约法》展开谈判。
茅元仪的出现,让王承恩和曹化醇二人为之愕然,不过很快恢复了平静,此时已经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了。
“皇上赞同立宪,但皇家开支100万两太少。”王承恩指着《丙子年立宪约法》中的第二条说道。
“每年一百万两,恐怕也用不完吧”赵岩淡然说道:“再说,不够用的话,可以裁撤宫内人员,开支自然也就减少了。”
“除了宫内开支,皇室还需开支。”曹化醇说道。
“皇室无需两位公公担忧,那些藩王个个良田数万亩,自是不会在意朝廷这点禄米,至于其他旁支皇族,可开放工商士农,让其自力更生。”茅元仪说道。
“祖宗法不可变。”王承恩言道。
“全因各朝祖宗法不变,汉唐之强,终为过眼云烟,一切法令,都必须遵从实际情况。”茅元仪遭此反驳道。
“100万两太少,必须再加一些。”王承恩坚持道。
“好,再加10万两。”赵岩爽快的说道。
“100万两。”曹化醇看了看赵岩,张口说道,赵岩笑了一声,“10万两既然不要,那便不用加了,下一条。”
这群人走在街上,不断有人加入这个队伍。
不过人们对于什么限制君主特权,进行三权分立并不是很理解,不过那个打到杨嗣昌,却是让许多百姓加入了进去。
经过赵岩的宣扬,议和的主谋就是杨嗣昌,许多百姓对杨嗣昌恨之入骨,如此一来,队伍不断的扩大。
队伍从外城,一路行到了内城,再次的扩大。到了皇城时,少说有数万百姓加入了游行示威。
当然,还有很多人是跟着看热闹的。
赵岩在皇城内看着,笑道:“干得不错,我这就进宫面圣。”
“属下在外面配合。”茅元仪说道。赵岩点了点头,然后动身进宫。
紫禁城内此时正弥漫着一股凄凉的氛围,所有太监宫女都无精打采,赵岩畅通无阻的进了宫门,然后朝着乾清宫而去。
……
崇祯在宫内和周皇后商量了一宿,周皇后为人知书达理,对崇祯说道:“皇上,赵岩他既已控制皇城,唯独不碰紫禁城,他对朱家还是有忠义之心的。若是换了别人,早已冲进宫来,将我们软禁起来,或自己当皇帝,或挟天子以令诸侯,绝对不会像他这般,拿出约法。”
“皇上若签了约法,今后大明执政由内阁全全进行,只要君主立宪深入忍心,今后便是改朝换代,那改的也只是内阁,朱家子孙世代为皇。”周皇后对崇祯说道。
“女人家懂什么,若朕签了这些约法,那内阁还不是被此贼子所控。”崇祯怒道,周皇后默然半响,突然对崇祯说道:“臣妾说句心里话,皇上登基十年,可大明时局却愈加糜烂,非皇上不用功治国,实乃国已糜烂至此,用寻常手法已是无法挽回。反观赵岩在山东推行改革,大力屯垦,山东全境已复平靖,百姓也得富足。此子虽是武将,然治国之才大明无人能及。若他掌内阁,天下也可安定。”
“对此子,皇上只可拉拢,不可打压。此子即能统兵,亦能征战,又擅治国理财,若陛下能将其拉拢,也便是皆大欢喜。若打压,此子能征善战,又擅生财之道,朝廷已无力制衡,此番变故,全因皇上想制衡山东所致。”周皇后耐心劝解道。
崇祯默然,他不得不承认,他走了一步烂棋。之所以如此,全因赵岩以前表现得太过忠勇,让崇祯误认为乃是愚忠。
一招下去,触犯了赵岩的核心利益,结果赵岩就不买账了,更让崇祯意料不到的是,赵岩的反应竟如此激烈,一来就是清君侧的旗号打出来。
周皇后见崇祯不说话,继续说道:“再则此子没有剥夺皇家军权,就算是行政权丢了,皇上只要精心选拔人才,加强军力,以后还有机会的。”
周皇后虽然如此劝解,不过心里却不抱什么希望。大明各路官军的**,那是世人皆知的,想要从内阁手上收回行政权,首先得击败赵岩的山东军才行。
不过这几乎不可能,建虏都被山东军打得落花流水,反观各路官军,那是被建虏打得落花流水。
这差距一看就知道,周皇后虽然平时不言政事,但这点认识还是有的。
崇祯心里也明白,此时签不签这些约法,已经由不得他了,签了还有一线希望,不签的话,恐怕赵岩会采用极端的手法来对付他。
只不过崇祯依旧是心有不甘。
这是他的国家,他的天下。他不能参与到治理之中,他还算什么皇帝?
……
赵岩来带着人来到乾清宫外,崇祯和周皇后二人,以及王承恩、曹化醇四人走了出来,赵岩行了个礼,直接问道:“不知陛下思虑得如何?”
崇祯半天没说话,周皇后看了看,说道:“全凭将军做主。”
这是谁?
赵岩看着眼前这个美女心想道,想了半响,感觉这女人可能是周皇后,若是田妃,不可能替崇祯说话。
崇祯见周皇后开口了,也不好意思在沉默,以免让人感觉他软弱无能,便说道:“朕都看了,约法大多内容朕无异议,然部分内容朕有异议。”
“陛下若有异议,大可以指出,君臣间商榷过后进行修改。”赵岩顺着崇祯的话说道。
“此事,王承恩,曹化醇,你们二人和赵爱卿商议吧”崇祯留下一句话,然后转身走回了寝宫。
“是,皇上。”王承恩和曹化醇二人应道。
“赵将军这边请。”曹化醇对赵岩做了个请的手势,赵岩点了点头,然后带着人马跟着王承恩和曹化醇二人离开了乾清宫。
……
很快,双方就坐了下来,赵岩带着几个参谋,王承恩和曹化醇则带着几个太监,双方就《立宪约法》、《山东军事特权约法》展开谈判。
茅元仪的出现,让王承恩和曹化醇二人为之愕然,不过很快恢复了平静,此时已经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了。
“皇上赞同立宪,但皇家开支100万两太少。”王承恩指着《丙子年立宪约法》中的第二条说道。
“每年一百万两,恐怕也用不完吧”赵岩淡然说道:“再说,不够用的话,可以裁撤宫内人员,开支自然也就减少了。”
“除了宫内开支,皇室还需开支。”曹化醇说道。
“皇室无需两位公公担忧,那些藩王个个良田数万亩,自是不会在意朝廷这点禄米,至于其他旁支皇族,可开放工商士农,让其自力更生。”茅元仪说道。
“祖宗法不可变。”王承恩言道。
“全因各朝祖宗法不变,汉唐之强,终为过眼云烟,一切法令,都必须遵从实际情况。”茅元仪遭此反驳道。
“100万两太少,必须再加一些。”王承恩坚持道。
“好,再加10万两。”赵岩爽快的说道。
“100万两。”曹化醇看了看赵岩,张口说道,赵岩笑了一声,“10万两既然不要,那便不用加了,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