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世家五百年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94节

  “李时勉,你可知人在做,天在看!

  你以为你发下了毒誓就能让众人相信你的话吗?

  诸位,我胡广在此发誓,若我方才所言有虚的话,便让我死于千刀万剐!”

  胡广咬着牙亦发出了毒誓,“先前不过是觉得你我是同乡,不便于直接反对你的想法罢了,没想到我给你留几分面子,不愿意伤了同乡之情,却险些陷入农夫与蛇的乱事之中!

  李时勉,你才是最无耻的那个人,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蒙骗诸生。”

  这下周遭诸人是真的有些懵了,这二人每一个都信誓旦旦,那等暗室之事,谁知道事实如何呢?

  若是按照平素的人品,那该是相信李时勉的,但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李时勉到底是何等人呢?

  况且胡广一向以皇帝宠臣的面目出现,说他密谋反对皇帝迁都,亦是说不通。

  李时勉没想到形势竟然这么轻易的就让胡广掰了回来,一时竟然气急直接昏了过去,临倒下前,嘴里还喃喃着“胡广无耻”之语。

  而方才拐过街道后就停在了路口的李显穆,则全程目睹了二人之间的这一场闹剧,不由失笑出声。

  胡广的无耻有些超乎他预料,竟然连那等毒誓都敢发,难道就不怕真的应验吗?

  须知上一个发誓的孙坚,真的被万箭穿心而死了,他胡广就真的不怕有朝一日千刀万剐而死吗?

  不过今日来此的目的算是超出预期的完成,李时勉的适时出现让计划进行的非常完美,胡广今日之后必然和江西人离心离德。

  纵然日后再重新进入内阁,也缺失了朝中根基,没什么发展的余地,况且内阁中的杨士奇亦是江西吉安人。

  杨士奇这个人优点很多,但他荐士颇为专擅,打压政敌不遗余力,胡广在他面前如同新兵蛋子,落不了好。

  轻而易举便把胡广打压下去,而且还榨取了他最后的价值,这名字列在奏章之上,到了大朝会那日,他胡广就算是再不愿意,也要捏着鼻子为迁都发声,就如同今日在道上他怒怼李时勉一样。

  “处理完胡广,那便只剩下一个最关键的需要解决的人了。”

  纵然是一向腹有良谋的李显穆也不由紧张起来,对车夫道:“去东宫。”

  或许举朝都猜不到,最不希望迁都的会是东宫太子朱高炽!

  历史上朱高炽差点就把都城从北京又迁回了南京,若非他死的早,朱棣迁都的心血便毁于一旦了。

  而朱高炽希望定都于南京自然是因为他的执政路线和朱棣有根本上的区别,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他身边的南人太多了,或者说全都是南人,他喜爱文华,而天下最有才学的基本上是南人。

  类似于杨士奇等人,虽然没有反对朱棣迁都,甚至在朱棣询问的时候还赞同,但那不过是因为这些人懂得顺从皇帝的道理罢了,他们知道改变朱棣是不可能的,那影响太子,就是最好的办法。

  实际上这和当初方孝孺他们影响建文是一模一样的操作,而这种操作每每都能出效果。

  当初李祺于东宫有一份情谊在,可这世道中,人情往来是需要维系的,否则渐行渐远便是必然。

  更何况有东宫属臣旁敲侧击,若真苦苦等太子登基后回馈报答,那可真就大事去矣。

  李显穆自然不愿深度参与进夺嫡之争,可这世上没有既置身事外又得到权力的路途,该出手时亦不能犹豫。

  而迁都之事,便是一个极好的切口。

  若是能让太子亲自建议迁都,那便能达成三个效果。

  其一,于皇帝陛下那里增添几分光彩,其二,离间太子和东宫属臣的情分,其三,简在东宫之心。

  而达成这件事,便需要一些说话的技巧,李显穆最大的优势便是和太子间的血缘关系,亲表兄弟总是好过外人的。

  李显穆选择入东宫的时间,亦是特意所挑选,东宫一众属臣皆在文渊阁当值,不会耽误他说服太子。

  “明达,你回京多日,现在才来看为兄,为兄很不高兴。”

  朱高炽很高兴的拉着李显穆往殿中而去,太子妃张氏陪在他身侧,秀丽容颜之上亦是笑意吟吟。

  “是臣的过错,回京后事务繁杂,竟没能第一时间来看望太子兄长。”

  “这次就算了,念在你年纪还小,不和你计较,一去顺天三年,那等风霜苦寒之地,真是苦了你了。”

  李显穆闻言眉眼一跳,从朱高炽这颇随意的话中,就能看出他对于北平的不喜。

  或许是因为他身材肥胖,在北平的冬天总要穿很多很多的衣裳,愈发行动不便?

  亦或者是其他原因,但这不是个好苗头。

  “太子,方才那句苦寒之地,日后可定要谨慎啊。”

  李显穆左右微微张望,而后故意压低声音道:“若是隔墙有耳,可能会造成大祸。”

  朱高炽一惊,被李显穆紧绷的神情搞得也紧张起来,“明达这是何意?”

  “太子,方今朝廷之中,正议论迁都大事,此事关乎陛下的意志,若方才之语被汉王之人听到,又传出去到陛下的耳中,那可就大事不妙了,臣知道您和汉王一母同胞,是以多番忍让,可保护自己总是应当之事。”

  根本不必李显穆再说,朱高炽和太子妃皆已然色变,当今汉王夺嫡之势如火如荼,甚至在各种规制上都完全超越了亲王该有的标准,尤其是徐皇后去世后,眼看就要有盖压太子之意。

  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解缙之所以被皇帝所厌恶,就是因为他居然去向皇帝建言,让皇帝约束汉王的礼仪规制,这事就连李显穆都不敢去做,甚至李显穆现在劝太子,也没说让太子报复汉王,而仅仅是让太子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人家是亲父子、亲兄弟,所谓疏不间亲,外人如何能置喙,你以为你追随的是李世民吗?

  “明达,为兄受教了,幸好有你提醒,否则悔之晚矣。”

  李显穆乘热打铁劝道:“太子,是否有人在您耳边曾经说过些迁都的不便之处,是以才令您心中对迁都之事有抵触之心,恕臣直言,这等人其心可诛啊。

  应天乃是建庶人经营许久的地方,虽然有阙前问罪,明晰了陛下的继位之正统,但陛下即位触动了相当多南人的利益,朝中多有同情建庶人者,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盯着陛下。

  纵然臣这几年不在京中,也知道陛下定然为之思虑,为君父而计,亦当迁都。”

  朱高炽闻言剧震,从来都没人如同李显穆这般,从这个角度说过此事!

  他们所讨论的从来都是迁都对于国朝到底是有好处还是坏处,而他听到的则大多数都是中性偏贬义的评价,诸如粮食在转运北京时损耗极多,诸如这一路上的贪污腐败,诸如北京本身的环境等。

  可李显穆却独辟蹊径,将迁都之事,关联到了君父的身体健康,甚至人身安全上!

  朱高炽是个真正的孝子,极度重视亲情,纵然朱棣有废他的心思,他也对皇帝没有什么怨恨,历史上朱高煦和朱高燧那么坑他,他即位后也没做什么,甚至汉王如果不是非要作死,如同赵王朱高燧那样传承到明末,完全没有问题。

  “明达,若不是你今日提醒我,我险些就要铸下大错,而让父皇有失了,这是我的不孝啊。”

  朱高炽胖乎乎的脸上淌下了两行清泪,拉起李显穆的手诚挚道:“明达,你愿意入东宫做我的属官吗?

  如果没有你时刻在我身边提醒,我将会再次铸下大错了。”

  入东宫为属官!

  李显穆的心砰砰跳了起来,而且是太子亲自邀请,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答应的事情。

  一旦答应那未来朱高炽登基,他就能列于诸臣之上,如同现在的黑衣宰相姚广孝,甚至还在这之上!

  可这亦意味着要深度参与夺嫡之争。

  心中百转千回,李显穆面上却没有丝毫犹豫,“殿下惠质天成,臣自然愿意,但臣是陛下的臣子,是否能入东宫终究要听从陛下的旨意。”

  朱高炽眼中喜意瞬间充斥,而后别有意味道:“明达,你方才所说,我这就上书于父皇,而后再请父皇将你调入东宫之中,以作纠正,父皇定然会答应的。”

  以作纠正?

  李显穆豁然于太子对视,望到了太子眼眸深处的一丝怀疑,顿时明了太子已然开始对原先的东宫属臣有怀疑了,所以才让李显穆来做纠正。

  知子莫若父,朱棣一定会非常高兴,朱高炽愿意为他的身体健康和人生安全考虑,而主动建言迁都。

  一大批围绕在朱高炽身边的大臣,将不得不附从同意!

  迁都的压力将会大减!

  回京五日,李显穆便已然将朝中迁都的反对之声,一削再削。

  如今只待大朝会上,放声辩言诸臣!

  ————

  显穆有机敏,善言辞,而尤能切入时弊、切知人心,帝每左右言曰:“显穆知我,顺意而明。”——《明史·仁宗本纪》

第108章 大势已在我掌中!

  李祺从沉睡中醒来,视野瞬间落到了李显穆身上。

  他看着李显穆进入了东宫,而后兴奋又忧虑忐忑的从东宫中走出,狄胖胖朱高炽则进了华盖殿中。

  “夹在太子和皇帝中间,哪个也不能得罪,不容易啊。”

  李显穆出了东宫,突然往青天之上瞧了一眼,但见青冥之上,大日炽阳,有几片白云飘荡,其后是蔚蓝澄澈之天,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

  他的视线又落在了宫墙之上,细细瞧着那些垛头,同样是空无一人,微微皱起眉头,“又是这种错觉,总觉得有人在看我。”

  李祺望着这一幕微微一笑,父子连心,哪怕是隔着生与死,亦有感知。

  李祺幽幽叹息,“穆儿,你什么时候才会用降神香呢?”

  李显穆找不到那奇怪感觉的缘由,暂时将之放在脑后,猜测着稍后宫中太子和皇帝的对话,以及他之后入宫该怎么说。

  李祺高升于天,视线一眼便望到了华盖殿。

  华盖殿中。

  朱高炽随着侍者身后缓缓走进,无视殿中诸阁臣、内侍等人,径自跪下而后将一封奏章呈上,殿中几乎所有人都好奇的看过来,不知太子这是在做什么,洪保将之取过,呈递给皇帝。

  朱棣亦有些好奇自己这个一向沉稳的大儿子这是何意,打开奏章只瞥了一眼,就瞬间坐直了身子,面容也凝重起来,他沉吟了一下,冲着诸阁臣挥挥手道:“你们都先下去吧。”

  这下群臣更好奇其中内容了,待众人都离开后,朱棣立刻沉声问道:“老大,这是你真心的?你知道这内容公开后,对你不算好事吧。”

  朱高炽沉默了一瞬,当然不算好事,围绕在他身边的一群文人,必然会有所微词。

  “儿子知道,可父皇的安康才是最重要的,大明江山二京一十三省,都在您的肩上担着,普天之下,没有第二个人还能承此重担。”

  朱高炽觉得问题不大,现在已经是永乐六年,该站队的人都已经站了队,无论是杨士奇还是其他人,难道现在还能再投靠汉王不成?

  “你是太子,难道就没自信能够承担邦国重任吗?”

首节 上一节 94/1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当兵就发媳妇?我怒娶十八房老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