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世家五百年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64节

  陈英亦是笑道:“岂止解元呢,明年春闱的会元,以及殿试的状元,舍显穆之外,大明又有何人呢?

  六首三元,大明第一,就在明年了。”

  李祺带着些许谦虚的拜拜手道:“莫要这般说,考场之上,什么意外都可能会有,若是有考官觉得他年龄小,心性不定,不适合作为魁首,亦有被落到第二的风险。”

  张辅闻言眼皮跳了跳,若是不清楚这三人的身份,怕是会觉得他们在吹牛。

  六首三元,县试、府试、院试皆为案首,乡试、会试、殿试亦是魁首,三元及第,六案魁首,这等人怕是文曲星下凡也不为过吧。

  当然,难是难,但总是有希望的,但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李显穆比他女儿大六岁,出生于洪武二十四年,到今年,即永乐二年的秋天,也不过是十一岁吧?

  到了来年春闱之时,才堪堪十二岁!

  十一岁能中举人他还是有几分相信的,毕竟自古就不缺神童。

  可十二岁中进士他就已经觉得有些扯了,毕竟哪一个中进士的不是人中龙凤,进士若是那么好考,谁会冒着生死,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博个前程?

  而现在解缙和陈英却说李显穆能在十二岁时六首三元,他非常想说滑稽,但却梗在了心中,继而心中生出一个疯狂的念头,难道是真的?

  还不等他再细想,李祺转已然向解缙问道:“缙绅,圣上命你我做修史的总裁官,这是关乎国朝道统的大事,你可有什么头绪?”

  解缙和李祺对视了一眼,之前在雪夜饮酒时,解缙就说过这件事交给他,现在李祺就是问问他准备怎么做,“既然是编年体的史书,自然是要先列年份,而后从史料中摘取当时大事,最后选择能够佐证国朝的事例。

  宋濂和王祎的元史修的虽然烂,但是其中史料却是丰富,若是修史,则不能不看,是以我打算先将元史拣选一遍。

  这次修史可不能匆匆而为了,只要十年之内能够完成即可。”

  说罢,解缙望了李祺一眼,见李祺微微颔首同意,亦放下了心。

  有些事不能做的太刻意,朱元璋掀起的各种大案,就是因为太过于刻意,所以一直到后世都被人诟病,而且和臣下离心离德,有理也变成无理。

  若不是开国君主的威望足够高,早就出大事了,但即便是朱元璋,后来因为民间怨声太大,也只能连续几次发下诏书甩锅,实际上就是在解释。

  再看李祺出手,每次都好像是偶然,每次都能够让人心大势站在他这一边。

  这次解缙做的也非常好,若是直接把元史中的那些东西拿出来,纵然是证据确凿,可也显得解缙、李祺是在故意借此打击,而且早就已然知道此事,这样就会显得颇有阴谋之举。

  而如今先用一个堂皇的理由要修史,而后在修史的过程中,自然要重新翻阅元史,再让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发现这件事,那就完全不同了,身为总裁官,知道这件事,岂能隐瞒不报呢?

  一切都非常的顺理成章。

  几人谈话之时,送出去请帖的宾客已然全部到来了,“诸位,先随在下去拜见公主吧,而后再在宴会上相谈。”

  府中内堂,李显穆随着紫画前来后,便见到母亲和一个颇美貌的妇人亲切交谈着,心知这便是自己未来的岳母张氏了,他上前行礼后,便端正坐在下首。

  张氏一见李显穆便心生喜欢,气质钟灵毓秀、生的俊美无铸、目中澄澈明净,这通身的气派真是生平仅见,这等儿人物配谁都是绰绰有余。

  临安公主是全程盯着张氏的神情变化,心中不仅升起一丝笑意,她的穆儿,是全天下最优秀的,若非夫君选中了信安伯府,纵然是国公府的嫡长女,也不过是勉强为良配罢了。

  “这等钟灵毓秀的人儿,真不愧是公主和景和公的儿子,圣人之子,有超凡之姿。”

  李祺个人声望突破90后,每往上一步都是巨大的突破,在朝廷之上他又大大增强了声望后,已然是人间公认的大贤之人,甚至有的人直接就称呼他为圣人。

  李显穆倒是很高兴听到有人称呼他的父亲为圣人,“伯夫人谬赞了,父亲大人的才能之高,不是小侄所能仰望。”

  二人又聊了几句,张氏已然对李显穆非常的满意。

  怀庆公主的声音便从堂外传来,李显穆当即起身,“母亲,诸家女眷将要来此,儿子在这里不合适,便先告辞了。”

  “好,你且先去。”

  怀庆公主走过堂中,后边亦有一群女眷,果然是皆来了此地拜见临安公主。

  前院后堂中,俱是一片喧嚣之色,花团锦簇、人声鼎沸冲散了府中昔日的几抹苍凉。

  纵然是冬日之时,亦有暖阳而照。

  道道恭贺,声声唱戏,李祺于前院中同众人寒暄,临安公主于后堂中受着诸府女眷的恭维。

  人活一世,总免不了这等世俗之事,盘根错节的干系,便在这其中滋生,做一介孤臣说说容易,可孤臣想要在这世上永远活着,却何其难?

  李祺不会做孤臣,也不会让李氏的后代去做孤臣。

  如今生死皆仰皇室所活是迫不得已,可若生生世世皆是如此,岂不谬哉?

  ……

  翌日,随着太阳升起,高挂于天,公主府中除去了一切喧嚣。

  李祺虽然是修史的总裁官之一,但他只是挂名而已,修一部逻辑严密、前后对应、思想统一的史书,是个极其漫长的事情。

  须知满清修明史前前后后修了百年,是以史学界对明史的评价是“史料价值极低的好史书”。

  说它史料价值低,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编造的东西,而且同时期的明实录等书籍都保存完好,用不上它来考证历史。

  说它是好史书,是因为它脉络清晰,不像是宋史、元史这些史书,连人物事迹都能搞错。

  这部关乎大明根本意识形态的史书,不仅仅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要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要求更是极高。

  正如解缙所说的,至少要修十年!

  而李祺是活不了那么久的,这件事终究只能留给解缙来做了。

  而且虽然现在朱棣因为得位比较正,而不着急创造功业来证明自己,所以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在国家疲弊的时候就开始修永乐大典,但说不好日后还要修。

  那宋末以来的史书,十年也修不完了。

  李祺挂名修史,是以不用去翰林院,但却需要日日进宫,朱棣在得知李祺命不久矣后,就更喜欢和他商量国家大政,具体的事务倒是没有多少,但是其中却有很多关于大明制度建设的内容。

  李祺则想借着这个机会,在人生的最后,把内阁制度推出来。

  在明朝历史上,内阁制度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内阁的权力变大主要是因为皇帝越来越不愿意管事,而权力又没有真空,文官对皇权自然就不由自主的一步步侵蚀。

  可历史上的内阁制度,从根子上就很虚,没有理论去支撑它的必须存在,这是李祺希望能够改变的一点。

  只是这件事很不容易,毕竟这可是废除宰相制度的大明朝,朱棣也正处于春秋鼎盛之时,对臣下染指权力之事,极其的警惕。

  纵然是李祺也只能先找到合适的时机,为朱棣讲述一番相权存在的必要性。

  李祺往宫中而去。

  翰林院中,解缙望着沉埋于故纸堆中的翰林院诸官吏,心中豪气生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这便是世间的真理!

  “解学士,元史中有大逆!”

  唯有翻纸之声的翰林院中,突然响起了一道颇为尖锐的声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还有一章

第81章 直入宫中

  整个翰林院中,无论是谁,都瞬间被吸引了注意力。

  大逆?

  这是发现了什么,居然用大逆两个字?

  而坐于众人之上的翰林院长官解缙,心中虽平静,可面上已然大变,几乎是飞一般的从上疾步走下,厉声道:“区区文书之言,能有何等大逆,竟惊慌至此,失了读书人的体面。”

  这自然是解缙故意如此,装出他完全不知情的模样,毕竟这翰林院中,鱼龙混杂,自然有东明精舍一脉的人。

  果然,这里的动静很快就将另外几间屋舍的官吏亦吸引了过来,都是些被解缙排除出修史之事的“外人”。

  “发生了何事?”

  “我在那边都听到了动静。”

  “说是在元史中发现了大逆之事。”

  众人低声的窃窃私语着,听着大逆之语,已然有不少出生浙江的人脸色煞白。

  “解学士,下官不敢胡言乱语,的确是大逆之事,还请学士明鉴。”

  解缙满脸疑惑的伸手将那卷书册接过,“那本官倒是要看看记载了什么,让你……”

  话音未落,他手中的书籍便直接掉到了地上,发出清脆的一声,同时解缙声音有些颤抖的说道:“何止大逆?”

  这下屋中其他人再也坐不住了,纷纷涌过来想要看看上面到底写了什么,甚至有人衣裳都被挤的凌乱。

  那薄薄的一本书就这样在众人手中传递过去。

  书上好似施加了沉默咒和定身咒,每一个看完的人都一动不动,也不说话,方才还喧嚣的如同菜市场的屋中,转瞬间就安静的如同无人之地。

  屋中气氛凝滞的如同冰窟,所有人都被十万年的寒川所镇压,甚至屏着呼吸,纵然是一根针落在地上,怕也是惊天之响。

  绝大多数人是震撼,还有些人则两股战战,这书上的内容比预想中最差的结果还要差,差的他们都觉得这会不会是构陷。

  可他们又知道这不可能,元史又不是孤本,不仅仅翰林院里面有,国子监还有皇宫中都有密封,且这又不是一张孤纸,而且前后相连的部分,这就是元史里面的记载。

  在长时间的安静后,终究有人出声了,声音有些嘶哑,“此事…此事总该有个说法,解学士以为当如何呢?”

  解缙直接从地上要跳起来了,他毫不在乎身份和仪态的尖声道:“我以为?

  本官不过是个正五品的翰林学士,官职低微、权责狭小,我有什么身份能决定这件事?

  此事只能进宫交由圣裁,普天之下,哪里还有其他人能决定的?”

  解缙此言立刻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同,这是泼天的祸事,他们可真是一点都不想沾,唯有交由圣裁才是,那时说不定他们发现了此事,圣上还会有赏赐下来。

  “此事既然交由圣裁,那我等立刻便联名写奏章,送达通政司,此事十万火急,应该今日就能入宫。”

  通政司,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长官通政使乃是和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同级的九卿之一。

  大明官员不是谁都能直接通行宫中的,是以翰林院众人都不能直接进宫面圣奏事,需要上呈奏章到通政司。

  通政司对收到的奏章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和登记,检查格式和内容是否合理,如果没有问题,再准备上报,若是十万火急之事,便可以直接进宫呈报。

首节 上一节 64/1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当兵就发媳妇?我怒娶十八房老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