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世家五百年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57节

  建文三年十一月初一,原先驻守在北平的燕王妃、燕王世子等亲近之人皆被接到了应天。

  万事俱备,燕王朱棣于应天昭告天地祖宗神灵,正式登基,改元永乐,如今天下诸时,便改称为永乐元年十一月初一。

  而后又效仿太祖高皇的“开国辅运功臣”,封“奉天靖难功臣”,大封勋爵,犒赏诸将。

  巍巍大明,浩浩汤汤,一片新气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好似将一切建文旧时代的东西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可现实的政治自然不会如此简单,建文遗留下来的诸事还相当的繁杂。

  在礼仪性的诸事完毕后,朱棣便召集亲近诸臣,商议一件不得不解决的大事——“建文时被贬为庶人的诸臣又当何为?”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当恢复诸王的王爵,毕竟这是讨伐诛杀建文的理论依据,不能不认。

  可朱棣有些不爽,他那些弟弟,他如何能不知道是何人,于是望向了一直沉默的李祺,问道:“景和多智,不知可有两全之策?”

  李祺沉吟了一下后正声道:“殿下以靖难之名起兵,以诛独夫之大义登基,有些事便不得不做,可一味抬举诸王,亦是不妥,除湘王外,其余诸王皆多有不法,若是一味包庇,难免会对陛下的声誉造成影响。

  是以,臣以为,应该诸王各有不同。

  对无辜的湘王,应该立刻恢复王爵、追加美谥,再于世道之上多加褒扬,使四海之内,五湖之间,皆知宗家之内有此名王!

  其余诸王中,周王是陛下的同胞兄弟,过去所犯不法罪行又最小,多加教育即可,可恢复王爵,以示陛下对宗家兄弟的兄友弟恭之情谊。

  至于其他诸王,所行皆大悖,太祖高皇时便不能治,当召回京中,多加训斥,而后叙陛下之艰难不易,使其有谨慎悔过之心,约法三章,若是再犯,定不饶之!

  如此作为,想必可以了结诸王之事了。”

  朱棣又发现了李祺在朝中的一个好处,有些涉及到诸王的话,其他大臣就算是看出来,或者是有想法,也不敢说,就比如现在,其他人就有顾忌。

  可李祺是临安长公主的驸马,诸王还要称呼李祺一声大姐夫,所以李祺说起话来就没有太多顾忌。

  “景和说的好!”

  朱棣在殿中踱步思索几息后,果断下令道:“就按照景和说的办,现在立刻去宣诸王进宫。”

  不多时,先前被贬为庶人的诸王便皆进了殿中,而李祺他们便到了偏殿之中等候。

  这还是朱棣自靖难之后第一次见自己的弟弟们,纵然是已经梳洗收拾,依旧能够看出明显的憔悴,建文这几年对他们都是一种折磨,而望着已然成为皇帝的朱棣,他们心中只有浓浓的羡慕和畏惧。

  朱棣本来想直接开训的,但看着他们这幅样子,尤其是消瘦的厉害的周王,终究是有些心软,叹口气道:“建文已经死了,你们的苦日子结束了。”

  周王泪如雨下哽咽道:“四哥!”

  朱棣又语重心长道:“朕会为你们恢复王爵,先别急着高兴,朕有些话要和你们说。

  建文不顾忌宗家之情,对亲叔叔动辄打杀削爵,这固然是他不对,可你们几个人,也要警醒一些,为什么建文不先对其他人动手,而是要削你们几个人?

  你们曾经做出来的那些事,让父皇在的时候就很是头疼,朱允炆因为厌恶你们的行为,又因为动你们,不会让天下人诟病,于是你们就遭遇了大祸。

  现在朕为你们恢复王爵,可你们都要记住,这不是没有条件的,身为朝廷亲王,不指望你们能够成就什么大事,但至少不要随意的残害子民,哪怕是流连春楼楚馆,亦或者是走狗遛鸟,至少于世道没有什么伤害!”

  朱棣一看几人表情就知道只有周王听进去了,当然他不知道,周王是在流放的路上见到了民生疾苦,幡然醒悟,真可谓玉不琢、不成器,而其余几人比周王更残暴顽劣,自然不将朱棣的话放在心上。

  朱棣见状顿时沉下了脸,压抑着愤怒道:“父皇有句话,今日朕送给你们,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几王立刻知道朱棣是真的生气了,竟说出了这样的话。

  “今日朕在这里就告诉你们,若是日后胆敢再做下伤天害理之事,建文之祸,未必不会再临于你们身上,都给朕滚回封地去!”

  待几人忙不迭的逃走,群臣才又被近侍带着来到了主殿中,一看皇帝满脸不高兴,众人就知道刚才诸王肯定没听殿下的谆谆教诲,众人也不敢触霉头,都没再提此事。

  朱棣平复了一下心情,不再想那几人。

  “陈卿。”

  朱棣唤陈英上前,陈英在建文年间亦被连累贬官,永乐后李祺推荐他起复。

  李祺立刻知道朱棣要做什么了,纵然是以他的心智,此刻也不禁有几分激动,只听朱棣温声道:“朕记得陈卿你在洪武年间担任刑部尚书,如今又任大理寺卿,想必对旧案相当熟悉了。”

  陈英摸不准皇帝里卖的是什么药,但还是回道:“回陛下,正是,臣在刑部任职近二十年,大案要案基本上都在脑海中有所记忆。”

  朱棣一看陈英表情,就知道李祺没对陈英说过韩国公府将要平反之事,这种知进退的保密意识,让朱棣甚是满意,甚至就连语气都带上了几分欣然。

  “那此事交给卿就再好不过了,洪武年间有胡惟庸旧案,牵连甚广,乃至于累及诸勋贵之家,胡惟庸案后,前刑部尚书杨靖坐法死,前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亦坐法死,可知这二人皆是奸邪之辈。

  恰恰这二人皆是胡惟庸案的主审之人,朕思及其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是以朕想要请陈卿重审胡惟庸案,若其中有冤屈之狱,便为之平反昭雪,以彰仁德!”

  果然如此!

  果真如此!

  陈英在皇帝说起胡惟庸案时就已经猜到了皇帝想要说什么,胡惟庸案有什么可审理的,无非就是为了给其中的某个人平反而已!

  他几乎控制不住的望向了李祺,李祺眼中亦带着温润的笑意。

  景和啊,你终于成功了,我就知道以你的才智,你终有一日能够为李氏平反!

  陈英发自内心的为好友终于达成夙愿而开心,亦为李氏能够真正重返清白世道而欣然。

  他重重叩首下去,满脸郑重的肃声道:“臣陈英接旨,此番定不负陛下所托,为冤者梳清冤屈,还一个朗朗乾坤的清白之身!”

  朝野内外,谁不知道陈英和李祺关系好,皇帝特意点他为拥有案件复核权的大理寺卿,还让他负责此案,原来在那个时候,皇帝就已经准备为李祺翻案了。

  靖难功臣且不言,那些九卿朝臣以及备为皇帝顾问的朝臣,都非常好奇李祺到底是为陛下立下了什么功劳,才能够让陛下如此的另眼相待。

  难道李祺本就和陛下关系好吗?

  难道是因为临安公主的关系吗?天下人都知道临安公主只比陛下小几个月,是真正从小一起长大的,感情相当不错。

  可这些都不足以让陛下为李祺推翻太祖高皇所决之狱啊!

  他们自然不知道朱棣宫中问罪之事皆是李祺一手操持,李祺亦是守口如瓶,只当自己从来都没有做过这件事。

  一切荣耀都归于吾王!

  这是李祺面对强势君王的信条,亦是保存自身的为臣之道。

  在议事结束,群臣临出宫前,朱棣召李祺上前低声道:“景和,待为你家平反之事过后,方孝孺之事,便提上日程吧,这朝廷之上的江南人也有些太多了,朱允炆是怎么忍受的。”

  李祺微微点头。

  在转过身后,他陷入了思索之中,果然从北方而来的朱棣,对当前大明朝堂上的局势非常敏感,朱棣几次三番的催促李祺动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践踏方孝孺了,其中还包含了他对江南文人的担忧。

  尤其是在他重重践踏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人后,他对于江南文人的担忧到达了顶峰,他不知道这些文人里面,哪些人是敌视他的。

  一个顶级帝王的直觉告诉他,虽然要用其中的人才,但也必须要狠狠打压这些人才行,否则日后一定会出问题。

  朱棣刚刚来到应天登上皇位不久就已经发现的事情,可朱允炆做了三年皇帝都没有知觉,这就是两人之间的差距!

  一个是历史排名前列的君主,一个是和亡国之君做一桌的废物。

  “可惜我的时间不够了,待处理掉方孝孺这一脉后,未来对江南文人打压的手段,可以交给穆儿去做,他比我更聪慧,定然能够功成。

  这一世不会有清朝了。

  可若是没有江南三大案,岂不是一种遗憾,看看在满清屠刀中跪下的江南文人,会不会跪在我李氏手中!”

  李祺嘴角带着一丝笑意,却没有丝毫的欣喜,而是寒意彻骨,以及浓浓的杀机!

  ——

  PS:一万字结束!兄弟们求月票!明天还是一万字!冲!

  一万字结束!兄弟们求月票!明天还是一万字!冲!

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剑

  “恭喜景和,自此便是清白之身,再不受那些肮脏之语的羞辱了!”

  临安公主府中,李祺、解缙、陈英三人围着酒炉坐在席旁,李祺的弟子王艮和李显穆在一旁侍奉。

  时节已然是冬日了,外间飘着些雪,屋中炉上温着酒,酒香逸散,轻舟已过万重山,端的是好生惬意。

  解缙感慨着,李祺从前虽然通过自己而得到了世人的敬仰,可他父亲是个名列逆臣录的逆臣,每每还是会让李氏脸上无光,甚至不能光明正大的祭祀。

  李祺微微点头,“只是时人怕是要从中揣摩出些许圣上重用北人的圣意了。”

  虽然朱棣为韩国公府平反是因为李祺的功劳,但李祺对外自然不这样说,他将此事归于皇帝看重他北人领袖的身份。

  不知内情之人,自然是相信的。

  解缙略一沉吟,“与其说是北人,不若说是只贬斥旧元的江浙行省,至少江西未见影响。”

  众人皆称是认可解缙此言。

  当今陛下建极以来,礼仪册封大事便一件接着一件,可无论是册皇后、诸妃,亦或封赏诸勋,皆与百姓乃至于百官,无甚大的干系,无非是大明换了一批外戚勋亲。

  至于诸王事,亦早有所料,民间不过几句牢骚。

  自三皇五帝以来,这煊赫迷人的权力场中,便是诸党林立,争斗不休,而党中亦各有派系,你方唱罢我登场。

  纵然同为江南,可江西、浙东不合的,北人中,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关中,更是裂成一地,只有面对南人时才会短暂同心合力。

  是以朝野内外真正在意的,一是新朝的人事安排,这是各党各派切身的利益,二是皇帝的执政路线,这是未来朝堂争斗的旗帜。

  而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命大理寺卿陈英重审胡惟庸案,若是有冤屈之家,当为之平反昭雪。

  这个消息顿时让整座京城沸反盈天!

  时人都知道陛下看重李祺,否则当时于宫中问罪天下时,李祺也不可能和靖难功臣一起站在皇帝身后,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皇帝竟然愿意为李祺,推翻先皇帝的决断!

  可这是为何呢?

  唯一的可能便是,自方孝孺死后,天下鸿儒中再没有能和李祺分庭抗礼者,皇帝看重他于士林中的身份地位,又兼着北人精神领袖的身份,想要借此抬举北人!

  这般想来,便颇为合理。

首节 上一节 57/1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当兵就发媳妇?我怒娶十八房老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