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世家五百年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45节

  皇帝是天!

  再高的山、再深的海,也越不过天去。

  李祺深吸一口气。

  他后退两步,而后推金山倒玉柱跪在地上,向着建文三叩首!

  这异常的举动顿时让群臣露出探究之色,让皇帝朱允炆提起了心,让方孝孺三人眉心紧皱,这位驸马又要做什么?

  李祺抬起了头,望向朱允炆,他将在今日踏着朱允炆,顶着罪孽之族的名声,成圣!

第53章 挂冠而去

  殿中沉静至极,几乎落针可闻。

  李祺的声音并不如同先前呵斥方孝孺时那般愤怒,而是很平静,带着一丝明显的失望。

  “陛下,臣李祺,本是先朝罪臣李善长之子,身负大罪,因高皇帝怜惜公主,而苟且存活于世间,后又召回京城,委以重任,可叹高皇天不假年,山崩宾天,高皇临终前托臣以大事,乃至于赐下手谕,以卫翼大明江山。

  臣追高皇之殊遇,而欲报之以陛下,故而有周、湘王之请,此中之事,臣无有私心,只为大明江山社稷,此乃天地可鉴也!”

  为臣之道,首在忠谨,李祺乃是先帝半个顾命之臣,甚至有先帝手谕,此言一出,朱允炆愤怒已然消散至半。

  而李祺,则顺利的三言两语便将自己放在了一个弱势的地位,这世上有太极以柔克刚之道!

  “于公,臣是陛下的臣子,有劝谏之责,于私,臣是临安大长公主的驸马,乃是宗家之属,陛下潜邸之时,也曾唤臣一声姑父,臣不愿见陛下被有心之人引上歧路。

  湘王亦是如此,他比臣年小很多,臣与公主自幼照看,知道他乃是宗王之中的异类,可为大明之福。

  如今他被人所害,公主与臣皆痛斥心扉,湘王临终之前,曾说要亲自去黄泉向先帝、孝康皇帝陈情,臣听闻只觉肝胆欲裂,先帝以情活臣,臣却不能照看先帝之子,是以殿上有激然之语。”

  此乃以情动人之道,亦是忠正之道,李祺乃是宗家之长的身份,这本就是宗家之内之事。

  可此言却直刺朱允炆这个皇帝,你的叔叔被你逼死了,现在他要去找你爹和你爷爷去告状了,看你怎么办!

  “如今陛下既然已有公论,臣便不再置喙,以伤圣上颜面。

  只是臣探究圣人之道,已入至境,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臣依旧不同意议罪湘王,臣不同意为湘王上恶谥,臣不同意如此苛待诸王,此乃取祸之道。

  臣依旧认为方孝孺等乃是祸国的庸臣,臣请斩之,陛下不愿,臣无奈,但忠臣岂可目视奸臣而不动怒乎?

  臣决不与之立于同一青天之下!

  臣有悖先帝信重,不能匡扶社稷,此乃臣的罪过,然臣已然三番五次,若今日臣死谏,恐陛下背负不亲之名,至今日,臣无愧于先帝也。”

  方孝孺脸色铁青至极,想他这一生,声望卓著,享誉四海,乃是大明读书人的脊梁,真正的天下儒宗,纵然是先帝也重视他,将他选入太孙潜邸。

  可偏偏遇到这个李祺后,流年不利,三番五次被其羞辱,现在更是直接被斥为奸臣,自古以来哪里有他这么憋屈的大儒。

  或者,更应该说自古以来哪里有李祺这样的儒宗?

  朱允炆脸色更是难看,这才登基多久就有一位先朝顾命,还是他的亲姑父要离开朝堂,而且是这么光明正大的失望离开。

  他现在是真的有些后悔先前的选择了,早知道上次就直接禁足几年,哪里还有今日之事。

  他想要说些什么,可李祺那些条件,他是一个都不能答应的,此事根本无解!

  对于李祺而言,这场戏已然唱到了最后,该是落幕了,他根本就不会给朱允炆任何反应的机会!

  李祺没有起身,而是依旧跪在殿中,他的神色很平静,先是将笏板放在面前,而后将乌纱帽取下,同样平放,最后他站起身来将公服于当殿之中褪下,叠好后与乌纱帽放在一起。

  不疾不徐。

  而后,他公服之下,只剩下了薄薄的一层常服。

  殿中诸臣已经震惊的说不出来了,一时之间竟然没有人反应过来去阻止他,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他褪去公服!

  良久众人才回过神来,方才还凝神静气的殿中,几乎在瞬间嘈杂的如同要掀翻屋顶,一道道厉喝声传来:“李祺!你这是要做什么?这是君前失仪!这是大不敬!”

  挂冠而去!

  谁都没想到李祺竟然刚烈至此,要挂冠而去!

  西汉末年,王莽的儿子王宇担心王莽树敌太多而进行血谏,被王莽大义灭亲而杀掉,逢萌看出了王莽的用意,认为这样的君王不值得忠贞,于是摘下头上的乌纱帽挂在都城东门外,悄悄地离开京城,携家逃到辽东,后来不久,王莽自杀新朝灭亡。

  在场文官都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谁会不知道“挂冠而去”的典故?!

  朱允炆更是脸色大变,今日若真的让李祺就这么走了,天下人会怎么看他?

  李祺没有回应方孝孺等人的厉色呵斥质问,而是从怀中取出一份圣旨,只一瞬间,殿中便寂静了下来。

  “这便是先帝交给臣的手谕。”

  “这不是什么惩治奸臣的圣旨,而是先帝的一道遗愿。”

  “臣不会打开这道圣旨,以臣子之躯逼迫圣上,乃是大不敬,既然陛下已然有圣意垂落,臣便带着这封手谕离开!”

  “敢叫天下人知道,李祺所言非虚,不为功名利禄,今日辞官,此生再不复入朝!

  “愿大明,愿陛下!万世万安,永昌永盛!”

  李祺手中持着先帝圣旨,他昂扬着身躯,带着纵横交错的意气,以及骄傲的蔑视,而后毫不犹豫的转身向着殿外而去。

  他拿着先帝的旨意,皇帝不出声,没有人敢拦着他!

  众人望向那被留在殿中的朝服,在阔然的殿中显得孤零零的。

  朱允炆望着那道渐行渐远的身影,已然迈出了奉天殿高高的门槛。

  李祺身上只有一层常服,却有如山渊滞的气势。

  他头也不回的离开,昂头挺胸,光照在他的身上,如同披上了一层金甲,他像是一个得胜的将军,而不是被逼走的政坛失意之人。

  所有人就这样望着李祺,很快他们甚至已经看不到李祺了,落在眼中的是一个小小的黑影,以及——

  巍峨的宫楼与金紫宫墙!

  古代的圣人便是如此吧,许多人心中突然响彻了这句话。

  殿中依旧没有什么声音,李祺已经不再朝堂之上,可他好像并没有离开……

  ————

  没有人能够知晓,在建文元年的那次朝会上,李祺经历了多少内心的挣扎,最终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权势,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与皇帝对抗,他总是不厌其烦教导弟子要审时度势,可他自己却总是逆流而上,与滚滚大势搏杀!

  总是有人不耐其烦的讲述他的惊天智慧与超绝眼光,认为他早已看出建文帝的注定失败与燕王的必然成功,可靖难不过是历史的偶然,又能证明什么呢?

  或许只有那个早已记载于昭昭史册上的答案才能解释这一切的根源——“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从一开始,他只是想要无愧其心而已。——《明朝五百年》

第54章 大势人心

  李祺独自一人走在宫中的大道上。

  他抬头望着湛蓝的青天大日,天之下是巍峨的宫墙与嫩绿的拂柳,周遭四寂无人,恍然间这偌大的天地间,竟只有他一人。

  他突然想到了前世网上流传甚广的“张居正雪中独行图”,与如今又是何等之相像呢?

  “我远不如张居正啊,他有一颗为国为民之心,而我心中却满是算计。

  只是……

  我所做之事,总还算是正确的吧,所行所言,至少不给后人做个坏榜样。”

  李祺心中着实有无尽的感慨,却不知该说与谁听。

  他出了宫,而后见到马车前妻子和儿子都在等着他,见他独自一人出宫,身上没了官服和乌纱帽,临安公主只上前温声道:“夫君,我们回家吧。”

  临安公主没问其他,李祺却觉得心中感慨有人述说了,他上了车,望着妻儿良久,最终带着无尽的感慨和叹息道:“一切都结束了。”

  一切都结束了。

  他的政治生命在这一刻彻底宣告结束了,这一切皆在意料之中,却难免亦有几分遗憾,不曾见过大明王朝最顶端的风景。

  “只要我们一家人一直平安,纵然不能显贵,亦是有福,夫君要多放宽心才是。”

  “是啊父亲,孩儿日后一定能光耀门楣,让父亲大人欢欣。”

  李祺他相信李氏的未来会很好,可他已经没有未来了,他的寿命只剩下短短四年,他甚至看不到李显穆考中永乐元年的解元了。

  可最后他只是轻抚李显穆的小脑瓜,轻声道:“我的儿子,将来必然将大昭于史册,为父是个假圣人,而你会是真正的圣人。”

  以李显穆的聪慧也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眼中带着茫然疑惑。

  ……

  【族长声望+2,当前声望90,已达到当前巅峰,于人间称半圣!】

  【家族声望+5,当前声望10。】

  李祺辞官的消息随着湘王身死的消息一起传遍了天下,还有湘王被加恶谥的消息,天下一时寂静,转瞬又翻腾沸然。

  任谁都能看得出来,朝廷削藩之意,已然强势的再无回转之地!

  可让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始料不及的是,李祺的声望竟然没有因为辞官而受影响,反而金銮殿后,愈发受到天下人推崇,一跃而居于天下冠,甚至有福建士子千里迢迢赶来京城,向李祺叩首谢罪,说曾经误解过他。

  因为在削藩之事上,对比实在是太过于鲜明了,金銮殿上,李祺最后辞官时所陈情之事,让天下人看到了一个无情又刻薄的皇帝!

  人心纵然依旧不得不附从于强势的皇权之上,但皇权最好能一直保证自己的绝对强大!

  直到李祺宣布闭门不出后,这股风潮才停止,对此事李祺却毫不意外,“这世上的人心终究有一杆秤,情、理之义,皆在我掌中,于是大势便为我所控!”

  燕王啊,我已经竭尽所能为你创造了舞台,现在是你上场表演的时候了。

  我要大明的天下,从此刻开始走向一个不同的结局!

首节 上一节 45/1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当兵就发媳妇?我怒娶十八房老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