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世家五百年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06节

  陈瑛毫不忌讳,悍然开口,厉声道:“胡尚书所言正是,微臣主管都察院,以肃风气为责,倘若衍圣公不能捍卫风气,微臣所作所为,岂不成了笑话。”

  殿中气氛比方才胡英说完后,气氛更加凝固,因为陈瑛这番话比胡英还要重的多,胡英只是建议申饬衍圣公,陈瑛却将之提到了风气的高度。

  殿中群臣皆将眼角余光瞥向了皇帝,申饬衍圣公之事,只有皇帝才能做。

  朱棣神色纠结,翻来覆去的看着手中奏章和处理意见,下不了定论,“诸卿以为呢?”

  皇帝一旦做不出决定,那最终结果就要廷议之上的争辩来决定了,要看谁能说服皇帝。

  “微臣建议撤销曲阜知县由孔氏世袭制度,改换流官,可以将曲阜知县换成世袭的虚衔,以作为交换。”

  陈瑛提出了更为激进的建议,“天下州县皆用流官,只有曲阜世代用孔氏世袭,这颇为不妥。”

  随着陈瑛之言,本该被群起而反对的建议,但是却诡异的安静下来,没有人反驳。

  李显穆重重皱起了眉头,殿上的风向很是不对,陈瑛的建议是不可能成行的。

  “不可!”

  大理寺卿陈英和工部尚书宋礼眼见没有人说话,立刻同时出声。

  前任工部尚书黄福如今在交趾布政司掌管政务。

  宋礼是河南人,怒目沉声道:“曲阜乃是圣人子孙汇聚之地,怎可让他人统摄?”

  “为何不能?”

  “这是朝廷对圣人后裔的优待,岂能变更制度?”

  一旦说到制度,朱棣立刻就回过神来,“衍圣公之制,绝不能改变。”

  大明和唐宋有一个情况是很不同的。

  唐朝崇佛。

  宋朝则没有经历异族统治。

  大明的前朝是异族统治,所以在建立大明后,恢复汉人衣冠、恢复汉人的语言、文字、礼仪,废了很大功夫。

  而儒家就代表着汉人。

  朱元璋高高举起衍圣公,本质上是要举起孔子的牌位,用来推行儒家教化。

  衍圣公制度是朱元璋弥合南北分歧的努力之一,他要向南边证明,北边也是汉土,不是蛮子。

  李祺弥合南北的所作所为,本质上是一样的,用他当世圣人的声望,给北人背书,说北人和南人一样,都是读了经典的文化人。

  包括元史案等等之事,本质上也是打击江南士人过分自负的文化自信。

  随着皇帝的话音刚刚落下,黄淮便立刻出声道:“陛下,衍圣公制度自然不必改变,任用流官也颇为不妥,臣以为,不若使衢州孔氏担任曲阜知县。”

  李显穆双目圆睁,直直望向黄淮,二人恰好对视,黄淮毫不忌讳,微微点头颔首。

  这让李显穆立刻确定了,此事果然是由浙江文人推动,而后联络了南直隶文人。

  至于他们的目的,亦非常简单,用衢州孔氏代替担任曲阜知县,北宗必将大失颜面,而南宗将水涨船高。

  原来如此,醉翁之意不在酒。

  怪不得方才左都御史陈瑛要提出流官担任曲阜知县那么离谱不可能成行的建议,原来是为了如今这个提议。

  对于黄淮提出建议这件事,李显穆的反应并不是很大,虽然黄淮在很多事上站在了他这一方,包括迁都等事。

  但即便是盟友间,也不可能事事进退一致。

  黄淮是浙江士人,衢州孔氏就在浙江,自元史案后,浙江士人在士林中便一直处于低谷期,甚至六部九卿之中,一个浙江籍的官员都没有。

  他一个小小的正五品内阁学士,因为靠近皇帝的缘故,竟然是现在的官面人物。

  是以他于情于理,都要借着这件事,为浙江士人振奋一下士气。

  李显穆微微叹口气,可惜啊,不行!

  他眼神逐渐锐利起来。

  出身应天府的通政使赵居任肃然道:“臣以为黄学士所言有理。

  曲阜知县不宜选用流官,让孔门自治,乃是尊崇孔门至圣。

  但是选用曲阜孔氏子弟担任知县,正如孔成林所说,摄于衍圣公的权势,再加上县中到处都是亲朋故旧,自然难以秉公执法。

  选用衢州孔氏后裔担任曲阜知县,其既是孔子后裔,且乃是正本清源后的嫡系大宗,在曲阜又没有亲朋,没有产业等,只要勒令日后的曲阜知县不得在曲阜县中连接姻亲,不可添置产业,自然能够秉公执法。

  且可以让南北二宗相互制衡,而且现在北宗有数十个世袭的爵位、官职,可南宗却生活艰难,甚是不妥。

  请陛下明断。”

  朱棣微微点头,认为这几人说的都颇有道理,又望向他一向重视的智囊团,诸阁臣基本上都认可赵居任所说。

  这种众口一词,反而让朱棣犯起了犹疑。

  而后一眼便瞧见李显穆在太子身后沉思,顿时一指,对群臣道:“朕这个外甥,十二岁就中了状元,李景和在的时候,曾对朕说‘穆儿有圣人之姿’,前些时日的迁都之议,他功劳颇大,今日不妨听听他说些什么。”

  “虽是小儿之言,陛下兼听,亦无不妥。”

  左都御史陈瑛笑着应声,众人脸色微微有变,胡广亦笑道,“陈公所言正是。”

  因为迁都之议中立下功劳,胡广已然回到了内阁,只是被杨士奇和杨荣所排斥。

  这二人的轻视之语一经道出,殿中众人大多嘴角勾起一丝笑意,即便同为东宫属臣的杨士奇等人亦如此。

  朱棣和朱高炽微微皱起了眉头。

  李显穆的年纪始终是个问题,尤其是在这等国家大事的御前场合中,威望、资历都太浅了。

  同样身为内阁学士的王艮,却立刻厉声慨言道:“陈御史和胡学士所言谬矣,甘罗十二拜相,曹冲幼龄便能称象,自古天纵之姿必异于常人也。

  李明达十二岁横压三百州,被陛下钦点为状元,这便是陛下以为李明达足以为国家大臣,二位以小儿稚童言之,岂非是质疑陛下乎?”

  陈瑛和胡广立刻告罪,而后正要出言回怼,杨士奇却已然温声道:“敬止同明达乃是师兄弟,是以有愤愤之色。

  但陈御史陈公,不过是见明达年小,担心他所言失当,先为其开脱而已,此乃前辈一片拳拳之心,敬止切不可关心而乱啊。”

  李显穆豁然望向杨士奇,目中已然全是冷色,这番话可真是说的轻飘飘。

  朱棣也颇震惊,事到如今,他也品出了些味道,这衍圣公事,没那么简单啊。

  王艮更是愤然,正要再出声,却见李显穆已然从太子身后走出。

  满脸肃然冷面。

  李显穆这幅神情,让殿中众人都是一滞,从迁都之议的大朝会上,就能略品出些他的性格。

  朱高炽轻轻拉了一下他的衣角。

  这是希望他不要太过在意。

  李显穆一顿,往杨士奇方向瞧了一眼,此人果真如父亲所言,打压政敌不遗余力,自己才刚刚进入东宫,就已然入了他的名册之上。

  李显穆向皇帝行礼朗声道:“陛下。

  臣尝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乃圣人语训。

  无论是小儿之语,亦或其他,总是要陛下评判,既然诸位卿臣对微臣如此好奇,臣便试做几语,以做彰显。”

  “显穆且试言之,若有过,朕亦不纠。”

  李显穆重新面向诸臣,漠然道:“方才诸位国家大臣所言,我皆听入耳中,无论是左都御史陈公所议的流官之事,亦或者黄学士所提议的衢州孔氏掌曲阜知县事,皆荒谬不可行也!”

  他的声音并不如何高,可却充斥了无尽的坚决,是斩钉截铁的在反对。

  这一言顿时激起了无尽波澜。

  出身四川的吏部尚书蹇义、出身湖广的兵部尚书皆漠然而视,颇有种事不关己的感觉。

  反应比较大的乃是礼部尚书胡英、左都御史陈瑛、通政使赵居任这三人出身南直隶的官员。

  甚至作为当事人的黄淮反而只有一些疑惑,他预料到李显穆可能会有些反对,但没想到李显穆会这么反对,甚至一点面子都不留。

  李显穆所秉持的不是心学吗?

  按理说不会对孔门之事太过上心啊。

  深深的疑惑埋在他心中,让他整个人都有些懵,有点搞不清楚状况,甚至已经决定等散会后去找李显穆问个清楚。

  朱高炽见李显穆没有将矛头对准杨士奇,微微松了口气,而后冲着杨士奇使了个眼神。

  他四平八稳的坐在座上,竟有几分不怒自威。

  杨士奇顿时心中一凛,知道自己有些太过于心急了,让太子对他升起了一丝不满。

  “狂妄!”

  左都御史陈瑛愤然回道。

  他是来俊臣那样的酷吏,是皇帝统治下的恶的代表,只要皇帝还想要绕过一些事,就不得不用他。

  他和纪纲皆是朱棣的宠臣,连太子朱高炽都不能奈何他,自然更不惧李显穆。

  厉声道:“黄口小儿,卑微之士,竟然语涉当朝二品大员,何况狂妄也!”

第118章 斩九卿

  殿上顿时肃然。

首节 上一节 106/1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当兵就发媳妇?我怒娶十八房老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