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朝当神棍 第285节
于是乎,朝臣们像是约好了一样,就连平时最不怕死,最喜欢为民请命的人,都没有告发李水,甚至隐隐有鼓励他继续下去的趋势。
李水的所作所为,扶苏自然也听说了。他很想进宫见陛下,将李水的荒唐事告诉嬴政,好请皇帝出面干预。
但是他被淳于越死死的拦住了,并且给他讲了一番为君之道。
为君者,不是要爱民如子就算了。君主可以不屑于阴谋诡计,不屑于城府,但是不能不懂城府。必须要可以看穿诡计,看穿城府,否则的话,很容易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淳于越的一席话,让扶苏受益匪浅,倒是打消了告发李水的心思。
其实,皇宫之中,也不是没有人听到风声。比如胡亥就消息灵通。
他听说李水的所作所为之后,心里面乐开了花。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思考了一番。
就槐谷子这个搞法,伏尧是没有威胁了。至于公子高等人,完全是走个过场而已。扶苏的水平比自己可能高了一点,但是自己年纪尚小,也没关系。
现在大批贵族子弟被槐谷子耽搁了,自己在科举中的排名,可能要再上升一点。
如此一来,陛下可能会对自己刮目相看。
胡亥越想越开心,干脆点上灯,秉烛夜读。
正读到高兴的时候,外面有敲门声,然后是个鬼鬼祟祟的声音:“公子,公子?”
胡亥认出来,这好像是季明的声音。
他打开门,问道:“何事?”
季明干笑了一声:“公子,奴婢毕竟做过公子的师父,如今科举在即,奴婢也想略尽绵薄之力。这是奴婢花了大价钱,收集来的消息。列位出题人在进宫之前,在读这些书,考题多半就从这上面来。”
胡亥一喜,连忙把那张纸接过来了,展开一看,满意的点了点头:“周青臣在读论语?赵大人在读庄子?李大人在读……”
第306章 伏尧太坑了
胡亥对季明带回来的东西极为满意,知道了命题人的喜好,等于被划了重点。如此一来,需要温习的东西就变得很少了。
只要将这些内容背的滚瓜烂熟,那不得高分都难。
胡亥有些欣赏的看了季明一眼:“辛苦了。”
季明弓了弓身子,笑眯眯的说:“这是奴婢该做的。”
他这样一弯腰,就把挂在脖子里的转运石露出来了。
季明手忙脚乱,连忙将转运石塞回去。
胡亥好奇的问道:“那是什么东西?”
季明哦了一声,随口撒谎说:“是保平安的。”
胡亥点了点头,也没有深究,就捧着那些资料,回到书房里面刻苦背诵起来了。
至于季明,则握着转运石,笑眯眯的走了。
他也想开了,自己不做胡亥的师父,那就不做吧。其实不做师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暗中帮着胡亥,将来胡亥发达了,一定会念旧情。若胡亥倒霉了,自己又不会受到牵连。
季明觉得自己真是越来越聪明了。于是他笑眯眯的走到小乙房门跟前,轻轻敲击了几声。今夜,两人要促膝长谈了。
…………
深宫之中,有一处院落,被侍卫团团围住。这里与其他地方完全隔绝,连一只鸟都飞不进来。
而那些命题人,就住在这里。
他们每天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剩下的时间都在讨论着如何出题。
开天辟地头一回科举,这些人都没有经验。所以也没有分科出题的意识,干脆按照顺序,先出了文学题,然后是算学,是常识,是策论……
文学题最简单,无非是古圣先贤的经典罢了。
周青臣出题的时候,有意的避开了论语。别人不小心出到论语的时候,他也找了个借口,把相关的题目删去了。这样一来,就不会落人口实了。
周青臣的做法,并没有引起别人的不满。因为大伙似乎都在做同样的事。
周青臣纳闷的看着自己的同僚,这些人似乎人人都有怪癖,有的人不喜欢尚书,有的人不喜欢庄子……真是奇怪。
等文学题出完之后,众人开始攻克算学题。
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的大文学家,但是对于算学题,有点抓瞎。这倒不是说他们不懂算账,只是从来没有把算账当成一种学问罢了。
最后讨论了一番之后,大伙决定按照周青臣的提议。把算学题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比较容易。全都是加减乘除之类的题。只要认真,只要会算数,这些分都能拿到。这一部分占三十分。
第二部分难度中等,是一些应用题。
诸如曹操带兵数万,赤壁一战,被灭掉了九成九九,走华容道的时候只剩下三百人马。请问战前曹操有兵马几何?
又或者,某粮仓可储存粮食百石,有农夫每日运进去粮食一石,但是仓内又有硕鼠一窝每日偷吃粮食一斗。请问需要多少时日,才能将粮仓存满……
诸如此类。
这一部分题目,也是三十分。
老实说,能把这两部分答出来,基本上就可以及格了。
至于第三部分,分值是四十分,难度也比较高。大多都是鸡兔同笼之类的题目。
为了出这些题,命题人不知道翻遍了多少古书,从里面拿出题目来,认真研究。他们没有直接出原题,而是对题目进行了变化,免得被考生猜到端倪。
等算学题出完了之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掉了一大把头发。
然后是常识题。
这些人又开始抱着古籍发愁。有时候,他们恨不得请几个方士来,毕竟那些方士毕生都在游历天下,见多识广。
但是最后,命题人忍住了。
除了周青臣之外,他们都不是李水的人。自然不肯请方士了。那些方士几乎全都投靠了商君别院,请方士来出题,商君别院就太占便宜了。
等前三项好容易出完了,最后轮到了策论。这时候命题人才松了口气。
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洋洋洒洒,分析天下大事。而且策论这东西,出一道题就可以了。
最后他们用三国作为背景,结合大秦施政中遇到的问题,出了一道策论题。
题目搞定了,命题人却不能离开这个小院。于是每天都无所事事,就在那坐着闲扯淡。只等着科举结束,他们才能回家。
…………
王氏府中,王恒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子里面来回踱步。
科举眼看就要到了。科举一结束,陛下就有了精力。到时候一定会过问项梁谋反的事。
可直到现在,南方的项梁都没有动静。
到那时候怎么办?自己欺骗了陛下,诬告项梁谋反?王氏没有用了,被陛下斩尽杀绝?
王恒不敢想下去了。
这时候,一阵轻轻的脚步声到了王恒身后。
王恒回头,看到时祖父王翦。
王翦指了指席子,说道:“坐吧。你在这里站着,无济于事。”
王恒叹了口气,坐在王翦对面。
他忍不住说道:“项梁收了我们的钱财,至今没有谋反,他想怎么样?”
王翦微闭着眼睛,淡淡的说道:“项梁是个聪明人啊。当今天子,威名赫赫,四海之人,莫不畏服。他这时候造反,成功的几率并不大。”
“所以项梁在等,等着陛下驾崩,或者咸阳城闹出别的乱子来。到那时候,他才肯突然起事,争夺天下。现在的他,恐怕还在养精蓄锐,暗中招兵买马。”
王恒站起来,焦急的跺了跺脚:“他可以等下去,我们可等不下去了。”
这时候,外面有个仆役气喘吁吁的跑进来了。此人正是被王恒派往南方的心腹,名叫王甲。
王恒问王甲:“如何?有没有看到项梁?”
王甲擦了擦头上的汗水,说道:“见到了,小人见到项梁了。”
王恒紧张的问:“他怎么说?”
王甲哭丧着脸说:“项梁傲慢的很,一直说没有准备充分。还说现在让他匆忙起事,那是拿着江东子弟的命瞎胡闹。因此他要再等等。”
王恒伸手,在额头上重重的拍了一下:“天亡我也。项梁这个无耻小人……”
他骂了这么一句,忽然张开眼睛,对王甲说道:“你立刻,立刻带上一些可靠的人,再带上金银珠宝,能拿多少拿多少。”
“你立刻去楚地,去招募贫民也好,去联络盗贼也好。要迅速的聚起一支队伍来,然后在楚地烧杀抢掠。”
“做坏事的时候,要广为宣传,就说是项梁的人马。要嚷嚷的人尽皆知,就说如今项梁已经反了朝廷。”
王甲一脸惊讶的看着王恒。
王恒催促道:“你看我做什么?还不快去?”
王甲挠了挠头,疑惑的说道:“这么说,那些人不是大人派过去的?”
王恒有点奇怪:“什么那些人?”
王甲说道:“现在楚地有一伙人。就像大人说的那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且确实打着项梁的旗号。陛下的使者估计已经听到消息了。不日回到京城,可能要向陛下汇报。”
王恒顿时大喜。
忽然,他扭过头来,看向一直没有说话的王翦。极为佩服的说道:“怪不得太公一直稳坐钓鱼台,原来早有准备。”
上一篇: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