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朝当神棍 第246节
妇女容易安排,因为李水迅速的开了一个婚姻介绍所。专门把匈奴妇女,介绍给中原百姓。
古代,本来就男女比例失衡,而且要实行一夫多妻。所以大秦的光棍汉一抓一大把。
现在好了,有一批匈奴妇女来了,身强体壮,干起农活来顶一个男人。不要聘礼,不要彩礼,只要一口包饭,便心甘情愿,踏踏实实的过日子。
秦人中的光棍汉个个兴高采烈,没想到自己穷成这样,还有娶上媳妇的一天。本以为到自己这一代就要断子绝孙了,没想到峰回路转,从天上掉下来了媳妇。
秦人很高兴,匈奴妇女也很高兴。中原好啊,风景秀丽,气候温和。中原丈夫又吃苦耐劳,待自己像是亲人一样。比那些整天喝酒,动不动就要打老婆的匈奴男人,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最最重要的是,她们可以吃饱饭了。
于是乎,大秦与匈奴两地,开始流传一个传说。说谪仙在天上,原本是主管姻缘的,现在他到了人间,不甘寂寞,所以继续撮合起大家来了。
这种传说流传的很快,也流传的很广。而且越穿越变形,最后发展出来了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
祭祀谪仙,要先寻找一块槐木,上面写上一个仙字。然后将槐木捧在手中,心里面暗暗祷告。只要够虔诚,不出三个月,一定有一段好姻缘。
如果没有好姻缘,那只能怪你自己不虔诚。
对于这些,李水一无所知,他正在发愁怎么安置剩下的匈奴人。
这些匈奴人,都垂垂老矣。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还有一身病。让他们做工,他们做不了,丢下他们不管,又觉得不忍心。整个是一群拖油瓶。
李信建议李水,给这些老人一些牛羊,然他们在草原上自生自灭好了。
李水打量了那些老人几眼:“这些人,有能力放牧牛羊吗?把牛羊给了他们,恐怕再也收不回本钱来了。”
最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叫过来一个小卒,让他把公孙城那帮人叫来了。
这些朝臣被发配到草原上之后,风吹日晒,黑了,也瘦了。再也不复权贵的风采了。
他们见了李水之后,个个心情复杂。这些人刚来的时候,是非常痛恨李水的。但是现在,他们谁也不敢口出恶言,因为他们已经见识了那些方士的厉害,见识了那些匠户的厉害。
曾经就有一个朝臣,整天对槐谷子咒骂不休。后来这个人……失踪了,至今不知道他在哪里。
这人肯定是死了,死了之后,尸骨无存,可谓凄惨无比。
朝臣眼中的大魔头李水,这时候正笑眯眯的看着他们,然后说道:“诸位,我有一个宏大的计划,需要你们帮忙。”
朝臣们都没说话。不少人心中在想:宏大的计划?什么宏大的计划?寻找仙人,这计划够宏大了吧?结果你在干什么?把大伙骗过来挖煤。现在你又有宏大的计划了?还要出什么幺蛾子?
李水很没有自知之明,把众人的沉默当成了期待。他笑呵呵地指了指不远处的匈奴老人:“这些人,年纪都很大了。年纪大的人,往往知道很多典故。你们就按照他们的口述,加以甄别,整理,然后编一部匈奴史出来。”
公孙城那些人一听这话,顿时勃然大怒:“彼蛮夷也,何德何能,可以令我等帮他们编写史书?”
李水干咳了一声:“这些匈奴老人,闲着也是闲着。你们这些朝臣,同样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散心了。”
公孙城觉得很扎心,自己可是饱读诗书啊,怎么就成了,闲着也是闲着了?
不过仔细想想,自从到了草原上,好像确实无所事事。这地方,要么有挖矿的技术,要么有挖矿的力气。不需要什么诗书礼仪。
所以,公孙城一帮人,在这地方已经被彻底的边缘化了……
后来李水又说,如果史书编写好,会给最劳苦功功高之人,一些优待,建议陛下送他回中原都有可能。
这话一出口,那些方士们彻底踊跃起来了。
回到中原啊,这不是大伙朝思暮想的事情吗?
等方士们拉着匈奴老人去问话的时候,李信好奇的问李水:“你怎么想起来,要给匈奴人编史书?”
李水叹了口气,悲天悯人的说道:“匈奴这个种族,恐怕很快就要消亡了。我能做的,只是尽量给他们留下一些资料,不然他们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李信一脸无语:“到底怎么回事?”
李水干咳了一声:“你怎么还不信呢?罢了,我做这件事的目的,你日后就明白了。嘿嘿。”
李信总觉得,李水在那嘿嘿的笑,简直是不怀好意。
…………
李水和李信在忙着平定草原,而匈奴已经灭亡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咸阳。
季明像是望夫石一样,整天望着西方。
他在等匈奴人后续的金银送过来。但是等了很久,始终没有消息。眼看着商君别院又来要要债了,这笔钱财还没有着落。
季明越想越觉得不甘心:难道匈奴人食言了?自己被那些蛮夷给骗了?
他找了个借口出宫,来到和匈奴人联络的小院中。结果小院中的匈奴人,同样一脸迷茫,他也很久没有收到来自草原的消息了。
季明叹了口气,只好挤出来了一些钱财,雇了一个黔首,让他出关一行,打探一下匈奴人到底怎么回事。
这黔首急匆匆地走了。而咸阳城中,渐渐的开始出现一个传闻。
传闻说,李信对匈奴人,围而不攻。要么是没有能力剿灭匈奴人,要么是不想剿灭匈奴人。
无论究竟是哪种情况,都应该将他换下来。而王氏子弟中的王恒,虽然年纪较轻,但是熟读兵法,对大秦又忠心耿耿,简直是接替李信的最佳人选。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些传言,分明就是王氏放出来的。
沉默太久的王氏,终于是不肯甘心啊。他们选中了子弟中的王恒,要用最后一点人脉,给王恒制造声势。
只要王恒得到嬴政的认可,并且在战场上立下军功,王氏就要重新站起来了。
实际上,王恒已经几乎成功了。因为李信和李水都不在,咸阳的几位重臣,也有意无意的在推波助澜,想要削弱槐谷子在朝中的影响,因此,他们都开始称赞王恒,并且积极的把他推荐给嬴政,认为此人是国之栋梁。
嬴政虽然对李水和李信极为信任,但是几天下来,总听到王恒的名字,也不由得有些好奇,于是在书房召见了王恒。
王恒显然是有备而来,对于北方的战事,分析的头头是道。
嬴政听了之后,不由得有些意外的看了王恒一眼,这人太年轻了,而见解太老道了。难道是王翦提前教他的?
嬴政又问了一些百越和岭南方面的问题,王恒都妥善的回答了。
嬴政满意的点了点头,感觉这少年,倒确实是个人才。
不过,人才固然是人才,总觉得此人言谈举止,野心很大啊。小小年纪,总有一种要把持朝纲的味道。
第267章 回光返照的王氏
嬴政与王恒谈了半个时辰,然后打发他离开了。
在这半个时辰中,嬴政听了王恒的一些想法。对此人的才干,他倒是认可的,但是因为王恒的出身,嬴政又对他有些警惕。
因此直到王恒离开,嬴政都没有答允他领兵出击匈奴。
嬴政没有给王恒任何承诺,但是他召见王恒这件事本身,就让不少人心思活络起来了。
皇帝,为何要召见王恒?是不是真的有将李信换下来的打算?王氏对大秦毕竟有功啊,陛下是不是想要重新启用王氏?
这些说法,开始悄悄的在朝臣中间流传。
而王翦,也豁出去一张老脸,不断的拜访昔年的一些好友,希望他们能拉王恒一把。
在王翦看来,这是王氏为数不多的机会了。如果能取代李信,征伐匈奴,就有可能立下滔天大功,王氏就可以重新兴旺起来了。
如果这一次再不成功,那王氏就只能与项梁合作了。项梁,那可是一条毒蛇啊,稍有不慎,就会受到反噬。
所以王翦想在与项梁合作之前,再争取一下。
王翦和王恒的一番努力,终究还是有点效果的。王氏的朋友,暗中依然忠于王氏的几个朝臣,都在努力的摇旗呐喊。仿佛李信和李水走了之后,王恒变成了朝堂之上众望所归的国之栋梁。
正在被商君别院逼债的季明,听到这些消息之后,心思也活络起来了:王氏,又要起来了?我要不要去投靠一下?
当初季明曾经和王离联络过,算起来也是王氏的故交了。有这样的关系在,如果去投靠的话,应该不会被拒绝。
但是与此同时,季明又有点自卑,因为自己会妨人。万一把王氏妨倒了,那可怎么办?
不过很快他就开始宽慰自己,现在不是已经有了转运石吗?戴上这块石头,自己可以转运,身边的人也不会受到伤害。
想到这里,季明就找了个借口出宫,想要拜见王氏。
路上的时候,他遇到了留守在咸阳城中的匈奴人。
这匈奴人穿着中原衣衫,剔去了胡子,看起来不是那么另类了。但是他依然很谨慎,戴了一顶草帽,把一张脸遮住了大半。
这匈奴人看见季明,像是看见了亲人似的,一把拽住他,带着哭腔问:“季大人,我匈奴是不是出事了?这么长时间,没有一点消息传来。”
季明有些不耐烦:“匈奴出不出事,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问我?”
那匈奴人苦着脸说道:“小人已经得不到任何消息了。季大人毕竟是宫中人,消息灵通,或许知道些什么。”
季明想了想说:“据说,单于王庭已经被包围了。不过你不用担心。那里方圆百里,有十几个部落。人马也不少,李信根本没有能力攻下来。所以他是围而不攻。”
匈奴人顿时松了口气,念叨着说:“我匈奴健儿,一向骁勇,假以时日,一定能反败为胜。”
季明听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是秦人啊,这匈奴人在旁边念叨着匈奴必胜,什么意思?
不过考虑到,自己和匈奴毕竟算是半个盟友,因此季明也就忍住了没说话。其实他心里也在暗暗祷告,希望匈奴能够获胜。
匈奴大胜,槐谷子身死,这是最好的结果,自己的账不用还了,仇也可以报了。
匈奴小胜,突破李信的包围,那也不错。至少可以把金银珠宝送到咸阳来。
季明叹了口气,心想:“也不知道那些匈奴刺客怎么样了。这么多天过去了,他们成功了吗……”
季明惆怅了一会之后,很快就又高兴起来了。和匈奴人结盟,能有什么前途?现在要去和王氏结盟了,那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进一步。
半个时辰后,季明出现在了王氏的大宅之中。
王恒对于季明的到来,并不怎么在意,因为他听到过一些传闻,据说季明这家伙,有些蠢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且陛下也不喜欢他,每天都要打他一顿。
所以,他让季明等在庭院中,把他晾起来了。
直到红日偏西,季明等的口干舌燥,王恒才慢悠悠的出来了。
季明有些恼火,但是他忍住了没发火,小不忍则乱大谋,季明这几个月,经历了太多的事,心智也比较成熟了。
上一篇: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