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73节
“去找他们。”禄东赞压抑着愤怒,咬牙说道:“我们在长安的这段时间,里里外外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我提前就告诉过他们行事要谨慎,不要肆意妄为,这些人难道还不听吗?”
“也不是不听。”噶尔·钦陵稍微解释,说道:“儿子已经令他们在昨夜丑时之前回归,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回来。”
“你现在去找。”禄东赞直接摆手,重重的说道:“如今大唐皇族权争厉害,我们绝对不能被人利用,万一陷入其中,我们就麻烦了。
尤其别是今日,公主和赞普的婚事就要被抵定了,绝对不能出事。”
“是!”噶尔·钦陵拱手,脚步匆匆而去。
第80章 皇帝老了,就应该退位去做太上皇
贞观十五年,正月初一。
寅时初三刻,天色昏暗。
寂静之中,“吱呀”一声,东宫宫门大开。
一身淡黄色九蟒九章圆领袍头戴九梁冠,腰配玉饰金符的李承乾,坐在步辇上从东门而出。
李安俨跟在身侧,贺兰楚石带着十几名千牛卫从两侧护卫而来,然后一起朝承天门而去。
李承乾坐在步辇上轻轻抬头,目光望向朱雀门的方向。
此时隐隐约约能听到一阵阵整齐的脚步声。
李承乾轻轻的呼出一口热气,随即又吸进一口冷气,整个人瞬间清醒了过来。
正旦大朝,全长安所有九品以上的官员,不管是年底已经陛见的,还是请假回长安过年的,今日都要到太极殿参与正旦大朝。
不仅是他们,长安城足够品阶的致仕官员,还有诸外番使者,诸士子代表,今日都要参朝。
步辇晃动之间,李承乾的眼神逐渐的平静下来,经过了去年年底的种种筹谋,他算是终于在朝堂上重新站稳了脚跟。
去年,东宫出事,皇帝立刻偏向魏王,朝野顿时就开始人心动荡。
但经过了昨夜之事,所有人都会明白,魏王试图挑战东宫位置的一战,以东宫获胜而告终。
太子的地位坚固而不可动摇。
当然,李承乾心里清楚,皇帝心中依旧会有所想法,但只要他不出错,皇帝就不会太明显的太偏向李泰。
这种足够了。
足够让百官定心了。
李承乾看着远处逐渐出现的承天门,心中平静的笑笑。
现在,他和李泰之间的位置已经反转,日后该急的人,就该是李泰了。
着急,就容易出错。
……
李承乾几乎同时和群臣在承天门下相遇。
一身淡黄色九蟒九章服,李承乾手按腰间长剑,平静的站在承天门下,然后神色肃重的对着对面的文武百官点点头。
身体笔直坚毅,面色冷肃庄重。
跟在李承乾身前的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魏征等一众宰相都轻轻躬身,以示敬意。
站在李承乾左侧的李治。
李治的身后是荆王李元景,汉王李元昌等一众宗室亲王,吴王李恪等人,还有站在后面。
诸王身后,是程知节,尉迟恭,李大亮,李勣,张亮,牛进达,段志玄,执失思力,郭孝恪,苏定方等一众军方将领。
诸王,诸相,诸将军,全部都身配兵刃。
便是李承乾这个太子也是一样。
正旦大朝,朝制所许。
突厥,大食,波斯,天竺,吐蕃,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于阗,龟兹,焉耆,疏勒,琉球、安南、真腊、爪哇、回纥、铁勒等共四十余国国使,面色谨慎的跟在诸相,诸尚书,侍郎,寺卿,少卿之后。
其他诸耆老和国子学子,就站的更后了。
几乎所有人在看到李承乾的时候,都微微躬身敬礼,便是桀骜如程知节也是一样。
只有一个人,看到李承乾的时候,开心的点头打招呼,这个人就是吴国公尉迟敬德。
李承乾略带感激的微微躬身回礼。
前世的时候,当他腿脚不利之事,不少人开始远离,不少人开始指责,有的人怂恿他直接造反,但只有一个人,当着皇帝的面直接说。
皇帝老了,就应该退位去做太上皇。
天下事有太子去处置。
这个人就是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没有心机的一句话,让皇帝不在意的笑笑,但却让李承乾深深的记住了这份恩德。
……
“咚咚咚”五更鼓响,宫门大开。
众目睽睽之下,内侍监张阿难神色庄重的从承天门中走出,手中拂尘一甩,然后高声喝道:“新年正旦,皇帝早朝,群臣朝贺!”
李承乾站在群臣最前,神色肃然的拱手。
张阿难转身站在一旁,李承乾手按腰间长剑,平静的向前走去。
跟在李承乾身后的是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魏征等一众宰相,还有无数文武百官,齐齐向前而行。
宫墙之上,旌旗招展,刀枪林立。
下方百官有序前行,手持笏板,颜色敬畏。
宽阔笔直的宫道两侧,火炬高高点燃。
四处可见红色的绫罗绸缎,招引吉祥。
百炬拥马,方布象城。
前行之间,太极殿已在眼前。
就在李承乾迈步踏上金阶的一瞬间,东方的天空的大日初辉,恰好在这一刻,照在太极殿的宫墙上,璀璨夺目。
……
太极殿中,李承乾手捧玉笏,神色庄肃站在金阶三阶之上,李治站在其下两阶。
魏王李泰不见踪影。
群臣神色肃重,虽然很多人都目光清晰的看到了,面色郑重,但没有人闪烁注目。
殿中侍御史站在大殿两侧,目光笔直的看着群臣,谁有丝毫错差,明日,殿中侍御史就能将他们弹劾发配到万里之外。
就在群臣心底波涛汹涌之际,太极殿殿门口,内侍省典仪高声呼道:“陛下驾到。”
殿中群臣同时躬身垂首。
身穿黑色金边九龙九章衮龙袍,头戴白玉十二旒,腰挎黑鞘长剑,一脸冷肃的大唐皇帝,天可汗李世民,缓步的走入殿中。
内侍监张阿难,禁卫将军张士贵落后两步,神色庄重。
本来正旦大朝,皇后是可以参朝的,但自从贞观十年,李承乾的母后病逝之后,皇帝就没有再封过皇后。
虽然内庭之中,也有过种种传言,但甚至都不用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他们三个出手,其他朝臣便已经上奏劝谏了。
尤其魏征。
稍微有一点风吹草种,这种事情,魏征立刻就会上书。
……
皇帝的身影从身前走出,李承乾沉沉低头。
李世民平静走到龙榻之上,然后坐了下来。
他的目光看向左侧,内侍省典议立刻上前一步,高声喊道:“皇帝至,众臣行礼,趋。”
喊声落下,殿中众人同时向前半步,然后单膝跪在地上。
内侍省典仪,继续高声道:“脱舄!”
众臣同时将双足上的厚靴脱掉。
李世民目光看向李承乾,他能清楚的看到,李承乾的鞋袜比以往要宽大许多。
行动之间,虽然有所滞碍,但不是特别注意,也察觉不出来。
难道他的机关藤甲,又有进展?
内侍省典仪的声音再度响起:“解剑!”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将携带的佩剑解下,置于一旁。
殿中其他携带佩剑的官员和武将,也是一样的解下佩剑。
大朝会,是整个天下群臣,唯一能够光明正大的将自身的佩剑带往皇宫大殿的时候。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佩剑资格的。
有这一资格的,大多数是有三品以上官职,爵位,勋的文武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