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94节

  李道宗,执失思力、薛万备等人,更是丝毫都没有在这起案子中现身。

  大唐开国以来,最大的一起冤案,就这么在他的精心算计之下,了结了。

  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做缓冲,李承乾和长孙无忌之间的矛盾,已经几乎不可能会有爆发的可能了。

  长孙无忌也不会像前世一样,被李治近乎抄家灭门。

  父皇,母后。

  儿臣对得住你们了。

  李承乾心里默念一声,然后沉沉的叩首在地。

  弘农杨氏如今虽然没有被彻底肢解,但是经此一案,他们恐怕也很难在复关中顶级豪族的声势了。

  即便是依旧维持在关中六家之一,但也近乎垫底。

  便如同当年的郑家一样。

  果然,大案才是毁掉一个世家最合适的手段。

  以后,天下世家再不敢和王族联手,窥伺皇位了。

  到了今日,唐传三代,女武代唐的针眼,算是彻底的终结了。

  大唐也不会再有被人篡夺的那一日了。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侧身道:“传旨,叫太子入太庙。”

  “喏!”

  ……

  火烛燃烧。

  香气萦绕。

  李承乾站在供桌一侧,看着一身黑色蟒袍的李象对着先祖牌位叩首行礼,他心里才稍微松了口气。

  “父皇!”李象行礼完毕,然后抬头看向李承乾。

  “起来吧。”李承乾微微抬手,李象这才起身。

  李承乾朝着侧面摆摆手,两名谒者在供桌之前的两侧摆上新的蒲团。

  李承乾在左侧蒲团跪倒,李象走到了右侧蒲团跪倒。

  李承乾看着神色稚嫩的李象,开口问道:“太子,这一次荆王谋反案,你全程都亲眼目睹,心里有什么想法没有?”

  李象微微抬头,看向李承乾,道:“父皇,儿臣不明白,为什么总是会有这种事呢?”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大唐开国三十四年,你曾祖父,高祖皇帝太原起兵的时候,天下还是属于大隋。”

  李象默默点头,大唐天下承继前隋,这一点史书有写。

  “杨广滥用民力,修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对外频繁开战,尤其三征高句丽惨败,致使天下烽烟,人人皆反,高祖皇帝承继天命,太原起兵,然后攻入长安,最后建立大唐。”李承乾侧身看向一侧的高祖皇帝牌位。

  建立唐朝,李渊的确承继了天命。

  “然而,在整个过程中,你皇祖父功劳最大,大到了高祖皇帝,还有当时的隐太子李建成的警惕和嫉妒。”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本来你皇祖父已经准备离开长安就任洛阳了,但是他们不肯让他离开,要杀了他,这才有了玄武门之变。”

  李象轻轻点头,这是如今朝中对玄武门之变的官方解释。

  是李建成先动的兵,甚至可以说是他先造反,然后才有先帝太宗皇帝的拨乱反正。

  这是最官方的说法。

  “在你皇祖父登基之后,先是有义安郡王李孝常谋反案,因为封赏不满,那时候,你还没有出生。”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等到你出生之后,面对的,你是你皇祖父对你魏王叔的偏爱,以至于他最后谋反。”

  李象咬着牙,用力点头。

  那段时间,不仅是李承乾断腿,就是李象也能感受到宫中森严的气氛。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后来是晋王起兵围骊山,不过那就不是威胁了,那不过是对玄武门一次拙劣的模仿。”

  “是!”李象点头赞同。

  “至于中间偶尔夹杂的刘文静,刘兰成,侯君集等人的谋反事,其实也是一样的欲壑难填,对封赏不满,这倒没什么。”李承乾淡淡的抬头,说道:“人心如此,谁也无法避免。”

  “是!”

  “再来,便是为父登基,眼下的荆王和高阳公主谋反。”李承乾摇摇头,说道:“高阳是她自己的问题,而荆王,是因为为父刚登基,没有你皇祖父那样的威望,所以镇压不住人心,他才会被弘农杨氏所用。”

  “弘农杨氏呢?”李象忍不住的抬头。

  “杨氏天下世家,但没有王族内应,又恰逢大军东征,不然他们不值一提。”李承乾摆摆手,说道:“世家本身其实是在挖天下根基,他们动作不大,但百年不断,威胁的确不小,但直接威胁皇权的还是我们自己人,尤其是在你能力和威望不足,所以,你要提升自己方方面面的能力。”

  “是!”李象认真拱手。

  李承乾抬头看了看庙外,不知不觉中天色已黑。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说道:“好了,今日便先到这里吧,你回去歇息,明日,父皇开始教你读书。”

  “喏!”李象躬身领命,然后才起身告辞。

  ……

  一本《道德经》,一本《春秋》,一本《考工志》。

  李承乾三天之内,简单的教李象要去会读书。

  这样在之后,李承乾不在长安的几年时间里,李象的学业就不会落下。

  不知不觉中,三日已过。

  轻微的脚步声,在太庙门外响起。

  徐安站在门前,对着李承乾拱手道:“陛下,司空和莒国公,于相,彭城郡公,尹寺卿,御史大夫求见。”

  李承乾看向对面的李象,微微摆手。

  李象起身,然后站到了一旁。

  李承乾抬眼看向一侧,长孙无忌,唐俭,于志宁,刘德威,尹君和孙伏伽等人从太庙外面走了进来。

  在稍远处,他们就全部跪倒,叩首道:“参见陛下!”

  李承乾点点头,问道:“杨氏的事情有结果了?”

  “是!”长孙无忌拱手,说道:“陛下,弘农杨氏在昨日,已经将杨思讷,杨思谊,杨思训三兄弟,还有他们一脉的男丁,全部出族谱中除名。”

  “动作很快嘛!”李承乾淡淡的说了一声。

  长孙无忌低头,神色凝重。

  褚遂良和柳奭,率领陕州最新组建的府兵,还有函谷关的士卒,一共三千人进逼弘农。

  这种情况下,杨氏怎么可能不快。

  更别说,还有长安十六卫在蠢蠢欲动。

  洛阳方面驻守的兵力,也有调动的迹象。

  一旦真的开始杀人,那是收不住的。

  “既然如此,那么就处置了吧。”李承乾抬头,说道:“传旨下去,前刑部侍郎杨思讷,伪造先帝遗诏,策动谋逆,意图不轨,着即斩首,诸子发配振州,家产一律没收。

  其兄杨思谊,杨思训,依律牵连,贬任交趾县令,南平县令,其诸子嗣,全部罢为庶人,令其于交趾和南平定居,允其孙参与科举,其家产一律没收。”

  “陛下仁德。”众人惊讶的拱手。

  李承乾摇摇头道:“杨氏配合,朕总要给点面子,至于杨思谊和杨思训,他们活着,很多事情,弘农杨氏也会配合一些。”

  “喏!”众人齐齐拱手,只是低头之间,神色凝思。

  皇帝绝对不会那么好心的放过杨思谊和杨思训这两兄弟和他们的子孙的,这里面必然有着更深的算计。

  “诸杨氏子弟,从今日不必再闭门自守了,该上值的上值,朝中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处理。”李承乾深吸一口气,看向一侧的另外,轻声说道:“朕也有高阳的事情需要处置。”

  群臣看到这一幕,脸色不由得微微一变。

  他们终于知道皇帝这几日带着太庙是为什么了。

第616章 高阳,昭陵没有你的位置

  公主院中,高阳公主一身狼狈的躺在床榻上。

  李元景被关进了禁苑,而她高阳却从宗正寺被关押到了公主院。

  只不过这一次,高阳公主的待遇就没有上一次那么好了。

  上一次的时候,高阳公主不过是犯错。

  这一次,她是谋逆。

  衣着没有人打理,甚至就连饮食也大不如前。

  一阵沉重的脚步声在殿外响起,高阳公主猛然从床榻上做了起来。

  她只来得及稍微整理衣发,殿门便已经被推了开来。

  一身黑底金丝长袍的李承乾从殿外走入,他面色平静的抬头,然后淡漠的看了高阳公主一眼。

  高阳立刻上前,然后福身道:“见过陛下。”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走到了殿内的长榻上坐下,他侧过身,看向殿外道:“来人。”

首节 上一节 694/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