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78节
“陛下,依老程看。”程知节站出,拱手道:“一支铁杆勾连上空,便已经有这般的威力了,那么便多用几支铁杆,勾连天地,早晚能攻破城墙。”
“没那么容易。”尉迟敬德跟着走了出来,看向李承乾道:“陛下,臣看刚才雷击,等了许久,才有一次成功,若这是放在战场上,恐怕不等作用,就被人家识破砍断了。”
“这个倒简单。”李承乾笑笑,说道:“先射一两支铁杆在城门之外,在高句丽人无法接触到的地方,等一两次雷击之后,再用弩车将弩箭连带铁纸鸢发射到天空之上,最后雷击会紧跟而上了。”
这是电荷浓度聚集的事情。
稍微停顿,李承乾补充说道:“这是尹真人告诉朕的,如果雷电常劈一个地方,那么劈的会越来越快的。”
群臣虽然脸色茫然,但都赞同的点头。
今日的实验,虽然是李承乾用宫殿避雷之法改造的,但是事前,他是真的咨询过楼观道掌教尹文操。
很多事情,道门中人见识的可比普通人要多得多。
“总体来说。”长孙无忌走上前,看向眼前废掉的城门,认真的说道:“雷电破城之法,的确有用,但针对高句丽的地形,还有城池特点,该如何用,需要一个完整的方略。”
“这种方法也需要提升。”李承乾站了起来,严肃的看向身后群臣:“诸卿,今日之事,一个字也不能对外透露出去,此番大唐若能凭此攻破平穰城,中间能节省好几年的粮草军械,不可以道里计,若让朕在外面听见一个字,严惩不贷。”
“臣等领命。”群臣齐齐拱手。
李承乾神色温和下来,看向群臣道:“攻破平穰城,擒杀盖苏文,是父皇一生的夙愿,若能得成,他日,朕和诸卿也可以告慰昭陵。”
“喏!”群臣全部肃然拱手。
……
雨逐渐的停了下来。
气色的彩虹在天边划过。
李承乾一个人站在城门坍塌之处,平静的目光眺望。
李五不知道从那里走了出来,对着李承乾拱手道:“陛下!”
“威力还是不够大,还需要提升。”李承乾低头看了一眼满地的焦痕,还有被炸开的痕迹。
“是!”李五低头拱手。
“今日虽说是可以用在城门处,但却并不一定要固定,一些快坍塌之处的城墙亦是如此。”稍微停顿,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说道:“趁人夜色漆黑,在并不要紧的城墙城埋下,然后利用引雷之术引爆,你说高句丽人会不会认为是天不佑高句丽。”
李五拱手,默然不语。
“所有参与制作的人,家人全部搬入禁卫,永生不得离开。”李承乾转身,大踏步的朝着远处走去。
上百名黑甲骑兵从远处而来。
李承乾翻身上马,转身看了坍塌处一眼。
李五已经不见了踪影。
天地昏暗,只有一丝亮光。
第603章 李世民三周年的祭品
二月下旬,春光弥漫。
两仪殿中,长孙无忌,于志宁,张行成,李乾祐,王师旦等一行五人步入殿中。
坐在御榻上的李承乾,放下手里的细竹金笔,看着眼前的五人,叹声道:“看朕,忙的连科举出名都忘了。”
“参见陛下!”群臣齐齐拱手。
“平身吧。”李承乾松了口气,神色平静的抬手。
王师旦上前一步,将手里的二十三份考卷一起放在了张阿难的手里。
张阿难接过,转身走上丹陛,放在了李承乾的面前。
李承乾打开一份份试卷,开始一张张的看了起来。
他主要看的,是策论部分的内容,如果有出色的见地之处,才会认真的多看几遍。
片刻之后,他感慨一声,说道:“朕还是太过奢求,如同张柬之那样的人才终究不多啊!”
长孙无忌拱手,说道:“陛下,大唐每年取仕,人才要么前面取了,要么就是还没来,如今这些,虽然不算是上上之才,但也有中上之姿,足够陛下所用了。”
李承乾点点头,然后看了一眼被选为第一名的崔文璟,他叹息一声道:“崔家果然文风难得,去年吏部科举试第一名崔文远,现在是崔文璟。”
“陛下,要不将崔文璟调至第二。”长孙无忌拱手。
于志宁,张行成,李乾祐,王师旦等人神色各异。
李承乾看了一眼众人脸上的表情,就知道,这件事情他们已经争论过来,但争论的结果还是崔文璟排第一。
“算了,还是崔文璟。”李承乾直接摇头,说道:“崔氏文采风流,没有必要因此而打压,至于其他各家,还有民间寒门,若有不满,就在以后的科考中争回来;若是没有本事,该是谁家的,就是谁家的。”
“陛下公平仁德。”长孙无忌等人齐齐拱手。
李承乾点点头,目光看向了选出来的第二名,柳澈。
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京兆柳氏出身。
真正让李承乾在意的,是第三名。
刘祎之。
北门学士啊。
元万顷,刘祎之,范履冰……
对于,还有明崇俨。
这些人多数年纪还小,寒门出身,文采出色,不过现在还不是他们出世的时候。
张大象,戴至德,李义琰,刘仁轨,李义府,这些人是三五年后,登台的一批年轻骨干。
裴炎要晚一步。
之后是岑长倩,张大安,娄师德,张柬之,卢照邻,魏玄同等人是十到十五年后的一批。
刘祎之可能能赶个尾巴,但是其他的北门学士,就要晚上很多了。
李承乾摇摇头,他没有再动刘祎之的位置,看向长孙无忌道:“就这样吧,将榜文和诸进士的文章抄录张贴在朱雀门和国子监两侧,让诸学士认真学习,以备来年。”
“臣等领旨。”群臣拱手。
“舅舅留一下。”李承乾抬头,说道:“卫国公刚刚送回来西吐谷浑的战报,舅舅和朕商量商量吧。”
“喏!”长孙无忌低身,站在一侧。
其他人躬身行礼道:“臣等告退。”
……
看着众人离开,李承乾将一本奏本递给长孙无忌,问道:“舅舅看过没有?”
“臣已经看过了。”长孙无忌接过奏本,好奇的看向李承乾道:“年前东西吐谷浑冲突,东吐谷浑在卫国公的支持下全面进攻西吐谷浑,攻至茫崖城下,西吐谷浑国王达延芒波结出城献降,慕容诺曷钵欲杀达延芒波结,但军中士卒已完全不听其令。”
李承乾淡淡的点头。
从前几年开始,李靖便以左右骁卫的名义,从东吐谷浑族民当中招收士卒。
慕容诺曷钵无力阻止。
之后,大唐便开始逐渐的接管东吐谷浑的军权。
不过为了避免太过刺激到慕容氏,招收了八千名骑兵,李靖也就停手了。
毕竟左右骁卫的正式名额也不过六万,而且多数还分布在大唐的各个角落。
如果不是有东吐谷浑的盐矿撑着,朝中绝对不会让他招收这么多的吐谷浑骑兵。
当然,这么做也是有好处的。
大唐府兵的待遇可不是吐谷浑的骑兵能够比得了的。
时间一长,自然人心归向大唐。
到最后,慕容氏除了手下忠心的两万骑兵以外,其他的全部落入到大唐手里。
“如今卫国公已经拿下了西吐谷浑,效仿东吐谷浑制,保留达延芒波结王室,手下军卒除了一部分王室直属外,其他全部编入左右领军卫。”稍微停顿,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道:“如今要打乱东西吐谷浑士卒,逐渐混编,只是西吐谷浑初定……”
“粮草。”长孙无忌点点头。
“西吐谷浑盛产玉石,昆仑山的玉矿价值不菲,关键是怎么变现。”李承乾看着长孙无忌,道:“朕打算在父皇祭祀时,用一批上好的玉石祭祀,同时会赐下一批玉牌给诸王公主,之后就是舅舅如何将太府的玉石变现成金银铜钱,丝绢,甚至粮食的事情了。”
粮食,关键是粮食。
玉石变换粮食,说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却不容易。
如何让人接受玉石,然后又保持玉石的高价,如何最大程度的换取粮食,这就是长孙无忌这个尚书左仆射的责任了。
换下来的粮食,不仅要保证西吐谷浑的军用,如何可能,尽量留一批给高句丽。
“臣明白!”长孙无忌认真的点头。
“西线应该不成问题。”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英国公四月初就能到长安了,朕打算让卫国公在五月也回来一趟,歇一歇,参加父皇的三周年葬礼,同时对于高句丽战事查缺补漏。”
“是!”长孙无忌赞同的点头。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说道:“这一次高句丽战事,先后调动总共十万大军,若不是有吐蕃送来的黄金,就看这两年的天下大雨,这一战,就得往后推。”
“是!”长孙无忌庆幸的松了口气。
“一战十万大军。”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轻叹一声,说道:“舅舅,朕真的是很怕失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