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07节
卢照邻,范阳卢氏。
张柬之,襄阳张氏,然而襄阳张氏的先祖是西晋司空张华,张华出身范阳张氏,是张良的十六世孙。
这一次科举所取的前三名,全来自河北世族。
李承乾一手按在名单上,稍微松了口气。
卢照邻是特例,他的才学在那里摆着,又是少年神童,两次差点成为大唐驸马,这一次李承乾又特别关照,他成为探花,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至于说张柬之,这也是个运气的家伙。
张柬之后来真正成名是在武媚娘登基之前,但在此之前,好不容易中了进士的他,做了许王李素节的仓曹参军,被武则天所厌恶,六十五岁才做了监察御史,仕途起步,直至名相。
虽然他是后来历经磨难,才有了足够的学识和根基,但他的根子在那里摆着,不会太差。
这一次成为榜眼,是苏勖提携,之后又要任职辽东,满朝百官能接受。
麻烦的崔文远,他的文章有一定的文采,但不超过卢照邻,有一定的地方实务,但不超过张柬之。
好在一篇《论孝道疏》写的妙笔生花。
从其他试题能看的出来,崔文远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五经正义》,雄气十足。
或者更准确的讲,这本身就是博陵崔氏的根本。
……
李承乾平静的抬头。
他是故意让唐俭做科举主考的。
唐俭的女婿崔行功,如今是雍王侍读,这让唐俭在有意无意间偏向了博陵崔氏。
也或者说,唐俭知道该怎么揣摩皇帝的心思。
也就是李承乾的心思。
大唐接下来一段时间,除了要在朝廷和地方积蓄力量之外,也需要河北方面全力的配合。
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加上是皇帝贵妃家族的荥阳郑氏,和同出李姓的赵郡李氏。
河北世家,大体都在掌握之中。
这一次,从状元,探花,到榜眼,全部都是河北人,足够让河北的百姓期盼朝中会放松对河北的控制,这样一来,在将来大唐征伐高句丽的时候,河北百姓和世家,才会竭力的配合。
李承乾轻叹一声。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最不能允许,杨家的人,在这次的科举当中捣乱。
希望杨师道能看到这一点吧。
……
“啪!”的一声,杨师道一巴掌狠狠的甩在了管家的脸上,低声怒吼道:“你们是疯了吗,这次科举对陛下的关系之重,你们难道看不出来吗?”
“驸马!”管家杨忠无奈的拱手,说道:“这件事情,十二郎也是得了家里的命令,才开始着手的,而且做的很隐蔽,他们只是在宴席上露了一面。”
杨师道一拍额头,满脸懊悔。
他以为那些人不过是侄子的狐朋狗友,没想到,他们竟然背着他做那样的事情。
“十二郎是知道科考里面请托的三个考官出了事,才察觉到不对的,但查了许久,也没查出怎么回事,后来科考结束,那五家的人要找十二郎,十二郎就不见了踪影,奴以为十二郎自己躲了起来,可是如今半个月都过去了,他还不回来。”杨忠有些着急。
“你以为我从宫里出来,就能有解决的办法吗?”杨师道看了杨忠一眼,轻声冷笑:“这一次科举,虽然是天下取士,但实际上也有陛下为将来征伐高句丽做准备的意图。”
“啊?”杨忠满脸茫然。
杨师道有些无奈的叹息一声,说道:“崔文远和卢照邻,一个博陵崔氏,一个范阳卢氏,还有一个张柬之,是范阳张氏的支系,可以说三个都是河北人。
你们在这里面做手脚,得罪的不仅是陛下,还有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和范阳张氏,一旦陛下要对我弘农杨氏动手,这几家是都会一起帮忙的。”
说到最后,杨师道忍不住的咬牙起来。
他也是在科举名单全出来之后,才看出这里面的玄机的。
没想到竟然有人愚蠢到这个时候,却触皇帝的霉头,而且还是他的亲侄子。
“啊!”杨忠没想到事情这么严重,他赶紧说道:“驸马,也不是没办法,陛下如此重要河东世族,那么关中门阀必然不满……”
杨师道像看傻子一样的看着杨忠,见他停下话,才开口道:“高句丽大战,主力依旧是关中子弟,河北人不过是给他们提供粮草和后勤补给点,送一两个状元算什么,到时候让河北人效力才是重点。”
“那么十二郎?”杨忠有些不敢想。
“要么,他是被那五家的人抓去了。”杨师道摇摇头,说道:“这可能不大,那五家的人,还不敢动弘农杨氏的嫡子,所以,要么是关中门阀,要么就是陛下,前者还好说,若是他落在了陛下手里,你最好祈祷他能闭紧嘴一句话也不说,不然……”
“驸马,得救十二郎啊!”杨忠忍不住的跪了下来,低声道:“这些年,家里在长安的事情,很多都是十二郎在做。”
杨师道为人纯粹,这些事情向来不管,但杨家的很多事情都需要人来做,而杨思敬做的,就是眼下这些事情。
杨师道虽然不知道这里面究竟有多少的蝇营狗苟,但这里面必然会牵连到他。
“让家里派人吧。”杨师道微微摇头,苦涩的说道:“若是不出意料,现在公主府四周,应该早就全部都是陛下的眼线了,我们做不了什么的,只能让家里派人来长安,而且不和我们联系,自己找人,找到了救出来最好,救不出来,就让他自己闭嘴吧。”
“驸马?”杨忠难以置信的看着杨师道。
“家族重要,还是个人重要?”杨师道微微闭上眼睛,喃喃道:“这件事情,便是四哥知道了,怕也是同样的态度。”
“驸马!”杨忠一时间眼神有些惊恐。
“只要十二郎闭嘴,陛下是不会在这件事情上追究的。”杨师道摇摇头,说道:“这毕竟是先帝辞世之后,陛下的第一次科举,不会让他染上丝毫污点,所以陛下的愤怒就算是要爆发,也会从其他事上来……十二郎背着我做的事情,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我是不清楚,但家里清楚,家里不会希望这些事情,落在陛下眼里的。”
杨忠终于有些缓过来,拱手道:“是!”
“我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应该还能多待一阵,抓紧时间找人吧。”杨师道摆摆手。
杨忠拱手道:“喏!”
看着杨忠离开,杨师道眼底闪过一丝冷笑。
杨忠虽然是他的管家,但实际上却是最听家里的话,当然,这也和杨师道不管有关。
他只希望,杨思敬在一些事情上不会做的太过分,不然,皇帝真要收拾起弘农杨氏来,弘农杨氏十年,都别想轻易从陛下的不满中走出来。
杨师道在短榻上坐下,现在他管不了别人,他需要注意的是他自己,眼神担忧。
皇帝会忍他这个吏部尚书多久,一个月,两个月,还是……
……
五天后。
三月初一,朔朝。
在整个长安城,所有九品以上文武朝臣的注视下,崔文远,张柬之和卢照邻三个新科状元,榜眼和探花,在被皇帝接见后,拱手从太极殿中退出。
从这一刻起,大唐永惟二年的科举,彻底落下了帷幕。
剩下的吏部铨试部分,就不属于科举的范畴了。
杨师道稍微松了口气,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冰冷的声音突然从侧后传来:“陛下,臣殿中侍御史皇甫德参,弹劾吏部尚书杨师道,意图科考舞弊。”
杨师道猛然转身。
五天都等不及吗?
第547章 皇帝动手,杖毙
太极殿中,突然诡异的安静了下来。
李承乾坐在丹陛上,侧身看向皇甫德参,眉头皱了起来。
皇甫德参不是他的人。
李承乾抬头,眯着眼睛:“皇甫爱卿说什么,再说一遍。”
“陛下!”皇甫德参拱手,说道:“臣弹劾吏部尚书杨师道,意图科考舞弊。”
“意图?”李承乾侧身看向杨师道,随即,他平静的摇头道:“意图两个字太唯心,参与科举之人哪个没有想过作弊以求科举顺利,但想归想,没有做就是没有做,人不能以意图两个字治罪的。
皇甫爱卿,你手上有实证吗?”
皇甫德参拱手道:“陛下,如今长安城中,有五名士子,言说他们买通了吏部尚书的家人,保证他们能中举,臣以为应该彻查。”
“来人!”李承乾突然抬头,看向殿门前,说道:“派人去吏部,将本届科举的所有试卷全部都拿过来,让皇甫爱卿将那五个人的试卷找出来,朕要看他们的卷子。”
“喏!”大殿之外,有禁卫轰然应诺。
李承乾抬起头,看向皇甫德参,问道:“皇甫爱卿,还是那句话,你有那五个士子和安德郡公相互之间往来的证据吗?”
“有!”皇甫德参拱手,说道:“臣是听说了有人科举试图舞弊,但是未成之后,才查的,最后找了两名人证,证明那五名士子当中,有两人曾经和别人说过,他们在某个宴席上见过安德郡公,而且就在科举前十日。”
自从科举任命主考开始,杨师道作为吏部尚书,就不应该再和任何士子有接触。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偶尔遇到了也难说什么。
“两名人证。”李承乾坐在御榻上,身体微微前倾:“朕听你的意思,那五名士子,不是你的人证?”
“是。”皇甫德参拱手,说道:“但是那五人,在科举之后,派人满长安寻找安德郡公的侄子杨思敬,逢人便说杨思敬坑了他们,陛下只需要将那五人找来一问就知道了。”
李承乾沉默了下来。
殿中所有人的目光都忍不住的看向杨师道。
有怜悯,有同情,有冷漠,有淡然,有嘲讽,也有虎视眈眈的凶狠。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