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505节
“为何?”
“王公瑾和张昌龄齐名,早先,他因为文体轻薄、辞藻浮艳而不得中举,后来又参加科举,已经是迥然一新,所以,朝中便给了机会,然后中举之后,他的文词就回到了华丽一道,为臣所不喜。”长孙无忌轻轻冷笑,说道:“那王公瑾数年才学的张昌龄半成,日后少不得要旧态复萌。”
“郭正一其实也不错,但朕之所以取娄师德,是因为他的文词之中,带着难得的烽烟气息。”李承乾笑着对长孙无忌点头,说道:“朝中多年科举,这样的人物很少见。”
长孙无忌顿时就明白了过来,正值李靖率军回朝,找这么个人物为李靖献俘太庙做祭,正好让军中将军欢喜。
“陛下苦心,臣不及多也。”长孙无忌感慨的拱手。
“卫国公此番定战西北,来回调动之下,西北各州的情形,朕也看出了不少,大体没有问题。”李承乾平静的开口,说道:“这或许和西北多年大战有关,朝中关注太多。”
长孙无忌惊讶的抬头。
借助李靖在西北大战,查看西北各州的粮草军械,甚至是人员的调动,从而查看各州的实情,还有各州刺史在如今这个时候的心态变化。
皇帝的心机幽深,连长孙无忌都想不到。
好在西北多年战事,各方都在积极的配合,没有出什么岔子。
不然,是要死人的。
李靖是从去年皇帝登基之初就以巡查的名义去了西北,诸州刺史怕也是不敢怠慢。
如今他更是以宰相之身定州高原。
从高原俯视西北,很多事情,西北的刺史和世家都不敢做的太过分。
而且,在西北,皇帝自己也有不少亲信。
也就是说,这一战之后,整个西北,还有关中大部的真实情形已经全都落入到皇帝眼中。
他只要轻轻调整,就能将整个西北,彻底掌握手中。
长久布局,水滴石穿,沛然大势。
想要截断这一切,除非你能够察觉到他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布局的。
“对了,舅舅。”李承乾抬头,说道:“卫国公回京,朕想让汉王和纪王代替朕去迎接,加上六部尚书和其他文武百官,舅舅觉得如何?”
长孙无忌微微一愣,大战胜战回朝,不是应该朝中文武百官一起都去吗?
随即,长孙无忌就明白了过来。
朝中文武百官自然包括他们这些宰相。
指的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他们这些人。
皇帝的话,自然是只有六部尚书和其他文武百官一起去,而他们这些宰相不用去。
但真的不用去吗?
长孙无忌笑着抬头,说道:“还是臣等一起陪汉王和纪王一起去吧,卫国公毕竟也是多年同僚的。”
“会不会太辛苦舅舅和梁国公了?”李承乾皱了皱眉。
“出城走走,也算是散心。”长孙无忌摇摇头,笑着说道:“房相或许年纪大了,但臣还是身体健壮的。”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那就劳烦舅舅了。”
“这是臣该做的。”稍微停顿,长孙无忌正色起来,看向李承乾问道:“陛下,去年陛下登基,免天下赋税,然而西北有战,朝中的负担不少,今年春夏,关中难免有荒,陛下是不是去洛阳巡视一番。”
巡视洛阳,就食洛阳。
李承乾如果去了洛阳,长安的十六卫大军起码要有三万人跟着一起去,加上随行的侍女,还有百官家眷,起码能够减少长安城中五万人的食用压力。
而且,这五万人,还都是在长安城中吃的最多最好的一批人。
他们走了,长安的粮价立刻就能下落。
“是应该去一趟。”李承乾点头,如今他登基已经大半年了,马上就要封太子,到时候以太子监国,他的父皇又在翠微宫看着,长安也算是安定。
“五月吧,五月过了端午过去。”李承乾摇摇头,道:“朕初登基,不能效仿父皇三月就去,还是需要提前多做些准备的。”
“是!”长孙无忌点头,皇帝的谨慎不为过。
其实刺驾什么的,基本不会发生,会发生的,是各地世家大族这个时候不安分的做些什么。
比如进献女子入宫,比如筹备阴谋打压对手,这种事情是层出不穷的。
皇帝在这种事情,也不过是他们利用的棋子而已。
李承乾不是李世民,朝中和地方虽然对他有所敬畏,但还远没有到李世民的地步。
这个时候,心中一阵灵光闪过。
长孙无忌下意识的想要追索,李承乾这个时候开口了:“五月去,八月回,今年就待三个月,不过到了洛阳,得多派人去河南道诸州,查查春种,夏浇和秋收之事,不能再出现像去年淮州刺史欺瞒朕的事情了。”
淮州刺史陆善宗虽然被褫夺了一切官职,没收家产,流放振州,但贪官污吏的事情,从来就不是靠杀人都能解决的。
需要皇帝从每个环节都仔细去盯。
河南不比关中。
关中虽然权贵太多,但是百姓家中谁没有几个能通权贵的关系。
甚至还可以直接敲登闻鼓上奏皇帝。
但河南就不一样了。
皇帝在河南,唯一完全能够掌控的只有洛阳。
至于其他各州,虽然各州刺史皇帝熟悉,但是下面的长史司马,各县县令,他直接控制的,甚至不超过十人。
至于更下面的,所谓“皇权不下乡”,这可不是空话。
便是上下几千年,“皇权不下乡”已经难以改变。
但足够关中这样的地步,对皇帝而言便已经足够了。
长孙无忌这一刻清晰的感知到了一条脉络。
皇帝在深度的掌控了关中之后,开始对河洛下手。
以他的手段,全面控制河洛不过是时间问题。
之后的,是荆州,淮南,河北,江南,还有巴蜀。
做完这一切,他就应该能够做到太上皇的地步了。
长孙无忌心中莫名的有些苦涩。
但他也明白,一旦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他的年纪应该就到了致仕的时候了。
“那么到时候谁留在长安辅政?”长孙无忌抬头问道。
“当然是舅舅了。”李承乾笑了,他看着长孙无忌说道:“象儿封太子之后,就能够监国了,舅舅长安辅政,父皇在翠微宫安心休养,如此,整个关中稳如泰山。”
李象位居深宫,李世民至翠微宫休养,而长孙无忌在长安城居中调离,天下安定。
“臣谢陛下!”长孙无忌笑着躬身。
李承乾摆摆手,说道:“象儿封太子之后,苏均任太子家令,宇文仲方任太子率更令,这里面太子仆还空着,朕想不如让二郎任太子仆吧,他在鸿胪丞的位置也有好几年了。”
长孙涣,长孙无忌次子。
听到李承乾这么说,长孙无忌摇摇头,说道:“还是再缓两年吧,他的年纪还在,太扎眼。”
长孙无忌的几个儿子当中,只有长子长孙冲任秘书监,其他几个儿子都在五品,甚至六品的官位上。
这方面,长孙无忌很有节制。
“无妨的,象儿还小,东宫介入朝政起码还需要十年。”李承乾笑着看向长孙无忌,说道:“再有十年,调任地方刺史便是,也差不过。”
“这……”长孙无忌还要推拒,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殿外响起。
脚步很急,很匆忙。
第464章 有个军中参军,上奏弹劾国公谋反
甘露殿中,李世民靠坐在床榻上,神色黯淡的看着手里的奏本,低声说道:“她过世了?”
“是!”李承乾跽坐其下,点头道:“新罗派大臣金春秋和其子金仁问来长安报信。”
“善德王于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病逝,死后葬于狼山,因无嗣子,由堂妹金胜曼继位。”长孙无忌看向皇帝,说道:“另外,也是来请大唐遣使册封。”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金胜曼那个小丫头,朕记得,如今她也是女王了。”
长孙无忌勉强笑笑,然后看向了李承乾。
李承乾这个时候更是已经直接低下头。
有些事情,他是不好说话的。
早在贞观初年,金德曼和金胜曼便随着新罗特使前来长安。
有传言说,当年她们姐妹是被新罗王献到长安为妃的。
但后来新罗王病逝,所以李世民就将她们姐妹全部送回了新罗。
至于她们姐妹和李世民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李承乾不好讲。
今日在收到消息之后,长孙无忌很是迟疑了一阵,不敢来将消息告诉李世民,足够看到真相。
但这些事情,瞒是没有用的。
大唐不仅要遣使前往新罗册封金胜曼,同时,大唐在鸭绿江和高句丽的战事也需要新罗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