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486节

  太子詹事,太子左庶子张玄素,学奥全经,词深大雅,可弘文馆大学士,同中书门下三品。

  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可益州大都督。

  桂州都督,始安郡公李袭志……可礼部尚书,授金紫光禄大夫。

  凉州刺史,孝昌县公许智仁……可桂州都督。

  吏部侍郎崔仁师……可凉州刺史。

  中书舍人柳奭……可吏部侍郎。

  中书舍人高季辅……可中书侍郎。”

  群臣当中,柳奭猛然抬头。

  赵国公前日还说,空出来的中书侍郎位置暂时不会定下,怎么突然那就定了高季辅。

  柳奭赶紧低头,脸色微微有些难看。

  高季辅是申国公高士廉的族侄,和长孙司空也算是有一定的血缘关联。

  他做了中书侍郎,长孙司空一定不会拒绝的。

  要知道,那可是中书侍郎啊,在正四品上的官位中,地位还在吏部侍郎之上。

  甚至只需要熬资历,就能够熬到宰相的位置上。

  柳奭虽然做了吏部侍郎,但是想要做宰相,就得走吏部尚书,侍中这条路。

  可是这条路,这么多年以来,谁都没有走通。

  一开始的侯君集,后来的杨师道,到现在的唐俭,都没有任何机会做宰相。

  反而是其他人,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的,一个个都做了宰相。

  ……

  李承乾坐在御榻上,目光只是平静的扫了柳奭一眼,就不再关心。

  高季辅的事情,其实是很早就在他心中定下。

  他舅舅长孙无忌,不一定将来就会独霸朝堂。

  毕竟李承乾和李治不一样,他有足够的力量和威望压制一切反对的声音,不需要像李治一朝一样,铲除那么多的反对者,甚至最后就连长孙无忌都给铲除了。

  但是,人是会变的。

  有的时候,身不由己是必然的。

  在更多的时候,是在别人一句句的吹捧下,逐渐的膨胀起来,最后才走上了不归路。

  长孙无忌是他的亲舅舅,在李承乾从太子走到皇帝的这条路上,长孙无忌虽然更多的是在他和李泰,李治之间保持中立,但是在其他人冲击太子之位的时候,长孙无忌根本还是站在李承乾这一边。

  竭力在替他稳定皇位。

  所以李承乾不介意长孙无忌权力增加,因为长孙无忌的权力增加,就等于是李承乾的权力增加。

  但是,他的这个权力增加,必须是有度的,有序的,一点点增加的。

  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走错路,最后逼自己杀他。

  所以,必要的制衡是必须的。

  高季辅就是这样的制衡之一,相比于和长孙无忌,高季辅和李承乾的关系要更近一些。

  尤其是他做了宰相之后,就更需要和长孙无忌保持距离。

  李承乾目光重新看向于志宁。

  于志宁还在继续宣读诏书:“……太子少詹事来恒,升太子詹事。

  太子仆宇文仲方升太子少詹事。

  秘书丞苏均,升太子家令。

  太子洗马李延寿,升弘文馆学士,太子中舍人。

  凉州司马赵持满,升太子舍人……”

  长孙无忌有些惊讶的抬头,原本他和皇帝商量的是升赵持满为中书舍人,怎么就成了太子舍人了。

  还有苏均,他是苏勖和南昌公主的长子,怎么就成了太子家令。

  其他人,例如高真行和封言道,全都认真听着,但是令他们两个有些失望,因为这封诏书宣读到最后,很多人官位都有升迁,但唯独他们两个依旧是太子舍人。

  当然,到了三月初一,皇帝才会册封长子李象为皇太子,但是并不耽误他现在就为太子安置属官。

  殿中的其他群臣,这个时候,却是不由得眼神闪烁。

  他们很多人都忘了东宫。

  从刚才的诏书来看,东宫还有很多位置空缺着。

  太子率更令,太子仆,还有太子洗马,太子舍人,太子通事舍人等等,一大堆位置,从从四品,正五品,一直到七品。

  虽然绝大多数人现在对东宫的位置不感兴趣,但是那些位置一旦有人填补,朝中立刻就会有一大堆的位置空缺出来。

  坐在御榻上,李承乾看的更加清楚。

  三品四品的官员们,多数清楚,李袭志这个礼部尚书做不了多久,那么谁在他之后做礼部尚书,就看各家手段了。

  也不一定就是杜正伦,卢承庆和杜凤举他们三个人,这个位置,谁先抢到是谁的。

  五六品的官员,则是更多的盯上了空缺出来的几个中书舍人的位置,还有东宫的几个四品五品的位置。

  尤其是那些才能不足的官员,那更是一条捷径啊!

  看着群臣眼底发红的模样,李承乾满意的笑笑。

  只要有目标,那么就会有动力。

  他这个皇帝,就会有更多的裁量权。

  这就是皇权。

  ……

  永惟元年,大朝之后大宴。

  当歌舞的宫女退下之后,李承乾对着侧边摆摆手,下一刻,窦知节带着更多的宫人,抬着一箱箱的如意钱出现在众人眼前。

  窦知节亲手捧着一个黑底金丝盒子,来到李承乾的眼前,轻轻打开。

  一枚异常精致的永惟如意钱就出现在李承乾的眼前。

  李承乾满意的笑笑,然后抬头看向群臣道:“诸卿,皇祖父在时,是武德如意钱,父皇用的是贞观如意钱,到了朕今日,是永惟如意钱,带着几分期盼和祝福,将新年的美好祝愿,带给诸卿和家人吧。”

  “谢陛下!”群臣举着举着酒樽,欣喜躬身。

  “呵呵呵!”李承乾满意的点点头,将酒樽中的酒一饮而尽,然后看向李象和李厥说道:“大郎二郎,将如意钱赠给群臣,同时各敬酒一樽!”

  “喏!”李象和李厥虽然还是孩子,但依旧装着严肃,上前赠钱和敬酒。

  苏淑就在李承乾身侧,轻轻的握住了他的手。

  李承乾转身,平静的看着苏淑。

  他们两人是李象和李厥的遮天伞,而李象和李厥,还有没有在这里的李隅,是他们两个的压舱石。

  皇位继承顺序,已经彻底的从李恪,李恽,李贞这些李承乾的兄弟辈身上剥离了。

  历史,在今日,彻底翻开了新的一切。

  ……

  盛宴之后,群臣酣醉回府。

  就在这个时候,“咚咚咚咚咚咚咚”,无比急迫的七响钟声在整个长安城响起。

  所有人都停了下来,目光看向四方。

  黑色的烽烟,冲天而起。

  战争,来了。

第447章 截杀吐蕃赞普在通天河

  两仪殿中,酒宴的痕迹已被彻底清理干净。

  李承乾更是用冷水洗了一把脸才进入殿中。

  房玄龄,长孙无忌,李勣,褚遂良,马周,于志宁,来济,张玄素,唐俭,阎立德,崔敦礼,李道宗等人,全部都站立殿中,肃然拱手道:“参见陛下!”

  “就不用多礼了。”李承乾摆手,说道:“来人,赐座,上茶!”

  “谢陛下!”众臣这才稍微松了口气,依次坐下。

  “烽火者,战事也,不知道多少年没有遇到过有人攻击大唐,大唐被迫点燃烽火了。”李承乾看向崔敦礼,问道:“崔卿,你说说吧,究竟怎么回事?”

  “是!”崔敦礼拱手,说道:“年前,依照陛下所示,兵部开始准备备战之事,同时启用了各地的烽火台,一有战事,消息能在第一时间传到长安。”

  李承乾做太子的时候,最重视的,就是消息传递的快捷性,他大力发展战马传递便是其一。

  然而战马即便是奔跑的再快,也不可能有人的眼睛快。

  只有一座烽火点燃,十里之外瞬间就能看到,然后立刻点燃烽火,百十座烽火台相继点燃,消息立刻就传到了长安,落到了皇帝和朝中百官的手里。

首节 上一节 486/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